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946年冬母亲刘时铁和三纵七师战友抱着她们的孩子

晓冰岭上梅 3234 天前 0评论
1946年冬母亲和她的两个战友抱着她们的孩子坐在窗前.jpg

1946年冬母亲和她的两个战友抱着她们的孩子坐在窗前


这可能是父母有了孩子后的第一张相片,1946年冬母亲和她的两个战友抱着她们的孩子坐在窗前。我之所以知道准确的日期,是因为母亲在像片的背后注明了日期。
那两个阿姨是谁?我过去从来没有问过母亲,到了现在已不可能知道了。真希望那两个“小孩”,能看到这张相片,回答我的疑问。
今年初开始整理家里的老照片,才发现过去没有很认真的去看这些照片,没有在妈妈明白的时候,向她问清每张照片的地点时间,很是遗憾。而在哥哥活着时又没有及时地和他把这些相片搞清楚,更是个损失。有一年的春节,我把这些相片大概地整理好之后,带回北京,在家庭聚会时给大家看。那时人多又乱,只是嘱咐哥哥写一下我不清楚的像片的地点和日期,过后也没有再去看看他都写了些什么。结果,在他去世后,我闲暇无事再整理这些相片时,却发现了他的那些说明并不都很准确,可是再也没有人来和我探讨这些了,知道的人和感兴趣的人都不在了。
虽然妈妈有习惯在像片的背后写明地点和时间,但她不是每张都写明了。这样一来,在给了我一点提示之余,留给我更多的是猜谜。
我现在按着时间顺序来整理一下家中的老照片吧,尽量使时间地点准确。
上面这张相片,妈妈在背后写明了“1946。冬”。这时家里还只有大哥一个孩子,我们都还在预备队的行列之中呢。
一九四六年一月,父亲所在部队山东解放军第三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第七旅,父亲任旅长,政委李伯秋(1945年11月,三师由山东龙口渡海前,部队不允许家属带子女渡海,正是在这位李伯秋叔叔默许下,妈妈瞒着爸爸偷偷的把大哥带上了船,在海上漂了八天八夜后到了辽宁的皮口,也才能有这张妈妈们抱着孩子的合影)
1946年7月,东北民主联军的旅改称师。三纵七旅为三纵七师。1946年11月,纵队部与辽东军区机构分开,曾克林任第三纵队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曾国华任副司令员,刘西元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这张相片的背后只注明了“1946。冬”,到底是年初还是年底的“冬”呢?我觉得应该是年底的“冬”,年初的话,妈妈会注明是“春”了。因为从相片看来,还是初冬季节,她们穿的还不很厚,要知道东北的冬季是非常冷的。
1946年的初冬,三纵的部队在南满一带活动。辽东军区和纵队的根据地是长白山地区,那时由于敌人进占安东、通化、辑安等城,南满根据地只剩下长白、抚松、濛江(今靖宇县)、临江4个县城。
从1946年10月开始,部队参加了“通化保卫战”、“四保临江”等战役。这几次战役基本上都是在寒冷的冬季,部队经常在零下40度左右的严寒中行军作战,非常艰苦。
在后方根据地的家属孩子们,也一样生活的很艰苦。从这张相片上就可以看得出来,那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相片没放大之前,我还以为,在相片右下角的是一堆垃圾,放大了看才知道是些劈开的原木,大概这就是用来取暖的“劈材”。抱着最大的那个孩子的是我妈,我哥哥那时2岁。
记得母亲讲过,由于战斗特别多,规模又不小,后方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会被敌人攻下。所以,她曾带着孩子跑到朝鲜去避难。可是去了没几天,就被我爸爸叫回去了,还挨了一顿批,说是首长的家属要都像你这样,带着孩子跑到安全的地方,你们倒是安全了,可部队的其他家属怎么办?
在我爸看来,他打仗要身先士卒,他的家属也要如此,不能搞什么特殊。
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在炮火中诞生的,也要在炮火中成长。


1946年冬母亲和她的两个战友抱着她们的孩子坐在窗前-2.jpg

这张相片是1947年1月照的。
好像还是那三个孩子,但是都长大了一些。我就很奇怪,一月的冬天,那个孩子怎么还光着脚呢?大概他们还不会走路,所以不用穿鞋。
原来的相片基本上是三个135相片的大小,也就是现在2寸相片,人在这张相片里占的比例是四分之一,所以,没放大之前是看不清楚的。
这是一个土坡,后面是山,下方好像是个湖。上方有好多根电线,应该是电线吧? 


家里的老照片(续二).jpg

与上面相片同时还有一张,是孩子妈妈们抱着他们在这个地方的合影。这张没有注明时间,但根据孩子们的服饰和身后背景看,应该是同一天照的。

评论内容:

首页
小组
帖子
唠叨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