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史(五)我的父亲董爱珠生平要事

董天祥 发表于2023-06-01 22:26:58

董爱珠(又名董艾珠)生于1925年9月1日。

1931年至1937年在上口村上学。

1937年至1939年冬在桐峪三民校上学。

1939年秋,太行党委决定成立晋东南路东干校(即太行地区)干部学校,培训革命抗日干部。地址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泽城村。校长冯廷章、教师徐平、左今夫(李伟)等。属晋东南第三专署领导。董爱珠于1939年冬到晋东南路东干校上学。

1940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山西省黎城县东、西黄须召开会议,决定筹建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会上为贯彻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对根据地创办教育事业进行了研究部署。

1940年5月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筹备组(处)决定在辽县泽城村的晋东南路东干校原址成立太行抗战建国学院,王振华任教育长,张柏园任秘书长,张萃中任教务处长兼班主任。除路东干校实训班部分学员留校学习外,还大量吸收敌占区、蒋管区和人民根据地的知识分子入院学习或承担教学任务。同时路东干校移驻辽县麻田镇。晋东南路东干校于辽县麻田镇结束后,大部分学员分配工作。学校正式改为太行中学,部分青训班及同班学员继续留校学习。并招收一批新学员。全校为三个中队,由冯廷章(冯瑞如)任校长(我烈士父亲始终在冯瑞如的领导下)。

1940年夏,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筹备组在河北省(当时属河南省)涉县靳家会村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制定边区教育实施方案,贯彻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的抗日教育政策,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抗日救国的新制度、新课程。爱国人士李公朴先生出席会议,并对根据地教育给予热心关怀和精心指导。

1940年7月,太行中学迁至黎城县东崖底村。不久冀西中学教师并入太行中学。冯廷章(冯瑞如)调回联办机关,由宋尔廉(原冀南第一专署教育长)任校长,李棣华任副校长,赵文敏任教育长,汪鸿文任教导主任。学校属联办筹备组(处)领导,党的领导关系在太行区党校。

1940年8月,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在黎城西井村正式成立(简称冀太联办)杨秀峰任主任,簿一波、戎伍胜(戎子和)任副主任。联办设教育处,领导根据地教育工作,由杜润生任教育长。在《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施政方案》中,对根据地的教育方针及实施办法做了具体规定,太行中学为实行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太行中学在黎城东崖底村正式举行开学典礼。陆定一、徐懋庸、杜润生到会祝贺讲话并赠送了锦旗。当时太行中学全校师生约500人左右,李棣华任校长。学生按部队编制分为三个中队。张新吾任大队长兼军事教导员,杜伦(女)任一中队教导员,武孟祥、江东(女)先后任二中队教导员,郝诚、林楠先后任三中队教导员。我父亲由于执行任务多返校时间不稳定,所以三个中队他都在过。他在第三中队时间长,他和郝教导员经常到敌占区、榆社、武乡招生,另外,简师班由罗非(秦云坡)任教导主任。校部设教务处,总务处。教务处由汪鸿文任主任、总务处下设生产行政科、医务科由申锡麟、于习之负责。

1940年8月底,太行鲁迅艺术学校和抗日军政大学(此时抗大总校已迁至太行,且与原抗大分校合并)先后派演出队来东崖底村与太行中学联欢,庆祝百团大战胜利和太行中学成立。文艺演出连续进行了三天。

1940年9月1日,冀太联办决定将太行中学改为太行一中,瞿坚白调任教导主任。太行一中组织庆祝百团大战胜利宣传队,分赴辽县、黎城县农村开展宣传工作。二中队学生30人由教导员江冬和董爱珠领队,先到辽县东隘口一带,后到接近敌占区边缘的温诚一带进行演出。董爱珠还利用其经常到武乡招生而熟悉地形,还机动灵活地单独在那里散发传单,前后共20天。

1940年10月,日寇对边区进行“扫荡”,全校师生集体转移。反“扫荡”结束,太行一中偏诚县(原黎城县一个区,今属涉县),校部率一队(一、二班)住木口村。校部驻杨家庄村。董爱珠因执行任务误了分班,在校部给李棣华校长当小鬼,李校长对领队说:“爱珠先给我做助手,过段时间分班”。二队(三、四班)和三队(师范班)住东峧村、西峧村,此时全校师生约350人。

1940年11月,联办和一二九师在黎城县西井村联合举办百团大战战绩和生产展览会,太行一中派董爱珠、赵秀山、白月庵、梁富文等30余名学生到会并担任讲解员和招待员。

1941年1月寒假期间,学校组织留校师生到偏城县农村进行宣传和扫盲工作。白天上街宣传百团大战的胜利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主建设、减租减息等政策,晚上分别举办男女青年识字班进行扫盲工作。董爱珠无论上街宣传还是进行扫盲,样样做的非常出色,他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方法,形象地讲解给当地群众。1941年1月下旬太行一中师生到涉县温村参加太行区军民大会,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第二次反共高潮,反对封锁送陕甘宁边区,悼念皖南事变牺牲的新四军将士。到会军民约数千人,邓小平、杨秀峰等领导在会上讲话,号召全区军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击退日伪军联合进攻,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生产运动,粉碎日寇的囚笼战术及封锁政策,大会还向全国发出通电。

1941年2月3日,晋冀豫边区太行抗战学员、太行一中、太行二中、太岳中学教师成立晋冀鲁豫区中等以上学校教师联合会,并决定出版刊《文化战线》。

1941年4月1日,晋冀豫边区学生联合会第一次筹备会议正式召开,并决定了该会组织章程和工作纲领。太行一中响应党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全校师生先后在驻地杨家庄及辽县小西沟村、大林峧村、偏城县四枝崖村等地开荒数百亩田,种植山药蛋、萝卜、荞麦等作物,以补充粮食之不足。学生还学习捻毛线、打毛衣、缝补衣服,解决穿衣问题。

1941年4月4日,太行区首届庆祝中国儿童节大会在黎城县南委泉召开。学校派白月庵、梁富文、董爱珠参加。大会号召组织少年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抗日活动。4月21日太行抗战学院创刊了一通俗易懂的小学教育定期刊物——《教师之歌》。

1941年5月4日,晋冀豫学生联合会正式成立。

1941年7月7日,冀南、太行、太岳临时参议会在辽县桐峪镇召开。太行中学派出我烈士父亲、温世熙、傅刚等十几名学生担任招待员,为大会服务40余天。校学生会文工团还联合鲁迅艺术学校及抗大总校演出队为大会进行了三天文艺演出。鲁迅艺术学校演出了曹禺的话剧《日出》,太行中学演出了歌舞及自编节目《我们的学校》,会上还展出了太行中学的作业、日记及文章等,获得大会好评。

1941年7月21日,太行一中董爱珠和郝指导员在武乡县蟠龙村、榆社县潭村、辽县桐峪村、邢台县浆水村等地及本校分别招收正规中学班与简易师范班一年级新生及二年级插班生。崔景华、赵健到冀西招生。

1941年8月7日,边区成立行政干校,杨秀峰、戎伍胜任正副校长,8月正式招生。

1941年8月8日,边区临时参议会选举杨秀峰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簿一波、戎伍胜为副主席,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正式成立。罗青任教育厅长,杜润生任教育厅主任。太行中学由边区政府教育厅直接领导,党的领导关系仍属太行区党委。

1941年11月中旬,日寇“扫荡”太行围攻黎城以北八路军总部黄崖洞兵工厂,一二九师各部展开了英勇的黄崖洞保卫战。太行一中师生以队为单位分散进行反“扫荡”斗争。一队由田嘉林、罗非等老师带领转移到赞皇县西部山区枣林村一带活动,反“扫荡”结束后返回杨家庄村。

1941年12月,太行一中支部书记兼政治教员王雪松(原太行《胜利报社》副社长、副总编,曾任太谷县宣传部长)积劳成疾,因肺病医治无效病故于西峧村。学校在杨家庄村召开追悼大会,会场悬挂挽联“雪中行军思战友,松下谈心忆故人”,校歌咏队唱挽歌“北风萧萧漳水寒,先生瞑目长眠。回忆你光荣的生前,我们永远怀念,手执铁笔对敌作战,教导革命青年。学习你的懿行嘉言,我们长此自勉。”追悼会后许多师生自动送灵到西峧村下葬。

1942年1月,日寇进行年关“扫荡”,太行一中集体转移,从偏城出发经河北武安县(当时属河南省)转战至沙河县,然后化整为零,疏散活动。反“扫荡”结束后返回杨家庄。

1942年5月,日寇对以麻田镇为中心的八路军总部、北方局首脑机关突袭“扫荡”。在辽县、偏城县、涉县等太行腹心地区,太行一中师生们至辽县桑栈村(位于十字岭五六里)东北山沟时与敌人遭遇。走在董爱珠前面的三队与敌人交火,并与从邢台县浆水镇转移过来的部分抗大学员配合狙击敌人上十字岭。三队师生边打边撤,随抗大队伍向邢台县方向转移。校部率一、二队师生撤回桑栈村东十余里的南山丛林中分散隐蔽。反“扫荡”结束后,队伍遂经小西沟到达龙泉寺暂住。在这次反“扫荡”斗争中,太行一中光荣牺牲的干部和教师有:教务主任瞿坚白、教师郝效如、校医王光迪(女)、生产指导员张晓峰等,学生有:李瑞、武大威、乔水晶、王卯生、缪秀琴(女)等。其中简师班乔水晶学生在护校战斗中为保护校医英勇牺牲,其事迹刊登在边区《青年与儿童》刊物上。

1942年夏,反“扫荡”结束后,因杨家庄村遭敌破坏严重,偏城县政府安排太行一中暂住龙泉寺庙之中,并借地数十亩种菜生产,获得丰收。中秋晚会上,王玉堂老师朗涌了他的新作《王二小放哨》。

1942年9月,太行一中搬回杨家庄村、木口村、东、西峧村等地。派出部分师生到辽县小西沟生产基地进行秋收。还选派部分学生组成演出队到一二九师部(即太行军区)参加刘伯承五十大寿辰庆祝活动,学习和宣传八路军的革命传统和抗日战绩。

1942年10月,太行一中二班和简师班学生毕业,大约250名学生由边区政府,民政厅、教育厅统一分配,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此时太行一中尚余50多名年龄小的学生留校继续学习。

1942年冬,在大生产运动中,太行一中在辽县寺坪村组织挖野菜万余斤,并在教导员罗非领导下成立小贩部。收购核桃、花椒,组织学生加工(砸出核桃仁晾晒后分类装箱),后交当地政府贸易公司收购转出口,换回边区急需的棉、粮、食盐,同时还经营日用品、制纸烟等,盈利补贴学校开支。

1942年12月8日,太行一中左权分校在左权县寺坪村成立。

1943年1月17日,边区政府为贯彻执行中央精兵简政指示精神,把太行抗战建国学院、太行一中、太行二中、太行三中等四所学校合并为太行联中。王振华任校长、李棣华任副校长、赵文敏任教育长、张超和黑丁先后任党总支书记。校部驻涉县悬钟村(原抗战建国学院驻地)。太行一中迁至辽县寺坪村为太行联中一队,主任石蕾、教导员罗非。太行二中为太行联中二队,仍驻原固新镇,主任周化南。太行三中为联中三队,驻武乡县神南村,主任苏贯之。四校合并不久,王振华调往豫北工作。由李棣华担任校长。

1943年1至2月,北方局太行分局在涉县温村召开军政高级干部会议。邓小平主持会议并讲话,提出“教育为战争、生产服务,培养大批军事经济干部和技术人才”的要求。太行联中为贯彻这一指示做了大量工作。

1943年3月27日,选举学生会主席任森荣,分会中的孔令文、魏无忌、成锐(女)、江计才、刘怀钓、张希九等为学生会干部(我烈士父亲的同学回忆说:有的同学说有我父亲,有的记不清)。

1943年4月底,春季反“扫荡”联中各队均采取化整为零的分散活动,由教师带部分学生到边缘地区分散隐蔽。

1943年5月至6月,联中各队集中于涉县悬钟村,采取统一上课的方式进行理论教育。在此期间一二九师邓小平政委到校做青年运动方向报告,边区政府杨秀峰主席、戎伍胜副主席、八路军滕代远前总参谋长及新华报社陈克寒、安岗等也到校作报告。李公朴、矛盾等爱国人士还到校视察并讲话。后因豫北顽军配合日军夹击太行根据地,且当时旱灾严重,所以集训与7月结束,各队返回原驻地学习并参加生产劳动。

1943年8月,八路军开展林南战役时,学校派出部分学生随军开辟豫北解放区工作(我烈士父亲也在其中)。战役结束后,留在当地七八分区工作,其余人与年底前返校。

1943年秋,学校分别派遣伍吉辰、籍茂轩等人在榆武(榆社、武乡)太南地区成立分队。

1943年底,太行军区派员陪同美军驻延安观察组观察员卡尔逊少校来校参观。

1944年1月初,太行联中三个队全部集中到涉县悬钟村,暂时中止上文化课,集中进行整风思想教育。太行区党委派宣传部长张磐石带工作组进驻学校领导整风运动。工作组由杨蕉圃抓总并兼管二队,一队由梁虹(女)负责,三队由肖鲁负责。原一、二、三队主任石蕾、周化南、及教育长赵文敏调区党委党校学习,其余教职工集中到涉县温村联合整风班学习。

1944年1月10日,安岗到校作相信毛泽东主席、斯大林的报告。

1944年1月24日,边区政府副主席戎伍胜到校作相信共产党八路军和人民政府,加强劳动观念的报告。1944年2月中旬,太行区党委宣传部长张磐石作整风动员报告。会后学习文件,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反省检查。

1944年春,在边区政府号召和八路军总部《腾杨方案》推动下,联中进一步掀起了大生产运动高潮,保证完成自给三个月粮食和全年菜金的生产任务。联中各队除在黎城县长凝村、辽县小西沟村、武乡县王家庄村等地利用农民荒地种植谷子、玉米、山药蛋、胡萝卜之外,全校师生在悬钟村山坡上、河滩里、公路边到处见缝插针开荒种菜,收获大量南瓜、茄子、西红柿等供应伙房,改善了生活。

1944年3月,全校学生在悬钟村大庙一队驻地召开恳亲大会。

1944年3月15日,学习康生的《抢救失足者》,全面开展反敌特、国特抢救运动。由于大搞逼供,使许多学生挨整,甚至受到严刑拷打,董爱珠也在其中蒙受不白之冤,遭受严刑拷打。

1944年4月,整风运动转入较平稳的政治思想教育阶段,开始上政治课、历史课,强调树立革命观点、群众观点、劳动观点。

1944年5月4日,边区政府副主席戎伍胜作关于阎锡山的报告,对资产阶级进行了透彻剖析。

1944年5月9日至14日,联中部分学生去辽县小西沟村种山药蛋。6月17日至23日由魏玉高教导员带队经西井村到芝麻角村锄地。

1944年5、6月间,因蝗虫灾害,学校停课数日。全体支援悬钟村、索堡村一带农民打灭蝗虫。

1944年6月5日,张磐石作时事报告。6月6日召开部分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讲了学习的目的、政治形势及前进方向。我父亲在会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受到了好评。

1944年7月15日,全校去涉县弹音村参加“七七”纪念大会。边区政府副主席戎伍胜、军区司令员李达在大会讲了话。

1944年7月17日至7月20日,边区政府工商管理局王兴让局长作对敌经济斗争报告。

1944年8月7日,王兴让局长作工业问题报告。

1944年9月23日,全校师生到武乡县王家庄村、芝麻角村、四方山村等地收山药蛋、玉米等,秋收劳动约50多天。劳动中开展了争当劳动英雄活动,每人每天进行劳动评分。有的学生和老乡换工,帮村上计算统一累进税。最后全校选出了3个劳动模范出席边区群英大会(据说我烈士父亲就是其中一人)。1944年11月3日,敌人“扫荡”到左权县桐峪一带,学生分散备战及生产活动,11月13日重新集中返校。

1944年11月,美军一架25型远程轰炸机在轰炸东北鞍山后,返航途中然料耗尽,飞临黎城县长凝村一带山区迫降。飞机坠毁,飞行员约七八人全部被当地军民所救。李棣华校长应军区邀请前往当翻译。

1944年11月13日,学校选派梁富文、连立民、徐怀中、秦理、程永芳等40余名学生到黎城县南委泉村当太行区群英大会担任招待员、展览馆讲解员等服务工作。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参观大会举办的战绩和农业生产展览馆,并观看文艺演出,受到很大鼓舞与教育。12月中旬返回悬钟村。

1944年12月23日至1945年1月9日,学校放寒假,当地学生回家探亲。

1945年1月21日至27日,选举边区参议员进行了竞选和整理提案等广泛的民主活动。选举结果,李棣华校长和三队学生牛炳炫得票最多并当选。

1945年2月,学校派二十余名学生参加文教工作者代表大会的服务工作。

1945年2月4日,梁虹教导员布置总反省工作。学生开始进行总反省和民主鉴定,做毕业准备。

1945年2月27日,太行联中举办毕业典礼,边区政府教育厅李一清厅长等领导到会并讲话,肖鲁同志作了整风思想教育的回顾。毕业典礼后300余名学生分配到太行各军区军政机关工作。当时边区政府及太行各分区军政机关都找董爱珠谈话,要求到他们的单位工作。董爱珠坚决回答:“我一定要上前线战斗,为争取早日解放中国而奋斗终身。”就这样董爱珠随50余名学生到抗大六分校轮训后再分配到军队工作。

1945年8月份从抗大六分校太行大队参训结束分配到黎城独立团(营)改编为四十六团,十月份改编为五十团。参加了1945年8月18日夜参加了解放石圪节煤矿最后一次打日本鬼子。

1945年8月27日起算,至10月12 日结束参加攻打上党战役。1945年9月10日2时30分,太行纵队屯留、上村发起攻击,上党战役正式打响,9月19日三十二团、四十六团、三十四团密切配合攻克了壶关。

1945年10月至11月参加攻打平汉战役解放邯郸。

1946年春参加滑县常屯战斗后,又继续西进参加白晋战役。恰巧打得最激烈的时候,蒋匪与我方签订停战协定,战斗中途停止。当时由于连续战斗,部队伤亡很大,新成分增多,加上有部队战士严重不愿意远离家乡地域观念,以及由于日寇投降后迅速滋长的和平麻痹与享乐厌战情绪。针对以上种种情况,部队在武安和滑县停留时,相继开展了思想教育自觉运动,通过自我思想教育与批判和结合深入的时事教育,部队在政治觉悟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此开始逐渐地树立野战军的思想。

黎城独立团(营)是抗日战争中,在经常反敌人“扫荡”的斗争中,逐渐发展与壮大起来的,为了保卫根据地的春耕秋收,常年与日伪周旋接触于襄垣、潞城一带游击区。战斗频繁,作战亦甚勇敢,因此襄垣一带伪军,只要是说黎城独立团的就不战而逃了。1945年解放石圪节煤窑战斗中,一举全歼灭守敌日伪军54名,活捉2名,获得分区首长通令表扬。

1946年,经过上党、平汉两次战役后,部队因连续的胜利产生了轻敌麻痹情绪,以致在范家庄战斗中伤亡过大,造成失利。经过总结,8月份出陇海,攻克兰封火车站,获得俘敌坦克11辆的胜利,首创我们师打坦克的经验。

浏览:1498次

评论回复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