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淸河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平原作战演说(下篇)/陈青

含山 发表于2023-07-05 00:24:44

八路军平原作战经典战例

小清河伏击战

1937年,日军侵占山东济南,迅速沿津浦线南下,小清河成为了日军重要的物资补给线。

一批批战争物资,从渤海羊角沟顺着小清河、公路、铁路向济南运送。鬼子的汽艇和运输船高悬着膏药旗,每天趾高气扬地往返两地,押船的鬼子有时候还上岸祸害老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小清河沿岸的百姓提起鬼子的汽船就恨的牙痒痒。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第五军决定在第五军根据侦察的情况,决定在小清河上伏击日军,杀杀鬼子的嚣张气焰。

1938年1月19日,廖容标率第五军一部,在邹平城北陶塘口村附近的小清河两岸设伏,由长山六区区队长韩子衡带领五、六名区中队队员先去北岸准备策应并在河中间放了两条木船挡住了河道。

战斗打响后,八路军指战员奋勇杀敌,给敌以重创。战斗结束后,清扫战场,小清河伏击战共歼灭鬼子12人,缴获电台一部,三八式步枪3枝,子弹60发,击沉汽艇一艘。其中有1名旅团长、1名联队长和1名高级参谋,原来这些高级军官是去济南参加重要军事会议,在返回途中遇到了战士们的伏击。第五军也伤亡2人,战后国民党电台发布此消息。

小清河伏击战中,我军以较差的装备、较小的代价、极短的时间全歼敌人大获全胜。这一仗威震齐鲁,成为我省抗战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image002.jpg

小清河伏击战的胜利,令日军极为震惊,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会在这里遭到如此沉重的打击,尽管拥有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可依然是船沉河底,全员被歼,其中还包括损失了三名高级军官。

小清河伏击战不是一场大战,意义却十分深远。胜利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小清河沿岸村庄,人们奔走相告,军民抗日情绪高涨,有效地震慑了小清河沿岸肆无忌惮的日军。这是清河平原地区向日本侵略者打响的第一枪,也是长山一带武装抗日的第一枪,它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小清河两岸军民,提升了军民的抗日热情,鼓舞了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廖容标将军

廖容标,1929年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司令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第四支队支队长,第二旅副旅长,第四旅旅长,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山东军区第四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公安部队兼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大宗家突围战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5支队一部在山东省陵县大宗家地区反击日军进攻的战斗。

1939年3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5支队支队长曾国华、政治委员王叙坤率第5团(欠第2营)从南皮、宁津、乐陵一带南下,开辟鲁北地区,月底到达陵县东部大宗家一带作短期休整。驻德县(今德州)日军第5师1200余人,于3月31日晚,向大宗家进攻,企图消灭第5支队主力。

4月1日拂晓,日军包围了第5支队驻地并发起进攻。第5支队就地反击日军的进攻,待机突围。第5团第12连与特务连在大宗家西、南侧依托有利地形,多次击退日军冲击。第3营第10连从大宗家南侧驻地阎福楼突破日军包围,冲进大宗家,同第12连、特务连共同抵抗日军的进攻。第5支队部、第1营和第3营分别在大宗家东南、东北和南侧的前侯、后侯、赵玉枝和阎福楼顽强抗击日军的进攻,坚守了阵地。在大宗家战斗激烈时刻,第1营从赵玉枝隐蔽地接近大宗家东北侧日军骑兵埋伏地域,突然开火,勇猛冲杀,日军骑兵死伤过半,一名上校指挥官被击毙。日军遂调整部署,集中兵力向大宗家进攻。被围困的第12连、第10连、特务连,与冲进村内的日军进行白刃格斗,打退日军多次进攻。15时许,第5支队部和第1、第3营先后突围,向大宗家以北义渡口方向转移。坚守大宗家的第12连、第10连、特务连数度突围未获成功。第5团从第1营调来增援的1个排和团直属分队,向围困大宗家东南门的日军侧后发起猛烈冲击,日军腹背受击,被围的部队趁势突出重围,向大宗家东北方向转移。留在村内掩护主力突围的特务连1个班,同日军展开白刃格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此次战斗,第5支队伤亡300余人,毙伤日军500余人,缴获马100余匹。

 

image004.jpg

image006.jpg

▲大宗家战斗纪念碑

大宗家战斗,敌我双方都投入了较多的兵力,敌人有步兵、骑兵、战车队和小炮队等2000余人,军事上有明显的优势。敌板垣师为报复他们在平型关之仇有备而来。我英勇善战的115师5支队歼敌500余人,击毙敌人旅团长安田大佐,我军胜利突围。但是,5支队也付出了重大代价,伤亡400余人,这些人都是久经战斗的指战员,有些是经过长征的老红军。尤其是主力5团团长龙书金身负重伤,政委曾庆洪、政治处主任朱挺光、特派员谢家树战死在疆场。

 客观上讲大宗家突围战斗存在偶然性,又是必然的,是战争规律决定的。当时冀鲁边区最高军事负责人徐向前讲过:“从红军时代起,我们就是靠山起家,靠山吃饭的。在平原地区打游击战争,干部缺乏经验,信心不足。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下),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7月版,第606页)。毛泽东有一句名言:“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学习和经验就要付出代价。这都反映了5支队对平原游击战争规律认知不足,还没有掌握,思想上存在轻敌麻痹,遭遇强敌包围,损失代价超过指战员容忍的限度,是难免的也是必然的。

大宗家突围战斗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规模最大的一次突围战斗,指挥员沉着应战、审时度势、机动灵活、敢于胜利,在大量杀伤敌人主力骑兵,击毙敌最高指挥官之后,指挥部队有序的突围,撤出战斗,胜利的转移到安全地区。

大宗家突围战斗的意义是深远的,八路军浴血奋战,威慑敌胆,陵县人民在国民政府瘫痪抗日民主政府尚未建立的情况下,自觉地参与支援八路军战斗,充分显示军民一家同仇敌忾为保卫祖国而战的斗志和决心,为陵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坚强的政治基础。 

7月,陵县抗日民主政府和中共工委同时建立,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斗争成效显著。 

1941年上半年始,地处冀鲁平原中心的陵县,经常受到日军调集部队反复扫荡,县委、县政府发动群众挖地道抗战,村村有地道,户户有地洞掩蔽部。冀鲁边区二地委、军分区主要负责任人何郝炬书记、龙书金司令员等同志都曾用三洄河村挖的蛇形地道作掩蔽领导冀鲁边区二专属所署平原、禹城、齐河、德县、济阳等8县抗日斗争。

大宗家突围战斗,鼓舞着冀鲁边区人民的抗日斗志,血战到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在冀鲁边区抗战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给陵县人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刘家井子阻击战斗

1939年5月下旬,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指示第三支队开展章丘、齐东工作,以打通清河区与冀鲁边区的联系。杨国夫率部由胶济路南返回清河区后,在桓台东沙沟河子村与景晓村等会合。为执行这一任务,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副司令员杨国夫、清河特委书记景晓村等,率领七团、十团、十一团、长桓独立营、特务团的一连和三连,会同高苑县“第二梯队”共3000余人,在邹平县刘家井子村一带集结。第三支队司令部机关、特务团一、三连驻刘家井子村。

刘家井子村在邹平城西北平原上,南距胶济铁路20多公里,西去济南50多公里。第三支队在此集结的情报被敌人探知后,敌人迅速纠集九户、魏家桥、青城的日伪军2500余人,从西、北方向向刘家井子一带进犯。第三支队给敌人以迎头痛击,敌又迅速调集邹平、张店、周村等地日伪军3500余人增援,并配备汽车100多辆,骑兵150余名,长途奔袭,于6月6日拂晓向第三支队司令部驻地刘家井子村及周围村庄猛烈攻击。第三支队被动应战。

第三支队司令部决定由杨国夫副司令员指挥战斗,坚决打退敌人的进攻。

马耀南司令员、杨国夫副司令员指挥部队沉着应战。第三支队军械修理所长吕福禄指挥土炮,待敌进攻到五六十米距离时猛烈轰击,击毁一辆装满日军的汽车,车中敌人大部伤亡。吕福禄越战越勇,扛着“五子炮”打几炮换一个地方,一连打倒30多个敌人。连指导员孙华利一人就打死18个敌人。身负重伤的连长王得水,凭借工事,坚持指挥战斗,打退敌3次冲锋,击毁敌汽车两辆,最后英勇牺牲。当日下午,战斗更加激烈。敌用重炮把围墙炸开缺口,疯狂地轮番冲锋。特务团一、三连干部战士坚守阵地,寸土不让,打退敌4次冲锋。敌人冲上围墙后,班长赵延庆带领战士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士李德福与一名日军滚在地上撕打,体力不支,毅然拉响身上的手榴弹,周围之敌看见李德福身上冒出缕缕青烟顿时失魂落魄,惊呼乱叫。随着一声巨响,李德福壮烈牺牲,爬上围墙之敌也全部被歼。

在这次战斗中,刘家井子村的群众积极参战,男女老幼,烧水送饭、救伤员、送弹药,军民并肩战斗。农民梁启肃、刘振秀等,自带8门土炮和36杆抬枪奔赴阵地,与第三支队一起打击敌人口刘振秀胳膊被炸断,其岳母亦倒在敌人的枪弹之下,但他不顾劝阻,坚持不下火线。当土炮用的铁块打光时,许多群众立即把自家的饭锅、铁犁等用具砸碎,送来做“炮弹”。有的乡亲不顾房屋被炸起火,亲人遇难,坚持参战和支前。军民同仇敌忾,坚决抗击,激战竟日,至黄昏第三支队分散突出重围。

在刘家井子战斗中,第三支队以简陋的武器,英勇抗击5000余敌的围攻,创造了毙伤日军井口司令以下800余人的战绩,其中毙敌417人,成为山东抗战史上颇具影响的一次大战。但是,第三支队亦付出较大的代价,如长桓独立营营长刘鸣歧、教导员高鲁、副营长耿汉亭等干部均牺牲,全营仅40余人幸存,这对刚刚发展起来的清河平原抗日武装是一个挫折。

 

image008.jpg

刘家井子战斗是一次防御战,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显示了清河区抗日军民不屈不挠、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这次战斗,锻炼了部队,扩大了第三支队的影响,推动了清河区抗日游击战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提出了在日伪军疯狂“扫荡”平原的形势下,如何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建立平原抗日根据地的重大战略问题。

关于这次战斗的过程,开国中将杨国夫在《清河平原奋斗六年》中有着详细记述:

“一九三九年六月六日,我两个团及地方武装进驻邹平刘家井一带五个村庄,×日夜脐济路及惠民城敌以六干之众,附重炮数十门,汽车百余辆,分×路向我驻地进袭,拂晓即展开激战。敌依其优势兵力与火器,向我猛烈轰击后,即以密集队形进行首次冲锋。我军依坚固围墙,对敌顽抗。在一阵剧烈的手溜弹步枪还击后,敌尸百余排在围墙之外,一次进攻结束了。一时,刘家井村南角的墓田被敌选作冲锋出发地。敌进攻部队没有展开,已遭我三面火力夹击,三百个敌兵除躺在血泊里的僵尸伤兵外,还逃回三十余名。在炸弹机枪步枪土炮急发之后,战士们看到敌人一片尸体,又是一阵喊声与鼓掌。这时村内的房屋随着剧烈的炮声不断的倾倒下来。虽是紧张到这样程度,青年的指战员负伤了,没有半点呻吟,仍旧紧握着武器,注视围墙外进攻的敌人。指导员孙华力同志在一个阵地连射中十八个敌人,某连齐同志连续射中十七个敌人。炽热的阳光下,敌寇呆视着我军阵地可望而不可即,只好再将两门重炮又增上来。炮弹飞来,掀倒了围墙与房屋,尘土将战士们盖起,但迅速窜出来,睁睁眼睛又聚精会神的瞄准敌人,每个人都忘记了疲劳与饥渴。

……敌人四次五次进攻均被击退,全体指战员信心更加提高:‘鬼子不是铁打的’。周围几个社子的我军均顽强固守。围门被毁,敌寇冲入,复被我击退。这时已是黄昏,大地被震动得几无宁息,昏暗的空气中带着浓厚的硝烟气味。最后敌人下了最大决心,将全部武器集中,突破了围墙,我们即安全撤退。敌寇被一天血战惊得颤抖,进村后抓到一个老百姓逼问着‘八路军哪里去了?’那老百姓说:‘我听到司令说要从西门包围皇军。’敌人吓得未敢搜索连忙撤退。是役敌伤亡八百余。回去后为掩饰自己的损失,在报纸上公布:‘这是山西开来的老八路’。”

从1938年底起,第3支队在胶济路北遭到了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的夹击,部队南下到淄河流域的长山、峨庄一带休整。考虑到敌强我弱,在平原地不易坚持,于是他们决定把胶济路南的淄博山地作依托,用以支持胶济路北的清河平原的游击战争,并选择了淄河流域的长秋一带山区作为部队休整的后方。

山东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先后指示第3支队司令员杨国夫:“把胶济路南边那小块山区立即让出去。”;“第3支队应坚持发展平原游击战争,要利用清河区广阔平原的有利条件,勇敢地挺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深深扎根。”;“所有部队统统开到清河平原去!第一步,先在寿光县的清水泊建立起根据地,第二步,向小清河以北地区发展,到黄河入海口的广阔荒原地带建立后方,站稳脚跟后,逐步扩大游击区,大力发展壮大地方武装。就是说,把东西一条线,变成南北一大片。”

1940年元旦到来之前,他再次下令杨国夫“坚决向小清河北及黄河两岸发展!”这些重要指示为第3支队武装斗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指明了方向,是清河抗日根据地游击战由山区转到平原的转折点。

东王文战斗

1940年2月,杨国夫、马千里率清河军区后方司令部特务连驻扎在东王文村修整,部队入村后,发动群众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和群众团体,积极创建抗日根据地,抗日烈火在这一地区熊熊燃烧起来。

东王文村群众的抗日热情让日军感到了危机,日军纠集了盘踞在博兴、广饶、利津三个县城和在史口、张许、玉皇堂等据点的日伪军2000余人,在指挥官糠谷的指挥下,将驻扎在东王文村的部队团团包围。

1940年3月3日拂晓,日军兵分四路、呈拉网式展开进攻。战斗打响后,我军和百姓齐心协力,针对敌人的进攻变换抗击方式。一上午的时间里,敌人组织了八次进攻,均被英勇的抗日军民打退。然而,我军司令部、三排战士和部分群众虽然突围成功并安全转移,但一、二排的多名战士和600多名群众仍被敌人重重包围在村内。当时敌人有2000余人,而我军只剩70多人,敌人用的是机枪、大炮,而我军只有步枪和手榴弹,双方火力悬殊。

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连长宋振英、指导员朱志明、副连长于连荣临危不惧,依旧沉着冷静地指挥战士们抢占有利地形,战上们个个毫无惧色,奋力还击。年轻战士于象震腰间插着八枚手榴弹,与其他战士以院墙为掩护,对敌人进行英勇阻击,并重创日军。从早晨至傍晚,保卫村子的英雄们与村民同仇敌忾,抵挡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

战士们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也极大地鼓舞了群众,他们自发参与到战斗中来,冒着生命危险绑担架、从战线上抬下伤员,将他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安置。村里的妇女们帮助卫生员给伤员清洗包扎伤口、喂药喂饭,男人们就冒着枪林弹雨往前沿阵地运送武器弹药,留守在村子里的村民便忙着构筑防御工事,整个过程中分工明确,井然有序。战火中我军也和村民们培养了深厚的情谊,战士们粮草吃紧,群众们就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白面、鸡蛋、小米等食品拿出来,做成饭送到战士们面前。

经过一天的战斗,未打进村的敌人仍不死心,用重火力封锁了主要街道巷口,与我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屋战。东王文村内有一处绝妙的地形,由五条胡同汇集在中心一点,五条胡同虽巷道曲折,却巷巷相通,俯视看去仿佛由三个相连的辘轳把组成,称为“辘轳把胡同”,不熟悉地形的人从每个胡同口看进去视线尽头都是墙壁,会误以为是死胡同,这成为了我军抗击敌人的最佳掩体。

日军进村后,却发现情势比在村外更加不利,他们人地生疏,看着村里都是死胡同,不敢贸然进入,可说不上什么时候,就会从胡同里冒出一杆枪,取了他们的性命。“辘轳把胡同”里埋伏着30多名八路军战士和600多名村民,他们利用地形与敌人周旋,打得日军晕头转向,令日军误以为村里兵力众多,不敢缠斗。

王文战役中我军有21名战士壮烈牺牲,但在敌人数倍于己的情况下,我军消灭日伪军77人、缴获大宗武器弹药,取得了以少胜多的重大胜利。

王文战役是清河区八路军开辟小清河以北地区的第一仗,为创建巩固清河地区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魏家堡伏击战

1940年初,中共清河地委根据清河区军委“渡过小清河,向小清河与黄河之间发展”的指示,决定进军小清河以北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挺进高(苑)青(城),帮助开展建党、建政、建立群众团体的工作。高苑抗日活动日趋活跃,掀起了轰轰烈烈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高潮,却屡遭日寇“扫荡”极力阻挠。

9月,为配合八路军总部发起的“百团大战”,迅速打开小清河以北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新局面,杨国夫、徐斌洲了解到,高苑地方武装经常破袭高青公路,挖断路面,破坏电话线。地方武装夜间破袭,日军次日必然出动,修复公路,恢复通讯。杨国夫和徐斌洲决定利用日军这一规律,将主力部队隐蔽集结到清西地区,在高苑、青城、邹平三县交界的高青公路段打一个伏击战,作战地点选在魏家堡村。

 9月21日清晨5时许,高苑据点的日伪军进入距离魏家堡约200米的八路军伏击圈内,遭一连突然袭击。敌人仓惶向东北方向逃窜,被截击后缩回公路两侧向西冲击,又遭三大队截击,死伤10余人,遂逃入魏家堡村东南的一处独立院落内负隅顽抗。敌人在北屋东、北两面挖出两个隐蔽火力点,向我军战士射击,10多名战士不幸牺牲。杨国夫组织力量将该院落团团围住,用手榴弹猛轰,炸死敌人大半,又用火攻将残敌10余人悉数烧死在屋内。战斗历经2个多小时后,成功告捷。魏家堡战斗诱敌设伏,全歼日寇永田六部“酒见”小队20余名、伪军10余名,俘虏日军1人、朝鲜翻译官1人、伪军6名,炸毁敌人汽车2辆,缴获轻机枪2挺、掷弹筒2门、三八大盖枪30余支和一些弹药。

image010.jpg

▲魏家堡伏击战旧址

魏家堡伏击战全部歼灭日寇一个小分队,是清河区部队首次全歼日寇一个分队的胜利歼灭战,受到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政委朱瑞的通报表彰。

这次战斗打出了志气,打出了军威,震慑了敌人,鼓舞了抗日军民,日寇被迫撤离田镇、小营等据点。高苑县抗日活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本次伏击战也成为高苑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奠基之战。

至此,徐向前“南北一大片”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了,杨国夫领导的第3支队在小清河以北完全站稳了脚跟。

清水泊战斗

1942年10月15日(农历九月初六),日军纠集日伪军7000余人,在日军第六混成旅团长蹯井的指挥下,对清水泊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实行“分进合击”、“铁壁合围”,妄图将清河军区主力消灭在清水泊。

八路军指战员率军左右冲锋,打到下午4时许,八路军伤亡很大,部队陷入双层封锁包围圈,被围困在清水泊中心地带。指战员计划以芦苇作掩护,坚持到夜间再突围,但敌人企图抢在日落前消灭八路军。在一阵密集炮火后,敌人又集中兵力,疯狂地从四面八方扑向清水泊。

八路军战士人人视死如归,宁肯战死在沙场,决不当俘虏。这次反“扫荡”虽给敌人以重大杀伤,但清东独立团也遭受了重大损失。政委岳拙园和政治部主任王林身受重伤。

清水泊战斗,是清河军区抗战史上一次最激烈、最残酷的战斗。八路军伤亡虽然很惨重,但以两个连的兵力,抗击了日军7000之众,显示了中国人民战胜日军的信心与决心。清水泊战斗共毙敌200余人,敌酋蟠井受重伤。

三里庄战斗

三里庄位于垦利、广饶、博兴、蒲台四县交界处,是进出垦区根据地的咽喉要地,也是国民党保安十六旅三团——成建基团的顽固堡垒。成建基原是三里庄东边成家寨的一个大恶霸,他在当地五大反动乡绅的支持下,到处招兵买马扩大势力,后来又接收了何思源的部分兵力,队伍一度扩充到800多人。

1943年,成建基公然与日伪合流,成了地地道道的铁杆汉奸。与广饶、博兴、利津等地的日伪据点遥相呼应,从南、西、北三面对垦区根据地形成包围之势,妄图向东步步逼进,日日蚕食,最后把我军民扼死在海滩荒洼之中。因此,要打破日、伪、顽的三面包围,迅速扩大根据地,就必须首先拔掉三里庄这颗钉子。

1943年5月28日至29日,在清河军区直属团发动攻打敌据点三里庄的战斗,这次战斗,突破口选在了三里庄东侧,由直属团二营担任主攻。直属团一营以史家口为依托,从三里庄南边攻击;直属团三营在三里庄西边和北边展开,随时准备歼灭突围之敌,阻击西边许家据点日军的增援。根据该据点工事坚固的特点,直属团决定加强爆破力量,侯登山主动请缨要求跟随突击队一起行动。

关于这次战斗的过程,开国中将杨国夫在其遗著《战斗在清河平原》中有着详细记述:

五月二十八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黄昏,我军从三里庄以东以南的几个村子里迅速开进,突然包围了三里庄。当晚九点钟,发起攻击,二营五连在连长王子玉率领下,首先砍断了敌人的铁丝网,打开通路。副连长徐纪温带领爆破组奋勇冲了上去。但是,爆破组遭到了敌人的疯狂阻击。两个同志相继牺牲,身负重伤的副连长徐纪温抱起炸药包挣扎着冲了上去,也英勇牺牲了。这时候已是二十九日凌晨三点钟,离天亮不到两个小时了。我们估计,天亮前如打不开三里庄,西边许家据点的日寇必然出兵增援成建基,我军势必陷于前后夹击的不利态势。于是,我和刘其人副政委决定,如天亮前攻不开三里庄,必须暂时撤出战斗。郑大林、孙正同志立即派通信员将这一决定传达给前线指挥员。二营同志们坚决表示:一定要在天亮前炸开三里庄围墙。这时,主攻连仅有两包炸药了,大家怀着焦急的心情,把目光集中到这两包炸药上。在这关键时刻,爆破队长侯登山同志抱起一包炸药,勇敢地冲上去了。

在我军的猛烈火力掩护下,侯登山同志接近了三里庄东边一段单层围墙。他原想在围墙上打洞,放在墙洞里爆破,但围墙土质太硬,扒了一阵,还是放不下炸药包。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前沿战士们心如火燎,侯登山同志更是心如火燎。他知道时间就是胜利!为了赶在天亮前炸开三里庄围墙,他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胸膛把炸药包紧压在围墙上,毅然拉着了导火索。

“轰隆”一声巨响,三里庄围墙炸开了,我们的爆破英雄侯登山同志光荣牺牲了!在清河平原的抗战史册上,永远留下了他的英名。二营五连指导员程武志带领突击队奋勇冲进爆炸的烟尘,在突破口与敌展开激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扑。接着,连长王子玉带领全连战士也冲了进去,迅速向纵深发展。为增加攻击的后劲,保证扩大战果的兵力,我们又从三里庄北边调来三营七连,由连长崔茂盛和指导员姚杰同志带领冲进三里庄,与五连协同作战。狡猾凶顽的成建基组织强大的兵力拼命向突破口反击,突破口成了战火的焦点。冲进三里庄的五连和七连指战员,虽然给敌人很大杀伤,但自己也有较大伤亡,连、排指挥员大部分牺牲。二营营长张冲凌同志冲上一线,指挥战斗,带领全营从突破口爬下围墙,他也负了重伤。七连指导员姚杰同志眼睛中弹,顿时双目失明。四连长张宝山、六连长田俊国、七连长崔茂盛,也先后壮烈牺牲!这时成建基自恃兵多,组织了更大的反扑,突破口一度被敌人封死。

但是,侯登山同志用自己的身躯炸开的突破口是不能被封死的,五六连指战员用鲜血铺平的道路是不能被切断的。后续部队踏着战友们的血迹发起了更大规模的攻击。这是正义与仇恨拧成一股绳的攻击。我军战士用子弹、用手榴弹、用刺刀、用牙齿向敌人讨还血债,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会彻底理解“浴血奋战”的真正含义。敌人胆怯了,退缩了,三里庄据点内的伪武定道剿共军独立旅第二团大部被歼,伪团长成建基带领残兵败将狼狈逃窜。我军胜利冲进了三里庄。

杨国夫是深受渤海人民爱戴的渤海将军之一,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即奉命率山东七师挺进东北,南征北战。40年后,病魔缠身的杨国夫把这些记忆形成文字,载入《战斗在清河平原》。“在动手写这篇回忆录时,我给自己规定了一条原则:忠于历史、忠于事实。”

根据现有史料记载,侯登山很可能是我军第一个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侯登山,1919年出生,博兴县人。1940年参加八路军。入伍一年后,他就当上了班长,被选送到军区爆破训练队接受培训。由于学习用功、训练刻苦,侯登山很快就掌握了爆破技术,成为一名合格的爆破手。在结业后的几次战斗中,侯登山以敏捷的动作和熟练的技术实施爆破,摧毁了敌人多个火力点,从此担任了团爆破队队长。

不过,可歌可泣的侯登山烈士,却未能“青史留名”。据原清河军区参谋长袁也烈回忆,1943年“是最艰苦的一年……这一年,清河部队平均一天作战一次。”当此战火正酣、生死存亡之际,确实无暇表彰、追认死难者。

按照战时宣传的要求,一些牺牲的烈士,有的无名,有的无尸,有的无墓,有的无碑……像侯登山这样的英雄,如不及时抢救史料,恐怕也只能忠魂默默,永远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了。

1943年5月,为进一步加强垦利区根据地工作,清河区党委、行署决定,建立垦利区地委和垦利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至此,清河区党委、行署、军区共下辖清东、清西、清中、垦区4个地委、专署、军分区,下辖近20个县委、县级工委和政权组织。 到1943年底,清河区根据地及游击根据地面积达到47800平方里,占总面积的49%,人口250万,占总人口的56%。

 

image012.jpg

▲八路军山东军区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在祝捷大会上讲话

杨国夫发表在1943年11月《大众日报》上的文章《清河平原奋斗六年》中记述道:“六年来的英勇奋斗,计有马耀南、鲍辉、潘建军、刘斗臣、李栖晨,谭祖本、罗少卿、韩紫衡诸同志先后光荣殉国,我们首先致以沉痛的哀悼。并有许多同志英勇负伤,我们致以亲切的慰问。光荣殉国与英勇负伤的同志们都是我们斗争中的模范战友,我们决继先烈英勇的精神与清河父老兄弟同仇敌忾奋斗到底。

六年来我们的损失也是重大的,我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牺牲流血是极有价值的,也是极愉快和光荣的。于今抗战胜利在望,但目前斗争也更加紧张与困难了,六年来斗争经验明确告诉我们:要想打破困难争取最后胜利,就必须更加依靠群众,爱护样众利益。拥护群众利益。拥护民王收府。彻底执行上级拥政爱民的号召,普遍进行生产节约运动,减少人民负担,解决自已物资供给的困难,并广泛开展民兵战,配合主力到处对敌展开袭扰,使敌疲惫不安,发扬我军积极顽强战斗精神,继续先烈进志,负起清河人民的重托,在党与上级正确领导指挥下,我们决心与清河人民患难到底,我们誓志像过去六年一样的顽强奋勇的战斗着,战斗着,一直到最后胜利。”(清河群众社二十六日专电)(载1943年11月6日)

1944年初,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便于清河区与冀鲁边区互相依托,互相配合,统一指挥,有利作战,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山东分局决定将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至此,清河区完成了她的光荣历史使命,原属清河区的各级党组织在渤海区党委的领导下开始了新的战斗历程。

(北京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黎小弟 作者 陈青)

浏览:224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烈士后人寻亲
    烈士后人寻亲
  • 董云凌
    董云凌
  • moon123321
    moon123321
  • 含山
    含山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