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值得商榷的历史细节/黄文勃

含山 发表于2024-10-04 20:47:25

1938年4月上旬,黎玉到延安,向中央汇报山东工作。毛泽东主席不但亲自听取汇报,还接连两天与黎玉长谈。用黎玉的话来说就是:“谈得很好,主席很高兴。”○1多年以来,有关这次谈话的内容未见历史档案记载。由于只是两人的畅谈,黎玉是否作了笔记,在其所有的回忆文章中均未提及。因此,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开展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工作以来所编撰的党史资料中,有关毛泽东主席与黎玉的谈话内容,主要根据是黎玉的回忆。在相关的党史研究专著及论文中,凡涉及此次毛泽东主席和黎玉交谈内容的,除个别专访黎玉所形成的记录外,主要的是参阅、引用已形成的、甚至是具有一定影响的平台所发布的材料。

近年来,在仔细研究黎玉相关回忆内容和一些党史专著相关内容后,发现有一个历史细节很值得再探讨:一些党史专著在记述毛泽东主席与黎玉谈话的内容时,有这样的叙述,大意是:黎玉曾要求中央派一个主力团到山东,毛泽东主席说:“看来还要多去(派)一些”。○2但在对相关材料进行认真比对后会发现,这个说法在黎玉的回忆中并未提及。所以,这个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呢?历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一、黎玉是否提出请中央派一个主力团到山东?

徂徕山起义部队在踏上敌后游击战争的征途后,面临许多困难。为了解决问题,黎玉多次与部队骨干交换意见,遂产生了去延安向中央汇报工作、请求指示和支持的想法。从部队的实际情况出发,黎玉痛感部队骨干不足,通讯联络不畅,对如何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缺乏经验,迫切希望得到中央的支持,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去的目的,一是要干部,二是要电台”。○3黎玉赴延安期间代理省委书记的林浩对黎玉去延安的初衷十分了解,林浩认为:“黎玉所以要去延安,主要是和中央取得联系,汇报情况,接受指示,当然也还为了去要些干部来。”○4

几十年来,由于未能发现黎玉专门谈与毛泽东主席交谈的文章,也没有发现有相关信息,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只能从现有的线索出发,发力于查阅黎玉的回忆文章和专著。经过梳理发现,在黎玉的回忆材料中,有多处谈及此次谈话内容的,如《黎玉回忆录》○5、“徂徕山武装起义”○6、“艰苦而伟大的山东抗日斗争”○7、 “山东人民武装起义与山东纵队的建立和发展”○8、“毛主席让我带信给范筑先的经过”○9等以及黎玉参加党史座谈会时的发言与谈话。其中有两处参加党史座谈会发言时谈的比较详细,一次是1982年5月13日,在华东七省市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会议山东代表团小组会上的发言(见1982年9月出版的《山东党史资料》增刊第143页—144页),另一次是1983年5月15日,在泰安党史资料征集座谈会上的讲话(见中共泰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根据录音整理稿),其他回忆录和回忆文章所述相关内容则相对简单。

在这些相关的回忆材料中,黎玉谈了些什么呢?在《黎玉回忆录》中的说法是:“在黎玉同志的请示和党中央的关怀下,大批优秀的军政干部从延安开赴山东抗日战场”。在“徂徕山武装起义”一文中说:“请中央派一批军政干部来山东,以适应敌后游击战争发展的需要”。在“艰苦而伟大的山东抗日斗争”一文中说:我“专程赴延安请示汇报工作,并求得中央支持,派干部来山东”。在“山东人民武装起义与山东纵队的建立和发展”一文中说:“毛泽东同志还曾要我到武汉•••并建议我向周恩来同志提出来要罗炳辉同志到山东工作。•••中央又决定增派张经武、江华•••和一大批抗大、陕公毕业的学员前往山东,给我们山东武装起义部队又送来了一批优秀的领导骨干”。在“毛主席让我带信给范筑先的经过”一文中说:“我去延安向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汇报山东的抗日斗争情况,并向中央提出了派军事领导干部的要求”。在这些文章中,黎玉提到的都是“要干部”,并没有提到要主力部队的内容。

在两次座谈会的讲话中,黎玉讲的更详细些,细节也更多一些。在1982年5月13日的北京座谈会上,黎玉说:“到延安后,先给少奇同志汇报一下,他很高兴。•••到晚上,向毛主席汇报了。•••我给他(指毛泽东主席)说,山东游击队起来了,枪也有了,就是国民党叫我们土八路。•••能不能给我点红八路。毛主席说:‘要给你,要给你。’我要个指导员,再给些红军干部、政治干部,多多益善。再要部电台。毛主席都答应了。•••过了没多少天,就决定把郭洪涛调来山东。还有杨国夫、高景纯等•••一批干部。”还有第三批、第四批。黎玉特别强调说:“山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与延安派来的军事干部,有着重大的关系。”在1983年5月15日的泰安座谈会上,黎玉说:“在延安先给少奇同志汇报了,他很高兴,以后又给毛主席汇报了两次,我说要些干部,要点电台。毛主席问我们估计要多少,我说能不能每个地方在给个整的,派个大一点的干部。•••主席说,那好啊,给你个洋八路,把罗炳辉给你们怎么样啊。•••我说,就在延安先给一批吧。主席说,那当然。我说,根据地工作我没经验,主席的指示在外边我看不到多少,军事干部、政治干部、党的工作干部我们都要。毛主席很慷慨地答应了。•••在延安开了些干部会,主席在那儿介绍我,说山东很有前途呀。主席的战略眼光就看清楚了,派很大的力量来支持我们”。在这两次座谈会上,黎玉的讲话内容同样是要干部和电台,也没有要主力部队的意思。这些回忆和座谈所形成的时间都在1982年到1985年之间。

由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回忆罗荣桓》一书收录了黎玉的回忆文章“罗荣桓同志在山东”(落款时间为1979年3月),该文也谈到了黎玉在延安向毛泽东主席汇报的情况。文章谈到:“1938年4月间,我到延安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汇报山东省委发动人民举行抗日武装起义的情况和问题。当我说到目前抗日武装缺少军政干部时,毛主席很快答应给山东再派一批军政干部,并且很幽默地说:‘以后给你们调派一个有名的红军将领,再派一支主力部队去,他们就再也不敢叫你们土八路了’。”○10这里提到毛泽东主席主动提出派一支主力部队去山东,但却不是黎玉提出要一个团的主力部队。早在1937年9月黎玉到太原参加北方局会议时,曾希望中央能派些部队到山东,“我说别的地区都派了八路军了,也给我们一点吧。中央的同志说山东还不能派。”○11为什么山东不能派呢?今天我们清楚了,是由于国民党当局划分的防区限制。八路军在改编时被划归第二战区,作战范围只能是晋绥一带。出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考虑,当时的八路军还无法开赴晋绥以外的地区。所以,黎玉这次再到延安,就没敢再有要八路军主力的“奢望”,只是希望能要些干部,这也合乎逻辑。

综合以上材料看,黎玉要求中央支持的主要是干部,其次是电台,并没有要兵,更没有要一个团的意思。黎玉的这两个要求都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明确答复,“要给你,要给你”、“我要个指导员,再给些红军干部、政治干部,多多益善。再要部电台。毛主席都答应了。”○12黎玉对毛泽东主席的答复自然是大喜过望。尽管人的记忆总是会有遗漏之处,但那些重要的、印象深刻的记忆却会镌刻在脑海里,所以,黎玉向毛泽东主席提的要求以及得到的支持是终生难忘的。从这个角度看,毛泽东主席对黎玉要干部、要电台答复的很明确,因此,多年以后,黎玉仍念念不忘。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看,假设:假如黎玉向毛泽东主席要求派一个主力团到山东,假如毛泽东主席却说,看来还要多派一些。依据我们对黎玉的了解和逻辑推断,黎玉当时会是一种什么心情呢?高不高兴?惊不惊喜?印象深不深刻?其答案是可以确定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在黎玉的多次回忆、讲话中,压根儿没有只言片语谈到此事呢?想要一个团,却听说还要多一些,这是多大的意外之喜,黎玉能一点也记不起来?逻辑上也讲不通呀。因此,上述假设不成立。

根据以上分析,黎玉在向毛泽东主席汇报时,要求中央派一个主力团到山东的说法,在黎玉的回忆中并没有相应的内容,也不符合人的思维逻辑的正常反映。所以,这个说法不能不引起质疑,其依据是什么呢?

在笔者查阅的历史档案中,有一封1938年10月11日张经武、黎玉发给毛(泽东)洛(甫,即张闻天)胡(服,即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的电报,电文要求中央最好迅速决定派一主力团随着去山东。电文中说:“我们认为中央决定派一主力团作为骨干创造根据地及政权是万分迫切的问题。我们要求最好迅速决定,随我们同去,以便更快的实现以上任务,解决目前发生的现象,兴奋各支队。”○13这封电报能否是黎玉向中央要一个主力团的依据呢?笔者以为,不能。理由如下:第一、这封电报的发出是在张经武、黎玉去山东的路途中,到达山西黎城时发出的,已然不是与毛泽东主席交谈的时候了。第二、这份电报是在张经武、黎玉得知中央有意派一个团到山东以后才发出的。其实,为了支持张经武、黎玉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毛泽东主席早已有所考虑。1938年5月20日,毛泽东主席致电朱德、彭德怀等:“山东方面已发展广大游击战争,已派张经武、郭洪涛率军政党干部五六十人及电台两部去•••那边民枪极多,主要是派干部去,派一两个营去作基干则更好,但需要准备长期留下,不还建制。”○14而在张经武、黎玉出发后的第二天,1938年8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王稼祥、滕代远便致电彭(德怀)左(权)刘(伯承)徐(向前)邓(小平)并告周(恩来)叶(剑英),“已嘱张(经武)黎(玉)往见彭(德怀)刘(伯承),请彭刘酌派一营左右兵力装作游击队交张黎领去作为骨干。”○15这充分表明,毛泽东主席对张经武、黎玉所面临的困难有着足够的了解,早早地准备了支援力量。

张经武、黎玉在黎城给毛泽东主席等的电文中为何说“我们认为中央决定派一主力团作为骨干创造根据地及政权是万分迫切的问题”呢?显然,张经武、黎玉在经过八路军总部时已经知悉中央有派一个主力团去山东的意见,自然极为兴奋,因此希望中央能尽快定夺并实施。据我们查到的史料推断,1938年9月15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曾致电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并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提出了从一一五师调一个团去山东的意见。这个推断可以在9月16日左权给陈光的电报中得到印证。左权的电报说:“毛、朱、彭15日午电谅达”,这就可以确定毛(泽东)朱(德)彭(德怀)9月15日电报的存在。根据毛朱彭电报精神,所以左权提议“以【68】6团去山东为宜”,电文叮嘱“去山东之团须带3个电台,•••并配足报务、机务人员及译电人员”。“派出之团发展前途极大,除该团原有组织外,请尽可能抽一批军事、政治、供给、卫生等干部随往,教导营之学生可多拨出一些带去。”○16从时间上看,1938年9月14日至2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通过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的议程。9月15日会议刚开始,因此毛泽东主席是在会议刚开始时与朱德、彭德怀商讨派兵去山东的问题。从内容看,毛朱彭商讨的结果只是拟从一一五师调一个团去山东,所以左权的电报才说:“我想以【68】6团去山东为宜,到底以那【哪】团去,请你决定即告。”因此,这还不是最终结果。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是在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举行的,全会“确定把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17,制定了我党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与朱德、彭德怀等进一步研究派兵的问题,逐步形成共识。

1938年10月1日,也就是在六届六中全会进行期间,朱德、彭德怀致电左权:要求“张经武等应速即东进往山东,如必要派武装入鲁东时即由肖华所部抽一部分暂归张指挥。”○18当张经武、黎玉于10月11日向中央发电,表达迫切希望中央能派一个主力团同去山东。10月15日,张经武、黎玉收到朱(德)彭(德怀)王(家祥)胡(刘少奇)的电报,电报通知:“请你们迅速前进,去山东部队仍从津浦支队中拨出,以后再派一旅主力去山东。”○19 10月21日,张经武、黎玉率队到冀南邢家湾徐向前、宋任穷、刘志坚所部驻地,徐向前、宋任穷除报告八路军总部与一二九师师部外,还致电肖(华)孙(继先)潘(寿才)并报毛朱彭左刘邓,电文说:“毛(泽东)王(家祥)集总决定抽津浦支队之一个营去山东作骨干。我们意见津浦支队全部去鲁南作基干以加强该处工作。”○20至此,围绕张经武、黎玉希望要一个主力团去山东的过程已基本清晰了,而这并不支持“黎玉在延安向毛泽东主席汇报时,要求中央派一个主力团到山东”的说法。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支援山东,八路军各级领导人莫不体现出大局观和宽广的胸怀,除了共产党人,哪党哪派能至于此?

综合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在张经武、黎玉自延安去山东途中,毛泽东主席对派主力到山东是有所考虑的,并与朱德、彭德怀等多次讨论研究,但何时派?派多少?派谁去?是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和全局的部署来综合考虑的,因此,尽管张经武、黎玉迫切希望中央能派一个主力团来山东,但毛泽东主席在与其他领导人讨论、研究后,还是不断作出调整,直到六届六中全会后才作出最终的决策。

二、派兵之说从酝酿到实施

无论从华北还是全国看,山东的战略位置决定了这是一块必争之地。

早在1935年12月17日至28日举行的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在作军事问题的报告中,强调了游击战争的重要性,他说:“游击战争在民族革命战争中有极大战略上的作用”。提出,在一切省份发展游击战争,着重于主要省份,其中就包括山东。○21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毛泽东主席在密切关注全国抗战形势的发展变化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指挥八路军在山西的对日作战。太原、上海、南京相继失陷后,全国的抗战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华北正规战争阶段基本结束,游击战争阶段开始。”○22 1937年11月23日,毛泽东主席和张闻天在给刘少奇、杨尚昆并告朱德、周恩来、彭德怀、任弼时的电报中指出:“红军主力的使用决定于今后全国抗战形势的发展。”○23在对形势发展有着精准预判的前提下,为准备充分力量对付敌向内县之进攻,毛泽东主席陆续作出新的部署,并就八路军的战略展开作进一步的探讨,其基本考虑是派出游击支队开辟新的根据地。12月16日,毛泽东主席和彭德怀致电朱德、任弼时,提出拟趁敌人空虚,派两个支队到平汉路以东地区游击。其任务是:侦察情况;扩大抗日统一战线,发动民众与组织游击队;破坏伪组织;收集遗散武器,扩大自己。○241938年2月上旬,毛泽东主席一面告八路军总部秘密准备执行雾灵山计划,指示派精干部队去,一面请中共代表团向蒋介石交涉派五千人去冀东所需的半年经费和装备。○25虽然华北日军攻占太原、控制平汉线河北段后,又集结精锐力图攻占徐州、打通津浦线,其兵势虽凶,但兵力不足、后方空虚的弱点显露无疑。2月15日,毛泽东主席和滕代远致电朱德等,提出在河北、山东、江苏北部日军力量空虚,山西、察哈尔、绥远的日军一时无力南进的情况下,第一一五师第一步进入河北、第二步进入山东、第三步进入安徽境内,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行动的设想。○26显然,这个三步走的设想是一个全局性的考虑,并且要根据形势变化随时调整的,其最终指向还是准备转入豫西与鄂西,进入山东只是过渡性的第二步。虽然这个设想当时并未实施,但我们已经可以了解到,毛泽东主席对一一五师的使用是有一个战略性的考虑,且并不针对一个点而是一个面。

黎玉到达延安时,日军正在台儿庄与中国军队激战,其攻占徐州、打通津浦线的企图十分明显。毛泽东主席对日本侵略意图有着深入的预判,他认为,日军的进攻在占领西安、武汉、广州后将要告一段落,将在华北修路筑堡,使游击队不能有大部队的活动,抗日根据地可能缩小•••。将来在日军占领区的后方要建立抗日根据地。•••应在各区域建立游击兵团。○27黎玉的汇报使毛泽东主席对山东的情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了支持山东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紧急抽调郭洪涛率50余干部去山东,加强山东党组织和抗日武装的领导力量,又调张经武等率100多人的干部队伍赴山东,筹组八路军山东纵队。由于山东抗日武装极度缺乏骨干力量,毛泽东主席从全局部署考虑,酝酿派出部分主力去山东。

1938年5月19日,日军攻占徐州,对日作战的形势再次出现重大变化。5月20日,毛泽东主席致电朱德、彭德怀等,指出:徐州失守后,河南将很快落入敌手,武汉危急。那时蒋介石将同意我军南进在豫、皖、苏、鲁四省深入敌人后方活动,第一二九、一一五两师将相应地作整个新的部署。“在豫皖苏鲁四省深入敌之后方活动,未到适当时机不应向蒋提,也不应向李白程(指李宗仁、白崇禧、程潜)提,只是自己预作准备”。○28随着对敌斗争形势的变化,毛泽东主席对一一五师东调的设想进一步具象化了。紧接着,毛泽东主席又于5月26日致电八路军总部及各师、晋察冀边区、新四军军部、山东省委,指出:“徐州失守后,判断敌将以进攻武汉为作战计划之中心”。“华北游击战争还是广泛开展的有利时机,目前应加重注意山东、热河及大青山脉”。○29为指导山东抗日游击队健康发展,毛泽东主席和刘少奇于6月6日致电郭洪涛,同意他关于山东四支队恢复用八路军番号的建议。电报说:你们的基干部队可恢复八路军游击部队番号,•••但不可太多•••。○306月8日,毛泽东主席又致电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河北、山东等处凡属我们独立领导、已得广大民众拥护和受邻近的友党友军欢迎的游击队,以用八路军名义为合宜。○316月15日,毛泽东主席致电朱德、彭德怀,周恩来,指出:“敌之主要进攻方向在武汉,对华北、西北则均暂时无法多顾,反给我以放手发展游击战争并争取部分运动战的机会。”“惟具体作战须全依敌我当前实际条件而定,不因人家议论而自乱步骤”。○32根据毛泽东主席“对石友三应继续采取争取的方针”的指示精神,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做了大量工作,抓住日军暂时对后方无法多顾的时机,促使山东敌后游击战争形势逐渐向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9月7日,毛泽东主席和张闻天、刘少奇致电郭洪涛,指出:山东各党派军队与我们的关系进一步好转,已使我们有可能开始在黄河以东建立大块抗日根据地。○33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毛泽东主席敏锐地看到了在山东一带建立大块抗日根据地的时机。因此,除派张经武、黎玉带一批干部去山东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增强山东我军力量外,向山东派出八路军主力部队的想法已在毛泽东主席和八路军总部的考虑之中。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与朱德、彭德怀等从全国抗战形势的客观情况和八路军的整体部署出发,为巩固华北,决定八路军主力部队分别挺进冀中、冀南和山东地区。10月1日,朱德、彭德怀致电左权:“前电望343旅抽一个团至山东工作,陈光回电以685团东调•••恩来本日飞汉见蒋,如取得蒋的同意,拟以一一五师全部出鄂豫皖参战,配合持久武汉。”○34这封电报表明,从把党的工作主要放在战区和敌后这个大战略出发,毛泽东主席与朱德、彭德怀等已经在谋划一一五师更大的战略活动空间。此时,武汉会战战事正酣,中央派周恩来去武汉,希望征得国民政府同意一一五师东调,配合武汉会战。但国民政府死抱着战区归属的框框不放,仍要限制八路军的活动区域和发展空间,蒋介石声称:八路军正规部队不允许去。这一事实再次证明,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是十分正确的,因此,毛泽东主席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结论时尖锐地指出:“在敌后,只有根据国民党已经许可的东西(例如《抗战建国纲领》),独立自主地去做,无法‘一切经过’。或者估计国民党可能许可的,先斩后奏。例如设置行政专员,派兵去山东之类,先‘经过’则行不通。”○35

就在六中全会会议期间,日军于10月下旬相继占领广州、武汉,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抗日斗争形势愈发危急的时刻,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坚持统一战线,维护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又要坚持独立自主的统一战线政策,发展自己,打击敌人。要做到既要“派兵”,又不给顽固派留下“破坏统一战线”的口实,是需要高超的斗争智慧和精确的战略策略的。根据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毛泽东主席和王稼祥、滕代远于11月25日致电彭德怀,征求他对以下部署的意见:拟派陈光、罗荣桓率第一一五师师部及第三四三旅两个主力团去山东、淮北。○36这是毛泽东主席首次明确提出派一一五师师部及两个主力团重拳出击的战略决策。11月28日,彭德怀复电表示同意,并提出拟让第三四三旅的六八五团先由山西长治出动。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12月2日,朱德、彭德怀电令陈光、罗荣桓并报毛泽东:陈光、罗荣桓率领一一五师师直及三四三旅六八五、六八六两团开赴新、老黄河间苏鲁皖地区开展工作,六八五团拟于本月十号以内由此先行运动。○37根据总部命令,六八五团于12月初由山西长治东进。12月19日,陈光、罗荣桓率一一五师师部和六八六团由晋西南开始东进,1939年1月1日到达八路军总部驻地山西潞城。在这个过程中,1938年12月21日,朱德、左权致电毛泽东主席等:我一一五师陈光旅拟于明年一月初开始东进,转豫东工作。已派六八五团先进苏鲁边单县、沛县、丰县发展工作•••。○38毛泽东主席12月26日复电朱德、彭德怀,指示:先以陈、罗率三四三旅的两个团进入冀鲁豫地区活动,求得发展。○39

广州、武汉失守后,国民党顽固派逐步转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致使磨擦事件频发。1938年11月25日至28日,国民政府军令部召开南岳军事会议,重新调整战略区划,增设鲁苏游击战区,辖山东及苏北地区,以东北军将领于学忠为总司令。派国民党正规军入驻山东,明显的是要与共产党、八路军争夺山东,所以,蒋介石才不准八路军正规部队去山东。在1939年1月21日-30日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对共产党、八路军的敌意与限制愈发增大。这个会议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原则通过《防制异党活动办法》,严密限制共产党和一切进步力量的言论和行动。国民党、蒋介石的限制态度给以一五师的东进设置了障碍。1939年1月12日,朱德、彭德怀、左权在给张经武、黎玉并报毛泽东主席等的电报中说:“蒋不允我出山东、河南发展。因此目前不能派兵去山东”。○401月13日,毛泽东主席和王稼祥致电周恩来等并告朱德、彭德怀,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与争取向鲁、皖及华中开展,但在目前磨擦很多,军委会严令禁止八路军入中原的时候,我正规部队可暂缓去华中。”○41 1月23日,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我党对国民党防共限共对策的指示》,指出:国民党、蒋介石最近的动向“都说明蒋及国民党之政策,在于加紧限制八路军发展”。“我应以冷静而严正之态度对之”。“在国民党五中全会结束以前,八路军暂不作大的移动,以观统战形势之发展。”○42国民党军委会禁止八路军入中原,却要求八路军向北发展,其借刀杀人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2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说:关于八路军、新四军与陕甘宁边区问题,我们不能让步,我们必须坚持一定的立场,•••军事区域,根据现在情况决不能答应向北发展,向华中发展问题不放弃,但暂不提。○43蒋介石不许八路军正规部队向东发展,但八路军不应当发展吗?八路军的发展对抗战不是十分有利的吗?从发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大局出发,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无理限制,共产党、八路军只能“先斩后奏”了。1月底至2月初,陈光、罗荣桓率六八六团在太行山区的辽县(今左权)进行反“扫荡”作战后,2月中旬,根据中央指示,陈光、罗荣桓率一一五师师部及六八六团再次踏上东进之路,以东进支队的名义,出太行山,17日进入河北境内,22日跨平汉路,3月1日过已干涸的老黄河,进入山东省鄄城县,完成了一次“小长征”。除此之外,1938年9月下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委肖华奉命进抵鲁北乐陵,组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开辟冀鲁边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2月,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代旅长杨得志进入直南(冀南)地区,将八路军各部合编为冀鲁豫支队,开辟冀鲁豫根据地。至此,一一五师部队在山东展开了初步部署,“派兵去山东”的战略决策得以初步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一一五师的各路人马均冠以支队或纵队的番号,这些地方武装或少数主力与地方武装合编的新番号,并不在八路军的建制当中。采用这种番号出征,这是毛泽东主席的大智慧,因为坚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必要保证,因此,要避免与国民党硬杠。但斗争又是不可缺少的,这个斗争是有智慧的,所以,毛泽东主席用“先斩后奏”的方式,巧妙地破解了蒋介石的限制。正规部队不能去,我就派地方武装“支队”、“纵队”去活动,打击日军不是天经地义的吗?1939年5月11日,一一五师师直和六八六团在肥城陆房粉碎近万日军的围攻,激战竟日,大量杀伤敌军,打出了八路军的声威,给人民以极大鼓舞。5月18日,朱德致电蒋介石、程潜等,报告“一一五师自本月二日起,在恩县、茌平间和汶河南、北两岸与敌军万余人激战,•••在十一日作战中,毙、伤敌八百以上。”○44但蒋介石未置可否。5月28日,第二战区卫立煌将军致电蒋介石,再次报告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晋南、恩(县)茌(平)及汶河南北两岸与日军激战的情况。29日,蒋介石复电朱德,只对晋南作战表示“陈士榘部忠勇抗战,牺牲惨烈,殊堪悼惜”,而对恩(县)茌(平)及汶河南北两岸(即陆房战斗)的激烈战斗只字未提。何故?只因蒋介石对一一五师“出界”到山东极为不满,更不愿承认“先斩后奏”的事实,却又无可奈何,只得装聋作哑。但八路军英勇作战的消息不胫而走,全国许多报纸报道了陆房战斗的消息,第二战区和八路军总部又三番五次的报告一一五师的作战情况,蒋介石再也无法装聋作哑了。7月27日,蒋介石复电朱德,“各该部在鲁西奋勇歼敌,殊堪嘉许。”○45不得不承认了一一五师在鲁西的合法存在。毛泽东主席的“先斩后奏”彰显着大智慧。

三、准确的认知应该是什么呢?

经过上述梳理,可以得出以下认知:第一、黎玉在延安向毛泽东主席汇报工作时,并没有要求中央派一个团的主力部队到山东,只是想多要些干部。早在1937年9月下旬黎玉到北方局开会时,曾探询北方局能否请求派些八路军到山东,在得知由于国民党的限制,八路军不能到山东后,黎玉只得要求中央和北方局派些红军干部到山东帮助组织抗日武装。因此,黎玉再到延安时,便不再提派主力的要求了,更别提要一团主力到山东的要求了。第二、从更深层次去理解,“派兵到山东”是有两层含义的。对于支持山东抗日武装的发展,毛泽东主席是有考虑的。在调派张经武等去山东、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的过程中,毛泽东主席就考虑到了派一两个营去作基干力量。张经武、黎玉率干部队伍刚刚出发,毛泽东主席就指示八路军总部等,“请彭(德怀)刘(伯承)酌派一营左右兵力装作游击队交张黎领去作骨干”。而对陈光、罗荣桓率领的一一五师师部及部分主力的使用,毛泽东主席则是从全局考虑的。从1938年2月15日提出的一一五师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到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再到1938年11月25日作出的一一五师师部及三四三旅两个主力团去山东、淮北的部署,赋予一一五师的任务并不是只到山东,而是以山东为枢纽,联通华北与华中,并适时支援和发展华中。而且,这些前期的设想和部署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断变化的形势和需求中是在不断调整和改变的。所以,“黎玉曾要求中央派一个主力团到山东”,“毛泽东主席说‘看来还要多一些’”的说法从逻辑上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记得刚刚参加党史工作时,无论老同志还是领导者,都反复强调“实事求是”、“写信史”,尤其是陈云同志提出的做好工作应该采取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令人印象深刻,终身受益。追求真实的记述历史,是党史工作者的责任。尽管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任何人记载下来的历史都免不了受到自己主观情况的影响(如立场、观点、情感、阅历、思维逻辑等),因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片面或局部的误讹。所以,对真实历史的追求就是一个不断纠偏修错的过程,而且一旦发现有误,就应该毫不犹豫地纠正之,不是吗?

本文所探讨的问题尚缺乏直接的历史证据。只是由于在仔细查阅、分析相关史料后,发现一些说法不但难以相互印证,反而存在相互矛盾。这些说法在党史研究中有广泛的影响,这就有必要在深刻理解相关史料背后蕴涵的内容基础上,就其中的矛盾之处做一番再研究,以期去误存实,作出可能的准确的判断。或者说,本文所探讨的问题是有疑点的,但根据目前的材料却无法说明确切的历史细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但愿此处的抛砖引玉,能够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最终使这一历史细节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对笔者来说,只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记得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说:“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经过三番四复的研究,现在还是基本通过•••。但这样是不是还会有漏洞呢?还可能有。•••如果有漏洞,就是有漏洞,就说‘这一条历史过去搞掉了,不对,要重新添上’。这没有什么,比如积薪,后来居上,我们对前人也是这样的。有漏洞就改,原则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46以这段话作为结尾,愿与读者共勉。

  2024•9•29

注释

○1黎玉在泰安党史资料征集座谈会上的讲话(1983年5月15日),中共泰安市委(原县级市)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根据录音整理(1983年5月23日)。

○2《罗荣桓年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的记述是:“看来还要多派一些”。《罗荣桓元帅》(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296页)和《罗荣桓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第158页)的记述是:“看来还要多去一些”。《黎玉画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9页)的记述是:“看来还要多一些”。

○3黎玉在泰安党史资料征集座谈会上的讲话(1983年5月15日),中共泰安市委(原县级市)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根据录音整理(1983年5月23日)。

○4原济南军区战史编辑室《访问资料》,林浩访问记录,1960年7月6日、20日。

○5《黎玉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

○6《山东党史资料》一九八三年第一期(总第八期),1993年1月出版。

○7《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出版。

○8《八路军山东纵队》回忆史料上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9《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资料选编》第四期(中),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10《回忆罗荣桓》,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159页。

○11黎玉在泰安党史资料征集座谈会上的讲话(1983年5月15日),中共泰安市委(原县级市)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根据录音整理(1983年5月23日)。

○12黎玉在华东七省市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会议山东代表团小组会上的发言(1982年5月13日),《山东党史资料》增刊——在京山东老干部党史座谈会专辑,1982年9月出版,第144页。

○13原件存中央档案馆,中秘:10卷19号。

○14《毛泽东军事文选》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17页。

○15原件存中央档案馆,中秘:6卷59号。

○16《左权军事文选》,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17《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97页。

○18原件存中央档案馆,中秘:6卷34号。

○19原件存中央档案馆,中秘:6卷41号。

○20原件存中央档案馆,中秘:11卷1号。

○21《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96页。

○22《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7页。

○23《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0页。

○24《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3页。

○25《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9页—50页。

○26《毛泽东军事文选》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1993年版,第157页—158页。

○27《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0页。

○28《毛泽东军事文选》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1993年版,第225页。

○29《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75页。

○30《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77页。

○31《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77页。

○32《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80页。

○33《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91页。

○34原件存中央档案馆,中秘:6卷34号。

○3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9页。

○36《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99页。

○37《朱德年谱(新编本)(1886--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2版,第843页。

○38《朱德年谱(新编本)(1886--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2版,第849页。

○39《罗荣桓年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40《左权军事文选》,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41《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05页。

○4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13页。

○43《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09页。

○44《朱德年谱(新编本)(1886--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2版,第887页。

○45以上卫立煌390528致蒋介石电、蒋介石390529复朱德电、蒋介石390727复朱德电的详细内容可参阅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的丛书《八路军参考资料(1)》.

○46《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5页。

浏览:591次

评论回复
  • 通途

    2024-10-16 通途

    呕心沥血 还原历史 劳苦功高 致敬作者

最新来访
  • 卧游斋主
    卧游斋主
  • 含山
    含山
  • 通途
    通途
  • 五月风
    五月风
  • 甘玛
    甘玛
  • 段文余
    段文余
  • 鲁小楠
    鲁小楠
  • Ray Zhang
    Ray Zhang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