徂徕山起义是沂蒙精神的源头之一(文/宋元明)

含山 发表于2022-12-28 11:44:14

在纪念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85周年之际,重温革命先辈波澜壮阔浴血奋战的曲折历程,缅怀革命英烈气贯长虹可歌可泣的辉煌功绩,追溯革命历史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来龙去脉。在思忖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伟大历史意义这个课题时,不仅想到徂徕山起义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山东解放区的创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进而探寻出徂徕山起义是沂蒙精神的源头之一。换言之,沂蒙精神的源头之一可追溯到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为什么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剖析:

一、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是十大起义之首,成为山东抗战的龙头

1937年卢沟桥事变,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在延安参加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回到济南后,立即传达会议精神,研究如何领导山东人民进行抗战的问题。会后,省委全面投入到领导全省人民抗战工作之中。10月上旬,省委在济南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再次讨论了如何领导抗日游击战争的问题。会议分析了形势,作出了在全省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十项决定。把全省按东、西、南、北、中划分十几个地区,要求发动成立十个军或支队。为了取得经验,指导全省的抗日斗争,省委决定在鲁中徂徕山直接领导这一地区的抗日武装起义,为全省抗战树立一个典型。对于沂蒙地区,计划以沂水、莒县为中心,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十军”。

10月中旬,省委机关和民先山东省队部以及平津、济南流亡同学会陆续从济南转移到泰安城,正式把领导全省抗日武装起义的指挥部安在泰安。12月24日,日军飞机首次轰炸泰安城、火车站和铁路沿线。27日,日军占领济南,并再次轰炸泰安。当天,省委转移到泰安县篦子店,并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根据急剧变化的形势,研究确定了起义的具体事宜,决定在泰城沦陷时正式举行起义。

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了大屠杀,30万中华儿女倒在了血泊之中。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国民党军队仓皇撤退,丢城失地,致使人民群众背井离乡。而中国共产党人却勇敢地站在对敌斗争最前列,担负起领导人民群众抗战的重任。仅在两周之后,山东省委就在徂徕山领导了抗日武装起义。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12月31日,日军占领了泰安城。1938年1月1日,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从各地赶来的160余名抗日志士,携带部分枪支和长矛、大刀等武器,聚集在徂徕山西麓的大寺,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红军干部洪涛任司令员,省委书记黎玉兼政治委员,红军干部赵杰任副司令员,省委宣传部长林浩兼政治部主任。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揭开了山东党组织独立自主领导武装抗日的序幕。

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黎小弟曾谈到:十大起义是中共山东省委领导的,山东省委在哪里,指挥部就在哪里。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时,山东省委在徂徕山上,因此,毫无疑问,徂徕山就是省委和四支队的指挥部。此言颇有道理,当时省委只有四位领导,三位到了徂徕山,在此领导抗战。 

为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和国民党散布的“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谬论,四支队先后在寺岭、四槐树等地伏击了日军,歼敌几十人。继而,攻克莱芜,俘敌300余人。短短几个月,四支队就发展到4000余人,成为山东抗战的一支劲旅。12月2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沂水县王庄成立,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治委员。辖10个支队又3个团,共2.45万人,另有地方武装1万余人。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公开打出八路军旗号,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面鲜艳的抗日旗帜。山东人民的抗战自此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也揭开了沂蒙人民抗战新的历史篇章。

二、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为沂蒙抗日武装的发展与壮大打下了基础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奠定了山东抗日武装发展与壮大的基础,也打下了沂蒙抗日武装发展与壮大的基础。根据中共中央“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指示,在徂徕山起义影响下,山东各地抗日武装起义风起云涌。鲁东南、鲁南的抗日烽火,亦熊熊燃烧。1938年1月,山东省委派获释出狱的共产党员李仲林、卲德孚等,到临沂、沂水、莒县、日照等地,联络党团员和有志抗日的青年,建立抗日武装。卲德孚、李仲林到沂水后,很快发动组织起一支10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2月,省委和四支队在新泰县刘杜召开会议,研究创建沂蒙山抗日根据地问题。会议决定,四支队兵分两路活动,一路向北发展,一路向南发展。会后,由黎玉、赵杰带第二大队(二、五、七中队组成),向蒙山一带发展,创建蒙山抗日根据地。随之,省委和四支队司令部听取了李仲林关于莒县、沂水两县抗日武装发展的汇报,决定从莒县、沂水两县抗日武装中各抽调200人,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第六大队”。3月,在沂水县公家疃村,宣布成立第四支队第六大队,鲁滨任大队长,邵德孚任党代表兼管沂水地方工作,李仲林任政治处主任,郭有邻任参谋兼管莒县地方工作。第六大队辖5个中队和1个特务中队,近500人。5月,由于六大队主要负责人出现问题,部队减员较多。于是,省委和四支队司令部决定派红军干部罗积伟任大队长、吴瑞林任政治委员,邵德孚任副政治委员。罗、吴到后,整顿了党组织,加强了政治工作和军事训练。通过整顿,部队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不久,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谢辉任大队长)和兰陵“国民抗敌义勇军”(赵昭任大队长)也编入第四支队。

从1937年底到1938年初,鲁东南地区抗日武装发展较慢。在省委和四支队的支持帮助下,鲁东南地区抗日武装得到快速发展。7月,第六大队由沂水开赴莒县岳家沟一带,负责开辟莒县、日照等县的抗日工作,改番号为“八路军山东游击第二支队”。罗积伟任司令员,杨昆任政治委员。这是进入鲁东南地区的第一支八路军部队,也是沂蒙地区较早的抗日武装之一。

1938年春,省委书记兼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第四支队政委黎玉赴延安,向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等中央领导汇报山东工作。毛泽东主席听后非常高兴,连声说:“好、好。你们能抓住时机,建立自己的武装,这是很了不起的事。” 所谓很了不起的事,是指山东的抗日武装起义是在没有八路军正规部队的领导下发动的。黎小弟副会长还曾对山东抗日武装起义进行过梳理,他讲道:山东省委领导了数十起抗日武装起义,究竟是多少起?通过初步统计,我们惊奇地发现,在山东全省和周边地区,由共产党员领导和参加的武装起义有124 路之多。”这当中,当然也包括沂蒙地区的抗日武装起义。如:1937年11月10日,由临郯县委委员马叙卿等领导的费县城起义;1938年1月初,邵德孚、李仲林与李鸿标、宋作俊等在沂水埠村、悦庄一带组织的抗日游击队;1938年2月,沂水五区战前共产党员杨荫田找到邵德孚、李仲林,恢复了组织关系,然后和五区、十区乡农学校代理校长朱亦皆、朱寿年等在崖子崮回龙寺组织的抗日游击队。同月,共产党员张升祥出狱后,邵德孚派他回四区组织的一支抗日游击队。等等。正是这百十余路武装起义,汇成了山东抗战的洪流。它充分反映了山东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挺身而出筑起血肉长城、凭着简陋的武器与日本侵略者血战、保家卫国的勇于担当精神。从山东抗日武装的发展来看,徂徕山起义创建了山东八路军,也为沂蒙抗日武装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沂蒙抗日武装的建立与发展,对沂蒙精神的形成产生了积极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是沂蒙精神的源头之一。

三、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为沂蒙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注入了活力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促进了山东党组织发展与壮大的基础,也促进了沂蒙党组织发展与壮大的基础。山东省委在发动全省抗日武装起义过程中,十分重视党组织的恢复、建立与发展。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四支队后,省委为加强地方工作的领导,从四支队抽调干部到区委、县委、特委乃至区党委任职,从而提高了地方党组织的战斗力。

1938年3月3日,四支队第二大队南下进入费县西北部的万寿宫。费县战前党员李伯瑾、王敬明等先后与省委书记黎玉接上关系。省委经过审查,恢复了他们的党籍。中旬,由省委秘书长景晓村主持在平邑县柘沟村成立了中共费县工作委员会。省委委派平津流亡学生张若林任书记。同年7月1日,省委宣布撤销费县工作委员会,成立费县县委,李伯瑾任县委书记。

1938年5月下旬,省委派红军干部苏杰任蒙阴县委书记。对外称八路军驻蒙阴办事处。6月,省委组建了新泰县委,派获释出狱的战前党员、参加徂徕山起义的董琰任县委书记,对外称八路军驻新泰办事处。8月,组建沂水县委,刘建中任书记。

1938年8月,省委决定在莒南大店成立鲁东南特委,委任参加过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省委秘书长、四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兼第一团政治委员景晓村任书记。特委成员亦有参加过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刘居英等,还有红军干部吴瑞林等。鲁东南特委建立后,统一了鲁东南地区党的领导。1939年7月,山东第一区(习称大鲁南区)党委成立,徂徕山起义领导人之一的林浩任书记。辖5个地委,计:一(泰山)地委,刘莱夫任书记;二(鲁沂)地委,王子文任书记;三(鲁南)地委,宋子成任书记;四(临郯)地委,许言代理书记;五(鲁东南)地委,高克亭任书记。这五个地委中,二地委、四地委以临沂地区为基本地区,一地委、三地委、五地委都或多或少占有的临沂地区的属地。

1940年10月,山东第七(鲁中)区党委在沂蒙地区沂南县成立,霍士廉任书记。辖一、二、五地委,其中二、五地委一部或大部在临沂地区。1941年2月,重建二(沂蒙)地委,王涛任书记。辖沂水、蒙阴、沂南、沂临边、费东等县。同年9月,建立三(泰南)地委,董琰任书记,辖新蒙、新甫、泰宁、泰安等县。1943年4月,滨海区党委在沂蒙地区莒南县成立,辖一、二地委。1944年6月,又成立滨海三地委。辖莒南、莒中、日照、赣榆、莒临、芦山等县委。二、三地委一部属临沂地区。1946年7月,滨海区党委撤销,改为滨海地委。辖莒县、莒南、日照、临沂、临沭、郯城、东海、竹庭8个县。1948年7月,华东局决定撤销鲁南、鲁中区党委,在沂蒙地区沂水成立鲁中南区党委。辖7个地委,即:一地委(泰山地委)、二地委(沂蒙地委)、三地委(沂山地委)、四地委(尼山地委)、五地委(台枣地委)、六地委(滨海地委)、七地委(泰西地委)。其中,二、三、五、六地委一部或大部在临沂地区。同年11月,鲁中南区党委迁入临沂。新中国成立后,又迁至曲阜。1950年5月,鲁中南区撤销。

从沂蒙党组织的发展历史看,徂徕山起义领导人及起义干部被派往临沂地区工作,对恢复、建立、健全沂蒙党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沂蒙党组织领导广大军民艰苦奋战,夺取了抗战的胜利。可以看出,沂蒙党组织快速发展,对沂蒙精神的形成产生了积极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是沂蒙精神的源头之一。

四、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为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奠定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建、发展与壮大的基础,也奠定了沂蒙抗日根据地创建、发展与壮大的基础。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后,在省委和四支队领导下,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对山东的战略地位和建立山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工作非常重视。1938年1月15日,中共中央给山东省委的信中指出:“省委的工作应以发动游击战争与建立游击区的根据地为中心……省委工作的中心应当放在鲁中区,开始依靠新泰、莱芜、泰安、邹县的工作基础,努力向东发展,尤应以莒县、蒙阴等广大地区为中心。”

1938年4月,省委书记兼四支队政委黎玉在延安窑洞,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汇报了山东工作。毛泽东主席听后,指着地图说:“你们应当向鲁南山区发展,注意在这一带建立根据地。没有根据地,游击战争就不能长期生存和发展。这个根据地,也就是你们开展游击战争的大后方。”随之,党中央决定派一批干部到山东。

5月20日,新任省委书记郭洪涛一行抵达泰安县南上庄。21日,召开了干部会议,郭洪涛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作了《为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而奋斗》的报告。会议决定在山东各地创建抗日根据地。5月下旬,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6月30日,省委制定了《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其中要求,在鲁中创建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7月4日,毛泽东主席复电批准省委计划。根据省委和四支队司令部的指示,四支队一部于7月上旬南下。8月下旬,南下部队返回,到达沂水县岸堤。

四支队第六大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二支队后,由沂水开赴莒县一带,创建鲁东南抗日根据地。至年底,第二支队发展到1000余人,成为开辟和创建鲁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一支基干部队。鲁东南特委改地委后,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健全党组织,派出大批民运干部分赴各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在省委和四支队的大力支持下,沂蒙地区抗日民主政权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1939年10月,新泰、沂水抗日民主县政府建立。12月,南沂蒙联防办事处建立;1940年2月,费县抗日民主县政府建立。3月,沂南行署建立。7月,蒙阴抗日民主县政府建立;1941年1月,费(县)东行署建立。同年2月,沂蒙专员公署建立,牟宜之任专员。辖沂南、费东两行署,沂水、蒙阴两抗日民主县政府,沂临边联县办事处等。沂蒙专署的建立,是抗日根据地建成的标志。抗日民主政权在抗日根据地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行减租减息,打击日伪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从1941年春开始,山东党政军首脑机关长期驻于沂蒙地区莒南县一带。

1945年8月,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政府。至抗战结束,山东抗日根据地共建立5个行政主任公署、22个专员公署、127个县政府、850多个区政府,成为全国唯一基本以一个省的行政区划为主的比较完整和巩固的战略区。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军民支援东北、打垮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竭尽全力支援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尤其是沂蒙人民贡献巨大,共参军63189人,支前担架31323副,出动民工35万人,其中推小车民工123586人,折合工日近200万个。我们用战略的眼光来看,这些成就的取得,难道不存在因果关系嘛?

中共党史资深专家金冲及在《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独特历程》中指出:“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基本上没有在山东建立过一支红色武装和红色政权,更谈不上创建革命根据地。但是在短短的八年抗战期间,中共建立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无论在总人口、党员、军队数量,还是歼敌人数等,都遥遥领先其他抗日根据地。”黎玉同志曾一语中的:“徂徕山起义为山东抗日根据地树立了中心”。

山东解放区的创建与发展,离不开山东抗日根据地打下的基础。不论是山东抗日根据地,还是山东解放区,这个大环境对沂蒙地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只有在这片土地上,才能孕育出沂蒙精神。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是沂蒙精神的源头之一。

五、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精神与沂蒙精神一脉相承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富有革命优良传统的山东人民为了保家卫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个历史时期,孕育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精神和沂蒙精神。

一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精神。巍巍徂徕山耸立起英勇奋战的历史丰碑,滔滔汶河水传颂着脍炙人口的动人故事。徂徕山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徂徕山人民与山东党政军干部一起浴血奋战,共同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谱写了彪炳千秋的历史篇章。在纪念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70周年之际,省委

常委、宣传部长李群代表山东省委,提出了“热爱祖国、不畏强暴、忠诚于党、奋斗为民、艰苦奋斗、拼搏苦战、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精神。

二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孕育了沂蒙精神。八百里蒙山沂水,是一块古老神奇的文化沃土,是一块神圣的红色土地。抗日战争中,沂蒙山区“十万英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涌现出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全国抗日楷模村”渊子崖,用乳汗救伤员的“沂蒙红嫂”等一大批英雄群体,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解放战争时期,临沂地区是中共山东省政府、中共华东局的创立地,也是国内战争时期国民党重点进攻的两个解放区之一。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歼国民党王牌第七十四师。为支援前线,沂蒙“百万人民拥军支前”,涌现出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模范,为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是真实的写照。沂蒙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沂蒙风范和精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沂蒙人民的奋斗精神被概括为“沂蒙精神”,即:“团结奋斗、无私奉献、艰苦创业、求实创新”。1990年2月,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提出了“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其具体内涵是:“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2021年9月29日,沂蒙精神被中央宣传部梳理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

三是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精神与沂蒙精神一脉相承,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展现,也是红色革命文化的积淀。首先,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精神与沂蒙精神早期的具体内涵都是32个字。这不仅仅是字数相同,其含义也相似。

其次,徂徕山起义精神和沂蒙精神中都有“敢于胜利”。两条一字不差,不仅仅是巧合,而是高度的提炼。在列强入侵、亡国灭种的危难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军民高举义旗,充满自信,敢于亮剑,驰骋疆场,浴血奋战,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谱写了彪炳千秋的壮丽诗篇。历史告诉我们,敢于胜利,就是要有必胜的信心,有追求胜利的勇气,有克服困难的韧性,英勇无畏,敢打敢拼,排除万难,不但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更要有敢于享受胜利果实、巩固果实的能力。

第三,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精神与沂蒙精神中,都有拥护党的领导的内涵。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精神中有“忠诚于党”,沂蒙精神的具体内涵中有“爱党爱军”。历史告诉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我们所从事的各项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也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第四,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起义精神中有“艰苦奋斗”,沂蒙精神中有“艰苦创业”。历史告诉我们,艰苦奋斗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 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的英雄顽强的斗争精神。艰苦奋斗是一种斗争精神,即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去战胜困难。这也充分诠释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

第五,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精神中有“奋斗为民”,沂蒙精神中有“无私奉献”,文字虽然不同,代表的却是:作为党、政府和军队,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拯救人民群众于水火之中,使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人,为人民群众谋幸福。而沂蒙精神中的“无私奉献”,除了指党员干部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外,还指人民群众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就像水与舟、鱼与水的关系。

第六,两种精神在新时代被浓缩,赋予了新内涵。进入新时代,两种精神都在不断丰富与发展。2017年12月26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清宪在纪念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80周年座谈会上,代表山东省委,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精神浓缩为16个字,即:“不畏强敌、敢于担当、矢志为民、英勇斗争”。

2017年9月,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委组织部、光明日报社主办,新华社山东分社、北京市网信办、临沂市委承办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弘扬传承沂蒙精神”理论研讨会在临沂举行。会上,临沂市委提报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指引下沂蒙精神内涵的再思考”课题报告,提出沂蒙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的元素为:“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新时代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被确定表述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16个字。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时间上看,新提法都是在2017年下半年。从内容上看,新提法都进一步强调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如“矢志为民”“党群同心”,体现了“为人民靠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党和政府遵循的宗旨。历史告诉我们,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只有牢记党的宗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党的执政基础才能稳固,党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人民江山才能千秋万代。

通过剖析,我们看到,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精神与沂蒙精神一脉相承,是从山东党政军民所做出的丰功伟绩中的高度提炼和概括。这两种精神,都是中国先进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表现,都具有时代的特征。追踪索源,沂蒙精神的源头之一,来自于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则是毋庸置疑的。这两种精神,都是激励人们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力量源泉。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系泰安市委党史办调研员)


浏览:384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小杜小杜
    小杜小杜
  • 冯展鹏
    冯展鹏
  • 董云凌
    董云凌
  • 凡凡
    凡凡
  • 卧游斋主
    卧游斋主
  • 甘玛
    甘玛
  • Chief
    Chief
  • 含山
    含山
  • Volunteer
    Volunteer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