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活动是山东解放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简称,它包括:“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双拥”活动在山东解放区搞得轰轰烈烈,形成了山东解放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共同打敌人的壮观革命场面。原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黎小弟曾谈到过:“据我的了解,在华北的几个根据地里,山东根据地的‘双拥’的活动做的最好,曾被中央推广介绍到其他根据地。”
对于山东解放区“拥军优属”活动的事迹,我们大都耳熟能详,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单就滨海区来说,比较著名的有:(1)1944年1月沭水县长王子虹冒着大雪抬轿欢送参军战士;(2)莒南县洙边村18岁女青年梁怀玉在县参军动员大会上喊出:“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在梁怀玉的号召下,很多进步女青年也加入到她的队伍里来,要嫁给那些积极主动参军的人,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张家连子坡村东沟崖上的大参军誓师大会上,梁怀玉公开宣布送郎参军;(3)1944年,山东实验话剧团演出了话剧《过关》,是根据莒南县路镇区刘家碥山刘纪湘参军的故事改编的,主要内容是村干部刘纪湘在参军运动中,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克服了种种困难,闯过了参军这一关,带动了群众,参加了主力军,推动了周围村庄的参军运动,此话剧在当时引起不小轰动;(4)莒南县10个区武委会主任9个报名参军,该县一村干部已41岁,年龄偏大,但他坚决要求参军,对大家说:“好青年跟我参军去,我不能当战士,当伙夫也行!”在其影响下,村团长、公安员及其他3名青年都参了军等。
但是,要说到“拥政爱民”活动,可能就不会这么熟练地数出个一二三四了,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一是平日里的宣传材料中,突出的是对八路军战场上英勇事迹的宣扬,战场外的事迹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二是人民军队有严格的纪律,有些人和事宣传范围有限,流传的不是那么广泛,随着时间的久远,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实际上,战争年代八路军指战员的“拥爱”事迹也是不胜枚举,人们子弟兵爱人民的英勇举动也是惊天地、泣鬼神!例如,当时发生在滨海区临沭县朱村的朱村保卫战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1944年春节这一天,500多日伪军进犯山东临沭县朱村,朱村保卫战打响。滨海四团八连官兵浴血奋战,牺牲24名官兵,用生命守护了朱村百姓安全,朱村自此有了过年头碗饺子敬英烈的传统!八连也被授予“钢八连”荣誉称号。
除却一些重大事件外,“双拥”活动更多地体现在日常平凡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单就从阅读1945年1月11日至28日举行的滨海区劳动模范和劳动英雄大会上表彰的168名劳动模范和28名劳动英雄的“双拥”事迹时就让人感动,并且显得更具体、更生动。
诞生于抗战时期山东解放区1944年正月十五日的“拥军节”,至今已是八十一周年了,值此2025新年正月十五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文结合1945年1月寨里河滨海区劳动英模大会表彰的28位劳动英雄的事迹,从滨海区的“大参军”运动和“双拥”运动两个方面回顾一下这段历史,以示纪念。
一、大参军运动
1、山东解放区“大参军”
抗日战争期间,随着1944年春到1945年春攻势作战的不断胜利,山东抗日根据地日渐壮大,抗战形势越来越好,基本群众优势初步确立。在此期间,山东抗日根据地利用春节前后的大好时机,结合“双拥”工作,开展了群众性的大参军运动。
1944年1月1日,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在《为祝贺新年开展拥军运动告山东各级参议员及告各界同胞书》中提出:山东人民应定阴历正月为“拥军月”,正月15日为“拥军节”。在拥军月中要求做到:(1)以村为单位普遍举行村民拥军大会,根据政府的拥军法令进行检讨,订立拥军公约;发动人民自觉捐献,开展劳军活动。(2)爱护军队,帮助军队(3)动员人民踊跃参军,对逃亡战士随时动员归队。(4)切实优待抗日军人家属。(5)尊重荣誉军人,帮助他们安家生产。(6)爱护伤病员,掩护伤病员,照料好伤病员的生活。各解放区在拥军月,普遍召开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大会、军民联欢会、座谈会,走访慰劳部队,办起了高跷队,秧歌队,玩花船、龙灯,气氛热烈,盛况空前。1944年春节期间,山东分局、山东军区联合制定《关于1944年拥军与拥政爱民公约》,确定农历正月十五为“双拥节”。在双拥工作中确定每年农历一月为“拥军月”。
1945年1月1日,山东军区举行新年同乐会,萧华作了《关于一九四四年总结和一九四五年的任务》的报告。报告提出1945年的任务是:继续扩大解放区,包围和孤立敌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发动群众,努力发展生产,开展减租减息;加强对敌政治攻势和武工队的工作;加强练兵,开展拥政爱民运动等。
结合“双拥”工作,1944年和1945年初,山东抗日根据地各战略区先后开展了两次大规模参军运动,形成了群众性参军热潮。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情形随处可见;村村锣鼓响、街街秧歌舞,欢送亲人入伍的场面到处都有,形成了抗战以来从未有过的踊跃参军局面。仅1945年春,山东抗日根据地就有4万余青年参军。
▲山东军区欢迎新战士大会会场
大参军运动壮大了八路军队伍,加速了对日本侵略者的反攻步伐,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我党全面抗战路线在根据地的具体实践和其正确性的有力佐证。
2、滨海区“大参军”
1944年1月1日,滨海专署发布《关于拥护抗日军队的决定》,强调在旧历正月拥军月中做好优待抗属,抚恤烈属、残废军人和伤员及动员参军归队等项工作。全区于旧历正月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拥军优属和参军运动。
1944年2月5日至3月5日滨海区掀起大规模参军运动。春节期间,各地深入广泛地开展了拥军活动,因而参军运动很快形成热潮。据统计,在1944年春节前后的动员参军运动中,滨海莒南县就有1488人报名参军,参军人数是原参军计划的425%。全滨海区参军6343人,完成原计划的373%,其中到主力部队的4700人,完成原计划的275.4%。新战士中雇贫农出身的占84%。
▲各地青年踊跃参军,这是山东莒南县参军盛况
1945年1月16日,滨海专署发出《关于一、二、三月份拥参军中心工作指示》。春节以后,各县掀起参军热潮,全区有9366人参军,完成原计划的128%。
3、解放战争时期的三次“大参军”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是主要作战地区之一,战争规模空前,战役战斗频繁,兵员需要量大。为适应扩编部队和补充兵员的需要,先后掀起三次大的参军运动。
第一次是1946年下半年,山东解放区先后展开土地改革运动,广大贫苦农民通过“反蒋诉苦”、“谁养活谁”等教育,提高了政治觉悟,分得土地,革命热情高涨,积极响应党和政府“保家、保田、保饭碗”、“参军反蒋”的号召,青壮年纷纷报名参军。县、区成立动参指挥部或动参委员会,乡村成立动参小组,许多村、区以召开控蒋诉苦大会、庆祝土地回家大会、保家保田大会等形式,激发青壮年“参军反蒋”的觉悟。
1946年11月,滨海区掀起大规模参军运动,全区有16000多人参军。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纷纷庆祝翻身解放,开展“反蒋保田”运动。各级党组织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强阶级教育和时事教育,很快形成了群众性参军参战的热潮。
这次参军运动,全省有11万余人参军,其中胶东区和鲁中区各有4.4万余人入伍。新入伍之兵员大多是翻身农民,村干部、共产党员占相当比重,莒沂县参军的4100名新战士中,有村干部651名,占16%;共产党员570名,占14%。
第二次是1947年,正值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双方作战兵力多时达百万之众,连续进行几次大的战役。为了保障人民解放军的兵员补充和扩编,一年内山东动员29.5万余名青壮年补充部队。由于胶济路南大部分地区被国民党军夺占,兵员动员主要集中在胶东、渤海地区。胶东区1-4月向部队输送10万余人,秋后7万余人,全年参军18.2万余人。渤海区9.3万余人参军。期间,广大翻身群众面对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忍受着巨大的困难,在“反蒋立功爬山顶”的口号鼓舞下,自觉地把自己的子弟送上前线。父母送儿郎,妻子送丈夫,姐妹送哥弟,形成了社会潮流。许多村庄获得“武状元村”、“扩军模范村”、“动参模范村”等称号。日照县傅疃村范大娘有3个儿子,长子范崇令、次子范崇相都在部队牺牲,范大娘又把三子范崇任送到部队。滨海支前司令部、政治部和日照县评功委员会授予她“人民的母亲”锦旗一面。1947年秋,冀鲁豫区广大群众在大反攻形势的鼓舞下,月余时间即有5万余人参军入伍。
1947年冬至1948年夏,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山东解放区遭到严重灾荒,人民群众穷困不堪。为减轻群众负担,战胜灾荒,争取胜利,1947年12月,山东省政府决定停止征兵。期间,主力部队的补充主要靠战场俘虏的国民党军士兵和起义投诚人员。1948年秋收以后,山东只动员1.6万人补充地方部队。
第三次是1948年10月—1949年3月,山东全境基本解放,广大群众在“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口号鼓舞下,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半年内参军者达16.8万人。其中,胶东、渤海、鲁中南参军人数都超过5万。1948年9月,滨海区掀起参军热潮,至1949年1月,全区共有1.1万余人参军。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参军的青壮年共有58.9万余人;冀鲁豫区9万余人。
春节前后掀起的大参军热潮,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一道亮丽的风景。解放战争期间,山东解放区又掀起三次大参军热潮,近60万青年参军。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山东解放区近百万青年参军,补充了华东、中原、东北、西北四大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华北和东北四大军区。解放军的作战序列中,百万山东兵北上、南下、西征,浴血奋战,征程遍及全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滨海区劳动英模的“双拥”历史档案
(一)山东抗日根据地“拥政爱民”工作。
为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1943年3月,山东军区作出《关于拥政爱民的决定》。同年12月8日,山东分局、山东军区政治部发出《关于一九四四年拥军和拥政爱民工作的指示》,同时制定颁布《山东八路军拥政爱民公约》。各部队在深入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的纪律检查,广泛征求意见,及时认真地纠正处理群众纪律方面的问题,不断把拥政爱民运动推向新的高潮。与此同时,山东省政委会大力开展拥军优属运动,进一步增强军政军民团结。
▲1943年12月17日,《大众日报》刊发山东分局、山东军区政治部《关于1944年拥军与拥政爱民工作指示》。
《指示》要求掀起更热烈的群众性的拥军高潮,切实优待抗属,帮助其生产,解决其生活和职业问题;动员逃亡战士归队,充实壮大主力部队、地方武装;配合每一战役与时机,给前方以精神与物质的鼓励。
▲1944年1月9日,《解放日报》刊登山东八路军拥政爱民公约。
▲1944年,时任山东省行政委员会主任的黎玉与捡海蛎的儿童交谈
黎玉非常重视拥军工作。早在1941年5月,黎玉就提出“优待抗属,爱护主力军”;后来又提出:春节期间各村可普遍召开拥军大会,各级政府开政务会,自动写信、征集慰问品(反对摊派),派代表参观和慰问部队。
▲1944年春,山东军区机关指战员帮助莒南大店挖水渠
中共山东分局决定将正月十五定为“双拥”节,要求部队参加与帮助根据地生产,特别是帮助群众耕种、筑坝、修堤、凿井,订生产计划等;爱惜民力物力,减轻群众负担;注意群众纪律,养成民主作风;坚决执行政府法令,尊重各级政权;建立经常的连队民运工作制度。春节期间,军队可向群众及地方贺年,送年片、年画、年历,与群众开联欢会,为群众表演文艺节目;开军人大会,宣读拥政爱民公约,开展自我批评。
(二)滨海区劳动英雄的“双拥”历史档案
1945年1月在寨里河滨海区劳动英模大会上表彰的的196位劳动英模,大都是“双拥”模范,本文选取部分英模的事迹介绍,以增强对滨海区“双拥”工作的直观了解。有七位八路军指战员劳动英雄,他们是孟玉吾、白庆忠、王振邦、毛如峰、李传有、许信、孙法起,孙得其、王松山两位群众英模,他们的“双拥”事迹如下。
1、孟玉吾
孟玉吾画像
事迹介绍:1933年参加了红军,经过长征。初期给贺师长挑文件,当过炮兵班长、排长, 参加过奋勇队。抗战后随抗大东迁山东。天很冷时他赶了100多头驴,路过大河,驴不走, 他设法就脱了衣服领着过去,冻死了又活过来。 在1941年沂蒙大扫荡,他带着一个侦察班堵住了2000敌人的进攻,最后负伤成了二等残废。部队精简时,他就到后方生产,三个人种了三亩园,一个没有胳膊,一个老头儿,能干的就是他自己。按上级规定,这三亩园出产24000斤,结果,超出了计划,共收了4万多斤,上级奖1500元,他买了六亩地,准备明年种棉花。他种的园上一个井,因过去不种园了,里面弄上了很多的石头,井浅水少,不够用,于是,他脱了衣服下去拾了一天,出来当时就吐血病倒了。人家去慰问他,他说:“没关系,这是为革命受点累,不要紧!”他因为当过兵,不会种园子,于是,他就去找百姓教,他很虚心学习,并且常和老百姓变工,这庄的老百姓都很爱护他,逢年过节给他送出很多东西,他也拿自己的东西送给老百姓。
2、白庆忠
▲白庆忠画像
事迹介绍:民国二十八年入伍,他在二支队的时候受伤残废,到后方工厂当司务长,又在后勤工厂,一个生产组四个人,他是组长,种了四亩菜园。他深翻土多使粪,勤拿虫子。结果收了33000多斤,超过了上级的要求。他响应上级生产节约的号召,自己推磨,自己拾柴,以公粮换地瓜干吃,菜英子做小豆腐吃,节约的粮食换了一个母猪,养了两窝22个小猪。节约的柴换糠、地瓜秧喂猪,又把一个牲口每天六斤公粮磨成面和麸子喂,省出一部分粮。全年节省1200斤粮食,500斤交公,剩的700斤换花生米打油,200斤交公,200斤自用,100斤饼喂了猪,猪也全部交公,大的百30斤,小的三四十斤。他还参加农救会,晚上上冬学。过年大家给他送礼,他也买了一打铅笔送给十字班。扫荡时他还带着民兵打游击。
3、王振邦
▲王振邦画像
事迹介绍:王振邦胶东蓬莱县人,自1939年入伍在后勤工作,1944年3月来滨海军工炸弹厂工作。在这一年当中,他研究与创造了很多的东西,研究整理了胜利品机器的上法,研究创造了白铁变黑铁的办法,造炮弹用的过去花了16000元也没试验成功。他苦心研究了一个月就成功了。他又研究造炮弹两种: 一种是82炮弹; 一种是55炮弹。创造了枪榴弹 及改造了手榴弹的模子。在这一年当中还培养了四个技术工人。他帮助别人很好,技术上不保守,虚心教人,练习生都很拥护他,选他当了副组长。在工作生活上完全运用民主。对上级分配的任务,他不但照数完成,并且还超过了计划。在红五月中,他们这个组荣获了劳动模范组的称号。
4、毛如峰
▲毛如峰画像
事迹介绍: 毛如峰滨海后勤被服厂。他1940年入伍,他是一等 一级工人。毛同志对工作一贯是吃苦耐劳。 在今年夏天突击单衣时,腿上长了疮很厉害,却仍然坚持工作,直到发展到非常危险,别人再三劝解,他才休息。 稍微好点了,马上就去工作。他常说:“我要早日完成任务,让前方早日得到衣服穿。”在生产数量上,他总是超过规定半倍至一倍。他团结人很好,跑二三十里路去给病号拿药、送饭、 送水,安慰他,别人没有的东西, 他尽可能帮助人家,在技术上不保守,虚心教练习生。 在一切勤务工作上,从没有摆过工师架子,去叫练习生干,反而练习生的工作他帮助了很多。他很爱护公物,并且很节约。他知道,积极干事是为革命,为阶级,为自己。于是他工作积极,大家他提出了口号:“向毛如峰同志看齐!”
5、李传有
▲李传有画像
事迹介绍:他是二军分区的监护员,任过战士,去年是拥爱模范,今春他订出开荒计划,推动直属队的开荒。军分区政治部号召全分区向他看齐。首先,他改造土质,种菜、种烟。推动起直属队的业余生产。三月,上级叫他到机轮一班区推动开荒工作,他去后就动员大家深耕细作,多出力早完成任务,结果七天的计划,三天半就完成了。麦收时,他班订出计划后,一营组织二十二人的突击队,三营全体都与他竞赛,结果全体完成七千多亩,超过往年十倍。还注意了割的浅、不掉穗。他工作生活情都很高,他的生产小组种的菜在二十里以外,他晚间去浇,夜里回来。就这样,种二分地收菜一千六百五十斤,又生产茄子等供六人吃了三个月,送房东五百斤,种一亩烟,收了八十三斤,打信树油十五斤,给公家点灯,卷烟赚洋三百元,三个人三个月拾粪三千斤,,给群众担水三百六十担,粪三百三十三担。剥米二分花生,四****蜀黍,二亩耕地四亩半,锄高粱四亩,割麦四亩…,抗地窖三个,藏粮八百斤,秋收五亩,打粮*亩,打墙三堵。他还奋力工作,秋天吐血一个多月,但他没有请假。
6、许信
▲许信画像空白
事迹介绍:出身贫苦,四零年入伍,四三年来特务团。他性情刚直,身体魁伟,生活朴素,具有真实的纯洁的工农本质,工作很好,特别是劳动更出力气。他处处都是为公家、为革命着想,如他父亲在部队里喂猪,一点也不要待遇。他和炊事员研究节约问题,收集剩饭,自己缠炮衣和修理各种器具。磨坊借了驮炮的驴,他时常跑去看看,磨着驴,被敌人烧坏的鞍子,他又把它订好。责任心很强,干部没有空,就派他负责,每次都是胜利的完成任务。他很关心和照顾大家,如推盐时,有人累了,他叫自己拉车子的人帮助他们,他自己推上崖头,过沟,他替人推或拉。种菜时,手上起了泡,又病了四天,他还是硬着头皮坚持下来;开盐田,他首先下水,干重活,因为自己脚大,没有鞋,他就赤脚推盐,本组完成任务,又帮助推动别组和全连也完成任务,所以很受群众的欢迎。
7、孙法起
▲孙法起画像
事迹介绍:二十年前因贫逃荒莒县,要饭扎活为生。三八年参加部队,三九年任连长后负伤成二等残废,就到地方上休养。他在任何工作中都很团结群众,吃苦耐劳,忠诚老实,凡事都跑到头里,在群众中很有信仰,经常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为革命利益不顾一切,勇往直前,艰苦工作,情绪很高。在教养院,磨坊一切家具很困难,还急等吃面,这时他的伤还没好,就扶着棍接水和泥泥磨,才没耽着大家吃饭,别的同志不积极,他起模范作用领头干,三个月推麦子一万一千斤,麸子三千五百斤。他又负责公家弹花弓,六个月共赚八千多元,发生情况他掩藏弓,时已冬天又下汪捞出上岸,时已冻得不会说话,晚上睡在弹花弓旁,听着出了毛病,马上起来修理。在菜园上,两个月的工夫,除了帮助收菜外,还拾粪二十多车,尿二十多担,又教育其他同志,起了骨干作用。老百姓和他的关系很好,村干有什么事都和他讨论,他又给民兵上课,带领民兵打黑家岭据点。甚至老百姓家务事也找他处理。
8、孙得其
▲孙得其画像
事迹介绍:三岁父亡,从十七雇活,九年二十八下关东,去年就同哥哥回家,靠作短工生活,靠据点只三里。受尽张步云与地方恶霸的残酷压榨,无法生活,就大胆断开顽固的“造谣”,找到附近的民主政府区长,要求组织群众反封建恶霸,在恶霸的威吓下,秘密组织了民兵农救会进行了一次反贪污斗争,春耕时发起了借粮后,就动员村民武装掩护,齐下手到据点边下耕地,他自己带了七个民兵在前面监视敌人,第一次就打跑了出动的三个便衣伪军,又掩护种地、锄地,收割刚要开始,就被伪军包围,在村内,他与几个民兵打死一个伪军,打伤二个,几次不能下湖(注:俗语,到地里干活)。就去请求八路军掩护,他亲自去探路、带路,抬着梯子扒围墙,把伪乡公所解决了,而且自己得了二枝枪,他高兴地回到家中动员了全村人夜间集体抢割,两夜就割完,又掩护附近一个大庄收了麦子,只在麦收期间就作战十多次,抓特务十七八个。以后保卫种豆子……村民就更大胆了,学会了放地雷,参加“八一”大会受奖,后来领导民兵去打过据点与包围村庄的伪军二千多,坚持作战八小时,伪军死伤六十多个。秋天种麦子,他就领导民兵种了六十多亩。一年中他领导作战三十七次,打死伪军三十多个,生俘二十七个,缴枪二枝。
9、王松山
▲王松山画像
事迹介绍:15岁扎活到36岁醋大庄安上据点,全庄逃跑,常在外面是不行的。于是,回来组织四十二个民兵武装,保卫家乡。作活也捎着武器,晚上割麦子,每人一条扁担割下马上挑着走,锄地从当中向两头锄,监视敌人,收下来马上打,打下来马上藏。克服据点后,很快的成立变工组,余下劳力租二亩半地种瓜,卖钱2400元,又发动全庄种三亩半棉花,集体锄,打头,拾花,收160多斤,又发动纺线织布,织20匹布,分给没有棉衣的,剩下点大伙平分了,全庄48家都组织了变工,160个农救会员,两天开荒45亩,种25亩,春来最贫的每家给他两筐。五亩高粱收650斤,给公家抗属400斤,民兵250斤,秫秸给站岗的烤火。领导斗争把果实22000多元、 1860亩地分给贫农及主力抗属,农救会集体给抗属干活,有两个人负责检查。
三、“双拥”运动大发展的原因
山东解放区掀起的“大参军”运动和“双拥”运动之所以轰轰烈烈、成就名列前茅,在于山东人民群众政治觉悟的提高,政治觉悟的提高,一方面是山东党政军深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群众路线、各群团组织宣传发动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山东解放区“减租减息”运动、“大生产运动”的结果,尤其是“减租减息”运动,使广大农民翻了身,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革命积极性,积极参军参战,踊跃支援前线。
时任山东省行政委员会主任和山东分局群委会书记的黎玉同志在一九四五年九月分局群众工作第二次代表会议上的报告《论群众路线与山东群众运动》讲话稿中,在论及山东解放区“双减”斗争成就时将其概括为八个方面的表现:1、广大群众热烈的自愿的拥军参军,优待抗属。在拥军运动号召之下,在拥政爱民运动鼓舞之下,在各群众团体、支部、政权、学校教育之下,群众把八路军当成了自己翻身的武装。他们订立了自己的拥军公约、拥军计划,进行了对军队的各种慰问、慰劳和联欢,许多男女老幼对军队行军、驻防、生产给子了各种帮助。军民的联系大大的进步了,军队真正通过群众的思想而成为人民的子弟兵,与人民血与肉的联系起来了。2、开展了从来未有的大生产运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工互助合作社的形式。如大变工队、农业合作社等;出现了大批的劳动英堆模范。带头的出现了象朱富胜、王对一、邱如一、张富贵、郑信、刘兴义等。战略区级的劳动英雄即有四一名(滨海十七,胶东十六,鲁南六,鲁中二),劳动模范五百余名。在根据地没有饥寒之虑,而且可以走向丰衣足食。3、人民自卫武装猛烈的发展了。民兵扩大到五十多万,在许多地区出现了很多英明的可歌可泣的地雷爆炸战,冷枪战,突袭战。尤其是使用地雷,创造了很多巧妙的爆炸法,杀伤了很多的敌人。出现了成千的杀敌英雄,有鲁中的车念林,藏西山,张秀海、滨海的高广珍,胶东的赵守福、于风鸣等。4、农村里的群众开展了自己的新文化运动。他们在庄户学里进行了更加适合自己需要的教育,尤其是各庄普遍的成立了妇女识字班,学写路条、记账、生产及谁养活谁、靠谁反攻的知识。他们采用了冬天各团体编组上课或集体上大课的办法,春夏季在田野里、地头上、锄头上挂识字牌、小黑板,随时识字。中心根据地里普遍的成立了农村剧团,春节到来了,于是在农村里到处可以听到锣鼓喧天,青年妇女大姐们穿的花花绿绿。组织了扭秧歌、踩高跷、农村剧团。合演出很多节目。唱出很多的歌来。进行他们的文化娱乐活动。这在今年可以说已经成了各地的风气了……5、民主竞选运动的出现。特别是今年七八月间选举人民代表,在部分地区开始有竞选出现了,候选人报告自己为群众翻身斗争的事迹。比之资本主义有几十年民主生活的传统的国家,我们已经可以说是超过它,而且有了我们新的成就,这是将来群众发展的方向。6、群众反对迷信。要打破“老封建”,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7、文明结婚出现了。过去农村婚姻制度是最落后的,但在新的转变下,群众觉悟了。过去封建的束缚与不合理,已有许多自由恋爱及自由解除婚约的现象,许多地方已废除了坐花轿、花车等办法,而代之以新式的开会致贺与新婚者答贺简单实际的形式。8、群众普遍庆祝翻身,拥护共产党毛主席,群众得到根据地各种政治经济利益,切实翻身了。于是拜年时的“恭喜发财”也变成“翻身翻身”了,有的订翻身日,有的吃翻身饭翻身菜,“共产党是救星”,“八路军是恩人”,“拥护民主政府”,“感谢毛主席”,可以说在群众集会中谈话中随时可以听到很多。
总之,“减租减息”使山东广大解放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实际上这些方面互为因果关系,共同促进发展。
四、结束语
山东解放区“双拥”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根据地大批青年参军,使八路军主力部队、地方武装迅速壮大,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和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经过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一系列建设,根据地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双减、拥军参军、大生产、文化运动四个高潮的兴起,标志着根据地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民主主义社会风尚树立起来,使根据地出现了一片安定、团结、和谐、民主的“大同”新气象,新民主主义制度发展方向初现。(指导 黎小弟 撰文 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