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功臣关爱“情系沂蒙”项目入户慰问活动

功臣关爱 3078 天前 1评论
    在中国近现代革命战争历史上,沂蒙曾被无数革命后人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在这里,有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有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有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正是这一切孕育出了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怀着对沂蒙精神的崇敬之情,2016年4月26日,北京志远功臣关爱基金会项目小组一行6人,在副秘书长吴冬娜女士的带领下,再次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拉开了今年“功臣关爱情系沂蒙”项目入户慰问活动的序幕。

未标题-1.jpg    4月26日一早,伴着清晨淡淡的薄雾和丝丝的寒意,基金会项目小组驱车前往临沂市的沂南县界湖镇,入户慰问这里的金保铸、高文汉、杜金丹、梁洪胜、解式立、王西于6位抗战老兵。
    金保铸老人,生于1925年,沂南县大成庄人,是金家武艺第13代传人。自3岁起习武,之后练习射击。15岁加入民兵连打鬼子,父子俩出手不凡,让鬼子和汉奸闻风丧胆。见到项目组一行来看他,金老开心极了,紧紧拉着大家的手。大家陪老人拉家常,提起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 “金家枪”和金老先生的父亲:大名鼎鼎的金维三先生,老人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我父亲打枪不用瞄,拔枪即打、百发百中的神枪手,打鬼子时是民兵队长。曾获得‘山东民兵英雄神枪手’和‘全国民兵英雄’的称号。1964年,还受到了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接见”。提起父亲金维三时,91岁的金宝铸老人骄傲得像个孩子。“老子英雄儿好汉”,金老从小便得“真传”,不仅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而且枪法超群,让鬼子望风而逃。在对项目组成员讲述自己战斗经历时,金老说道:“自从入伍就三天一大仗,两天一小仗,打仗就像吃饭一样寻常”,他当兵6年,打了多少次仗他自己也数不清,获得了不少军功章,罗荣桓司令就曾亲自为他颁发过军功章,这让他很自豪。金家世代习武,忠义两全,备受乡邻爱戴。老人说:“我没想过能活这么大岁数,看我现在吃得香、身体棒、耳不聋眼不花,除了生活条件好,练武也是我身体好的一个原因,但最重要是还得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感谢社会上像你们一样的爱心人士,对我们这些抗战老兵的照顾,我感到很知足。”
    吴冬娜副秘书长代表基金会和耿志远理事长,对他为抗战胜利和革命事业建立的功勋致以崇高的敬意。老人十分感动,用浓重的乡音说:“三天不吃饭,都不"害沃(害饿)”意思是三天不吃饭都不感到饿。
    高文汉老人22岁应征入伍,参加了八路军。参军10余年,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参加大小战役130余次,其中荣获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五次,南征北战,戎马一生。
    高文汉老人有着一张饱经风霜的脸,眼睛深邃而明亮,看上去很有神。得知基金会项目组来看望慰问他,老人十分高兴。提起参加抗日保家卫国的经历,九十多岁的老人激动地说“如果国家还需要我,我现在还去打鬼子!”
    山东省修建老战士纪念广场,将高文汉等抗战老英雄的名字篆刻在高耸的老战士纪念墙上。这不仅是为了让后人不忘革命先烈,更重要的是让后人铭记历史!
    杜金丹老人生于1926年,自幼父母双亡,靠街坊邻居救济生活,受红色革命教育熏陶,怀着一颗爱国之心,于1943年17岁时毅然参军,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光荣复员回到家乡。
    梁洪胜老人生于1923年,沂南县依汶镇汶明村人。1944年应征入伍,在八路军山东纵队当战士,曾参加过汶口、上店、华丰等围歼日寇战斗。抗战胜利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六军七十八师,参加过孟良崮、平津、辽沈等重大战役,在此期间立过三等功二次。1953年复员回家。
    解式立老人生于1925年,沂南县依汶镇南栗沟村人。1943年参军入伍,1943年至1945年期间,在长江以南地区对日作战多次。抗战胜利后,为保卫京浦路参加大小战斗十余次,曾立四次三等功。1947年因眼疾复员回家。
    王西于老人生于1928年,沂南县依汶镇冯家村人。1945年入伍, 参加过南麻、岱崮战斗。1949年参加解放徐州战役,1950年到南京军事学校从事后勤工,1955年复员回家。
    离开王西于老人家,项目组今天的慰问活动结束了,望着远处与我们依依惜别的老人,他们的音容笑貌、感人的话语依然在脑海里不断浮现……

未标题-3.jpg

未标题-2.jpg

    4月27日基金会项目组一行又风尘仆仆驱车来到沂水县,伴着晨光,在临沂市民政局优抚科孙富彬科长的带领下,慰问住在这里的6位抗战老兵。
    孙立松老人生于1929年,沂水县龙家圈镇泮池沟村人。1942年,和当年沂蒙地区很多家庭一样,孙老父母送他们兄妹三人一起参军,那年孙立松13岁,被分配到鲁中军区野战医院当卫生员。历经沙地、葛庄、东里店战役,1948年退伍转业回家务农。流水般的岁月无情地在她那绛紫色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尽管眼角布满了密密的鱼尾纹,但那双眼睛依旧是那么炯炯有神……对于项目组一行来看望她,老人非常高兴,热情的招呼大家。慈祥的眼睛总是笑眯眯的,说起话来又清脆又动听。
    王自太老人生于1926年,沂水县龙家圈镇泮池沟村人,八岁那年目睹日本侵略者的飞机空袭沂水境内的情形。据老人讲:“投下来的炸弹弹壳长有一米半多,我曾亲眼看到炸弹在邻居家的屋顶爆炸的恐怖场面,一听到飞机的轰鸣声乡亲们就到处躲藏,没有一天像现在的小学生一样安安稳稳地学习。我记得当时学唱抗日歌曲的情景。后来由于日本鬼子的疯狂侵略,无法继续上学。”王自太从小立志,要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1942年,年仅16岁的他毅然决然的入伍,当年便参加葛庄战役。1949年退伍。老人感叹现在不仅有国家和政府照顾老兵,也有像功臣关爱基金会这样的爱心机构给老兵带来关爱,使老兵们能安享晚年。
    赵有礼老人生于1924年,沂水县龙家圈镇前马荒村人。1938年,年仅14岁的赵有礼参军入伍,1948年因病退伍回家。工作人员陈立柱为老人献上关爱金。赵老生活简单朴素,在革命战斗中与爱人相识结为夫妻。老伴儿当年是妇救会长,这对革命伉俪风雨同舟,携手走过七十多年。
    黄秀甲老人生于1929年,沂水县沂城西朱家庄人。1944年参军,在济南某部后勤军工鞋厂,于1948年退伍。吴冬娜副秘书长和老人合影。黄老对工作人员谈起当年在后勤军工鞋厂工作时的情景:那个年代为了支援前线多做军鞋并躲避日军的追杀,安全时忙做工,危险时忙转移。“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这首曲子唱出了多少中国人的心声。当年的军鞋都是由像黄秀甲一样的沂蒙妇女手工纳出来的,她们怀着一颗“慈母心”一针一线地为战士们赶制军鞋,为抵抗外敌侵略做出巨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12年间,沂蒙地区的妇女做军鞋达三百多万双!吴冬娜副秘书长和志愿者黄新宇老师与老人合影。老人对基金会的关爱慰问很是感动,让我们代问基金会的领导和同事们好。
    刘汉德老人生于1922年,沂水县沂城田庄村人。1941年参军,参加过淮海战役、解放临沂战役、安丘战役。1950年退伍,现在沂水县沂城街道敬老院居住。项目组成员与老人合影。老人是五保户,镇街道办事处多年前把他接到敬老院生活,每月还发放零花钱,让我们的英雄老有所依。
    张彦溪老人生于1926年,沂水县沂城解家官庄村人。1939年,年仅13岁的张彦溪报名参军,在115师6团7连担任吹号手,1942年退伍回家务农。项目组成员与老人合影。在斯诺的著作《西行漫记》封面上,有一张红军小号手的照片。这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红军形象。老人虽不是那个封面的主人公,但他当年战斗在抗战的烽火线上,以幼小的身躯吹奏着保家卫国号角,令人敬佩!
    时光如梭、岁月流逝,当年英姿飒爽的小战士们,都已成为耄耋老人。那段艰苦光辉的岁月已随风而逝,但沂蒙精神必将深入人心并发扬光大。截止2016年,基金会总计为临沂市1110名老兵发放关爱金3,330,000元,覆盖临沂市所有在乡抗战老兵。
2016-04-28 功臣关爱

评论内容:

  • 有机会的话我也要参加类似的活动!

    3071 天前
首页
小组
帖子
唠叨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