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解放区“大调干”背后的历史详情——识读《民主导报》“教育专号”有感( 黎小弟指导/ 陈青撰文/刘希彬提供文物)

含山 发表于2024-10-24 22:02:51

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黎小弟在谈到山东解放区的贡献时曾说过,抗战初期,我父亲到延安要干部,中央分几批次派干部到山东,前后有几百人,满打满算不到1000人。然而,到抗战胜利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派往东北6000多,南下近10万,这是一个“你给我几百,我送你十万的不等式概念”,这惊人的干部数量变化,它既反映了山东解放区党政军民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大政方针不动摇的鲜明政治态度,又反映了解放区领导人“未雨绸缪”的远见卓识,又是解放区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之一,也是山东对全国革命和建设的巨大贡献之一。

事后,专门查阅了相关历史资料落实这一史实的具体历史详情。关于抗战初期山东省委“要干部”和中央“派干部”的具体历史细节,分五批次共700余名干部到山东工作,分别是:①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和北方局派到山东的红军干部为加强对山东抗日武装起义的领导,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应山东省委的请求,抽调了8名红军干部到山东工作。他们是:洪涛、廖容标、韩明柱、赵杰、程绪润、周凯东、郭盛云,廖云山。②1938年4月,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政委的黎玉到延安“要干部”,据黎玉于1983年5月15日《在泰安党史资料征集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回忆了在向毛主席汇报工作“要干部”时的对话:“我说,就在延安先给一批吧!主席说,那当然。我说,根据地工作我没经验,主席的指示在外边我看不到多少,军事干部、政治干部、党的工作干部我们都要。毛主席很慷慨地答应了”。③1938年5月,中共中央从延安抽调了约50名干部,由郭洪涛率领从延安出发,于5月20日到达中共泰安南上庄山东省委驻地。④1938年8月21日,黎玉、张经武率领由中共中央派遣的160余名于部,从延安出发,经过3个月的长途行军,到达沂蒙山区岸堤。⑤1940年1月5日,抗大第一分校约373名干部到达山东沂南县孙祖乡。⑥1941年3月,中共中央从延安的抗大、中央党校、马列学院、军政学院、荣军学校等单位抽调了60多名干部,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工作,他们于1942年到达沂蒙山区。

关于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派干部“北上南下”的具体历史详情。“北上”:抗战胜利后,为贯彻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山东军民在罗荣桓和黎玉的调遣下,从1945年9月至12月,6万余山东八路军部队、6000余名干部,或由胶东渡海,或从陆路日夜兼程,开赴东北战场。

“南下”:从1947年6月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开始,鉴于南方新解放区党的干部严重缺乏,中共中央决定从华北、华东老解放区选调干部随军南下,接管新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从1947年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先后选调选派了晋冀鲁豫及山东南下干部支队,解放军中原支队,解放军华东南下干部纵队,解放军二野南下、西进支队,解放军冀南南下干部支队,解放军华东随军服务团,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山东公安南下干部等八个批次,加之新中国成立初期派出的山东南下干部纵队,山东解放区共派出了九批、近十万干部加人南下大军,接管和开辟南方新解放区。

那么,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就出现了,山东由干部极度缺乏,经过短短5、6年的时间,就能贡献出10多万干部,这个巨大的干部数量变化是怎么来的呢?

近日,在识读收藏界的朋友刘希彬淘得的山东解放区省政府机关报《民主导报》(第十二期)“教育专号”时,找到了答案,这在客观上主要归功于当时山东解放区民主政府进行的教育“大改革”运动。简言之,就是大办学校,培养干部。

一、《民主导报》(第十二期)“教育专号”

1、封面简况

本期刊物仍为32开本,90页。封面横竖排版,从上到下依次为刊物题名“民主导报”;本期内容提要“教育专号”;期数“第十二期”;编印单位“山东省政府”;出版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一月三十日。整个版面红黑颜色套印。右下角有黑色钢笔字“华民存阅”签字。比较第十一期:一是封面有红五星和光芒线条装饰;二是编印单位“山东省政府编印”,没有了“民主导报社”几个字,其中缘由,不好揣测。

 image002.jpg

《民主导报》“教育专号”(第十二期)封面

2、主要内容

从目录看,本期刊物发表了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黎玉的《目前山东教育工作的基本问题》,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的《论山东教育改革运动》、副厅长孙陶林的《论山东的中等教育》等文章,从小标题可以看出,这些文章都是山东省政府在1946年7、8月间,在临沂召开第二次全省教育会议上各位领导所做《报告》的摘要,占了本期刊物的绝大部分版面,到第75页。刊物后15页是关于“中学教材国语和地理编写研究”的具体方案。

 image003.jpg

《民主导报》“教育专号”(第十二期)目录

为更好地了解这些文章在当时发挥的重大作用,现摘录部分内容展示给读者朋友浏览。黎玉主席报告指出:“教育改革以来,与过去教育相比,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表现在,教育工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已成为主要的潮流。对教育与工农兵相结合的认识上,具体了,普遍了,深入了,坚定了,这表现在教育方法上,采取了群众路线,抛弃了旧型正规化,在教育形式上,发展了多样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报告也指出教育改革的某些偏向,如有些地区削弱了儿童教育。特别是由于我们对教育改革没有经验,产生了急性病,把庄户学看成唯一的形式。报告最后指出:今后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群众在文化上政治上的水平。坚持新文化教育运动的方针,很好地团结知识分子,使其与工农结合,为人民服务。把教育与生产密切结合,在中等教育上,提倡半工半读,或读大半天,工小半天。应使教育适应战争,为战争服务。根据新的方针、制度、方法,逐步建设新型的正规学校,使教育有一定的目的,有一定的设备,对学生有一定的成绩考核,有新的校风等。在建设中,要反对形式主义,只求形式上的正规是不对的。正规与不正规,要灵活的适应教育建设的需要。”

 image005.jpg

 如果对黎玉主席所做报告还不能很好地解其大义的话,还有另一篇文章可作注脚,这就是曾任重庆《新华日报》记者、编辑,新华通讯社随军特派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社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新华社特派记者,中共中央宣传部副处长,北京大学政治系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副社长,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李普于1946年4月写的专访文章《山东省黎玉主席》,该篇文章是他1945年8月奉调作为《新华日报》特派员随军调部前往各地采访,写了一本近20万字的书稿《苏鲁纪行》中的一篇,由于这部著作的大部分篇章都在战乱中遗失,故本篇文章显得非常珍贵!

文章首先介绍了黎玉主席的革命经历和贡献“我们常常说山东解放区的事业是‘白手起家’。黎玉同志便是这个伟大创造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在谈到1946年山东省工作时,文章写道:“谈到山东省政府在和平时期开始以后的工作,黎主席以为在和平民主时期到来之后,政府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将占更重要的地位。在国内政治军事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解放区的民主政权还没有得到国民党政府正式承认以前,解放区的基本任务仍是努力巩周和平,争取民主,保卫山东人民已得的民主权利,但这是和建设工作分不开的。建设工作愈有成绩,就愈能团结全省人民,愈有力量争取民主在全国范围内实现。

‘因此,’他说。‘今年山东省政府的工作中心,就是放手发动群众,贯彻减租减息,和发展生产,发展教育。’‘发动群众贯彻减租减息,是民主建设的中心环节。在减租减息,发动群众已经完成的地区,生产和教育便应占政府工作的首要地位。’发展生产仍以农业为主,城市中发展手工业,组织运输,繁荣市场,一方面照顾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同时适当增加工资,改善工人生活。机关部队仍旧要坚持自己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最后,他着重地说,‘我们要使每一个人都有工作,都能生活。’

教育方面,现在主要的对象有三种。首先广大的农民,物质生活改善以后,自然要求提高文化生活,必须这样才能真正翻身。其次是新解放区的知识青年,特别是城市青年学文化的要求更为迫切。第三类是在职干部,8年来全力抗战得不到机会学习,现在也迫切需要提高。群众教育方面,山东解放区比过去已有极大的成就。现在要在冬学运动的广泛基础上,把村学的儿童班,发展为半日或全日的新型小学。民校、识字班等还应注意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效率……”

该专访文章将1946年山东省解放区政府工作的重点说得非常清楚,教育工作是两大重点工作之一,并且指明了主要对象是“广大农民、知识分子、在职干部”。

杨希文报告共分三部分:(一)山东教育改革运动的推行及其估价。(二)几个基本问题,为教育工作发展的规律问题、教育与实际结合问题、团结知识分子问题等。(三)当前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与基本方针。报告强调指出:两年来的教育改革,收到了辉煌的显著的成绩,从教育思想制度,到教育内容方法上,都有着最根本性质的改革与创造,对教育工作者及教师也有着本质的改造,应该肯定的承认,两年来的教育改革是成功的,但是另一方面,在改革的推行中,也产生着不少的偏差。我们的任务,就是正视这些偏差,坚决而有效的将新教育思想明确树立起来,坚决贯彻新教育方针,将教育改革运动推向前进。今后教育工作,必须接受教育改革经验,切实掌握群众需要与自愿的原则,与实际结合,与群众结合,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以加强教育工作领导,使教育工作为山东解放区建设服务,为山东解放区人民服务。

孙陶林报告总结全面论述了中等教育的方针、学制、课程、新解放区知识青年的思想教育问题及中等教育实施中几个问题如与实际结合、教导合一、生产劳动、学生会、中等学校的组织领导等问题。

简言之,以上报告的中心内容就是,抓住和平时机,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大批人才,为山东解放区各项事业服务。当时,还没有1947年开始的中共中央“大调干”政策出台,故上文用了“客观上”几个字来表述山东省政府教育“大改革”运动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谈到战时山东省政府发展教育的“大改革”运动,它几乎贯穿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过程,本期刊物“专号”内容及涉及到的第二次全省教育会议都是它的一部分。因此,要深入领会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运动及意义,还须了解战时山东省教育的整个发展过程。

二、战时山东教育简要发展历程回顾

(一)、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山东解放区的教育是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发展而发展着,其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新教育的萌芽时期,(1937年7月抗日战争开始至1940年7月根据地的建立)。创办了许多抗日干部学校,比较著名的就是“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又称岸堤干校),抗战开始,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就对培养和提高干部问题作了指示。指示各抗日根据地都要大力举办干部学校。并说:“干部学校越大越多越好。”党的方针政策也一再提出培养抗日干部的重要性。山东解放区党、军队和政权部门,为了培养大批的革命干部,举办了许多干部学校和干部训练班。如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校址在沂水县岸堤村一带,故又称岸堤于校。这是山东省抗日根据地开办最早,培养干部较多的一所干部学校,校长为孙陶林。其办学宗旨是: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高原则,为坚持山东抗日游击战争,培养军政干部人才。从1938年6月起至1939年11月止,共招生五期,培养了军政干部2,400余人。后来,该校并入八路军山东纵队随营学校,1940年3月随营学校又并入抗大一分校。

1939年3月2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筹建的山东鲁迅艺术学校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黎玉专程赶来祝贺,并作了《鲁迅艺术学校诞生的三个历史环境与它的三个任务》的讲演,提出艺术学校要服从整个的抗战活动,服务于抗战,要创造出抗战中的艺术堡垒,用艺术的力量,推动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到抗战中来;把如何坚持游击战争充分表现在艺术作品里;要造就一批新的艺术家。

同时还开办了一些新型的中等学校;恢复和发展了抗日小学,开展了群众教育。为山东解放区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干部,对坚持抗战和根据地建设起到了巨大作用。

2、教育的初步开展时期(1940年8月至1944年8月)。1940年后,根据地逐步形成,随着全省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统一领导,全省教育也有了初步开展。

3、教育改革和大发展时期(1945年8月至1947年底)。随着土改运动的深入。对教育也进行了改革;日寇投降后,我军开展了大反攻,随着解放区的扩大,教育有了迅速发展。

4、教育整顿恢复和接管城市教育时期(1948年至1949年9月)。1947年下半年,我军粉碎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山东战场开始转入进攻,教育工作也随之进行了恢复整理。随后我军大举进攻,山东全境解放,对城市教育进行了接管和改造。

(二)召开了四次省教育会议

1、第一次省教育会议

山东解放区的新文化教育事业,至1940年春天,已经有了初步基础。1940年7月26日至8月26日,山东各界联合大会(全称是山东各界救国联合总会成立大会的联合大会)在青驼寺开会,选举成立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简称战工会),这是山东省抗日民主政府最高领导机构。并成立了战工会教育组,这是第一个省级教育行政机构。奠定了山东解放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

为了巩固已有成绩,确立今后教育工作的任务和方针,1941年4月28日至6月18日,全省文教财经大会(后来也称第一次全省教育会议)在滨海区莒南县西岭泉和临东县(6月改为沭水县)凸凸凹村(音:咕咕哇,今莒南县板泉镇于家湖村)等村庄召开。到会的有鲁中、鲁南、清河、胶东等区文教、财经代表共80余人。省战工会主任委员黎玉、副主任委员李澄之、陈明和教育处正副处长杨希文、李竹如、委员孙陶林、山东公学校长田珮之及财经处的负责人等17人为大会主席团。会上,李副主任委员作了目前政治形势的报告,山东分局领导人朱瑞报告为《思想方法与领导方法》,山东纵队宣传部长刘子超报告为《敌后方的新文化运动》。在文教、财经分别进行总结会上,文教方面,由教育处长杨希文、副处长李竹如分别作了《展开中的山东新教育运动》和《战斗中的山东新文化运动》的总结报告,对全省自抗战以来文化教育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教训作了全面总结,提出了今后文教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会后,山东抗日根据地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起来。①继续开展干部教育。大力发展干部教育,对开辟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对坚持和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山东解放区党、政、军对大力举办干部学校都十分重视。1940年7月一一五师在城马头举办鲁迅艺术学校训练班。山东第一纵队随营学校于1940年3月并入抗大一分校。抗大一分校,加强领导,根据抗战形势需要,继续招生,培训各类干部。至1945年10月,奉命挺进东北,1946年2月,抗大总校改名东北军政大学,一分校即归还总校建制。抗大一分校转移到山东之后,共办了6期,培训军政干部14000多人,胜利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1941年6月,创办山东省财经学校,校长陈光,副校长楚图南,设财经、经济建设、银行,税收4个队,学习期限4个月。

1941年5月,泽东青年学校山东分校成立,萧华兼任校长,该校的教育方法是:理论与实践一致,减少正课时期,注重研究,加强个人阅读的辅导。

1941年7月,抗大一分校的建国大队和战工会的财经学校合并,成立山东省抗战建国学校,由战工会直接领导,战工会主任黎玉兼任校长,训练县区政权于部。

1944年,为了提高县级以上的干部水平,以山东抗战建国学校为基础,成立了山东省抗战建国学院,黎玉亲任院长,培养了大量的政权干部和教育干部队伍,输送到党政军急需的各部门。

这些干部学校和训练班的学制、课程、教学方法等,都是根据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抗战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根本打破了旧教育的一套。由于战争形势的需要和党政军对干部教育的重视,因而能迅速有效地为抗战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这些干部在各个战线上领导人民,对敌人进行着前仆后继的艰苦斗争,进行着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山东抗日根据地先后创办了上百所干部学校和训练班,培养了20余万军政干部,这些干部擎起山东抗战的一片天,成为山东军民坚持抗战、战胜艰难困苦的中流砥柱。

②新设一些公学、中学、师范学校。随着抗日运动的发展,根据地的扩大、巩固,山东解放区陆续新设了一些公学、中学和师范。比较著名的如滨海中学、山东公学等。当时的中等学校,大部分招收青年学生,学生大部分于短期学习后即参加工作,或入抗大及其它训练班学习。当时对学生十分重视军事教育和军事生活的锻炼,尤其重视“要革命,要为人民服务,要服从战争需要,随时准备到部队去,到前方去”的教育。

③恢复发展小学教育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小学教育中加强了为战争服务,为根据地建设服务的教育。

④创办多种形式的群众教育山东解放区在建立政权之后,即着手开展群众教育工作,当时群众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识字教育与政治教育,扫除群众中的文盲,提高政治觉悟。办学形式,发起了冬学运动,进一步发展了夜校、民校、识字班等。

这个时期全省群众教育有了新的创造,莒南洙边区莲子城的“庄户学”根据群众的需要与自愿来办学,把教学与劳动结台起来。把学校劳动与学生家庭劳动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与群众斗争结合起来,根据教育方针和群众的需要、习惯和形势要求来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组织形式,深受群众欢迎。群众创造了识字组、读报组、青年学习室、儿童活跃室以及秧歌队、剧团、俱乐部、宣传棚等多种形式,开展抗战教育。对动员群众开展对敌斗争,推动生产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第二次省教育会议

(1)山东解放区教育“大改革”运动的发起。1944年4、5月间,《解放日报》先后发表了《根据地普通教育的改革问题》和《论普通教育中的学制与课程》两篇社论。对普通教育提出了教育改革的要求。“社论”特别强调: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在职干部的提高重于未来干部的培养;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战争和生产的知识技能教育重于一般的文化教育(以下简称“四重于”)。

山东解放区各类教育根据“四重于”的精神,开始进行了教育改革。1944年11月黎玉主任在全省第三次行政工作会议上,作了《彻底实行教育改革,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文化教育运动》报告,对山东解放区的教育改革进行了全面发动。“报告”进一步强调贯彻“四重于”的新方针。为使山东教育更好地为战争服务,为生产服务,“报告”对教育改革提出了具体措施:关于普通中学的改革,转变中学的性质、组织形式和学生成份,以训练在职干部为主;关于高小的改革。高小分公办民办两种,以轮训村干部为主;关于群众教育的改革。转变以儿童为主的小学,大量开办以成人为主的村学,包括多种形式。教育内容服从群众需要,同时服从战争需要,教育与生产结合是群众教育改革的关键。

学习教育英雄张键华(创办莒南洙边区莲子坡庄户学的教育英雄)面向实际面向群众,为群众服务的经验。莲子坡庄户学的方向应成为群众教育的方向。“它真正是为人民服务的,与群众生产结合”的典型,“它领导学生开荒生产,领导人民翻身、反迷信,反扫荡”,“它初步做到了动员群众去服务战争,加强生产”。

教育“大改革”的主要成绩是:①举办了干部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干部。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直接领导和举办了许多干部学校。有力的解决了抗战建国的干部需要;②随着省战工会和各地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陆续建立了不少的公学、中学、师范,培养训练了一批干部和工作人员,参加抗成民主文化建设事业;③恢复发展了小学教育,提高了儿童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奠定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基础;④创办了多样形式的群众教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并且配合政治任务,削弱甚至打破了一些封建习惯的束缚;⑤进行了抗战民主教育宣传工作,增强了抗战胜利信心;⑥团结教育了中、小学教师,尤其经过集训、整风,教师们在思想上得到了初步改造等。

(2)第二次省教育会议

1944年春,山东战场开始局部反攻,根据地面积和人口迅速壮大,急需大批军政干部人才,巩固和建设根据地。因此,为抗战和生产服务的根据地教育必须进行全面改革,以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1944年11月17日,黎玉在山东省第三次行政工作会议上,作了《彻底实行教育改革,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文化教育运动》的报告,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教育改革作了全面动员,强调教育要更好地为战争和生产服务。

1946年1月5日,山东大学在临沂举行开学典礼,黎玉到会并讲了话,指出:山东大学要把青年培养成为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人才,为人民大众服务。

教育工作迅速发展后,工作上存在许多问题要求解决,因此,山东省政府决定于1946年7、8月间,在临沂召开第二次全省教育会议。会议期间,山东省政府主席黎玉作了《目前山东教育工作的基本问题》的报告,强调指出:文教工作要适应农民土地改革运动,培养人民“坚决拥护独立、和平、民主、自由的新中国”的思想。号召教育界支持自卫战,在战争与教育上,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当战争已经打到人民头上,要为保卫人民生存而战,作正义的自卫战的拥护者、歌颂者、支持者,这就是战斗的新文化,在文化上支援前线,要适应战争,为战争服务。杨希文、孙陶林正副厅长分别作了《全省教育改革运动总结》,《关于中等教育工作》的报告。会议总结了教育改革经验,讨论研究了今后教育建设的方案和计划,制定了《山东省当前教育工作纲要》。

3、第三次全省教育会议

1948年9月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山东地界战争已经结束,在淮海战役的隆隆跑省中,第三次全省教育会议在青州召开。会议花了18天的时间,讨论了恢复整顿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

4、于1949年2月1日至14日,在济南召开了城市教育会议。主要讨论了城市中等学校如何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总结接管城市教育工作的经验,并研究了私立学校的管理,及如何开展职工教育的问题。

总之,山东解放区教育从初创、发展到壮大,经历了上述四个阶段,召开了四次重要会议。在党中央和山东分局的领导下,由于全体教育干部和教职员的共同努力,各级各类学校,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输送干部、支援战争、服务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思想和组织基础。

三、山东解放区教育事业的成就

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废除了封建的、奴化的、法西斯的旧教育,实施了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山东解放区的教育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适应敌后农村游击战争环境而创建的,是为革命战争和人民大众服务的,是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和根据地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不断改革前进的。

山东解放区教育的主要成就:一是重视干部教育。举办了抗大分校、军政干部学校和各类干部学校,大量吸收工农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进行马列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把转变学员的思想放在首位;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培养出大批政治坚定,勇于开拓前进的干部,为开辟、建设革命根据地和夺取全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二是深入改革学校教育。兴办了新型的中学、公学和庄户学,废除了旧学制、旧课程,建立起新的教育制度,学制长短结合,课程精简、集中,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导合一和民主管理。从而把广大青少年组织到学习中来,并培育出有崇高理想、有献身精神、有创造才能的一代新人。

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教育。大办妇女识字班、民众夜校和冬学,结合政治运动和生产运动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生产互助教育和识字文化教育。在民主建政和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掀起了农民文化翻身运动。不仅做到了人人识字学文化,而且荡除了封建迷信、贪污盗窃、买卖婚姻等陋习,改变了农村愚昧、落后的状态,实现了广大农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四是铸就了“沂蒙精神”主要阵地之一。诞生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山东大地的“沂蒙精神”,教育是主要铸就阵地,随着大批革命干部“北上南下”,“沂蒙精神”随之传遍全国,“沂蒙精神”由山东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上升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第一批伟大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束语

从以上史实中可以看出,大办各级各类学校,大力培养革命干部是山东解放区一以贯之的大政方针,作为山东省政府机关报的《民主导报》(当时为《山东民主导报》)从第一期(1942年3月)开始,就担负着培训解放区党政军各级干部的历史使命,时任山东省战工会主任黎玉为本刊物写的发刊词中就向全省各级部门和干部提出了这项要求。

 1.jpg

2.jpg

3.jpg

《山东民主导报》创刊号黎玉主任题写的刊名和发刊词

发刊词七、八条目中向全省提出的工作要求:“七、…要进行一周半月的轮训”、“八、第一,加强现有在职干部的有计划的教育与学习,首先以本身的业务与政策学习。民政、财政、武装、经建、文教、司法各部门都有其业务与政策的中心,再选其有关的理论部分连续着去阅读,统归文教处负责领导……,第三,分批轮训与转送学校深造建国人材,但不能因调动干部影响了行政工作。”如是,才有山东解放区干部“从几百个到十多万”的奇迹出现。

(指导 黎小弟 陈青撰文 刘希彬提供文物)

浏览:1121次

评论回复
  • 甘玛

    2024-10-25 甘玛

    山东根据地的干部及军源,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从数千到十万百万,北上南下走向全国,成为干部的重要输出地,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这与黎玉主席及山东省委、政府重视干部教育,在各个时期不断培训,加强轮训,提高干部素质,从而才有向全国输送干部的奇迹出现!

最新来访
  • 阿雨
    阿雨
  • 五月风
    五月风
  • 卧游斋主
    卧游斋主
  • 小猪约翰
    小猪约翰
  • 绿色日照
    绿色日照
  • 53难得糊涂
    53难得糊涂
  • 甘玛
    甘玛
  • 含山
    含山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