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危亡岁月 铭记英雄伟绩——重读德州抗战老领导何郝炬同志书信感怀(刘集中之子/刘金平)

鲁汉阳光 发表于2019-12-02 08:49:36

“刘金平同志:抗日战争时期,我在鲁北地区工作了六、七年时间,经常来往德、陵、临、平(注:德县、陵县即现在的陵城区,临即临邑、平即平原)农村之中。你的来信使我重新回忆起那时战争的痕迹和一起战斗的故人。你信上提到的丁学风、刘子光、王学武,都是我十分熟悉的战友,你的父亲刘集中,我也曾几次见到,只是那时少有工作上的直接接触。你老家时庄,由于离开太久,总是想不起具体的庄名,深以为憾。你信中提到以后,尚有机会,我一定设法再去一趟,以尝夙愿。

十年前,德州党史办寄了一本“德州干部南下随军简史”(注:即《光荣的使命》),要我题词,我从那本简史中,见到鲁北干部南下行军的宏伟图景,也见到许多熟悉的同志在南下名单以内,其中就有你父亲在内,得知前年逝世,殊感悼惜。现将为简史题词书写寄去,以作为对集中同志的追怀。并附寄《霜天晓月》《澄愚集》两册,聊作纪念!八七叟何郝炬 ”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重读5年前何老(原渤海区二地委书记,省部级红军老干部)的书信,感概万千,心潮澎拜,脑海中又浮现出当年烽火漫天的德州大地上,抗日先辈们英勇战斗的雄姿,坚强不屈的德州儿女,以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新长城。军民一体,燃起的平原烈火,最终陷日寇于灭顶之灾。

何老少年离别四川老家,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又东出太行下山东,南征北战,授命领导德州人民抗战,与敌人浴血战斗,共度危难年月,赢得最后胜利。何老在他自传体著作《霜天晓月》和诗作《澄愚集》中,以大量篇幅详述了当年鲁北地区艰巨困苦的抗日斗争,他讴歌抗日军民英勇顽强的斗争,痛斥日伪军的残暴无耻,盛赞黄骅、吴匡五等抗日英烈,与鲁北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 70多年后的今天,他已90多岁高龄,仍念念不忘当年与他同生死共患难、与敌人进行生死大搏斗的战友和民众。他在书中写到“就在我住过的一个小村庄旁边,有一个百十户人家的将军寨子,旁边有朱明王朝开国大将常遇春的墓地。 ”这里说的小村庄,即其信中说的时庄,当时县委丁学风、王学武、张龙、刘子光等,经常住在该村我家的西屋、地道和地下室,何老也时而来此居住。我的祖父母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儿女一样,那真是军民鱼水情、一家亲哪。如今,地道入口处,一棵高耸入云的百年大椿树,成为历史的见证。“扫荡合围猛若疯,旱蝗助疟千村空。计时掐指终无济,人在水深火热中。灾难重重势未松,饥肠辘辘腹中空。坚持战斗度艰险,获取口粮第一宗。 ”“铁骑横践蒙污尘,灾祸频频悟不平。雨敛云收终有日,中心依旧是中心。 ”摘自《灾年口占十首1943年至1944年.》(陵县东部为我中心地区,敌扫荡后,便设据点,于灾年逃串,遂复为我中心地区。)“王楼喋血天昏乱,长夜悲歌动地哀。五载艰辛志不竭,收拾山河待重来。 ”(1942年,临邑)以上何老诗作描述的是我区抗战最艰难的1942、1943年期间,临邑、陵县的情景,既充满斗争的艰险,又充满必胜的豪情和信念,体现了老一代共产党人坚强不屈的大无畏精神和高尚的革命情操。

据史料记载,从1937年到1945年8月,陵县(今陵城区)有记载的抗日烈士就有663名,其中有当时德县二区副区队长刘吉祥(时庄人),县武装大队赵凤桥(将军寨人),他们分别在与日伪军和日寇1415特务部队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整个德州地区军民在抗战中牺牲的有多少?何止成千上万,无数抗日先辈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赢得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才有今日美丽富饶的阳光之城——德州!

忘记过去就意味著背叛。勿忘危亡历史,铭记抗日伟绩。为国家民族献身的德州英雄儿女永垂青史!他们是世世代代德州人的楷模、永远的骄傲!“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高举起他们的旗帜,传承德州革命老区光荣传统,肩负起革命前辈和先烈未竟的事业,向前,向前! (刘金平)

浏览:3546次

评论回复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