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探究( 黎小弟指导/陈青撰文)

含山 发表于2024-05-06 15:29:55

  鲁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形成的特定历史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滨海抗日战略区,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山东省党政军一元化的重要基地,是沂蒙精神的发育地;解放战争时期,大批人民军队和革命干部从这里“再出发”,“北上南下”赶赴解放全中国的各个战场,是沂蒙精神的发散地;当代,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那些革命前辈的后代,坐在马背摇篮里随父母走向全国各地的“蒙生”、“鲁南”、“东北”、“南下”们,时常回到这里,追寻先辈们的革命足迹,这里又是他们“不忘初心”的精神高地。因此,从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历史维度对鲁东南抗日武装起义进行探究和展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鲁东南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念和党的行政区划的概念

  鲁东南地区,从自然地理概念讲,没有一个具体的方位界限,笼统地说是山东东南沿海地区;作为党的和行政区划的概念来认识,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之后,在1938年夏天,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后改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决定开展鲁东南的工作,8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建立中共鲁东南特委,并于当月在莒南大店成立。

  鲁东南地区,因它地处山东东南沿海,后来又改为滨海区。它北起胶济铁路、南至陇海铁路、西到沂、沭河之间。所辖地区有当时江苏的赣榆县、山东的莒县、日照、诸城四县的全部及江苏的东海和山东的郯城、临沂、高密、胶县5个县的一部。西南、东北长六七百里,东西宽二三百里。北有五莲山区和藏马山区,中有马髻山区和甲子山区,南有夹山和苍山山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控青岛市、南控连云港,西控临沂城,南北可断陇海、胶济铁路、中间到处可斩断高徐公路。又为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地区的接合部,在战略位置上至关重要。 

image002.jpg

  这个地区物产丰富,盛产小麦、花生及杂粮。沿海地区不仅有鱼盐之利,而且还多产稻米;北部山区盛产木材及干鲜果品;东部地区编织手工业发达;云母、煤炭、金刚石等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等。

  这个地区具有悠久的文明史,是山东半岛齐鲁莒三大古国之一的莒国中心区域地带,莒县陵阳河文化遗址“日月山”陶尊文的发现,表明这里是中国文字的发源地,是著名的大汶口文化和东夷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也是华夏文明产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勿忘在莒”的故事,进一步说明这里是华夏民族“本源”的精神寄托地之一。

  这个地区的人民勤劳勇敢,保家卫国是他们的光荣革命传统。历史上,这一带地区曾发生过多次反对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汉代的赤眉军、宋代的红袄军、元末的红巾军、清末的捻军都曾在这里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威武雄壮、震烁古今的反侵略、反奴役的光辉斗争史篇。

  革命战争年代,这一地区也出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或山东早期领导人。一个是莒县北杏村(现属潍坊诸城市)的王尽美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一个是诸城相州的王翔千,他与王尽美同志一起组织马列主义研究会,在山东建党初期做出了贡献。另一个是日照涛雒的丁基实(丁君羊),曾任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

  这一带也有我党领导的革命活动。1932年10月13日,中共日照中心县委的安哲、郑天九、牟春霆(陈雷)等同志,领导日照的贫苦农民举行起义,成立了工农红军鲁南游击纵队与军阀韩复榘部运其昌旅展开搏斗,起义虽然很快失败了,但革命人民的光荣传统,却在这个地区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鲁东南地区就有党的组织。1932年12月17日,刘谐和在临沂第十完小成立了中共板泉崖党支部,王任之任党支部书记,薛汉鼎任交通委员,夏锡龄任组织委员,板泉党支部也是莒南县第一个党组织,从此点燃了沭河岸边革命的星星之火。到1937年抗战爆发,板泉党支部共发展了33名党员。

  1933年4月,主纪先在在家乡石莲子镇主家岭村建立党支部,主纪先任书记,主德甫任副书记兼组织委员,主仕成任宣传委员,主运亭负责交通,发展党员,开展革命活动。

  直到七七事变以前,还有一些失掉联系的共产党员在各地秘密活动,党在这个地区早已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悠久丰厚的精神文化特质奠定了鲁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的基本基因。

二、鲁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是山东十大抗日武装起义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全面爆发。10月,日军大举入侵山东,国民党山东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带领10万大军稍事抵抗后溃败而逃,致使山东很快沦陷,山东人民惨遭日寇铁蹄蹂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中共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选择在日军大举入侵立足未稳,国民党军韩复榘部溃逃,齐鲁大地一片混乱的时机,统一部署和领导山东各地党组织领导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号召“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拉上两三个人到游击队去”,带领群众毅然举起抗日武装起义的大旗,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发动了以冀鲁边、鲁西北、胶东、鲁中、泰西、鲁东、鲁东南、鲁西南等10个地区为中心的130多起武装起义,抗日烽火迅速燃遍全省。

  这些由中共山东省委统一领导的人民抗日起义武装力量,土生土长,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到1938年6月,部队发展到4万之众,作战100余次,先后攻克15座县城,消灭了大量日伪军。山东人民抗日起义武装的迅速发展壮大和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不仅沉重打击了日伪军,有力配合了津浦线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而且极大地鼓舞和增强了山东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并为创建敌后山东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image004.jpg

image006.jpg

▲抗日烽火燃遍齐鲁大地

三、鲁东南地区抗日武装起义概括

  鲁东南,位于苏鲁两省的交界地带,是山东抗日根据地五大战略区之一。它南起横贯大半个中国的“陇海铁路,北连山东半岛大动脉“胶济铁路”。东滨白浪涛天的黄海,西跨静静的沭河、邻涓流不息的沂河。

  鲁东南地区抗日武装起义,主要发生在沂水县、莒县、兰陵县,这三个县区划恰恰和春秋战国时期莒国的区划基本吻合,这是一个历史的巧合。抗战初期沂水县、莒县所在鲁东南地区由于战略位置重要,是敌友顽我抢占的重要地区。日军沿胶济铁路、台潍公路南下进占沂水城、莒县城、汤头镇、大店镇、临沂城、郯城等重要交通线和城镇,与国军展开激烈争夺;东北军入鲁,51军在沂水北部,57军在莒县占据一方;国民党地方武装也在此割据,如许树声部、张里元部等;山东纵队向“蒙阴、莒县发展”,在沂蒙山战斗,形成南北沂蒙,这样,鲁东南地区就出现了敌友我顽三分天下的格局。

image008.jpg

▲1939年鲁东南地区敌友我顽匪势力鼎足图

  山东省委发动鲁东南抗日武装起义,起义部队分别加入徂徕山起义部队四支队、六大队,后与129师的津浦支队(老红军部队,合并时只有800人)合并成为山东纵队二支队,始终在莒县、日照等地区战斗,创建莒县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在这个重要基础上,创建了滨海战略区,八路军一一五师才从鲁南移师到滨海,日后成为中共山东省党政军一元化的重要基地。

image010.jpg

▲鲁东南地区人民抗日武装示意图

(一)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

  1937年8月,莒县十字路(今为莒南县)爱国进步人士谢辉利用担任国民党涝坡乡乡长和良店乡副乡长的合法身份,联合张家相邸村的张子亮、三界首的刘瑞卿、环河崖的刘怀川、何家店的何连峰等人,在十字路营院子大戏楼前(原路镇一小院内)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这支队伍很快发展到200余人,点燃了鲁东南地区抗日斗争的星星之火。临沂地下共产党员崔介主动与谢辉取得联系,使这支队伍成为临沂地下党直接领导的鲁东南地区第一支武装。               

image012.gif

▲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成立旧址——十字路营院子大戏楼

(二)兰陵国民抗敌义勇军

  1938年8月上旬,共产党员赵昭和进步教师杨炽晨(杨文田),在临沂兰陵(今属苍山县)北大寺组织起一支抗日武装;9月,发展到150余人,番号为“兰陵国民抗敌义勇军”,由赵昭、杨炽晨负责。是苍山地区第一支抗日武装。

  1938年12月,根据临沂地下党组织的指示,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和兰陵国民抗敌义勇军,为抵制国民党莒县县长许树声和兰陵地方实力派的吞并,暂时接受国民党山东省第三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张里元部所属的游击大队番号,十字路和兰陵的武装分别被编为第三专署保安司令部独立营第三、四连,谢辉任三连连长,赵昭任四连连长。共产党员张岗、汪洋、崔介、韩去非等参加该部,加强对独立营的争取工作。

  3月上旬,独立营北上脱离张里元部,在淄川县马棚与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汇合,编为四支队(独立师)三团,汪洋、张岗分别任团长、政委,崔介任参谋长,阎超任供给处主任。

主要领导人简介

张子亮(1901-2002)山东莒南县张家相邸村人。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任副大队长,莒县独立营营长,中共莒赣临边区工委工委委员、部长,莒南县政府党团书记兼秘书,山东省纺织局科长、滨海区支前委员会秘书、滨海区公路局副局长、华东局支前司令部民站科长、秘书科长、山东省供销合作总社行政科科长、山东省手工业管理局科长等职。

何连峰(1905~1966)山东莒南相邸乡何家店子村人。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任莒县抗日民主政府九区区公所文书、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文教科科员、滨海行署秘书、中共相邸乡总支书记、相邸区区委委员、莒南干部学校校长、坪上医院院长等职。

刘怀川(1896——1961)又名刘之珠,莒南县洙边乡环河崖村人。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洙边区战时动员委员会主任,洙边区各救会会长,夏口盐场经理,临沂专署苗圃主任,临沂县建设科科长、农林科长,临沂县农林局副局长等职。

赵昭(1913-1992.4)曾用名,赵德修,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山东荷泽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2旅第6团副团长,滨海军区警备团政委,滨海军区第二(滨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海防司令部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海军第5舰队政治部主任,海军指挥学校政治委员,海军青岛基地政治部副主任,海军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三)沂水抗日武装起义

  1937年10月,在以李贵德为负责人的中共沂水县委影响下,爱国人士李贯一建立了沂水县抗日游击第一中队。1938年1月,共产党员邵德孚、李仲林受山东省委派遣到沂水恢复发展党组织、建立抗日武装。不久组建了“沂水抗日志愿队”和另一支有五六十人的游击中队。

 (四)莒县高房、聚宝乡民众抗敌自卫团

  1937年11月,“民先”队员郭有邻等领导莒县人民反动珍珠山起义,组建了莒县高房乡民众抗敌自卫团;共产党员孔福亭、张百川、朱斑卿、朱仲祥等组建了聚宝乡民众抗敌自卫团,随后两个乡抗敌自卫团汇成一支拥有300余人的队伍。

image014.jpg

▲莒县高房乡民众抗敌自卫团成立纪念照

   1938年3月,根据山东省委决定,莒县、沂水两支武装在沂水县公家疃合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第六大队。鲁滨任大队长,邵德孚任党代表,李仲林任政治部主任,郭有邻任大队参谋兼管莒县地方工作,所部500余人,陆续编为6个中队。6月,为加强对第六大队的领导,省委派红军干部罗积伟、吴坤和杨昆(吴瑞林)去第六大队,分别任大队长、副大队长和政治委员,李仲林任政治部主任。第六大队先后在莒县以南的十字路、良店,日照西南的碑廓,以及临沂城东北汤头歼伪军、土匪300余人。经过整顿,部队很快恢复和发展到1500多人,提高了军政素质。

主要领导人简介

   邵德孚(1897-1967)沂水县后马荒村人,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党代表、八路军驻沂水办事处主任、沂水县委宣传部长、沂水县参议会副参议长、鲁中二地委部长、各救会长、鲁中区参议会参议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区驻渤海办事处主任兼政委、沂山专署专员、鲁中南行署人事处长、第二副主任。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山东省立医院院长、省卫生厅副厅长、省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省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李仲林 1913年生,山东莱西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2支队政治部主任,中共鲁东南特委组织部长,中共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党总支书记、分局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中共日照中心县委书记,中共滨海区党委城工部副部长,中共滨北地委副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农林厅副厅长,中共淮阴地委副书记、专署专员,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水产局顾问等职。

   郭有邻(1912年至1983年)山东莒县泥沟子村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莒县特支书记,高房乡民众抗敌自卫团指导员,中共莒县县委书记,中共胶县工委书记,中共滨海区党委路北工委副书记、滨海地委城工部长、胶济铁路(东段)工委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济南市委企业党委书记,山东机械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山东省教育厅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烟台地区革委会政治部副主任,泰安农学院副院长等职。

   吴瑞林 (1915年—1995年),四川巴中人。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鲁东南临时特委书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2支队政委、中共泰山地委军事部长兼第一大队大队长、鲁中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山东纵队第1旅第2团团长、鲁中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山东警备第2旅旅长兼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南满军区参谋处长、中共东满分局常委、东北民主联军安东纵队司令员、安东省军区司令员,辽南军区司令员兼独立第1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副司令员、第42军军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司令员,海军南海舰队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南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常务副司令员等职。

(五)刘家庄抗日武装起义

  1937年9月,莒县文疃张家薛庆村(今莒南县)的张鹤村,在中共地下党员远静沧、沂水县委负责人邵德孚支持下,在沭河岸边的刘家庄一带拉起40多人的抗日队伍,后张鹤村率队伍到薛庆、文疃一带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该部后被编入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

主要领导人简介

远静沧(1901—1938),原名远绍华,字哲生,1901年生于河北省任邱县鄚州镇石坞基村。曾在保定师范读书,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系。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牺牲,牺牲时任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政治部主任。

作者简介:张鹤村,莒南县文疃镇张家薛庆人,1938年入伍、入党,历任滨海区税贸一分局副局长、沂山区工商四分局局长,山东省烟酒管理局、税务局副局长等职。

(六)临郯青年救国团三十六分团

  1938年4月,板泉崖党支部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一边寻找党的组织,一边组建抗日武装。在临郯青年抗目救国团的帮助下,板泉崖党支部组织成立了临郯青救团第三十六分团,在板泉一带活动。

(七)农民抗日自卫团

  1938年,筵宾沙汪头村李奎组织成立了农民抗日自卫团,编为山东农民抗日自卫团总团第三团,李奎任团长,陈洪道、陈连成等任连长。在四支队二团范梅圃的帮助下,该团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10月编为山东抗日游击第二支队独立营,李奎任营长。

(八)纪尊秤第四独立营

  1938年8月,莒南板泉庞疃村的纪尊秤,字心如,带领子女、侄子5人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第六大队,入伍后拉起一支200多人的抗日队伍。1940年9月任山东纵队二旅五团独立第四营营长。11月任临沂抗日民主政府五区(板泉)区长,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带领四营指战员活动在沭河两岸。

(九)卞子策发展抗日武装

  1939年8月,根据中共鲁东南特委指示,石莲子卞家汀河村卞子策等在当地利用民间帮会“金钟罩”发展抗日武装,逐步组织起4000多人的队伍。是年,他率领这支队伍在卞家汀河村东击毙国民党顽固派张里元部一名营长,在大白崖村毙、伤顽军李彦修部百余人,在尤家柳峪村伏击日本侵略军,歼敌数人。1940年,卞子策策反国民党薛鹤亭部200余人投向八路军,后被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支队。

(十)莒县独立营

   1938年9月,张子亮在、徐方宸、李子恒、丁原昌、徐干卿等人在莒县东南部(今属莒南县)发展了500多人,300多支枪的队伍,成立四支队莒县独立营,张子亮任营长,丁原昌任副营长,徐方宸任教导员。10月13日,四支队莒县独立营改编为四支队二团一营,张子亮任营长,丁原昌任副营长,徐方宸任教导员。

四、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

  1938年1月1日,山东省委在徂徕山四禅寺发动了抗日武装起义,打响了山东抗日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成立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洪涛任司令员,黎玉任政委,赵杰任副司令员,林浩任政治部主任,马馥塘任经理部主任。徂徕山起义点燃了山东人民武装抗日的烽火,揭开了中共山东省委独立自主领导山东抗战的序幕。

image016.jpg

“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起义旗帜

image018.jpg

▲1937年12月山东省委发动武装起义的篦子店12人会议

  同年2月底,省委决定第四支队在新泰县刘杜村分两路活动:洪涛、林浩带领第一、三、四中队编成的第一大队,向淄川、博山、长山一带发展;黎玉、赵杰等带领第二、五、七中队编成的第二大队南向蒙山、费县、沂水一带发展。此后两路部队得到进一步扩大,到4月下旬发展到4000余人。

  1938年4月8日,第三、第四支队在莱城东关官寺广场上举行会师大会。四支队正式编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洪涛任师长,林浩兼政委,赵杰任副师长,孙陶林任政治部主任,北路一大队和原博山工委武装编为第一团,程绪润任团长,景晓村任政委。南路二大队编为第二团,赵杰兼团长,程照轩任政委。汪洋、崔介等所率部队编为第三团,汪洋任团长,张岗任政委。

  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廖容标任支队长,林浩任政委,赵杰任副支队长,周赤萍任政治部主任。

五、毁家纾难——鲁东南武装起义中谢氏大家庭走出的六位八路军战士和革命干部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卫国家,很多家境不错的家庭毁家纾难,无数富家子弟义无反顾地参加八路军,投身抗战的洪流。鲁东南武装起义中谢辉一家走出了六位八路军战士和革命干部,这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一个典型,也是一个代表,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节,对于我们的后代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和传承。

image020.jpg

谢辉(1909——1968)山东莒南十字路街道高乡居人(原路镇三村)。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4支队3团8连连长,中共鲁东南特委委员、军事部部长,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2支队副司令员、2支队后方司令部副司令员,莒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莒、日、临、赣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滨海专署专员(下设一、二、三行署),滨海行政公署(下设一、二、三专署)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鲁中南支前委员会副主任、华东支前司令部前方办事处主任和支前委员会主任、华东支前司令部赣东北办事处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东省民政厅厅长、省政府副秘书长,山东省城市建设局局长,山东省委工业部部长,河北省副省长兼任承德地委第一书记,根治海河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等职。1968年逝世。

  在谢辉的带领下,二弟谢耀,三弟谢刚,妹妹谢青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八路军,走上抗击日寇侵略、保家卫国的革命道路。

image022.jpg

  谢耀(1912.1.9——1990.12.3),原名谢惠三,山东省莒南县十字路街道高乡居人(原路镇三村),中共党员。与谢辉、谢青、谢刚是兄妹四人,行二。1937年8月参加其兄谢辉等领导的“十字路抗日武装起义”,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八路军山东纵队、山东军区后勤部门及地方行政经贸部门任职和工作。抗日战争结束后,作为“济南三人谈判小组”军调代表成员进驻济南。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山东省济南市工商经济部门任职。1981年7月离休。

  

image024.jpg

  张淑芬(1928.10.22—2017.6.18),谢耀爱人,中共党员,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曾任济南市物资回收公司组织科科长。

   谢青,曾用名林青,女,谢辉妹妹,莒南县十字路街道高乡居人。1920年5月出生,1938年7月在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1938年10月在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任宣传员。1938年12月在山东省委青委作青年工作。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在莒中县妇救会工作。1941年4月任莒南县委委员、妇委书记、县妇救会长。1942年6月至1943年9月,先后在沂南县、沂中县妇救会任副会长。1943年10月在山东分局秘书处任秘书。1946年任山东建国学院党总支委员。1949年南下上海,任上海财经学院训练班副主任。1953年8月至1954年3月,先后任上海财经学院组织科科长、中央国家机关教育科科长等职。1954年3月在北京电力学校学习。1957年10月任国家电力部干校教务科科长。1961年至1982年先后任国家水利电力部、电力部职教处副处长、处长。1983年离休。1996年12月30日病逝。

image026.jpg

▲谢青和革命伴侣黎玉合影

  黎玉(1906年——1986年),山西崞县(今原平)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北平市委职工部部长,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中共唐山市委书记,中共山东省委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黎玉在山东全省部署和发动武装起义,并于1938年1月1日领导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黎玉兼任起义部队的政委,打响了党领导山东人民抗战的第一枪。后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洪涛任司令,赵杰任副司令,黎玉任政治委员,转战于鲁中南地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后来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委、山东军区政委、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主任、山东分局副书记。中共七大上当选候补中央委员,为开创山东的抗日新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代理山东分局书记、华东局副书记、山东野战军政委、新四军副政委兼山东军区副政委、华东军区副政委、山东省政府主席,为山东乃至华东人民的解放事业创立了不朽的功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上海市委秘书长,第1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第8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农机部副部长,当选全国政协第三、第五、第六届常务委员。

image028.jpg            

  谢刚,原名谢阳森,莒南县十字路街道高乡居人,谢辉小弟,行四,1927年8月出生。全民族抗战爆发后,1938年底参加了革命工作。1945年5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先在鲁东南特委干部训练班任勤务员,1940年3月至1942年3月,先后在滨海艺术学校和滨海剧团任学员和团员。1942年3月至1943年12月先后在滨海中学和滨海师范学校学习。1943年12月任大众日报印刷厂排字工人。1944年6月在滨海建国学院学习。1945年4月起先后在山东工商管理局三分局、藏马(胶南)工商局统计科工作。

  1946年12月起先后在胶县工商支局、山东省战时邮局任干部干事。1948年3月到华东建设大学学习,随后到华东支前司令部人力部任科员。

  1949年10月被选调参加西南服务团,随解放军南下大西南接管新解放区。1949年12月到达四川后任大竹县猪鬃厂指导员。1951年3月任金口合作干部学校学员,同年10月后历任大竹县供销合作社科员,梁平供销合作社副主任、主任,万县地区土产站经理、万县地区水泥厂厂长、万县市人委钢铁办公室主任、万县市物资局局长、万县市供销社副主任等职,其间

  于1954年3月至1954年9月在西南局合作干部学校学习。1970年12月任万县市“五七”干校学员。1971年6月任万县市商业局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党委副书记。1976年12月任万县市供销社主任兼党委书记。1977年9月任万县市委财贸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1985年6月任万县市财贸部调研员。1987年离职休养。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利益,他不怕困难,勤恳工作。特别是到达大西南四川后,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团结同志,扎实工作,为新区工业、商业供销和财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13年5月因病去世。

六、烽火硝烟滨海区

 滨海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五大战略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滨海区是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治、军事中心。在抗日战争时期,滨海抗日根据在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创建和发展滨海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滨海区党和政府的领导机构也经历了数次演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革命青年谢辉同志积极宣传、动员民众参加抗日救国斗争。8月,与张子亮、刘瑞卿、刘怀川、何连峰等人组织起“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谢辉任大队长,成为我党领导下的滨海地区第一支武装力量。1938年春,该部被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谢辉同志率部转战在鲁中、鲁南一带,先后在日照、莒南、莒北、诸城等地建立起抗日武装县大队,并在莒县7、8两区各建立200余人的区常备队,壮大了坚持滨海地区武装斗争的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支队,为开辟和建设滨海根据地作出积极的贡献。

  1938年8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建立的中共鲁东南特委成立中共鲁东南特委,景晓村任书记,高克亭继任书记,特委成员有刘居英、刘涌、李仲林、李均、张岗等,谢辉同志任中共鲁东南特委委员、军事部部长、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2支队副司令员、2支队后方司令部副司令员。鲁东南特委的建立,不仅产生了滨海地区党组织的第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而且为促进滨海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滨海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0年3月,滨海地区的第一个县级政权莒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谢辉为首任县长。1940年12月,莒、日、临、赣四县联合办事处成立,谢辉任主任,滨海区抗日民主政权进入初创阶段。

 鲁东南特委时属中共山东第一区党委第五地委领导。后隶属山东分局、鲁中区党委领导。

 1942年4月鲁中区第五地委与鲁南区第四地委合并为滨海地委,直属山东分局领导。同时成立滨海专员公署,谢辉任专员,滨海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image030.jpg

▲滨海区参议长高赞非的《滨海区参议会工作总结报告》

 1943年4月,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关于“各区党委、地委实行一元化领导,统一军事指挥”的指示,中共滨海地委改为滨海区党委,符竹庭任区委书记,张晔任副书记,孙汉卿任组织部长,王众音任宣传部长。

 与区党委同级的行政机构滨海公署,谢辉任专员,周纯全任副专员。教导二旅番号撤销,滨海军分区改为滨海军区,115师参谋长陈士榘任司令员,万毅任副司令员,符竹庭任政委,刘兴元任政治部主任。至此,滨海区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成为全省五大战略区之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滨海区党委撤销,成立滨海地委,辖莒县、莒南、日照、临沂、临沭、郯城、东海、竹庭(赣榆)8个县。

 1948年7月,滨海地委改为鲁中南区第六地委。1949年5月,中共鲁中南区第六地委改称为中共滨海地委,1950年4月改为中共临沂地委。

 至此,烽火硝烟中诞生的滨海区走进了尘封的历史。

七、结束语

   鲁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是抗战时期以黎玉为书记的山东省委统一领导的十大中心武装起义之一,谢辉等领导成立的“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是全省风起云涌的抗日武装起义的先驱,起义队伍很快编入山东省委直接领导建立的“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转战在鲁中、鲁南一带,是打击日伪,发动群众,建立政权,打通滨海通道,使胶东、滨海、鲁中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的重要正规武装力量,壮大了山东抗日游击兵团的声威。为滨海抗日战略区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基础,为共产党八路军开辟东方敌后战场——山东抗日根据地做出了突出贡献。( 黎小弟指导/陈青撰文)

浏览:3186次

评论回复
  • 甘玛

    2024-05-17 甘玛

    鲁东南抗日武装起义功高盖世!永载史册!

  • 通途

    2024-05-09 通途

    先辈风范 光照齐鲁

  • 董云凌

    2024-05-08 董云凌

    光荣征程,可歌可泣,功不可没,日月同辉,永载史册,历史铭记!

最新来访
  • 南之木
    南之木
  • 甘玛
    甘玛
  • 这么远
    这么远
  • 含山
    含山
  • 通途
    通途
  • 董云凌
    董云凌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