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览山东抗日根据地滨海区历史资料时,发现了同一张滨海专署会议代表团的合影照在不同的史料中出现了时间地点标注不同的现象,并且照片中的人名也只注一二,不及其余,这很令人感到困惑和遗憾。
▲照片一
▲照片二(丁梦荪之女提供)
这是一张普及性比较大的照片,在很多书籍资料中都有引用,且在大多数书籍文章中,时间地点均标为“1944年12月30日于大店”(今莒南县大店镇),人名要么只标注“后排右一为刘白涛,时为滨南行署(滨海二行署)主任”;要么只标注“前排右一为郯城县县长兼县独立团团长傅伯达”。那么,其余的十六位革命前辈都是谁呢?职务如何?
第二张照片是《丁梦荪同志与战友同事的合影》(丁梦荪之女丁晓红于2018年发表的纪念文章)中直接在照片上标注时间地点为“1944年11月于曲流河”(今莒南县十字路街道)。但并没备注哪位是丁梦荪,与她联系后,才指认后排左四为她父亲丁梦荪。
同一张照片,标注的时间有一个月之差、两个地点之间距离竟有20公里之遥。正常的理解,在复杂的抗战形势大环境下,我党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和会议纪律,这么多党的基层行政一把手开会照相总不能是随便一个地方都能去的。这样,问题也就随之而来:1、这是一次什么级别性质的会议留下的照片?2、哪一个标注是正确的?3、其他十六位革命前辈都是谁?
由于滨海区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史上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它在1941年3月以后成为中共山东省党政军群团省级机关的驻地,直到抗战胜利,很多重大决策、会议和指示都从这里形成、召开和发出;是刘少奇同志来山东指导工作所在地;在整风、整军、双减、教育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多个领域都是先行实验区;在山东建党、建政、建军、建群史上有着重要历史地位;还是沂蒙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地。
因此,解开这些问题,既有利于构建抗战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滨海区党政建设的历史知识体系;又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山东军民在抗日根据地进行政权建设,打败日寇侵略,争取抗战胜利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和重大贡献;更好地继承发扬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革命奋斗精神;还能进一步理解沂蒙精神的内涵和历史现实意义,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通过照片中一些革命前辈的后人王澄方、丁晓红、刘沭东、徐瑞云和地方党史工作者葛永明、陈庆堂等的指导帮助,查阅有关史料,对照片体现出的历史事件有了一个大略的了解;对照片标注的时间地点也有了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更进一步明确了照片中部分革命前辈的姓名,但大多数前辈的有效信息还需要知情者继续提供帮助,共同努力,以还原一代共产党人的革命形象和至伟功绩,便于我们的后代更好地传承发扬,这也是发出此文的主要目的。
一、山东省人民政权的风雨演变历程
这张照片,不是滨海专署一次独立会议的合影,而是山东省第二次行政工作会议滨海专署代表团在会议期间的合影,它的一切会务活动服从于省二次行政工作会议,因此,欲知照片详情,还须从省二次行政工作会议说起。
谈及山东省第二次行政工作会议,先整体回顾一下抗战时期山东省政府的演变。山东省政府的前身是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和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都是在抗日战争中成立的省级抗日民主政府。
1、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省战工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山东党组织抓住国民党军退却而日军尚未占领山东之机,在全省组织发动了大小数百起抗日民族武装起义,建立了数十支革命抗日武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随后,在全省各地建立了若干块抗日游击根据地。1938年12月,为了统一山东地区抗日武装的领导,建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任总指挥,黎玉任政委,使山东分散的抗日武装组建成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
1939年3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挺进山东,大大加强了山东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有力地促进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 在建立扩大抗日武装和建立扩大抗日根据地的同时,各地区乡、县抗日民主政权也相继建立。到1940年7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内已经建立了一个行政主任公署、9个专员公署、66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300多个区乡抗日民主政府。这种情况表明,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在全省建立一个统一的行政领导机关,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条件也已经成熟了。
1940年7月26日,山东省国大代表复选大会、山东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大会、山东省工农青妇文化界总会成立大会、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的联合大会在沂临边县(沂南县)青驼寺隆重开幕。到会代表300余人。大会历时1个月,到8月26日结束。大会制定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组织大纲》,选举产生了全省统一的民主权力机关——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简称省战工会)和山东省临时参议会。会议推选张经武、黎玉、李澄之、罗舜初等23人为省战工会委员。山东省战工会下设政治、军事、财政经济、教育、民众动员5个组,各组设正副组长,黎玉为首席组长。由此,山东省级的抗日民主政权诞生了。
1941年3月24日,省临参会驻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加强省战工会工作的决议》,决定省战工会设常务委员会,推选黎玉、艾楚南、杨希文、张伯秋、刘居英、李竹如、孙陶林为常务委员,组成省战工会常务委员会;改首席组长为主任委员,黎玉为常委会主任委员,李澄之、陈明为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是在当时国共合作情况下,通过民主民选而又未经国民政府加委的半合法形式的全省实际最高行政机关。从统一战线的角度看,名义上不能搞两个省政府,就以“工作推行委员会”的名称,独立地领导敌后抗战,形成了与国民党政府又斗又和局面,体现了山东党灵活的斗争策略和高超的斗争智慧。
省战工会成立后,统一领导了全省的政权工作,政府的各项工作向着统一深入发展。山东省临参会、山东省战工会先后制定了《减租减息暂行条例》《人权保障条例》等一系列条例、章程,陆续颁布了山东各级参议会和各级政府组织条例,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41年和1942年是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但是经过我军民和敌、顽反复争夺,各项工作深入开展,更加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到1942年底,在战工会领导下,已建立了4个行政主任公署,2个直属专员公署(相当主任公署),12个专员公署,90个县政府和663个区政府。省战工会主任黎玉曾说,从1939年夏至1941年冬这两年多“是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黄金时代”。
2、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省政委会)
1943年是山东抗战形势转折的一年。首先,根据党中央1942年9月1日发布的《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山东实行了党的一元化领导,1943年3月朱瑞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9月罗荣桓任书记,使各级党委成为各地区党政军民各个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机关。同时,3月12日在莒南崖子村成立了新的山东军区,中央决定由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委、黎玉任副政委、肖华任政治部主任,统一领导和指挥山东所有的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第二,从1943年起,国际形势开始好转。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大捷,德军开始败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逐渐失利,兵力不足,驻山东的日军第六混成旅团调走,由伪军添充。第三,“送于拒李”,敌我顽三角斗争局面改变。1943年6月上旬蒋介石命东北军于学忠部离鲁,由1月间入鲁的第二十八集团军李仙洲部接替其防务。李部入鲁后,不断进攻我军,破坏我抗日民主政权。为此,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决定,对于学忠部南撤给予便利,坚决反击李部的进攻。在我湖西、鲁西、鲁南部队的有力反击下,李部被迫于8月底退回皖北。原在山东的东北军于学忠部,未等李部抵鲁中,即于7月撤离山东。牟中珩和山东省政府也随之逃离。至此一直到抗战胜利,山东境内再无国民党正规部队和国民党政权组织。
同时,我军抓住有利时机与敌伪展开争夺沂鲁山区和诸日莒山区。经过1943年7、8两个月与敌伪张里元、张步云、厉文礼、秦启荣等部作战,在沂鲁山区和诸日莒山区获重大胜利。在鲁中区,我控制了沂山区全部和鲁山区一部,面积约2250平方公里。在滨海区北部,除五莲山区一部仍为张步云部占踞外,我基本上控制了诸日莒山区,解放村庄300余个、人口30万,并恢复了与鲁中区的联系,我抗日根据地面积迅速扩大,揭开了山东解放区战略反攻的序幕。
(1)山东省第一次行政工作会议
在这样有利形势下, 1943年8月12日至9月8日,山东省临时参议会一届二次参议员大会在滨海区莒南县李家桑园村召开。会议通过了新的《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和《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组织条例》。新的《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规定:“按照新民主主义原则,加强民主建政”;“按照新民主主义原则加强经济建设工作”;“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事业”;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已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会议决定把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简称政委会),明确其性质“为山东全省行政之统一领导机关,对山东省临时参议会负责。”会议选出黎玉、罗荣桓、刘居英、梁竹航、艾楚南、张伯秋、耿光波、田佩之、杨希文、郭维城、辛葭舟等11人为山东省行政委员会委员。在第一次行政委员会中,公推黎玉为主任委员,刘居英为秘书长,梁竹航为民政处长,艾楚南为财政处长,黎玉兼工商管理处长(耿光波、吕麟为副处长),薛暮桥为工商管理处监委,田佩之为教育处长,刘居英兼公安处长(苏孝顺为副处长),张伯秋为高级审判处长,薛暮桥为调查研究室主任。
把战工会改为政委会是根据形势变化而定的,确立了我党在山东的实际执政地位,使山东省政权进一步名符其实,更便于推动工作。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已成为敌后山东抗战的中流砥柱。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已建设成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并将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山东党和八路军紧紧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服务群众,到1943年,基本群众优势初步确立,山东抗日根据地党群关系、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在此基础上淬炼出的沂蒙精神得到不断发展和巩固。
(2)山东省第二次行政工作会议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我在山东战场上实行了局部反攻,不断向敌伪发动进攻,消灭敌伪军,扩大根据地。到1944年底,山东的抗日民主政权已有5个行政主任公署,22个专员公署,127个县政府,850多个区政府。解放区人口增至2000万左右。
为了推动山东省各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全面发展各项工作,为胜利反攻做好准备。山东省政委会根据山东分局的决定,于1944年7月初在莒南县坪上集合,开始整风学习,8月6日正式召开第二次行政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鲁中、鲁南、渤海、胶东、滨海各地区行政干部一百多人,其中主任、专员处长、县长六十余人、县科长四十余人。行政委员会委员及各处处长秘书全部出席。开大会时,行政委员会的直属单位及北海银行的男女干部全部参加,多时到二百余人。
会议历时近半年,翌年1月16日结束。会议期间,根据敌情形势变换开会地点。大会由行政委员会秘书长兼公安处处长刘居英致开幕词,主任委员黎玉、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萧华、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副参议长马保三等在大会上致辞。会议共分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整风;第二阶段进行土地、生产、财政、教育、干部等多项政策、工作的研究;第三阶段是发扬民主,由下而上地对照检查;第四阶段总结。会上提出的今后任务是:继续加强对敌斗争,加强拥军优属工作;继续开展大生产运动;认真执行教育政策,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文化教育运动,以准备大反攻。会议结束时,黎玉以“民主思想、民主政策、民主作风”为题作了总结报告,罗荣桓到会作了重要讲话。
▲1945年1月16日,山东省第二次行政会议在滨海区莒南县小山前村闭幕。图为黎玉在闭幕会上做总结报告。
会议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打通思想、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次会议对提高政权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新民主主义执政能力,做好战略反攻阶段的各项工作,起到重要作用。它是一次革命的大会,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夺取山东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山东省政府成立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而斗争。1945年5月,苏联攻克柏林,德国战败,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我山东军民进行了全面大反攻,经过1944年和1945年上半年的攻势作战,到1945年8月,山东地区的日伪军已经被压缩到铁路沿线和少数大城市,山东抗日根据地已经完全控制了广大农村和大部分县城。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已经为期不远了。
1945年8月,鉴于山东境内敌伪政权和国民党顽固派政权已面临全部垮台的情况,出席在延安召开的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的全体山东代表,遵照中央希望将“山东行政委员会宣布为正式省政府”的专电指示,向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政委会建议,将“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政府”。13日在滨海区莒南县大店镇召开山东省参议会、政委会第二十次联席会议,经大会讨论,一致通过接受这个建议。联席会中推选黎玉为山东省政府主席,前政委会的行政委员均为省政府委员,原政委会的各处改为省政府的各厅。省政府的组织和成员是:主席兼司法厅长黎玉,秘书长兼公安总局局长刘居英,民政厅长梁竹航,财政厅长艾楚南,实业厅长薛暮桥,教育厅长杨希文,卫生总局局长白备伍。至此,山东省级人民政权由半合法到合法,名正言顺的完备建成了。
▲《大众日报》1945年8月16日第一版报道
这是全国第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省政府,它标志着山东人民在政治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为山东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辨识山东省第二次行政工作会议滨海专署代表团合影
关于滨海专署代表团参加山东省第二次行政工作会议的情况,时任滨海专署副专员的崔介在《准备胜利反攻的工作会议—第二次全省行政工作会议》一文中对滨海专署参加会议的细节描述说明得很详实,下面引用一些段落作为原始材料佐证。
1、 关于参会人员。“滨海的同志有专员谢辉,二行署主任白涛,三行署主任丁梦孙、莒南县长高风林、赣榆县长朱明远、临沭县长张云榭、海陵县长蔡放、郯城县长傅伯达、莒临边县长薛翰亭、日照秘书李争、日北县长古敬安、莒北县长王更生,诸莒县长王东年(因莫正民起义,调独立二旅政治部主任,未参加到底),我因讨李战役工作紧张,整风阶段只参加了末尾。诸城县长张苏平、诸胶县长杨凌波、藏马县长于云光等同志因新开展地区均未参加。……在讨论有关工作时,专署有关同志都先后出席了会议,如王子谦、赵焕文及工商局石英、周纯全等同志。”
2、 关于会议地点。“1944年夏,中共山东分局决定:由山东省行政委员会召开一次全省行政工作会议。会议于1944年7月初在莒南坪上集合,开始整风学习,八月六日正式开会”、“会议在滨海地区召开,”、“会议是流动性的,隔上几天迁移一个地方,住的虽然是较大的村庄,各地区共五个代表团都住在一个村庄,代表团自己开会可以找到一个大的房子,而开大会却没有容得下的大房子。特别后一段,又是寒冷季节,不得不找个避风向阳的地方。有时在村子围墙的南面,有时在山洼的前面,能借到群众的小凳子坐就很好了,有时不得不找个石块和砖头来当座位。有时下雪飘着雪花照常开会;有时雪下大了,就找个地主油坊的小四合院、各代表团在四个屋里听,院子当中放张桌子、发言的同志戴上苇笠、披上蓑衣在那里放开嗓子讲。”
“(1945年1月16日)会后,全体还在小山前东围墙根摄影纪念,大家不分职位高低排在一起,有座有立,洗出之后,才发现黎玉同志是站在一个角落,不详细看是找不到他的。”
3、 涉及到滨海区的会议内容。“在思想检查方面,收获最大的是赣榆县长朱明远同志。他是非党进步人土,包袱相当多,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把自己的思想包袱都无保留地赤裸棵的揭发出来,他感到思想愉快了,成了以后入共产党的起点”;“在工作经验交流方面,滨海区对敌政治攻势坚持边沿区与发展纺织合作社以及庄户学的经验”;“在民主大检查期间,特别是滨海区近水楼台。受到直接领导帮助,获益独多。但大家对某些领导干部的机关作风,夸夸其谈的“茶馆”作风、封建思想与作客思想,提出了不少批评”;“教育方面,这次表扬莲子坡庄户学的经脸,教育为政治服务。与战争生产相结合,并授予了18岁的教师张建华以教育英雄称号。”等。
4、对会议的评价。“大家通过会议总结收获是巨大的,清除了不少旧的影响。在若干问题上理解清楚了。从若干实际工作中提高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水平。”,“是一次整风学习的会议,总结交流经验的会议,也是一次上下通气的会议,提高政权干部思想的会议。”
5、关于滨海专署代表团合影的几点说明
(1)照片可辨识的革命前辈。在王澄方、丁晓红、刘沭东、徐瑞云和地方党史工作者葛永明、陈庆堂等的辨认和帮助下,识别了以下八位革命前辈:前排右一为郯城县县长兼县独立团团长傅伯达、右四为滨海专署专员谢辉、右五(后蹲者)为莒临边县县长薛翰亭。后排:左二为沭水县县长兼县大队长王子虹、左三莒南县县长高凤林、左四为滨中行署(滨海三行署)主任丁梦荪、左七为赣榆县长朱明远、左八为滨南行署(滨海二行署)主任刘白涛。
(2)关于合影照的时间地点。对这张合影标注为“1944年12月30日于大店”感到疑惑。理由如下:早在1942年4月27日,刘少奇在山东召集山东分局和军政委员会联席会议时就做出了一条规定:“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和副书记黎玉均驻一一五师师部,与陈光、罗荣桓一块办公。”此后山东党政军领导人和一些重要机关就随一一五师师部一起行动。因此,找着一一五师师部的住址迁移情况,也就找到了山东党政军机关和一些重要会议的驻地。查阅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机要科长苏蕴山日记和《罗荣桓年谱》可知,从1944年12月25日到1945年2月一一五师师部一直驻在西筵宾村,那么省党政军机关也就一直驻在西筵宾村。这时正在召开山东省第二次行政工作会议,一般会议应该设在机关驻地或相邻村庄,据崔介回忆,各地区五个代表团都住一大村庄开会的。西筵宾村距离大店约10公里,当时作为会议代表团之一的滨海专署代表团离开会议驻地于1945年元旦的前两天跑到大店去照一张合影,有点说不过去。
并且直到1945年5月7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因反“扫荡”形势紧张撤退时,才第一次到大店驻扎,13日又离开大店。依此推断,这个时间和地点是有问题的。
所以,丁梦荪的记录的“1944年11月于曲流河”就很有可能是正确的。查阅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机要科长苏蕴山日记和《罗荣桓年谱》:1944年10月26日,一一五师师部经过曲流河村驻西良店村(今十字路街道管辖村庄,曲流河和西良店邻村,两村直线距离约1000米),整个11月都住西良店村。并且,据照片展示者、丁梦荪女儿丁晓红回忆说:“第二张(指本合影)的反面是写着:一九四四,一一,于曲流河。”这样,会议地点和一一五师师部、山东分局、政委会驻地在一起或靠的很近,就好接受多了。
下面是丁梦荪女儿丁晓红保存的本张照片正反面:
▲合影正面
▲合影反面的时间地点备注
三、滨海专署领导人简介(部分)
1、 谢辉(1909--1968)山东莒南十字路街道高乡居人(原路镇三村)。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4支队3团8连连长,中共鲁东南特委委员、军事部部长,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2支队副司令员、2支队后方司令部副司令员,莒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莒、日、临、赣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滨海专署专员(下设一、二、三行署),滨海行政公署(下设一、二、三专署)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鲁中南支前委员会副主任、华东支前司令部前方办事处主任和支前委员会主任、华东支前司令部赣东北办事处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东省民政厅厅长、省政府副秘书长,山东省城市建设局局长,山东省委工业部部长,河北省副省长兼任承德地委第一书记,根治海河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等职。1968年逝世。
2、 丁梦孙(19117~1956.7.22)又名丁梦荪,原名丁惟一,曾用名丁愚樵,济南市人。抗日战争时期,于1937年9月经景晓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任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会临沂县指导员兼副主任积极开展群众工作。3月建“第五战区临郯青年救国团”,1938年6月至1943年2月,先后任中共临郊县委委员兼青年部长和统战部长、临沂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中共鲁南三地委常委,鲁南专署第三行署主任。1943年3月后,任滨海专署秘书长中共滨海区三地委常委,三行署主任滨海行署三专专员。
1946年至1948年,先后任滨海建国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党委书记、秘书长。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丁梦孙先后任济南市敌产清理委员会副主任,市民政局长,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秘书长,中共济南市委委员、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部长,市政协副主席,济南市副市长等职。1956年5月调任山东省城市建设局长。同年7月22日,因触电事故于济南逝世。
3、 刘白涛(1914-1985.5)安徽省凤台县人。1938年2月参加革命,同年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安吴堡青训班经过两个月的培训,于1938年4月以后被我党派往山东莒县国民党第十军团新编第六师高树勋部做统战工作,后历任八路军团政治委员、政治处主任,临沭县县长、县委书记,滨南行署主任、滨海二专署专员、滨海专员公署副专员。胶济铁路张店办事处党委书记、主任,浙赣铁路局军事代表,杭州、上海铁路分局局长、党委书记,中国人员志愿军新建铁路榴挥局副局长,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副司令员铁道部基本建设局副局长、局长,南昌铁路局党委副书记、局长,鞍山钢铁公司党委副书记、副经理。铁道部办公厅副主任1101指挥部副指挥,上海铁路局党委书记,铁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中国铁路企业管理办会副会长等职务。曾被选为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4、 王子虹(1911.04.19-1982.11.21)山东省博山县池上村人。1938年8月参加革命,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参议兼山东人民抗日自卫团博山一团参谋长,9月任八路军驻博山道会联合办事处主任。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5月任博山县第五区区长,1940年6月赴抗大一分校(山东)学习。1941年2月任临东工委委员兼临东行署副主任,6月任沭水县县长、县委委员兼县大队大队长。抗战胜利后任滨海区实业处处长。1948年任山东省实业厅农林科长。建国后任山东省林业局局长,山东省林业厅副厅长,山东省农林厅副厅长,山东省林业厅副厅长。
5、 高凤林(1913~1989)相邸乡郑家相邸村人。1938年5月参加莒县战地干部训练班学习,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滨海专署经建科副科长、沭水县财经科科长等职。1944年10月任中共莒南县县委委员和莒南县县长。其间,他积极组织群众参军支前,领导减租减息运动和反“扫荡”斗争,并深入农村访贫问苦,了解情况,被群众誉为“庄户县长”。1947年被滨海地委、专署记大功1次。1949年2月任中共郯城县委书记。
1952年1月任中共临沂地委委员、农委书记。1953年7月任中共临沂地委常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60年6月任临沂专署副专员兼地委书记。1963年3月调山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工作,任山东省体委副主任兼党组书记。1970年8月任山东省重点工程鲁南化肥厂会战指挥部副指挥。1989年2月去世。
6、朱明远(1908—1971)赣榆县罗阳乡朱庄村人。1938年秋,赣榆县长朱爱周举办赣榆县中,被委任为教导主任。1939年初,赣榆县城被日军侵占,县中被迫解散,全校师生大多数参加了抗日队伍。同年秋,朱爱周组建县政工大队,自兼大队.长,委任朱明远为副大队长主持日常实际工作。1940年7月,朱明远参加了中共赣榆工委组织的、以第五区区中队为主要武装力量的东陡岭起义。队伍拉到抗日根据地莒南县北甘霖村组建八路军115师临郯赣东四县边区支队,被任命为司令员,同年11月30日成立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被任命为第一任县长。
1946年5月他被调任山东滨海专署文教处副处长,1947年初任滨海建国学院第一任院长,并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2月他被派赴开辟新解放区,随南下干部队到达江汉平原。同年8月被分配到中原大学任教务处副处长。1951年任西南财经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后任湖北艺术学院第一任党委书记兼院长。1971年6月29日病逝,终年63岁。
7、傅伯达(1906.1.24—1993.2)。生于苍山县庄乌镇涌泉村,8岁开始读书,18岁考入山东省立第五中学。毕业后先后在临沂县立四小、层山、沙埠等高小任教。1937年“七七”事变后,经同学董少白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以郯城为基地,智歼滕芝三股匪,活捉汉奸张英杰,击毙伪乡长王鸣祥,伪装出殡突围,智擒伪团长等,让敌人闻风丧胆。1942年3月至1943年1月任马陵办事处(县政府)主任,1943年1月至1948年12月任郯城县人民政府县长,后调任浙江,先后任丽水地区行署副专员、浙江省农林厅副厅长等。
8、薛翰亭(1911~1959.2)名彦林,字翰亭。莒县薛家石岭村人。1938年参加由共产党人郭有邻等领导的莒县民众抗敌自卫团,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9月,担任莒县七区马坡乡抗日民主政府乡长。1940年起,历任莒县七区区长、莒中县政府民政科科长、莒临边县办事处主任兼武装大队大队长。1943年9月,莒临边办事处改为莒临县政府,他任县长兼县独立营营长。1944年春,他率独立营配合兄弟部队攻克夏庄日伪据点,活捉伪七区区长。自1945年8月,薛翰亭相继任滨海二专署秘书处主任、滨海行署民政处处长、莒县县长、新海连市长。1949年底调导沭整沂委员会任副主任兼工委书记。1954年,山东导沭整沂委员会改为山东治淮指挥部,他任党组书记,翌年改任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兼党组副书记。1959年2月22日因病去世。
四、山东省政权的历史贡献
经过8年抗战,山东抗日根据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发动武装抗日的行政区域发展成为一个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等比较全面完备的行政区域,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基本建成。
政治上,“大民主”。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到1944年上半年,山东抗日根据地普遍开展了民主政权建设,一些新解放的地区也进行了基层政权的民主改造和建设。随着形势的发展,1944年下半年以来,各地民主政权建设又有所加强。1944年秋,鲁南专署改称鲁南行政主任公署。1945年4月,滨海专署改称滨海行政主任公署。1945年7月以后,根据山东分局的决定,全省各地普遍开展了民主运动,改造了县及行政区的参议会和民主政府,改造了乡村政权。到1945年8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已有5个行政公署,22个专员公署,127个县级政府。
军队建设上 ,“大参军”。抗日战争期间,山东抗日根据地人民积极参军参战,随着1944年春到1945年春攻势作战的不断胜利,山东抗日根据地日渐壮大,抗战形势越来越好,基本群众优势初步确立。在此期间,1944年1月1日,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在《为祝贺新年开展拥军运动告山东各级参议员及告各界同胞书》中提出:“山东人民应定阴历正月为拥军月,正月十五日为拥军节。”1944年春节期间,山东分局、山东军区联合制定《关于1944年拥军与拥政爱民公约》,确定农历正月十五为“双拥节”。在双拥工作中确定每年农历一月为拥军月。通过做好干部教育、群众教育,进行劳军优抗,大力开展文娱活动等一系列参军组织动员工作后才呈现出来的喜人局面。随着各项活动的开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
结合“双拥”工作,1944年和1945年初,山东抗日根据地各战略区先后开展了两次大规模参军运动,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大批翻身农民争先恐后报名参军,形成了群众性参军热潮,在1944年春节前后的动员参军运动中,滨海莒南县就有1488人报名参军,参军人数是原参军计划的425%,广饶县委组织部长、秘书和县政府民政科长、武委会主任等28名县、区级干部带头参军后,该县在3天内报名参军者达3100余人;滨海区莒南县10个区武委会主任9个报名参军;民兵成为参军的主力,很多地方成班、成排甚至成连地集体参军。沾化县民丰村80名民兵集体参军,被命名为“民丰子弟兵连”;广饶县商家、周家两个村的民兵集体参军后,成为闻名的“商家连”“周家连”;著名的“沂南”“沂北”“沂中”新兵团,都是由民兵成建制地参军组建起来的。仅1945年春,山东抗日根据地就有4万余青年参军。春节前后掀起大参军热潮,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大参军运动,壮大了八路军队伍,加速了对日本侵略者的反攻步伐,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我党全面抗战路线在根据地的具体实践和其正确性的有力佐证。
军事上,“大进军”。1945年8月10日,日本政府发出乞降照会。11日上午,罗荣桓和黎玉代表山东分局、山东军区遵照党中央指示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号召全体指战员紧急行动起来,为争取民族抗战的最后胜利,解放山东所有的大城市、交通要道和全部土地与同胞而斗争。把山东的八路军编为8个机动师和10个警备旅,统称山东解放军。组成五路大军:以王建安、罗舜初率鲁中军区部队为第一路;陈士榘、唐亮率滨海军区部队为第二路;许世友、林浩率胶东军区部队为第三路;杨国夫、景晓村率渤海军区部队为第四路;张光中、王麓水率鲁南军区部队为第五路,首先扫清孤立于解放区的中小城市,再向铁路沿线和大城市进军,迫使日伪军缴械投降。
在罗荣桓、黎玉和萧华的统一指挥下,自8月16日起,五路大军向日伪军发起了强大的攻势。经十几天的作战,第一歼灭日伪军6万多人,解放了近50座城为第镇。把日伪军压缩到铁路沿线和济南、队为青岛少数孤立的城市里。
经济上,“双减”、“大生产”。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的同时,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斗争,到1945年初,全省、减租减息的村庄1.47万个,占根据地村庄总数的63%;有404万群众参加了各类群众性组织,通过减租减息斗争,教育了农民群众,团结了抗日爱国的开明士绅,减轻了封建压迫和剥削,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起来。
在减租减息的同时,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山东根据地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各级党政军群领导干部带头,发动群众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积极开展了开荒、种地、种菜、养猪、养羊、纺织、榨油、制粉、运输等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是谓“大生产”。机关的大生产运动也带动了整个根据地的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军事工业以及农村互助合作的发展,密切了同群众的关系,发展了经济,使解放区军民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而且培养了革命队伍良好的传统和作风。
文化教育上,“大改革”。根据地加强了文化教育工作,建立了教育辅导团制、中心学区制、教育实验区制、教育联席会议等制度,并加强了师资培训和教育管理,实行了教育改革,开展了成人教育,各地农村普遍举办了成人班、青年班、妇女识字班、午校、夜校等,使中小学教育和成人教育都有了空前的发展。
新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由于在战争中吸收了一批知识分子,加上战争、群众工作、减租减息等实践的锻炼,根据地的戏剧、报告文学、诗歌、摄影、绘画等创作活动非常活跃,不仅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品,而且壮大了文艺工作队伍,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思想上,“大整风”。从1942年春到1945年初,在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领导下,山东党组织开展以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以整顿学风、党风和文风。1942年5月,山东分局作出《关于执行中央整顿“三风”指示的决定》,整风运动在山东抗日根据地逐步展开。在整风的同时,中共中央要求对全党干部进行一次认真的审查,肃清内奸分子。山东分局实事求是地进行审干工作,得到中共中央的肯定。
历时三年多的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提高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了党的团结和统一,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从思想上、作风上、组织上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战胜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山东省人民政权是经过几代人艰苦斗争和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而取得的,政府最高首长黎玉同志在山东建党、建政、建军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做出了突出贡献。陈明、李竹如等上千位在政府工作的同志牺牲了,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鲜血,抚育着山东人民政权的成长,他们的名字将永垂青史,我们永远怀念他们。(黎小弟指导 陈青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