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张堤口战斗牺牲的72位无名烈士家人的过程(下篇)作者/张兆雷

春耕曲 发表于2024-11-15 15:04:15

在张堤口战斗中除有教导4旅特务连外,还有10团1 营的官兵。而10团1营又是由教导4旅3团缩编来的。3团是收编郓城侯宪明、汶上白玉璞部来的(被编为8支队),依此,在张堤口战斗中牺牲的除有出生在郓城的官兵,还可能有不少是汶上县的官兵。可我对汶上县近八百位烈士逐一校对,没有疑似牺牲在张堤口的线索。但我在2013年10月找到张堤口战斗幸存英雄王传均后,得知他老人家档案中记载的就是“1940年(在)黄河支队(教导四旅)10团1营”服役。这也可以证明,当时参加张堤口战斗的不仅有教导四族特务连的官兵,还有教导四旅所属10团1营的部分官兵。

另外,国家退伍军人事务部登记过去牺牲的烈士,乃至过去民政部门发的烈士证,都有个有的不够准确的问题。这主要时校对不严、上报资料不准确等原因造成的。比如,我在山东《郓城县志》上查到烈士杨怀德的情况介绍时写明“杨怀德,郓城县李集公社人,1925年生,115师教导4旅战士,1941年牺牲、安葬在沛县”。而我在退伍军人事务部《中华英烈网》再查杨怀德烈士的介绍时,却写成了“杨怀德性, 男,1925年出生,山东省人,战士,1942年牺牲在江苏省沛县,安葬在江苏省沛县”。这一登记省去了关键的“115师教导四旅战士”信息不说,又把1941年错登记为1942年。这就为他们的亲人寻找安葬地,有关热心人员寻找烈士亲人等问题带来人为的障碍和困难。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就是上报不准、校对不严造成的。在今天人的文化水平有巨大提高的背景下出现这样的错误是不应该的。我写的六本书虽然无关紧要,但还是很注意校对的。第一本书我找了沛县知名文人达十个以上,虽然这样,没校对出来的地方还是不少,想来我都有“犯罪”之感。

4、张堤口战斗牺牲的烈士们在十字河地区作战达十年的时间

十字河不是某一河道、地物的名字,直到今天也没有以这一名字命名的地物、区域,是当时战争时期专对这一地域的军事用语。十字河位于沛县西北、鱼台南部、丰县北部两省三县交界处的一片区域,是军事用语“湖西”之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用语、战略要地,是军事属语湖西之下的子概念。军事上称其为十字河,是因为有经丰县县城东侧向北流淌到微山湖的复兴河,与东西走向的苏鲁两省界河十字交叉,形成了十字状河,故以十字河形状得名,称其为十字河。复兴河长度达几十公里。由于这一地区分属两省、两地区、三个县,为了区分彼此、便于管理,民众又开挖了两省东西走向的苏鲁界河。这一界河位于沛县龙固镇三河尖村向西,经肖埝村北过复兴河再向西,绵延几十公里到达丰县最西北的边陲小镇首羡,再往西就是湖西根据地单县了。界河以北是山东鱼台县、以南是丰、沛县。两河十字交叉,又属于国民党政权疏于管理的边界地区,这自然形成了共产党发展的“良田沃土”。日本军队、国民党军队也把这一区域作为战略要地对待。以十字河东西走向的两侧道路,成为延安、晋察冀根据地人员过往微山湖的主要通道,其军事上的价值就愈发重要起来。

这一苏鲁边界还不仅涉及两个省,更重要的是距离安徽、河南也很近,是苏鲁豫皖四省的结合部。向南不远的丰县王沟境内就有“一井养三省,鸡鸣三省听”的三省交汇点。十字河东有绵延百余公里的微山湖,头南枕陇海路,手挽津浦路,是个天然的战略屏障。进可入京达海,退可去荡湖、奔沂蒙群山。日本人看中了这个地方,汪精卫为此还在这地方专门设立了个“淮海省”,将“省会”放在了徐州。国民党的军队经不起打,日军一来,省政府跑到了淮阴,徐州地、县的军政长官丢下百万百姓们跑到了尚未沦陷的睢宁。待淮阴、睢宁先后沦陷后,他们又跑到了没有沦陷相对安全的安徽阜阳。

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龙”。国民党的地区专员、县长都跑光了,无人领导抗战,沛县杨屯孔庄村的冯子固,在1937年从县官钱局经理位上一跃当上了沛县县长,后国民党又委冯以重任,连升几级让他当上了徐州地区军政主管,受中将军衔。冯不让国民党失望,也把十字河地区当成屡屡进犯的首选,使安徽阜阳国民党军政机关与鲁南等地区的联系得以畅通,时刻想让共产党延安的机关与苏北、鲁南根据地联系的纽带给予切断。

共产党把十字河地区当成报国图存的战略要地,把最精锐的部队派往这里,不惜一切在这里立住脚跟,以保证山东、华中抗日根据地与延安、华北抗日根据地之间联系的畅通。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一结束,115师获有战功的将士们还没来得及很好地休整,就于1938年1月以东进支队番号东下来到湖西地区。其686团改为东进支队1团,3月进入郓城以北地区,建立敌后根据地。并以这一初建的根据地为支撑,将主力部队挺进沂蒙山区、靠近湖西更近的丰、沛、单县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在这个根据地,这个1 团后来发展壮大成了教导4旅——湖西军分区所属的10团,他们除对湖西地区的日伪军进行打击之外,还时常跨过陇海路、津浦路打击日军,切断国民党阜阳指挥中心与鲁南地区的联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三九团抗日时期战史资料简编》中介绍了一个消灭国民党从阜阳往鲁南运送给养、装备、钱款部队的精典案例。“山东省顽军沈鸿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山东省保安司令、山东省党部主任委员、鲁苏战区副司令,从1938年12月起入驻沂源县鲁村)部之军官教导队及一个加强连从国民党后方(安徽阜阳)领子弹、经费回来,经我根据地去鲁南,(1941年)9月13日12时,在朱麻子(村)宿营(距我地仅7华里),我第10团遂于14日以第2营第6、7连从正南、西南;第3营第11、12连从正东、东南,突然袭击该敌。战斗发起,一举攻入村内,激战一小时,我军将敌全歼;计毙伤其100余人,俘500余人,缴获机枪35挺、步枪400余支、子弹48万多发、伪官金币数驮子(为军马运送货物而制作的装具,相当于现在三个装50斤重的面粉袋接在一起)。此战胜利使我部队得到了充足的武器和弹药。”从这一典案例可以看出,一是活动在湖西地区的10团这一英勇的部队,传承着红军能打善战的红色基因,战斗力是非常的强大!十字河地区的战略地位对于国民党军队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山东国民党在游击区的军政机关鲁南与后方——阜阳的补给线重要的联络通道。

日本人、汪精卫、国民党军对共产党在这一地区的发展壮大如芒在背,时刻想着把共产党军政人员驱赶出这一地区。共产党的军政人员,一面发动群众与日军作战,一面与国民党的军队进行周旋,这种周旋比同日军的作战还多。可见,抗战期间国共双方的内耗多么的严重,如若共同齐心协力对外,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生灵涂炭、百姓遭殃,日军又怎么会那么的猖狂、一再取胜。

我最近在阅读《黄体润日记(1-6册)》中印象很深的是记述了日本攻打丰县时,国民党县级政府出现的乱象,其中有:一是外地在丰县任职的官员,基本全部辞职离去,以躲避战火;二是县长董玉珏见县城沦陷后,在对下属不作任何交待的情况下带领随员跑到洛阳躲避战乱,待战事稍缓,又跑到睢宁、淮阴。可就是这样的“路跑”县长,事过之后又继续担任起了丰县县长,并且是躲避在安全的大后方安徽阜阳进行遥控“指挥”。同时他还记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纪律严明,与百姓打成一片,深受民众的欢迎,作战勇敢,战绩是其他部队无法与其相比。更重要的是,他还记述了从前线归来人员介绍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淹死不少日军的情景。不足的是,他只介绍淹死日军的情况,没有介绍中国百姓被这黄河来水造成的生命财产的损失。现在难得的是国家已经把黄体润百多册日记作为国家级文物进行陆续出版,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难得的教材。

他的日记中不仅记述了在丰县发生的事,对沛县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也有记述。无疑,这对填补沛县民国史的一些空白是大有裨益的。这其中有不少地方记述了发生在十字河地区的战事。可惜的是,在我已经看到的六册日记中,时间跨度只到1939年,没有找到1941年的。现在我正在不停地寻找,争取能够早日看到,以求从中查看有无对张堤口战斗的记载。

无容置疑的是,黄体润不会记述他们在国共合作破裂后与日军遥相呼应,都在为消灭共同的敌人——共产党的军队而努力。但难得的是,他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他处处都在学习共产党军队的做法,以求获得民众的支持,提高军事素质,取得好的战绩和声望。但无可奈何花落去,由于他选择了逆历史潮流而动,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最后还是撤到了我们的台湾。好在他留给世人百多册日记,能够让人们看出历史和现实的缺憾之处,启迪人们奔向胜利的远方。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当年在湖西战场人与敌人撕杀的黄河支队——教导4旅所属的10团(139团),经过多次的裁军,现在依然屹立于军队之林,成为一支英勇的信息化部队。更让人感动的是在部队普遍压缩、裁减的背景下,139团还得到了扩编,成为80集团军47旅,以保住红色血脉,让其传承壮大。

湖西地区115师教导4 旅10团番号演化表

时    间

地 点、管 辖

部     队

归 属 机 关 及 领 导

备    注

1928年7月22

湘鄂赣边区

红5军团1团

湖南省委彭德怀、滕代远

12月去井冈山

1930年7月

井冈山

3军团8军6师


红一方面军

1933年6月


红3军团4师12团



1934年1月

苏 区

红3军团4师12团

中央苏区2次苏维埃大会

授红军模范团称号

1935年9月

陕 北

陕甘支队二纵队12大队


12月恢复团番号

1937年8月25

在陕北组建

115师343旅686团

12团编为686团3营

9月参加平型关战役

1938年12月

进入山东(湖西)

343旅686团3营

团长周海彬政委戴润生

115师用东进支队名

1939年5月

旅辖1、2团

686团3营扩为师1团-独立团

3营仍为3营自新新兵编2、3营

7月升独立旅仍为1 团

1939年10月

6支队2个连扩编

115师独立旅8支队(侯宪明部)

支队长侯宪明政委刘星

收郓城侯汶上白玉璞

1940年3月

湖 西

115师343旅黄河支队1团

团长李金铎政委戴润生

师独立旅改称黄河支队

1940年3月

湖 西

8支队与地方武装改黄河支队3团

团长卢迪政委刘星


1940年11月

湖 西

黄河支队改称教导4旅辖10团

黄河支队1、3团合并

3团编为1团1营

1941年7月

湖 西

湖西军分区教4旅10团


教导四旅湖西军分区合

1941年12月

湖 西

10团缩编为2个营

团长肖明、政委方国安


1942年12月

湖 西

10团属冀鲁豫6分区即湖西军分区


教导4旅番号撤销

1944年5月

湖 西

10团属晋冀鲁豫11分区即湖西军分区


后为1纵2旅4团

1945年10月

湖 西

中原野战军1纵2旅10团



1946年3月

华 北

中原野战军1纵2旅4团

将3团编入10团成为4团

热东、平绥、张怀战

1948年5月

湖 西

中原野战军1纵2旅4团


参加围歼区寿年战

1949年2月

南下作战

5兵团16军47师139团

贵州剿匪

139团番号80多年

1951年9月

在朝鲜作战



1958年4月回国

1998年9月

公 主 岭

16军46师139团


现属北部战区80军

现  为


80集团军47旅

以139团为基础扩编成47旅


这支诞生在湖南平江县,成长于井冈山,经过五次反围剿的洗礼,走过漫漫的雪山草地,由彭德怀元帅带出来的部队,第一时间来到了抗日前线——湖西地区的10团,经过在湖西大地上10年的浴血奋战成为了杀敌劲旅,1949年2月才离开湖西大地,又投入到解放江南、大西南的战役中去。1951年他又奔赴朝鲜战场,1958年才胜利归来,然后驻守东北地区。十年磨一剑,百年终成神。经过百年锤炼,10团——139团已经成为一支现代化的铁军。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必将为国家富强作出新的贡献!这也是作为我们湖西人值得骄傲的地方,因为有无数优秀的湖西儿女在这支光荣的部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有不少还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5、抗日英雄李建忠是否是教导四旅特务连连长还有待最后确认

2017年10月30日,我陪沛县党史办副主任胥继礼同志,踏上了寻访1941年1月22日,在沛县鸳楼张堤口村对日作战牺牲的八路军115师教导四旅特务连及1营72位烈士故乡的路途。

我们先是依据沛县热心人士王金让老人提供的李景胜烈士是郓城县人的线索,来到了山东郓城县党史办公室。郓城县党史办公室曾繁勇主任等对我们一行进行了热情的接待,提供了一些线索。我们在郓城县政府食堂用餐后,由张堤口战斗中牺牲的烈士李景胜(郓城县李集镇张庄村人)的侄子李孟忠的陪同下,来到了郓城县李集镇党委办公室。李集镇党委办公室主任得知我们是来烈士故土寻找有关烈士先进事迹的,表现出了十分的热情,很快就请来了李集村支部书记李明香介绍情况。

年约六十的李明香书记介绍道:李建忠是位抗战老兵,他的事迹在当地广为传诵。他离休后回村居住,还担任村支部委员,继续为家乡作出贡献,经常到学校讲授革命传统教育。讲到动情之处,台上台下苦成一片。他每年逢年过节,还自己出钱为村内孤寡老人、贫困人员、烈军属购买慰问品。直到年事已高的晚年他才离村到城市跟随孩子们生活。接着,他领我们去找有关记载。在李支书的带领下,我们很快来到了一位热心人士的家中,找到了没启封的《郓城县乡村志》。该志共三册,在第三册2865页中记载有:“李建忠(1900-1987)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入党,历任战士、连长、营参谋长、县大队长、县武装部长。从部队转业曾任寿张县公安局预审股长(兼看守所长)、聊城县生建机械厂(聊城监狱)生产大队队长。行政18级,享受县级待遇。他在部队屡立战功,多次负伤,被誉为:打不垮的铁汉。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事业,是受人民爱戴的好党员、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离休回村后在村内担任村支部委员。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群众办实事,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更为难得的是,我向老支书李明香提出把这套宝贵的村志带回沛县复制后,他却欣然同意。我听后非常高兴,把村志带回沛县进行了复制,并用《寻访烈士归故里之六——找到了76年前在沛县抗日牺牲的72位烈士的连长(待定)李建忠信息(附照片)》一文发了帖子,以求网友们帮助论证,便于作出最后确切的结论。我们依据老支书李明香提供的线索又到聊城市进行了查找,先是到聊城市档案馆查找老英雄李建中的人事档案,看他老人家在档案的《自传》中有无记载在教导4旅任特务连任连长,以及有无指挥张堤口战斗的经历。通过接待人员的仔细查找,遗憾的是档案馆没有李建忠老人的档案。

我们反过身来,又找到了位于郊区的聊城监狱查找。监狱对我们的到来也很热情,只是没有他老人家的档案。监狱的同志应我们的请求,还帮助找到了退休老警官们查寻。他们介绍李建忠老人是他们单位部门的领导,过去是同事,还能记起老人的音容笑貌及宿舍的位置,只是不了解老人在战争中的具体经历。

我们接着又来到荷泽市牡丹区,想通过老人家领工资的渠道,看能否查到老人的人事档案,可惜也没有结果。现在看来,老人家的人事档案可能存放在济南的山东省监狱局管理。因为他是聊城监狱的中层干部,依照当时上管一级的干部管理体制,他这个县级干部的管理权限不是属于聊城监狱管理,应当属于上一级的山东省监狱局管理。再依据人事档案的管理制度分折,凡离退休多年的干部人事档案多移交上级档案馆的规定,老人家的档案有可能在山东省档案馆。但也不排除由于省监狱局是司法部监狱局领导的单位,老人家的人事档案移交到司法部监狱管理局管理。

在老支书李明香的安排下,我们这次荷泽之行,还到了位于市区的李建忠老人的儿子家中,有幸瞻仰到李建忠老人身着军装的照片。我们看到感到万分的亲切,为此我们向老人的家人请求复制一分,得到允许后,我们跑到楼下光线好的地方进行了拍照。更为机缘巧合的是,我们从荷泽回来没有几天,沛县一个企业与菏泽所属的东明县公安局的执法人员发生了冲突,执法人员被围。冲突事件惊动了公安部指挥中心,在多方斡旋下东明警方的同志才得以脱身,但企业的涉案人员没有被带走。

东山不亮西山亮,有初一就有十五。时间不长这个企业的一位高管被东明警方控制起来,企业的经营受到一定的影响。企业的主管找到县和沛县公安机关协调解决问题,以防生产损失的扩大。这样的协调是十分必要的,国家的政策也主张不要轻易控制企业的负责人,以促进创业能够正常运转,为社会增加财富。但这并不影响对企业违法行为的制裁和追究。也不知信息怎么这么灵,沛县公安机关找到了我,让我帮助去东明县跑一趟。

我听到沛县警方的介绍后,就一起去了东明县。这个县主持公安工作同志是我刚认识不久的红三代——抗日英雄李建忠的后人。他知道我的来意后态度很明确,人没有逮错,放人也不是错,目标只有一个,这就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当天晚上,这位县局领导在百忙中还出面在宾馆里招待我们沛县的一行。我对革命老区的公安机关这样顾全大局、热情地接待深受感动。这样的办事风格和速度,在别处是很难出现的。第二天一上班,我们到公安局办理了被押人员的释放手续,把企业的高管带回沛县。这位企业的高管,有了这次经历,肯定是一笔不非的收获,对以后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方方面面都大有好处。

老支书李明香对我这么热情信任,我当然也要兑现我的承诺。我回沛县后没有几天,就安排工作人员把他们的村志寄还给了他们,并再次表示了谢意。

现在看来要确定李建忠是115师教导4旅特务连的连长,并参加了张堤口战斗还要有更有说服力的证据作支撑。这个证据也只有到位于济南市的山东档案馆查找李建忠老人的个人档案中的《自传》来确认。我当年去荷泽、聊城查找,是我还没有退休之前,有各种保障,有人员陪同。现在没有了这些,加之我又不想离开沛县,看来只能仰仗再有热心人士完成这一工作了。当然,我还会继续在网上寻找线索,以求石破天惊,发现新的证据。光靠烈士李景胜跟着李建中连长当兵这一事实,推断李建中参加了张堤口战斗属于孤证,说服力不够充分。

6、张堤口战斗是皖南事变发生后的必然产物

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损失严重,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共产党领导的部队迅速作出反击,在湖西地区开始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回击是开展的讨顽战役。《中共湖西地区党史文稿》(山东大学出版社)不仅记述了张堤口战斗的情况,还在124页记述了二十多天后的2月14日,教导4旅10团经历了另一次战斗,损失也很惨重。“2月14日战斗结束,十团接到结束战役的指示后,并已经获悉周围据点增兵的情况,但部队未及时分散行动,因而该团三营营部及十一、十二两个连,在于王庄附近遭日军1200余人的七路合击。我全军指战员发挥了我军英勇顽强的光荣传统,在平坦的旷野中,仅依托一条浅河沟,苦战两小时许,毙伤日军60余人,杀开一条血路,冲出敌人的合击圈;我伤亡120余人”。这一段记述不仅有战斗损失情况,还总结出我军的不足和失利的原因,这是十分难得的。

紧接着下一段中对1941年1月16日以来在十字河地区近一个月的的讨顽战役进行了总结,指出:“此次战役,由于我处于敌、伪、顽夹击形势下,而对进行反顽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对苏北顽军与日军早已经存在的共同反共的微妙关系,缺乏应有的警惕,在战役指挥上集中了较大兵力于狭窄地区内,企图一举歼灭顽军,但放松了对日寇的防范,以致三次遭敌袭击,影响了我讨顽战役的顺利进行。”这一段分析可以说是切中要害,直接指出了造成三次失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本来是进行的讨顽战役,以对1941年1月6日蒋介石发动的皖南事变的回应,结果却与日军进行了三次大的点头,造成严重的伤亡。讨顽的任务主要是借回击国民党掀起的反共高潮之机,去打击十字河地区的国民党顽固军队,维护湖西交通线的畅通,结果却让日军钻了空子,并且是在二十多天的时间内钻了三次空子。一是1月18日,教导4旅11团3营在丰县东北的陈新庄村遭受从丰县县城出动的三千余日伪军、三辆坦克的袭击,造成营长王吉善、副营长陈传富、副教导员姚友山牺牲,整个战斗我军伤亡七十余人。二是张堤口战斗,三是于王庄战斗。三次战斗伤亡高达270多人,可以说损失还是很大的。但好在在另外几次对国民党顽固军的作战中,还是取得了好大的胜利。这其中有:“1月16日,九、十、十一团分别以远距离奔袭战术,向十字河以东顽军盘踞地区进行穿插,对刘新庄、刘楼、刘码头、魏楼、高庄、孔庄、师后楼、七堡、八堡等地的顽军,突然开展猛攻。战斗至20日,我攻克围寨10余处,毙伤俘顽军团长陈海峰以下630人,缴获机枪3挺,步马枪500支”。

这也可以看出当时国民党的军队是好打的,战斗力较差,不是我军的对手。相反,日军由于装备的优良,又有伪军的协助,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对付这些残暴的日军,还是要采取袭击战术,以减少损失,获取更多的胜利。

战役结束后,9团回到了湖东地区,仍然属于教导3旅建制。


浏览:48次

评论回复
  • 甘玛

    2024-11-20 甘玛

    功德无量!

  • 通途

    2024-11-19 通途

    历史铭记英雄功绩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