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关于山东南下干部进入浙江海宁的调查和思考

鲁小楠 2938 天前 2评论

1949年元旦,新华社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向中外宣告了人民解放军将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的坚定信心。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华东局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华东南下干部纵队”,随人民解放军南下,接管江南新区政权。山东南下干部进入海宁后,在建立巩固人民政权、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经济、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海宁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一、华东南下干部纵队的组建

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9月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史称“九月会议”。 10月28日,中共中央根据“九月会议”确定的基本方针,作出《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决议》认为,共需中央局、区党委、地委、县委、区委等五级及大城市的各项干部5.3万人左右。根据部署,山东解放区抽调1.5万名干部随军南下接管政权。抽调分为两批,1948年12月底为第一批,共调3000人;1949年2月底为第二批,共调1.2万人。抽调是成建制抽调,即按照区、地、县的建制搭配好接管班子,然后整套抽调南下。

全部南下干部队伍陆续集中到临城(今山东薛城)一带进行整训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中共中央关于批准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的指示》、《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约法八章)》、《中共中央关于接受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对“自由资产阶级”及“开明士绅”的政策的指示》等文件和决议。通过临城的学习集训,为全部南下干部顺利接管好南方新解放区的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全体南下干部统一整编为“华东南下干部纵队”,一律穿军装,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胸章,在军事、政治及行政、生活、管理、教育、供给、卫生等方面都建立了严密的组织机构。华东南下干部纵队一共由4个支队组成。一支队和三支队部分干部被分配至浙江,负责接管工作。其中,接管海宁县的是华东南下干部纵队一支队第八大队七中队,以山东泰西县、肥城县、长清县南下干部为主组成。

之后,“华东南下干部纵队”随军南下,昼夜兼程。接管嘉兴地区的第八大队到达淮阴的六安闸后,又再次“轻装”上阵,步行至瓜洲,于四月二十七日渡江南下,经过长途跋涉,于5月初到达湖州。5月上旬,中共浙江省第一地方委员会在湖州成立,书记钱敏。钱敏同志给第八大队作报告,介绍情况,整顿思想,明确任务。休整了十多天后,根据一地委的安排,华东南下干部纵队第八大队七中队62人,又抽调补充了其他方面干部5人,共67人组建了中共海宁县委负责接管海宁。一地委宣布了中共海宁县委成员名单:县委书记宋杰之、县长曾永源、组织部长梁超、宣传部长李坚、民运部长刘健民、公安局长刘中流。5月17日,中共海宁县委一行67人乘木船从湖州出发,傍晚时到达海宁长安镇,次日进入县城盐官镇。从此,第八大队七中队六十多位南下干部成为接管国民党旧政权和人民民主建政工作的主要力量和此后县、区、乡三级党政干部的核心力量,在海宁展开了新的战斗。

二、南下干部接管海宁及工作的开展

首任中共海宁县委领导班子安定后,立即与人民解放军海宁驻军取得联系,了解海宁的情况,随即投入紧张的支前、建政和接管工作。

5月18日晚,由刘健民、宋奇胜率领的县委工作组到长安镇,通过留守的原长安镇公职人员和工商界人士,在短短三天内筹粮、借粮20万斤军粮支前。19日,县委向各区各乡镇派出工作组办理交接工作。

20日,海宁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正式接管国民党海宁县政权机构。由于打入国民党县政府担任核稿秘书的中共党员唐为平的策反斗争,加上先期到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三军六十七师一百九十九团部队首长的布置,国民党海宁县级机关已作好移交准备。遵照中共中央批准中共华东局制定的《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精神,“按照系统、整套接收、调查研究、逐步改造”的接管方针,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海宁实际情况,采取集中力量,先主后次、自上而下,先接管、追查物资而后接收文卷、档案,最后接收零碎家具的步骤。并按照浙江省委关于“宁缓勿急,稳步前进”的指示,立即组织7个部门(组)进行全面接管。秘书科接管旧县政府秘书室、人事室、会计室;民政科接管旧县政府民政科、社会科、军官分会、参议会、育幼所、劳动服务团、防空监视哨、水利协会、积谷保管委员会;实业科接管旧县政府建设科、农业推广所、电台;财经科接管旧县政府财政科、田粮处、地籍整理处;文教科接管旧县政府教育科、训练所、卫生院;公安局接管旧县政府警察局、军事科;工商局接管旧县政府县税处、国税局。国民党县党部、会报室人员已全部潜逃,无接收对象,仅收集一部分器材和档案。

30日,县长曾永源签发《海宁县人民政府通令》:“查海宁伪县府领导行政单位为二十五个乡镇,领导殊感困难。现为易于推动工作,特将全县二十五个乡镇划为七个行政区”,即设硖石、袁花、两仓、斜桥、盐官、长安、许村等7个行政区。同时,县委、县人民政府公布了各区党委书记(指导员)、区长名单。

县人民政府对国民党海宁县政府机构接管完毕之后,除留下少数南下干部主持县级机关工作外,其余南下干部于5月31日赴各区接管国民党海宁县的各乡(镇)地方政权,相继成立区、乡(镇)人民政府,废除保甲制度,建立村(农会)、街行政委员会。6月9日,县委、县人民政府由盐官镇迁驻硖石镇。同时,由县人民政府派员接管在硖石的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银行硖石办事处及海宁县银行,并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硖石办事处,于7月25日对外营业。

然而刚解放的海宁,还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发动和组织群众,恢复国民经济,安定人民生活,巩固和发展胜利成果。在中共海宁县委的领导下,展开了一系列新的工作:一是发动群众,开展剿匪斗争和镇压反革命运动,肃清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和匪特。先后消灭了21股大小武装匪特,镇压了一批反革命分子。二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在农村,县人民政府于1950年1月下达《1950年农业生产计划》,落实发动和帮助农民建立农林场、设立典型村、冬修农田水利、推广改良家畜及兽疫防治等;在城镇,开展民主改革,加强市场管理,打击囤积居奇和投机倒把活动,平抑物价,安定人民生活,发动群众大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促使工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三是恢复和发展人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1952年7月,县人民政府接办农村小学322所,将原来的教职工列入国家工作人员编制。7月,成立县血吸虫防治站;10月,成立县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制度。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新生人民政权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存在的问题和两点思考

(一)“活资料”的抢救工作刻不容缓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山东南下干部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名词,诞生于人民解放战争的烽烟战火之中,在全国解放过程中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他们以青春和热血在江南新区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他们留下的历史印记弥足珍贵。然而现在,因年代久远、南下干部的个人档案资料缺乏、当事人和知情人也日渐减少等不利情况,还有种种因素,使这方面的现存资料没有得到很好的总结和研究,南下的红色往事也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为此,当务之急要加大力度做好此类“活资料”的征集工作,如再不抓紧征集,错过了时机,那些“活资料”就会永远消失,这些珍贵的史料就再也无法搜集,将成为永久的缺憾。同时,“活资料”的征集不但可以弥补现存资料的不足,也可为我们现阶段的党史研究提供更为丰富详实的史料。

(二)加大力度弘扬南下精神,发挥资政育人作用

山东干部他们抛家舍业、别妻离子,远离和平安宁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到海宁后,面临的却是复杂严峻的形势和新环境,工作任务又相当繁重和艰巨。但他们仍然忘我工作,无论是在动参征粮、土改反霸,还是在城市接管、剿匪肃特、发展经济等项工作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对党忠诚、顾全大局、艰苦奋斗、无私无畏、学习进取、与时俱进、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南下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仍有着巨大的精神价值和教育意义。 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和挖掘,在做好调研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南下精神”的归纳和总结,并进行大力宣传和弘扬,来教育和激励后人。(海宁县委党史研究室)


评论内容:

  • 解放前的浙江现状

    2767 天前
  • 我大爷李成瑞当时南下到海宁县。

    2924 天前
首页
小组
帖子
唠叨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