返回

周纯全之子周岩关于“大青山突围战”研究和宣传工作的几点建议

诤岩 3359 天前 1评论
   写在前面的话:我的父母,都是“大青山突围战”的亲历者。但不知为什么,在我的印象里,他们从来没有向我提到过“有关这场战斗”的一个字……。也许是因为这场战斗过于惨烈;也许是因为这个话题过于沉重;也许是因为他们想讲,却又不知该怎样去讲?也许仅仅是因为当时我们还年青,还不懂事……。总之,他们选择了沉默,一直沉默到离开这个世界……。但这种沉默,最终还是向我传递了一个信息:这是一场令人难忘的、光荣而又悲壮的战斗。我终于在六十多年以后,有机会可以小心翼翼地推开了这扇“紧闭的大门”,走进了我的父母,以及那些和他们“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们,心中最神圣的战斗……。
    1941年冬季,日军集合五万之众,对我山东沂蒙山根据地中心区,进行了为期二个月的“疯狂大扫荡”,妄图将我山东抗日首脑机关及主力作战部队一网打尽,一战而定山东。在我主力部队以机动作战方式,从内线转入外线作战,暂时与敌脱离接触后,11月30日拂晓,我“抗大”一分校及115师和山东分局机关各一部,共计约五千多人(包括部分尾随部队转移的群众),在内线大青山地区,却突然遭遇日军“偷袭、合围”,形势万分危急。对我实施“偷袭、合围”的,是日军参与扫荡的主力部队一部,共计五千余人,战斗力强,装备精良,且具有山地作战经验;另有配合作战的伪军和土顽部队数千人,总兵力达到万人以上;而我被围人员,则绝大多数是机关和学校的无武装非战斗人员(包括部分女同志)。其中具有一定战斗实力的作战部队,主要集中在“抗大”一分校五大队(即“军事大队”)及山东分局警卫连,总共只有约数百人,双方实力极为悬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军没有发生慌乱、动摇,没有束手待毙,而是奋起进行反击,果断实施突围作战。以一分校作战部队和分局警卫连,分别担任阻击和突围任务,与日军进行了浴血拼杀,最终击破日军合围圈,以小部牺牲,换取大部胜利突出合围。这就是山东抗战史上,著名的“大青山突围战”。这场战斗,是山东敌后战场在抗日相持阶段,一场影响较大的战斗;同时也是一场争议较大的战斗。因此在战史学研究和宣传方面,占有特殊的地位。
    我们说“大青山突围战”,是一场影响较大的战斗,是因为在这场战斗中,我军是以小部牺牲,换取大部五千余人胜利突出合围,粉碎了日军企图聚歼我山东抗日首脑机关的阴谋,使我被围人员免遭重大损失,保存了大批抗日有生力量;特别是在危急关头,我参战部队能够挺身而出,以大局为重,置局部利益和个人生死与不顾,顽强与日军进行殊死拼杀,以血肉之躯,为数千突围部队杀出一条血路;他们在战斗中所表现出的全局观念和英勇献身精神,在战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说“大青山突围战”,也是一场争议较大的战斗,是因为在这场战斗中,我军也有较大伤亡。据事后不完全统计,我军在战斗中伤亡总数近千人,其中牺牲三百多人左右,受伤五百多人左右,是山东敌后战场伤亡较大的一场战斗。在战斗中,“抗大”一分校由于承担了“阻击合围与突围”的主要战斗任务,因此伤亡情况尤为突出,仅连、排级战斗骨干和学员,就牺牲近二百人左右。而115师和山东分局机关,由于事先缺乏准备,战斗打响后,队伍出现一些混乱,失去有效指挥,结果也造成不少伤亡。特别是其中一些领导干部与国际友人汉斯·希伯,在战斗中也与部队跑散,即失去有力依托和掩护,后在与敌的“零星抵抗”中英勇牺牲。我军在这次战斗中所遭受的重大伤亡,对于极度缺乏干部的敌后战场而言,是令人十分痛心的损失。由此也暴露出我军在应对日军大规模“扫荡与合围”作战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诸如在统一指挥,作战部署,敌情分析,情报传递,以及大部队机动作战等方面,都还不适应严酷战争环境的要求。这些问题,从当时山东敌后战场的情况看,尚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性;直到1943年下半年,在中央指出并加以纠正后,总体局面才开始有所好转。
    对于“大青山突围战”所反映出来的问题,长期以来,成为史学界和很多亲历此战、关心此战的老同志们,所关注的一个焦点;各方看法不尽相同,众说纷纭,各有春秋。这种争议,一直断断续续地持续了几十年,始终没有停止过,几乎使这场战斗,成为山东抗战史上的一桩“悬案”。
    在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持续不断的争论,对于“大青山突围战”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使这场战斗,在战史学上的地位和意义,长期不能得到明确,留给后人很多悬念;并且这些悬念,会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破解”。2.媒体对这场战斗的宣传工作,一直比较低调,有时甚至采取回避态度,久而久之,使这场战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造成这段历史的空白和缺位;以致于现在有很多年青人,并不知道抗战时期,在山东境内曾发生过这样一场著名的战斗;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仍然有所显现,这不能说是一种正常的情况。3.学术研究工作难以深入;长期以来,对这场战斗的描述和评价,起主导作用的,是一些带有浓厚时代背景的“说法”和“结论”;而其中有些“说法”和“结论”,所依据的史实基础不够充分,又缺乏学术观点做为支撑,行政色彩和人为因素过于明显,难以令人信服,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逐步加以解决,就会使我们对这场战斗的认识,长期停留在现有水平上,难以深入下去。
    令人感到振奋并受到鼓舞的是,近些年来,在一些亲历此战老同志的积极呼吁和推动下,在战区所在地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关这场战斗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开始受到重视,并有了新的起色。一些高水平的回忆文章和研究成果不断面世;地方党史部门对这场战斗,也从战史学的角度进行了初步评价;修建了一些标致性的纪念物;开展了一些大型的宣传和纪念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战区广大青少年中间,开展了“缅怀先烈,学做抗大人”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沂蒙老区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从而使这场几乎被尘封了几十年的著名战斗,逐渐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对于告慰先烈,教育后人,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这样一场在山东,乃至在更大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的著名战斗而言,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都还是初步的,带有引领性的,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以便使更多的人,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这段战斗历史,正确地把握历史经验,总结历史教训,把革命前辈在战争年代形成的光荣传统,传承下来,真正转化成为我们时代的精神财富。为此,笔者提出三点工作建议,以期能够得到专家和前辈们的指教。
    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场战斗的学术研究和探讨,逐步明确其在战史学方面的地位和意义。
    在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时,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予以考虑:
    第一是从山东对日作战的历史看,这是一场具有典型意义的战斗。山东省战略地位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从中日之间军事对抗的角度看,在近代史上,一直是日军侵犯我国利益的主要地区之一,也是中日之间发生军事对抗的主要地区之一。近百多年来,日军为了实现其侵华利益,在这一地区,曾先后与满清政府、欧洲列强、国民党政府,以及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进行过多次激烈的武装对抗。日军在这一过程中,最惯常使用的作战方法,就是“偷袭、合围”,进而达到其“围而聚歼”或“以围逼降”的作战目标,并且屡屡得手,极大地膨胀了其侵略野心,加快了其侵略步伐。但“大青山突围战”则属例外。在这场战斗中,日军虽然对我军也实施了“偷袭、合围”,并且作战双方实力悬殊,但日军始终没有能够通过合围,达到其“围而聚歼”或“以围逼降”的作战目标;我军则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抱着与敌血战到底的决心,不屈不挠,顽强拼杀,最终击破日军合围圈,以小部牺牲,换取大部突出合围,保存了大批抗日有生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说“大青山突围战”是一次“胜利突围”,并不为过。从中也反映出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与上述各类武装集团之间,所存在的本质区别。他们在与民族利益攸关的重要战斗中,所表现出的果敢与顽强,体现了我人民军队为“民族而战”的坚强决心;在山东对日作战史上,树起了一面“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旗帜。
    第二是从我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看,这是一场对日军规模较大的正面突围作战。就这场战斗的规模及战斗的悲壮和惨烈程度而言,在战区是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以致于到现在,沂蒙老区群众还念念不忘这场战斗;对我参战部队的英勇表现,充满了赞扬、崇敬和缅怀之情。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对日军作战,主要是贯彻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的作战原则,尽量避免与实力较强的日军,进行大规模、正面对抗,因此与日军发生大规模、正面阵地作战的机会也不多。而“大青山突围战”则是在遭遇日军“偷袭、合围”的情况下,被迫与日军进行大规模、正面突围作战。这种大规模的、双方实力悬殊的“合围与反合围”作战形式,在我军对日军作战史上(特别是在敌后战场)并不多见。由此而获得的直接(或间接)的战场经验和教训,是值得我们认真进行研究和总结的。以此战为例,一方面从敌方情况看,日军这次作战,不是通过预先“设伏”,以达成合围之势;而是采取长途奔袭(或称“偷袭”)、分进合击的战法,在运动中形成合围之势,以达到其“聚歼我军”的作战目标。这种以动制“动”的战法,是战场上“敌变我变,我变敌变”的典型转换形式之一,对当时我军所擅长的运动作战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军对战场上动态信息(或称情报)的搜集、整理、分析、决策等,要具备更高的水平;而我军在当时情况下,无论是从作战部署,还是从设备、手段等方面,都还不具备这样“快速反应”的条件;结果造成在内线活动的三支非主力部队,误入敌扫荡部队主力的合围圈内,并且事先缺乏有效协同与配合,仓促应战,酿成惨痛后果。这种教训,即使是在今天现代战争条件下,仍然具有可借鉴和参考的意义。另一方面从我方情况看,在这场战斗中,我军虽然在战机选择方面,带有明显的被动性和偶然性;但在战场组织和指挥方面,我军却存在相当多的主动性和必然性因素。比如:迅速集中战场指挥权;果断决策实施战场突围;选择敌薄弱环节做为主要突围方向;以及组织最有战斗力的部队,担任突围阻击任务等等。正是由于实施了这些正确的战场决策,才使我参战部队,能够在总体形势处于十分被动的情况下,仍然抓住了瞬间战机,在有限时间内,基本上控制住了战场上的主动地位,以果敢、勇猛的冲击,迅速击破了日军合围圈,成功组织了大部队胜利突出合围。当然,这些战场成果的取得,还应包括全体指战员的个人努力和我参战部队的整体配合,这恰恰是我人民军队的优势所在。
    第三是从抗日军政大学的军事实践看,这是抗战时期,以“抗大”为主体参加的,一次最为重要的对日直接作战行动。抗日军政大学,是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培训军政干部人才,而创立的一种带有特殊性质的军政干部学校。由“抗大”总校及分布在各敌后战场的十二个分校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在战争条件下,培养各类军政干部人才,为我军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利形势,提供源源不断的干部来源。据统计,在抗日战争期间,抗日军政大学共培养各类军政干部人才达十多万人,取得了丰硕的培训成果。其中又以“抗大”一分校的创办时间为最早,办学时间为最长,培训干部为最多。
    由于“抗大”是在敌后战争条件下办学,这就要求“抗大”在办学过程中,必须随时面对各种战斗考验。因此可以说,参加军事实践活动,是“抗大”办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为了保证实施这一点,“抗大”在组织形式上,实行军事化管理;在教学活动中,以军事斗争为主要培训内容;并且学校自身也保持一定的战斗实力,以便在必要情况下,配合主力部队执行战斗任务等等。同时“抗大”在办学思想上,也鲜明地提出“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的口号,强调了学习与参加军事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性。这不仅成为“抗大”办学的一大特点,也是“抗大”办学的一种必要途经和方法。据粗略统计(因查询不到准确数字),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抗大”总校及诸分校各部,共参加大小战斗达数百次之多,歼灭日伪军在数千名以上,直接参与了敌后战场的对敌军事斗争;特别是在一些重点(或局部)地区,由于“抗大”的特殊背景和作用,甚至成为日伪军袭扰的主要对象,从而牵制和迷惑了大量敌军,为支援主力部队作战,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党、我军“坚持在敌后办学,坚持在敌后抗战”的一大典范。
    “大青山突围战”,是“抗大”参加的、诸多对日作战行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并且在这次战斗中,独立承担组织指挥和主力作战二大任务。这对于一个以培养军政干部为主要目标,非战斗人员与战斗人员之比高达6:1以上的军事教育组织而言,不能不说是一次严峻的战斗考验。这种战斗考验,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伤亡数字,还有对学员综合素质(诸如包括战斗性、坚定性、组织纪律性以及军事斗争的专业性等等)和培训成果的全面检验。据事后有人统计,在这场战斗中,日军也有较大伤亡,敌我双方阵亡比例,大致在1:1左右。这对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又担负掩护突围作战任务的部队来讲,是非常不容易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抗大”一分校在培养学员战斗力方面,是下了真功夫的。只有平时对部队严格训练,严格管理,战时关键时刻,部队才能冲得上,顶得住,以一当十,用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大青山突围战”,我军能够在十倍与我之敌的包围下,杀开一条血路,胜利冲出合围,其关键原因就在于此。对于一个军政干部学校而言,我们讲“战场”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检验。“大青山突围战”,使“抗大”一分校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他们不仅在战斗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用自己的出色表现,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我们所以说“抗大”是一所光荣的学校,是因为她所走过的“光荣和战斗”的历程。这一历程,不仅包括“抗大”所创立的、与其他旧式军校所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风,也应包括她所经历的“战火、硝烟、流血和牺牲”,这才是完全意义上的“抗大”。我们研究“抗大”的历史,不仅要研究“抗大”办学的历史,也要研究“抗大”在办学过程中参加战斗的历史。因为这些战斗历史,张扬的是“抗大”的筋骨和刚性;反映的是学员在战斗中成长、成熟的过程;宣传的是“抗大”在战争中支援前线、支援军队的英雄事迹。认真研究这些战斗历史,对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抗大”的光荣性和战斗性,丰富“抗大”的精神内涵,是十分必要的。在“大青山突围战”中,“抗大”一分校在上述很多方面,都有十分突出的表现,是研究这方面历史的典型战例,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二、大力宣传我参战部队的英雄壮举,弘扬我优秀民族精神。
    抗日战争对于中华民族来讲,是被压迫民族在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上,所进行的一场正义的战争,是我们民族的觉醒和光荣。在这场战争中,我中华民族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斗、搏杀、流血、牺牲,他们的浩然正气,是我优秀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光大,应该得到我们后人的肯定和赞扬。“大青山突围战”,我参战部队的英雄壮举,就是这种优秀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战争,不仅是双方战斗实力的比拼,也是双方精神和意志的比拼。在“大青山突围战”中,我参战部队无论从人员数量、武器装备、战机选择,以及天时、地利等诸多方面,都处于十分不利的局面;唯有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我参战部队在“既无援兵,又无退路”的情况下,勇敢地担负起掩护首脑机关和大部队突围的艰巨任务。他们坚决地执行了“阻击合围与突围”的作战命令;面对强敌,敢于“亮剑”,依托劣势装备,与日军进行浴血拼杀,只至战斗到最后一人,全部英勇牺牲在阻击阵地上;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大部队开辟了通向胜利的道路。“大青山突围战”是山东抗战史上空前悲壮和惨烈的一仗。我参战部队的英雄壮举,捍卫了中国军人的荣誉,唱响了我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悲壮战歌;他们的英名,将同所有抗日民族英雄一样,被镌刻在中华历史的丰碑上,接受后人的瞻仰和缅怀,永垂不朽,万古流芳。
    对于这样一段悲壮、光荣的战斗历史,对于这样一群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我们应该宣传他们,记住他们,弘扬他们优秀的民族精神,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强调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和认识路线,本着对历史、对后人负责的态度,如实、客观地介绍这段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其次是要顾全大局,搁置争议,从全局的高度来审视和处理这个问题。强调这一点,对做好“大青山突围战”的宣传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从过去几十年的情况看,忽视从大局着眼,长期对一些具体问题争论不休,是影响做好这方面工作的最主要原因,现在到了该解决的时候。我们这里讲的“大局”,就是党的方针和政策;就是客观存在的史实;就是大多数人所呼吁的正确声音。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凡是主张抗战的人,坚持抗战的人,实践抗战的人,和为抗战而流血牺牲的人,不管他们的政治意愿如何?不管他们的斗争结果如何?他们在战争中所体现的精神本质,都是一致的;都应该成为我们宣传、鼓励和团结的对象。这对于一个曾经领导全民族抗战,又通过抗战逐步发展壮大,最后夺取政权的执政党来说,更应该具备这种崇高的视角和广阔的胸怀,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在“大青山突围战”中,我参战部队在战斗中所表现出的顽强战斗意志和忘我牺牲精神,不仅为世人所公认,也是我们弘扬优秀民族精神,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最好的素材和内容,因此应该成为我们宣传工作的主要对象和工作重点。我们党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宣传和介绍国民党正面抗战中的许多典型战例;对于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各方英雄人物,不管他们的政治态度如何?在历史上做过什么?只要他们在民族抗争中旗帜鲜明,大义凛然,坚决抗日,我们都一视同仁,给予认真的宣传和褒奖,极大地唤起了民族团结的意志,弘扬了我优秀的民族精神,产生了很好的反响。这一做法,超越了党派和阶层的利益,体现了我党政治“大家”的气度和胸怀,收到了“大得人心,大快人心”的宣传效果;同时也为我们解决党内争议和不同看法,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第三是要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事”的关系问题,不要“因人而误事”。“大青山突围战”,是我军在山东敌后战场上,影响较大的一场战斗。对于这场战斗,任何宣传和研讨工作,都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些具体的“人和事”。因此如何掌控好这种关系,实在是做好这方面工作的关键。我们在这里提到的所谓“因人误事”的问题,可以从二个层面来理解:一个层面是不能简单地以“个人”(或领导和领导机关)的成败,来确定“事件”的成败,这是不完全的;另一个层面是不能因为顾虑对“个人”(或领导和领导机关)的影响,而忽略了对“事件”的宣传和研讨,这是不应该的。这两种倾向,都会使我们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宣传,产生片面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是应该注意加以避免和纠正的。“大青山突围战”,做为我党领导下的一场空前悲壮和惨烈的战斗,但长期以来,却少有人提及并做认真的宣传,其中是否也包含这两方面的原因?这是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反思和回答的!基于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在目前尚存争议的情况下,我们的宣传工作,应该主要采取“就事论事”的方法,重点宣传和介绍“大青山突围战”,在民族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这场战斗中,我参战部队为民族解放和复兴,所做出的奉献和牺牲。至于在宣传报道中,如果涉及到个人(或领导和领导机关)的功过是非及一些争议问题,可以暂不多用笔墨,留待后人慢慢去解读。
    历史,不需要修饰什么,更不应该掩饰什么;越是真实的东西,就越有生命力和说服力。“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在处理历史问题时,所采取的一贯方针和政策,也是我们做好宣传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有责任向人民群众提供一段真实的历史,并且相信他们会从真实的历史中,寻求到真理和信念。就象我们在解读“长征”、“文化大革命”这类复杂历史问题时那样,人民群众正是从这种真实、深刻的解读中,看到了我们党、我们人民军队的正确和伟大。今天,我们如果能够把对历史问题的认识,统一到这些基点上,我们对“大青山突围战”的宣传工作,就会做的更广泛,更深入,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三.认真分析、研究战场情况,客观总结、评价战场经验。
    “大青山突围战”的发生,包含相当多的复杂因素和偶然因素,这在瞬息万变的战争环境下,是不足为奇的。仅就其复杂因素而言,就涉及到指挥系统和指挥员的责任,战场目标的选择与确定、战场情况分析以及战斗结果评价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战场的复杂情况,以及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这样我们才能对这场战斗,形成比较客观、公正的看法,以引导我们正确地总结战场经验,吸取教训,提高我们在应对战争条件下,处理紧急事变的能力。在探讨这一问题时,笔者认为有三方面的情况,是不可回避的:
    第一是关于指挥系统和指挥责任问题。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应该确立一个“系统和整体”的概念,这是我人民军队严格组织纪律原则,所规定的基本工作格局。具体到这场战斗来说,就是在我军指挥系统中,不仅要有准确的“下情上报”问题,也要有准确的“上情下达”问题,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从这场战斗的实际情况看,笔者认为,在日军对我几支部队形成“合围”这个重要环节上,上级指挥机关,由于所处的角度不同,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而在组织实施战场“突围”这个具体环节上,则现场指挥员应该担负起更直接的责任。
    第二是关于战场情况的分析与战场指挥问题。我们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时,应该更强调客观性。其主要方面应包括:(1)参战部队是以“军校”为主体的非主力作战部队,在战斗中要承担掩护大量机关非战斗人员突围的重要任务,且作战双方实力悬殊;(2)遭遇强敌偷袭,不期而遇,战斗带有突然性和被动性,并且身处“内线”作战,基本上是孤军奋战,缺乏友邻配合和支援;(3)参战部队分属三个独立单位,仓促集合,临机处置,战场组织和指挥都十分困难(混战之中,三个单位的负责人,是否曾有机会“谋面”?目前还没有看到有关这方面的文字记载);(4)被迫实施正面与敌突围作战,可供选择的战机和方案不多,并且没有绝对成功把握,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增加了现场指挥的难度,还加大了伤亡的可能性,绝非一般有准备的游击作战或运动作战所能比的。
    第三是关于这场战斗伤亡结果的评价问题。因为到目前为止,有关这场战斗的伤亡情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因此我们现在还很难用定量的标准,来准确地评价这场战斗的伤亡结果;但是如果用定性的标准看,有二点史实是很清楚的:(1)伤亡人员是少数,突围人员是绝大多数;笔者在这里采用的是“一般说法”,即伤五百多人左右,亡三百多人左右,突围五千人以上;(2)这次“胜利突围”所保存下来的有生力量,在我党、我军日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骨干作用;他们中间的许多同志,为新中国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导者和精英人才;正是这些战斗的“生还者”们,用他们自己出色的工作成绩,为这次“胜利突围”的重大意义,做出了最充分的诠释和说明。由此也提醒我们,应该从一个更广泛、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待这场“胜利突围”所包含的重要意义;它所留给我们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已不是一组简单的伤亡数字,所能包括的全部含义和内容。
    在这里,笔者认为有必要根据各方面的文字记载,将有关这次战斗的“几个细节问题”记录在案,以供今后我们在研究和探讨时参考:
    1、战斗发生前,为了牵制、迷惑外线之敌,“抗大”一分校根据命令,已在内线地区与敌周旋近二十多天,曾多次摆脱日军的偷袭、合围,而无重大伤亡。
    2、战斗发生时,“抗大”一分校已做好了突围准备,并正在按计划实施机动转移;如不是115师和山东分局机关大量非战斗人员突然卷入,“抗大”一分校有可能按计划突出合围,而不致于遭到重大伤亡。
    3、在战斗进行过程中,“抗大”一分校诸领导,对突围作战部署,是进行过集体研究的(而其他二单位,目前还没有看到有类似、明确的文字记载),并且决策意图明确,即:组织力量,扼守要点,阻击敌人,主动承担掩护领导机关突围的任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4.战斗结束后,“抗大”一分校和115师两位与此战有关的主要负责人,一位调出一分校,一位调入一分校;这种人事调整,令人费解?!
    最后,笔者认为还有必要再强调一下史料(包括计划、命令、电文、作战日誌以及当事人回忆等)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整个研究和宣传工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是:(1)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限制了“局外人”的介入;(2)史料的数量少,且零散、无序,难以进行归纳和总结;(3)对一些重要史料(如伤亡数字等),缺乏深入研究和考证,有些研究和宣传工作根据不足;等等。为此,笔者建议做如下改进:(1)党史、军史主管部门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有计划地推进这项工作;(2)要增加档案资料和党史、军史资料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实行历史信息资源的共享;(3)对这项工作要有紧迫感,要采取一些“抢救性”措施,搜集和整理史料;(4)要加强对重点、关键史料的研究和考证,力求有所深入,有所突破。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因此学会运用信息科学的规律,来指导我们的研究和宣传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信息化社会的特点,也是促进史学研究和宣传工作的方法;我们应该了解这种方法,掌握这种方法,并以此来推进我们的工作。
    如同任何事物都要接受历史检验一样,“大青山突围战”也要接受历史的检验。六十五年后,我们再回首这段往事,会有很多感慨,很多叹息;同时也会有很多发现,很多思考,很多收获。今天,我们会更冷静、更客观、更平和地去面对这段历史,去探求这场战斗留给我们后人的启示和经验 。可能我们的看法还很幼稚,还很不成熟,有些甚至还很片面;但我们的本意是一种探索和求实的精神,是一份对先烈、对前辈的缅怀和敬仰,同时也是一种坚实的历史责任感,所以我们会努力前行的。
    六十五年过去了,当年激烈搏杀的战斗场面,已经演绎成一段历史的传奇。一群英雄倒下了,但他们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人间。蒙山之上,沂水之边,大地涌动的情怀,在一遍遍地呼唤着英雄的名字:你们的躯体,将与青山同在;你们的精神,将与日月同辉。
    结束语:山水无声,英雄无语;我站在昔日沉寂的战场上,仿佛听到一种声音,始终在山水间回荡;这是一段段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他们一直没有停止过。他们在不断地交换着一种信息:信念、理想、忠勇、献身;为着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一颗永远战斗、永不停息的心……。
    谨以此文献给“大青山突围战”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以及那些为民族解放和复兴,永远战斗的前辈们。
    向他们敬礼!!
    周岩二00六年十月十六日完稿於北京
    说明:本文所引用资料及数字,均摘自於有关出版物;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附录——主要参考书目:
“巍巍大青山” 中共费县县委、费县人民政府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
“罗荣桓元帅功著山东” 王汇川主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
“百岁将军闫捷三” 本书编委会 金盾出版社;
“抗大旗帜在沂蒙大青山飘扬” 傅泉主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
“抗大——革命的大熔炉” 陶彝著;
“抗大一分校大事记”(征求意见稿) 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会;
“抗大一分校简史”(敌后七年的战斗历程) 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会;
“抗大历史研究”(总17期) 上海抗日军政大学研究会。
注:本文作者系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之子。

评论内容:

  •  如同任何事物都要接受历史检验一样,“大青山突围战”也要接受历史的检验。诚哉斯言,秉直而书,不虚美,不讳饰,历史不能像小姑娘,不可随意打扮。

    3052 天前
首页
小组
帖子
唠叨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