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转帖)从“沂蒙母亲”王换于的经历,读出一部断裂的历史(节选) 作者:顾土

东方学人 2988 天前 5评论
今年7月1日,我和所在单位的二十多位同事前往山东临沂,这个日子来沂蒙的人们恐怕都带有些许红色,无论过“党日”还是红色旅游,肯定会拜望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 

因为这位老太太在所有“沂蒙红嫂”里,大概是贡献最大,事迹也最突出的一位。今天的这个山村,还有纪念馆,也就是王换于曾经多少次冒死掩护、救助中共干部的那所小院,已经显示出富裕后的模样,经过精心设计,一切都那么规范,房屋、雕塑、图片、遗迹、停车场、课堂、体验馆,井井有条,王换于孙媳妇带有浓重沂蒙口音的视频讲演也很感人。

不过,我在参观之后向同事们提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关于王换于的所有介绍里独缺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的经历?为什么王换于为了给八路军战士治病、买棺木、办地下托儿所,能够又卖地又卖树,她到底有多少财产?为什么曾经被她养育、挽救、照顾的中共将领、孩子、战士们,直至改革开放以后才回来看望她,政府才出面慰问她、宣传她,而在此之前的近30年里,这位“沂蒙母亲”如同在人间蒸发了一般?

我的问题顿时成为大家旅途和饭桌上的话题。一位出生在临沂乡村的年轻同事认为,改革开放前这里太穷,领导们没脸回来;有的同事说,那时天天忙于运动,搞阶级斗争,没时间也没精力想起这位老;有的同事则认为,当时交通不便,所以很难回来一趟;有的同事还认为,革命者及其后代可能不大讲究人情。

他们所言,恐怕都不无道理,除了那个交通问题有点勉强。在自己执政下的一片山村,再怎么交通不便,凭着首长的显要地位,要一辆军用吉普车,用个几天时间,从北京、上海赶来,看望一下,道声谢谢,其实并不算难,要知道,王换于对他们及其子女而言,可是有养育之恩、再生之恩、舍命相救之恩、毁家纾难之恩、保护绝密档案之恩的。实在抽不出身,或是连老婆孩子也忙,但委托省、地、县领导时常过来看望慰问,总不算太难吧。因为王换于对中共革命、对中共抗战的功勋,于公于私,怎么慰问都不为过。

其实,我提出的所有问题,在1991年作家李存葆的名作《沂蒙九章》里都有明确答案。作品发表的那个年代,距离改革开放前的那个年代并不遥远,不过十几年而已,多数人对那个年代都有切身体验,所以,无论当时持什么观点的人几乎都在称赞李存葆的这部作品,垂泪或是反思那个年代。确实,那是个不近人情的年代,是个阶级斗争高于一切的年代,是个异常困窘的年代,是个不怎么报恩的年代,是个特别害怕与历史沾边的年代,是个有意隔断历史的年代!

刘白羽,这位老一代革命军人作家在《沂蒙九章》序里这样写道:

作家并不忌讳描写历史的曲折和失误,回顾那令人悲哀和痛心的日子,会给我们增加免疫力。对现实社会所存在的痈疸与病毒,他们站在时代的高度,用手术刀般犀利的笔切割剖析,增强了作品的锋芒和力度。

在“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里,都是抗战时期的慷慨激昂、舍生忘死,但在这些正面的话语下,关于王换于,有整整30多年的历史被掩蔽了,这与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近似,有人竭力想忘却那个年代,有人在为那个年代拼命唱赞歌,有人为粉饰那个年代不惜颠倒黑白。

王换于,这位1938年加入中共的抗战农妇、老英雄,抗战终于胜利那会儿,却被从中共党内除名了,为什么?因为当地的一位副区长曾经多次想把自己的孩子也送进王换于创办的托儿所里,但王换于没同意,结果得罪了这位副区长,于是,党员登记时她册上无名。直至改革开放后,王换于的党籍才被恢复,此时的老人已经94岁,而改革开放前根本没人想起这件事儿。

王换于是苦出身,她本姓王,用二斤高粱米将她换给了于家,所以参加革命后,被中共高级将领朱瑞的夫人陈若克取名为王换于。

王换于家不穷,30亩良田、两片藕塘、一座山场,而且丈夫还事事听她的,她入党后,又将丈夫、儿子也都带入党内,以至一门红色。拥有这样的财产,按照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应该化为什么成分呢,地主或是富农?或是地主婆、富农婆?到了1949年以后,王换于一家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这大概就是她的经历中有一大段是空白的原因。

大饥荒的年月,她的丈夫、二儿子相继在饥饿中死去,她自己也饿得不行,两腿浮肿得像瓦罐,不得已,跑到嫁到东北的闺女家度日。途中,她特意到北京想看望那些元帅、将军、领导和他们的孩子们,可惜,找到的只是一个被打成右派的老熟人,她想捎个话给领导们,别让老乡们杀树、砸锅搞大跃进了,可人家劝她,别操那个闲心了。

“风雨把老屋剥蚀得越来越陈旧,岁月使于大娘越来越苍老。时间是无情的掠夺者,它既能掠去人们的青春年华,也能夺走人们的美好记忆。这座小院仿佛被历史淹没了,似乎昨天的一切都不曾在这里发生。于大娘和于二嫂婆媳俩,秋风团扇,朝升暮合,青油孤灯,聊以卒岁。”(《沂蒙九章》)

王换于被蒙上尘垢的事迹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在抢救党史的时候被发现。沂南县党史办,文史办的工作人员,在她家里“挖掘”出一本保留了整整40年的珍贵档案《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临沂地委闻知,立刻把书调到地区档案馆;山东省委得悉,当即责成临沂派人专程送到济南,作为孤本,珍存于山东省档案馆。

“党史办、文史办的工作人员还发现于大娘竟是个“活档案”。当年山东分局,八路军一纵、一一五师的许多重大事件,都能在她这里找到线索,人们按图索骥,常是事半功倍。一九八一年山东省妇联编写《鲁南妇女运动简史》,慕名找到于大娘,获得了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于大娘的事迹和遭遇,使省妇联的同志忿忿不平:老人养育过那么多的孩子,竟没有一个来探望;老人救护过那么多伤号,却没有一人再踏进这破旧的院落。随同而来的某广播电台台长笔和泪水写了篇《不能忘记她》的内参。这内参刊印后,分送省有关部门领导。省妇联的宣传部长一再叮嘱沂南县委书记,让县里一定想法通知那些同志,让他们来看看大娘。大娘本人并没有这个要求,而是当地群众觉得太寒心。”(《沂蒙九章》

正是改革开放,才让王换于的日子又日渐好了起来,她的家里可以再次像当年接待八路军那样,用“煮荷包蛋、烙油饼”招待前来看望她的人们。人们来到她的家里,听到她的故事都唏嘘不已,演员田华还投入她的怀里痛哭。像她这样的一位老人,竟然长期被遗忘,这才是人们探望她之后的最深感慨。

1989年王换于去世,享年101岁。2003年,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在沂南县落成,是不是太晚了?

读过王换于被掩藏的那段历史,我们如何评价改革开放前的那个年代?事实上,被掩藏的这段历史在20多年前就已经公之于世,但是后来,在一片忘却的大环境下,在日益吹捧那个年代的鼓噪声中,又重新被掩藏了。一批批参观沂蒙老区的人群,有多少人还知道《沂蒙九章》?即使读过,又有多少人可以联想到那个年代的特征?

从王换于的故事,我联想起延安。王换于是一个人,而延安是一个地区,这也是曾经养育中共、挽救中共的地方,同样,改革开放前,又有多少从延安走出去的人回过延安、感谢过延安、问候过延安、惦记过延安、帮助过延安?其实,在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里,岂止是延安,有的主要领导人竟然连近一半的省都没有驾临,而这些地方还都是些贫困地区,特别是西北。你说日理万机,没工夫,不对,因为那些相对富裕的地方,比如上海、杭州、广州、武汉,却可以几十次的光临。1973年6月9日,周恩来终于在陪同范文同来访的时候,回到了陕北,这也是唯一的一次,总共一天。在陕北,据说他动情地讲:延安人民用小米哺育了我们,全国解放24年了,延安人民的生活还这么苦,我们对不起延安人民。

忘记了有恩于自己的人和地方,那样的年代属于什么年代?从这样的历史细节看问题,可能更接近于历史的本真,更能准确地评价历史。


评论内容:

  • 我是一个85后,我也不是党员,我想说改开后日子是好过了,但是一样有很多问题。。。烈士被骂成烤肉了,岸英被骂成烧鸭了,几人还记得抗美援朝的烈士?娱乐至死一切向钱看,官僚主义盛行,入党成了敲门砖,一切以洋人会中心,中美是夫妻都出来了,等等。作为普通群众,我真的挺气愤的。所以我想说,真正没心的搁啥时候都一个样。唉

    2387 天前
  • 很惭愧,我今天才知道《沂蒙九章》这部书,我去买回家细读和珍藏。

    2696 天前
  • 读完此文,很感动很感动!对问题的点穴点的很到位,顶起!有些老干部忘恩有一个很难启齿的原因,那就是他们在城里找了一个识字的女人为妻。凡是这样的婚姻,都是忘恩负义的,这些鬼人还要说,当时是组织上安排她们做的,当地群众有义务有责任保护共产党干部的等等狼心狗肺的托词。这也就是女人统治男人的说道吧(有更深的.......)。狠狠地抨击这个扭曲的一切一切!!!

    2696 天前
  • 刘白羽,这位老一代革命军人作家在《沂蒙九章》序里这样写道:

    作家并不忌讳描写历史的曲折和失误,回顾那令人悲哀和痛心的日子,会给我们增加免疫力。对现实社会所存在的痈疸与病毒,他们站在时代的高度,用手术刀般犀利的笔切割剖析,增强了作品的锋芒和力度。)........像刘白羽作家致敬!像如此有责任感的所以文化人致敬!


    2696 天前
  • 垂泪或是反思那个年代。确实,那是个不近人情的年代,是个阶级斗争高于一切的年代,是个异常困窘的年代,是个不怎么报恩的年代,是个特别害怕与历史沾边的年代,是个有意隔断历史的年代!).....点穴点的很到位,顶起!有些老干部忘恩有一个很难启齿的原因,那就是他们在城里找了一个识字的女人为妻。凡是这样的婚姻,都是忘恩负义的,这也就是女人统治男人的说道吧。狠狠地抨击这个扭曲的一切一切。。。

    2696 天前
首页
小组
帖子
唠叨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