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有为便是不老/谭 昆

松油村人 发表于2024-12-16 09:40:53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退休已有五个年头,从退休中的“年轻人”,到现在退休的“中人”,这对于新近退休的教师来讲,我也算是一个前辈,免不了他们也会来找我聊聊怎样过好除去“班味”后的退休生活,那感觉也不亚于职前做好某一项工作后得到领导、同事认可后获得成就感那样惬意。

说来好笑,在我即将退休之前,也曾经想像过退休后的生活,当时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想法,怎么尽是一些街头市井生活的略影,要么是自己提着一个鸟笼,一步三颠走在大街上,就差戴上一顶瓜皮帽;要么在寥廓公园里晃来晃去,混在一堆老倌群里,故做观棋不语的君子且低头思量而又闷闷不乐。

想到此,心里便无端生出几丝的恐惧,想着今后的生活将如此这般度过,心里便不寒而栗,刹那间一种难于言状的惆怅和莫名的五味杂陈一股脑地涌上心头。于是就急忙找到先前退休的同学,态度诚恳地向他们讨教,请他们帮忙规划一下退休生活,他们的建议各说不一。王同学说,到老年大学报个名吧,参加一些学习的课程,既增长知识,又充实了自己。对此,我持以否定的态度,心里想着,我刚刚从大学里退休,难不成,我又要重回原点,屈尊当一回学生;还有一位当年因公致残,身躯弯曲尺寸稍大一些的张同学,则强烈要求跟他去学学太极拳,并以其亲身的体验,讲他过去如何由一个弱不禁风、一天走不过一里路就气喘吁吁的人,到现在轻身如燕,一天走个万把步也不在话下,说完便来了一个白鹤展翅的亮相动作。张同学的现身说法太有说服力了,让我为之心动;有的还叫我去跟他们去练练什么“拉丁舞”之类的,一来可以拉拉体力,二来也可保持一下形体等等。

总之,说法太多,弄得我不知所措,难于诀择。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实际的情况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原先我所向往自由人的舒坦日子没过多久,就厌倦了整日无所事事,昏昏欲睡的日子,就像被抽干了什么,有时还有一种无着无落的感觉,事后想想这也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说到退休生活怎么安排,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视何种为其标准。就我而言,没有更好,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

诚然,退休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的结束,退休以后的生活依然可以具有神奇的魅力。以前是为社会和他人而活,为家人的生活而奔波,现在是为自己而活,现在不仅要活得精彩,还要活得有诗意。唯有这样才能做到,“老而有为,老有所用”。

西汉经学家刘向曾在《说苑》中说道:“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说的是一个人在他老年时爱好学习,就像把蜡烛重新点燃,散发出光亮。试问倘若在点燃蜡烛的亮光下的同时和在黑暗愚昧中行走,哪一个会更好呢?,毫无疑问自然是前者。古人这句灵魂之考,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当然,从广义上一般都在讲“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而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更多的是体现在“乐”上。“乐”是老年人心之向往、延年益寿之根本,不同人对于“乐”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在家含饴弄孙是乐、桌子上打麻将是乐、外出旅游是乐、整天在家呼呼大睡也是乐,如何“乐”因人而异,只要做到乐而不烦不厌,达到身心愉悦,怎么快乐就怎么来。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经说过:“人不是慢慢变老。而是一瞬变老的”。还有记不清是那个名人也曾说过:“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才有生命的朝气和活力。”

是的,要想自己不至“一瞬变老”,就要学会“不安现状”,想方设法地去折腾自己,这样才能在折腾中有事可忙,忙中有为。 

退休里后的这几年,我就是这样极力折腾自己,虽然折腾的过程是忙碌的,有时也是很辛劳的,但得到收获也是丰润的,至少在精神上得到愉悦,依然能够绚烂如夏花,不断地激发出职前的潜能、散发出热情的光芒。

自2019年正式退休,经朋友引荐,参加了曲靖市民族艺术团合唱团。在合唱团里,我发现里面的成员大都是与我年纪相仿的退休人员,从时间上看,一周上两个上午的声乐课,也还算可以,起码能够打发两个早上的时间,可以打发极其无聊的时光,总比呆在家里强。

原来我自认为唱歌还可以,殊不知,在合唱团里就数我的水平低,与周围的人相比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多少有点自卑感,唱歌的声音都不敢大,生怕别人知道我的大白嗓。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蒙混唱了三个月,居然没人发觉。

时间长了,自己的胆子也逐渐变得大了起来,在一次合声练习中,自己竟敢放大音量,全然忘记了自己还只是一个初学者,忘记了还有一个成语叫着“滥竽充数”。

总之,我这个人不能有阳光,有了就有点忘乎所以。在一次练习中,本人意外得到老师的夸奖,说我在某一段中唱得还可以,节奏和旋律掌握的还基本可以。这么一夸让我在班上得意了好几天,再加上坐在我旁边的几个老者也附合着奉承了几句,这时的我就更找不到北了。

在一次学员座谈会上,老师请学员们畅谈一下学习体会,本人竟大言不惭地谈着什么“唱歌能抒发情感、能吐故纳新,吐出胸中的‘浊气’”。自己不仅谈了声乐,还结合谈到了健身,而自己此一番的“骚操作”居然得到在座部分学员的认同,俨然就没有顾及在座的领导、声乐教师,俨然把它当作是一场学术讨论会,昔日学校里的风光又重浮一现,当时的感觉简直就是爽歪歪了,仿佛又回到了职前。 

还好,领导和老师们并没有因我的狂燥而愠色于我,反而对我发言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事后我也颇感不安,表示了歉意。

通过此事,我也作了深刻的反思,主要是职前的争强好胜,什么事都要争个输赢,同时也说明我心理上的“班味”尚未褪尽,很多问题的考量还停留在职前。如若这种状态在职前无可厚非的,但放在退休后就大可不必,为什么事事都要争先呢?倘若这样你就很难融入退休人员的群体,这种情况在我们单位也曾见过几例,其结果是自我封闭、郁郁寡欢。

当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我国城市的退休老年人口也在急剧的增多,退休老年人已经成为我国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退休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关系到他们能否比较快的适应退休生活,能否迅速实现社会角色的转换,能否顺利重新融入社会,而社会参与是城市退休老年人成功实现继续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为此,我尝试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参与活动,接触了几个社会公益组织和协会。

2019年11月,在参加昆明举行的“纪念西南服务团南下云南70周年”的大会上,有幸结识了一批南下后代。在他们执著坚守和奉献精神的感召下,与他们一道共同挖掘了一个个真实生动、感人至深的南下父辈的故事,由此使我们明白了“南下干部”,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是怎样抛家离子、义无反顾来到大西南;他们是怎样坚守信念,虽经风雨,仍初心不改的激情与豪迈。

我为南下父辈精神而感动,也因以徐瑞云为代表的“南下干部历史”研究团队火热的激情而感动,于是我撩动起许久未动的笔,积极投身于红色文化的探索、研究,并与他们合作写出了《山那边》《山那边的思念》《山那边的歌》等30多篇文章。其中《山那边的歌》在《曲靖日报-掌上曲靖》发表后,被《全国党媒信息平台》全文转载。《山那边的思念》刊载于《玉溪日报》被“百度”收录、腾讯网站转载,《山那边》刊载于《云南省委党史研究》,由此构成南下故事的“三部曲”。

2023年9月,由云南南下干部后代组成的“感恩山东行”一行120多名从全国各地汇聚到山东济南“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此次活动得到了山东省老干部局的大力支持,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山东南下云南干部纪念碑”的祭拜仪式,仪式由原山东省老干部局副局长、现“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管委会主任邓海燕主持,济南市电视台当日作了重点报道。

 image001.jpg

▲图为曲靖的南下干部后代合影

 image003.jpg

▲图为与原山东省老干部局副局长、现“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管委会主任邓海燕合影

 image005.jpg

▲图为与威海市文登区党史研究中心进行座谈会

会后南下干部后代又进行了为时八天的“追寻先烈足迹,传承南下精神”的活动。八天的红色之旅,我们看到了军民鱼水情的"沂蒙红嫂"的沂蒙精神;看到了孟良固战役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从而开启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通过这一次涤荡心灵的红色之旅,使用我们深刻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艰辛和伟大,激发起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从而增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image007.jpg

▲图为参观“沂蒙红嫂”纪念馆


 image009.jpg

▲图为参观“孟良固战役”纪念馆

几年间分别在《曲靖史志》刊载了《我的父亲:一个爱读书的小红军》《大伯的“支前缘”》《致敬我们的父辈:南下曲靖的山东干部》等若干篇文章。

2023年,受曲靖市民族艺术团委托,由我独立编辑制作的《一路繁花》画册,从内容构思到行文,从版式到装帧,期间历時二个月。 

 image011.jpg

image013.jpg

▲图为由本人编撰编辑的画册《一路繁花》

《一路繁花》画册共由八个篇章、300多张照片组成,画册记录了他们“犹如朝阳,温暖而明亮的精彩”,展示了他们怒放银发生命中最精彩的花火,并使其瞬间定格,留住他们的铭记与感动。

除此之外,还参加了曲靖市彝学会等一系列研究工作。几年来协助彝学会李红昌老会长,编辑出版了《曲靖市彝族人口经济社会调查资料》一书。该书通过曲靖市彝族村落各种统计数据的变化,真实地反映了彝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社会经济总量呈数十倍的增长,文化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彝族人民真正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该书既丰富了本土彝族的史料,为后世留下了曲靖彝族人历史衔接的痕迹,同时也为政府相关机构研究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当前所进行的乡村振兴提供了真实、准确的历史依据。

人生如书,学到老方显人生厚重,活到老方显生命深邃。人生又犹如一场旅行,它不在于终点有多远,而在于路上风景有多美!

我们在回顾分享“班味”的同时,也要彻底告别“班味”,这样才能重新获得一种退休后“松弛感”,而这种“松弛感”有益于我们放松心情,不断学习,提升智慧和思维能力,使我们在逐渐变老的的路上,对待一些人和事更加明智、更加理性,从而达到一种“硬控”的吸引力,积聚应有的“银发力量”。

唯有这样才能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而老而有为,便是不老。

浏览:177次

评论回复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