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铭心刻骨的记忆(文/泽愚)

泽愚 发表于2019-11-30 00:01:53

(1)

今年春节刚过,我独自坐在电脑前整理采访素材,忽然被一阵电话铃声惊起。

当我拿起话筒,一个柔和的女声传来:“还有三天就是瑶家人的桑略卓散节,怎么一个对民风民俗酷爱的大记者却无动于衷?”

我知道这是我远在富宁的同学邀我去过桑略卓散节,于是那沧桑岁月中,留给我的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刹时又令我感动,令我唏嘘。同时瑶家人的铜锅烩蹄筋,又逗引得我馋涎欲滴,我拿着话筒立即应诺。

是呵,我对瑶家的特色小吃——铜锅烩蹄筋是情有独钟的。而这种嗜好却来自那个饿饭年代,来自瑶家人的桑略卓散节,来自我的孩提时代。

(2)

那是父亲在云南省富宁县做父母官的那年。三年自然灾害肆虐了这片土地,崖畔凄然哭泣的山花,总是瞧见饥馑的人们在山地里挖野菜,而且旷野里还不断有被饥饿夺去生命的人。

父亲的心焦灼、泣血,那双腿总是不知疲倦地走在茅草扎踝的山径上。他组织村民自救, 想尽办法缓解灾难带给人们的厄运。当他瘦弱的身子站在老百姓面前时,老百姓望着为他们鞠躬尽瘁的父母官,热泪总是盈满了眼眶。

他们知道,父亲身为富宁县的最高长官,也常是饿得前心贴着后脊梁骨。但父亲仍是把他的口粮换成粗粮,带给孤寡老人,带给生孩子的妇女,带给卧床的病人…我这个从小体会民间疾苦的孩子看着这种激动的场面总是滚落潸潸泪水。

一次,父亲携我,背着一袋粮食去看一位患病的老人。那是一个初春的早晨。当我和父亲翻过一个垭口,便看见五谷不长的山峦,看见红土上摇曳着的荒草。

忽然,徐徐的山风传来了铜鼓声。父亲说:“今天是瑶家人的桑略卓散节。可这节日己有两年多没过了,人们饭都吃不饱,谁还有那心思过节呢?莫不是村里出了什么大事?”

揣着这个疑问我们走进了山寨。

闯进眼帘的是寨中的打谷场上皆是扶老携幼的村民。虽说他们面容憔悴,但还张扬出少许的微笑,而且围着场中的一口铜锅,随着铜鼓的节奏起舞。

虽说铜锅里飘出的牛肉香味让人馋涎欲滴,特别是那些孩童,更是一双双眼睛盯着锅内翻滚的牛肉,拼命咽下嘴里的垂涎,但他们还是按照祭祀的程序,把虔诚的心献上。

当时,我爬了三十多里山路,早是饥肠辘辘,嗅到那股香味,嘴中的唾液禁不住顺着嘴唇往下流。

此时,一个瘦骨嶙峋的姑娘亮开嗓门唱起了歌:

桑略卓散节要唱歌跳舞,

要用我们的祭祀纪念观娅姑娘,

可凛冽的山风荒了山上的粮食,

我们只有用滚坡摔死的黄牛,

献上瑶家人顶礼膜拜的诚意…

歌中有一种凄恻动人的情感,听了凄楚的感觉便爬上心。

父亲说:“咱们走。村民的肠子都生锈了,今天打牙祭,就不唠挠他们了。”

说罢,父亲瞥一眼我那馋样,不管我愿意否,拉着我转身。可是迟了,一位干瘦佝偻老人看见了我们,“哦,这不是咱们的书记啊!”

就是这声激情的喊叫,让打谷场上的村民围上来,人们七嘴八舌地邀请父亲与我一起过桑略卓散节。

父亲看着村民诚挚的相邀,说乡亲们的心意他领了,县里今天要召开一个紧急会,他不能在这里耽搁。边说边把肩上扛着的那袋包谷面放在地上,转身欲走。

“书记啊,我们知道这是托辞,可您也是面黄肌瘦,您的孩子也饿得皮包骨头,可您总是惦念着我们这些大头百姓,把您的口粮都送给了我们,可您们一家人吃…。”那位干瘦佝偻的老人说着,抑制不住老泪纵横,但仍嗫嚅着说:“您和孩子己走了几十里山路,我们总不能让您和孩子饿着肚子回家吧!”

“是啊,书记,您就喝一碗热汤,吃一块肉吧…”

“书记,孩子现在己饿得四肢无力,不让他肚里填点东西,怎么走回去呢?”

村民们你一句我一句挽留。父亲望着一个个骨瘦如柴的村民,泪珠像断了线的珍珠滚落下来。

父亲知道,新中国刚刚走过十年的岁月,这些腹中空空的村民,凭着对新中国的信任,撑起这片贫瘠而困窘土地的希望,即便在这饥饿的年代,他们顽强生长,健壮者活下去,孱弱者拿去肥土,但他们没有怨忧,并且相信共产党会带领他们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于是,父亲紧紧握着那位干瘦老者的双手,宛若两尊兀立在风雨中的雕像。

一只只簸箕摆了一溜,簸箕上有一碗碗野菜烩牛肉,就像今天人们见的长街宴。村民簇拥着父亲和我入席。

当村民围着簸箕蹲下时,那位干瘦佝偻的老人端来两碗蹄筋放在我和父亲身边,说:“蹄筋一般人弃之不食,可却是瑶家人最喜欢的食物,而铜锅烩蹄筋又是我们瑶家人给尊敬客人上的一道特色菜,就请您和您的小孩尝尝吧。”

此刻,己经开席,村民们把筷子落进碗里,瞧着碗中寥寥几块肉片,咽下几口唾液才挟起放在嘴中慢慢咀嚼,那模样竟有点舍不得,像吃皇帝的珍肴。

而那些孩子却不管不顾,挟起肉片放在嘴里,嚼也不嚼往下吞咽,然后把碗中的野菜和汤一扫而光,再用舌头往碗里舐…

当然,我也是如此,满满一碗烩蹄筋被我风卷残云似地倒进了肚子,心想这蹄筋太好吃了,是我长这么大吃到的最好佳肴。

就在我咂咂嘴巴还想吃时,看见所有的孩子都咂嘴望着大人碗里的肉。那些做父母的想都不想,把碗递到孩子的手里。

是呵,那几片薄薄的肉片和少许的野菜,怎能充饥解馋呢?何况又是在这样的饿饭年代!

父亲没把碗递到我手里,而是把没动过一筷的烩蹄筋送到一个孩子的手里。

那孩子未等大人劝阻的声音响起,囫囵吞枣地狂吃,吃得两腮胀鼓鼓的。当大人暴怒的骂声刚出嘴,他喝净了碗中的汤。

父亲听见怒斥声,上前用身体挡住孩子父母抡起的胳膊;而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哭着嚷着喊肚子饿…

干瘦佝偻的老人把那份野菜牛肉端到我面前要我吃下。父亲见状,一把扯起我,抡起巴掌掴得我嘴唇流血,我立脚不稳摔倒在地上。

可父亲视而不见,却跪在那位干瘦佝偻的老人的身前,嘶起哭嗓说:“老人家,我知道现在您和乡亲们吃的都是野菜煮水,肚中没有一粒粮食,没有一丝油水,我这父母官对不起大家啊……”

父亲哽噎了,说不下去了,向村民叩头。额头叩击地面,殷红的鲜血模糊了双眸。

村民们哭声一片,把父亲拉起。父亲泪眼婆娑的瞧着那位干瘦佝偻的老人,就如孩子恳请长辈。

老人不能拒绝了,嘤泣吃下了那碗牛肉…

(3)

那天回家的路上,父亲心痛地望着我还洇出鲜血的嘴唇,眼泪掉了几次,后来他讲了一个蹄筋的故事。

他说,红军长征过草地时,朱德总司令也和战士们一样,吃野菜嚼草根。有一天下午,朱德在路上发现了一些牛蹄、马蹄,他便蹲下身子,对这些蹄子进行仔细地查看,然后对身边的警卫员说:“看样子是不久前通过的先头部队扔掉的。好东西,带回去,把里面的蹄筋抽出来,加工一下,就是一顿美餐,足可以给战士们改善一次生活了!”接着,他又手把手地教警卫员怎样加工。

这意外的美食发现和学到的烹饪原料加工技术,让警卫员感到十分惊喜。他们收拾起那些牛蹄、马蹄,找到炊事员,按照刚才学会的方法进行加工。蹄筋煮熟了,按照警卫员的意见,炊事员拿出一部分放到大家吃的汤锅里调味,留下一点给朱总司令熬上一碗野菜蹄筋汤。

开饭时,炊事员刚把这碗“高汤”端上餐桌,朱德闻到了蹄筋诱人的香味,乐呵呵地说:“好香啊!”说着,拿起筷子就准备吃,可他看到这碗里有那么多蹄筋时,关切地向炊事员询问:“大伙儿都吃了没有?”

炊事员见朱德将拿起的筷子又放下,一脸疑惑之色,便猜到了他的心事,连忙解释说:“大家都尝过了,这是您的一份,你快趁热吃了吧!”警卫员也在一旁催促:“总司令,你就快趁热吃吧。”

“小鬼,蹄筋本来不多,给我一人这么多,我怎么能吃得下嘛!来,把这碗蹄筋给运输员老马送去。运输员比我们更辛苦,更劳累,应该给他们照顾。”没等警卫员反应过来,蹄筋已经放到他手上了。

“那您……”警卫员还想说什么。

“我?你们回来时,到大锅里给我打一碗菜汤,我不就品尝到蹄筋了吗?”

这个故事陪着我长大!而父亲掴我的那巴掌,及那碗烩蹄筋却成了今生我难忘的一件事。当我懂事时才明白故事蕴涵的意义,才明白我争吃父亲手中的那碗蹄筋,绝非填饱肚子那么简单。

是呵,人类悠悠万事,唯生存为第一要旨!可就在生存有了危机时,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上至我们的总司令,下至瑶村瑶家的老百姓,都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即便面对着一碗可以救命的蹄筋,他们都毫不犹豫地让出。

此时,我才知道什么是陌生的亲情,什么是爱!同时读懂了一个民族的伟大和爱心。

(4)

又见铜锅烩蹄筋,又见铜锅滚牛肉,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山寨。山寨里不仅有了万元户,还有了十几万元户,原来萧条的村庄有了青瓦粉墙,而铜锅烩蹄筋、铜锅滚牛肉不仅作为节日菜,平常也作为一道佳肴招待至亲好友。

这时,我品尝着烩蹄筋,心里别有一番滋味,一番感慨!在感慨中感觉到烩出的蹄筋,柔糯而不腻,上口润滑,滋味腴鲜。

而且,随着祖国的成长和富强,铜锅烩蹄筋己成为百姓家中的家常菜。就在应诺朋友的邀请,再次踏进瑶家山寨后,我领略到一番盛世风采。

那是一个早春的日子,我踏进山寨,看见在砭人肌骨的寒风中,村民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一个丰腴漂亮的姑娘,亮嗓唱起了《迎客歌》:

我们心中装满欢乐,

载歌载舞欢迎尊敬的客人。

如今我们的衣服穿得不差,

我们的肚中不饥,

所以在桑略卓散节,

我们用最好喝的糯米酒欢迎你,

下酒菜是最好吃的滚锅的牛肉和烩蹄筋…

歌声中,村民在铜鼓的敲打声中,踢踏舞步,迎接我们…

打谷场上又摆了长长的一溜簸箕。瞧,簸箕内摆得满满当当!不仅有大碗的滚锅牛肉、烩蹄筋,还有鸡鸭鱼。鱼炸得又黄又脆,昂首翘尾;鸡鸭烤得焦黄,蜷缩在瓷盘里,闪着琥珀般的光泽;更令我馋涎欲滴的是红烧蹄筋,卤蹄筋,炒蹄筋,凉拌蹄筋。就如席间一位老人告诉我的那样,今天吃穿不愁了,我们瑶家人过桑略卓散节,都会宰猪、杀鸡、屠牛、包“马脚杆”(粽粑)…

“啪!”瓷壶的酒盖打开了,碗里盛满了瑶家人自酿的米酒,紧随一声高亢的女声飘起:

醉人的美酒天天喝,

好吃的佳肴天天吃,

就在我们唱着欢乐的酒调时,

迎来了祖国六十岁的寿辰。

在即将到来的生日里,

我们要用桑略卓散节的腾欢,

庆祝祖国的繁荣富强…

歌声深情、激昂、嘹亮,把瑶家人对祖国的情怀唱了出来。

我望着唱酒歌的姑娘,知道她是第一个瑶家村寨的研究生。正因为如此,她才会感慨瑶家山寨的今非昔比,才会在这个节日放歌庆祝祖国的生日。而我的双眸在歌声中湿润了,仿佛又看见了饿饭年代的那个流泪不止的桑略卓散节…

但这种触景生情的回眸仅是瞬间,酒宴上的欢乐又让我走了回来。我看见人们吃着、喝着、笑着,并且抑制不住心中的高兴,边吃边欢歌劲舞起来…

我停下筷子,喜滋滋的眸子望着欢乐无限的人群,从中感觉到这个民族的生存之谜,存在之谜,发展之谜。

浏览:1463次

评论回复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