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不平凡的人生》第三集“思茅东风五七中学”(一)

水手 发表于2019-12-15 16:46:49

时间在新中国大地最动乱的年月里,闹闹哄哄地滑到了1968年。那一年文革进入到了大动乱、大夺权、大换班阶段。在老人家“革命委员会好”的鼓励下。

1967年1月31日,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会”成立,这是当时成立的第一个“革委会”,之后,各地仿效。1968年9月5日,新疆、西藏分别成立“革命委员会”。“两报一刊”发表社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胜利万岁——热烈庆祝西藏、新疆两个自治区成立革命委员会》,社论称这种现象为“全国一片红”。1968年9月“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除台湾省外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地处西南边陲的思茅小镇原“思师附小”,文革开始后的“思茅东风小学”。在动乱中,在所谓学校的造反派们把老一辈学校领导赶下了历史舞台后,在欢欣鼓舞的胜利声中,也夺取了学校大权,成立了“思茅东风小学革命委员会”。

好像在1968那年的八九月间思茅东风小学革命委员会根据毛主席“五七指示”,结合学校在校学生情况(六六年六七年文革开始滞留小学的学生情况)决定了创办思茅东风“五七中学”。

那是老人家在1966年5月7日审阅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致林彪的信。

信是这样的:你在5月6日寄来的总后勤部的报告,收到了,我看这个计划是很好的。是否可以将这个报告发到各军区,请他们召集军、师两级干部在一起讨论一下,以其意见上告军委,然后报告中央取得同意,再向全军作出适当指示。请你酌定。只要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很可能也成为一个这样的大学校,除打仗以外,还可做各种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八年中,各个抗日根据地,我们不是这样做了吗?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教“四清”运动;“四清”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但要调配适当,要有主有从,农、工、民三项,一个部队只能兼一项或两项,不能同时都兼起来。这样,几百万军队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同样,工人也是这样,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也要搞“四清”,也要参加批判资产阶级。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例如大庆油田那样。 

  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凡有条件的,也要这样做。

  以上所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意见、创造发明,多年以来,很多人已经是这样做了,不过还没有普及。至于军队,已经这样做了几十年,不过现在更要有所发展罢了。

  毛泽东

  1966年5月7日

这样,“文化大革命”十年间,“把各行各业办成红彤彤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的口号风行全国。走“五·七”道路成了一种时髦。到处办起五·七工厂、五·七农场、五·七饲养厂、五·七大学、五·七中学、五·七干校、五·七医院等等。没有贴“五·七”标签的单位,也在走“五·七”道路。《五·七指示》在当时确实成了治军、治民、治国的纲领。

所以“五七”成风、成时髦,成方向。思茅东风五七中学也就在大夺权后的思茅东风小学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应运而生了。

浏览:1603次

评论回复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