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不平凡的人生》第三集“思茅东风五七中学”(四)

水手 发表于2019-12-16 12:52:36

建校、分班完毕的不几天后。学校通知同学们说是“五七”中学要走开门办学的新方针,走向广阔的天地,走进农村,面向贫下中农,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把“五七”中学办成一所新型的学校。作为东风“五七”中学第一期的我们这些“五七战士”,准备到思茅莲花乡生产大队去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那里建立我们的新学校。

莲花乡,地处思茅城的西北部,距思茅城大约12公里。那时属于思茅地区,思茅镇,南屏公社所辖下属的一级大队。从思茅城通往莲花乡仅有一条可与秦始皇时期五尺道相媲美的泥泞道路。沿着发源于思茅洗马河的思茅河畔,从老昆洛公路三家村岔口岔入,道路顺着夹在两山间蜿蜒曲折通往莲花乡大队所在地“老黄寨”。

莲花乡大队下辖莲花寺、大青树、老徐寨、老黄寨、丫口田、上那么田、下那么田、老彭寨、苦竹林、澜坝、扎贵寨等11 个自然村,也叫生产队。

学校通知每个学生必须自己携带行李及一应生活用品。每人必须带足一个月的菜金和粮票。

记得,出发那天一大早,“五七”中学70多名师生齐聚学校大操场。真是大有壮士出征,八面威风之感。“眼镜黑三”李老师,庄严肃穆地,简明额要地下达了向莲花乡出发的进军令。队伍在“五七”中学迎风招展的大旗引领下,雄赳赳气昂昂地沿着思茅唯一的大街,向着我们的“五七”建校地“莲花乡”出发了。

大街上的人们大多驻足相望,我想,其间肯定有不少“五七”战士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在遥遥相送吧。唉,此时此刻,我也大有一种西出秦关无故人,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英豪之感。

待走出思茅大街,沿公路下了思茅运输总站大坡后,队伍的精气神在烈日炎炎的烘烤下大打了折扣。这时,我才有时间和兴趣研究我们这一支“五七”队伍。

呵呵呵,平心而论,我们的队伍大可与当年的“土八路”媲美。看那五颜六色的,大小不一的,捆得横七竖八的背包,歪歪斜斜地背在、挎在、提溜在“战士”们的身上、肩上、手上。很多同学除了背包外还提着大小不等的各式手提包,竟然有一名女同学还带着个黄色的小皮箱,不知道都装了些什么,看样子还挺沉的,累得满头大汗。这时的队伍已是走得稀稀拉拉,东倒西歪的了。

当然,继续雄赳赳气昂昂的“战士”还是大有人在的。很多同学一是做到轻装上阵,二是感觉平时在家里不是那么的娇生惯养,属于那种劳动型的,自理能力比较强的,再就是年龄稍大一点的就好多了。

鉴于这种情况,“眼镜黑三”李老师,不失时机地发出了请同学们发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号召。

一开始是各班里,男同学帮男同学,女同学帮女同学,大帮小,强帮弱,东西少的帮东西多的。后来发生了一件事,不记得是哪一个班的一位女同学,背包没捆好还是背包带断了,背包散了架,急得一屁股坐在路边抱着散架的背包行李哭了起来。这时许老师跑过去,一边安慰她,一边帮助她重新把背包打好。当许老师要把那位女同学的背包加到自己身上时,五班长,人称“老母牛”的沈建荣同学走上前去从许老师手里接过那位同学的背包说:“许老师你以为三位同学背着背包了,这个我来背吧。”

可能是在模范行为的感染下,同学们打破了男女生界限,大家多是以班为单位男女生互相帮助起来了。

我们三班最弱势的就数吴宝兰和班长蒋浩,还有张小懦。记得,吴宝兰的背包不大,打得也方方正正,就是杂七杂八地带了不少的东西。有挎包、手提包、还有个用网兜装着的脸盆、牙具什么的兜兜,显得很累赘,把个小小巧巧姑娘家家的累得脸红筋涨走一步摇三摇的。我和王本柱从她手里接过了她的手提包和那一兜杂物。班长蒋浩,不知道是特怕冷还是怎么地,背了一个特大的背包,背包差不多与她同大,把她那胖胖的身躯几乎埋到了被包里,咋一看,不知道是她背着背包还是背包背着她。加上手里还提着一个手提包,更是辛苦万分了。班里的大块头苏瑞珍把她的背包接了过去,找了根木棍连同自己的背包一齐一担挑了。张小懦主要是人小力薄,在大家的鼓励帮助下也坚持走到了目的地。

其实向苏瑞珍一样聪明的挑夫行动,立马就在队伍里仿效开了。各班成双成对地找来木棍,形成了一条挑夫大军,蜿蜒在崎岖的山道上。

十二公里的路程,对于那时年仅十二三岁负重行军的学生娃还真不是件轻松的事。队伍从早晨8点多钟出发,一直走到下午将近5点钟,才稀稀拉拉的走到了目的地“莲花乡”的大队部所在地“老黄寨”!

到了老黄寨大家都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可以歇歇脚了,可以吃口饭喂喂自己肌肠咕咕的肚子了!殊不知,莲花乡大队部老黄寨只不过是我们“部队”的一个集散地。大家到了老黄寨歇下来不多时。“眼镜黑三”就向大家宣布了每个班进驻的村寨。

一班、莲花寺。二班、六班、老黄寨。三班、四班、大青树。五班、老徐寨。这就意味着除二班、六班驻老黄寨,不用再跋涉外,其它班们都还得继续往自己所分配的村寨奔波。娃娃们在吵吵闹闹中互相挽扶着,互相帮衬着,向着自己班所在村寨艰难地走去。

所幸,我们班和四班要去的“大青树村”离老黄寨不远,一会就走到了。

到了大青树,生产队的贫下中农们,把我们三五成群的领回了自己的家。我和王本柱、陈献礼被一个吴姓老大爹带到了他们家,他们家里有个老大嬷,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女孩是姐姐,比我们小不了多少,记得,长得很秀气,也很腼腆害羞,来了我们这些男孩子更是躲得远远的,在厨房里帮着老大嬷为我们做饭。男孩是弟弟,不大点的孩子,很懂事,嫣然一付一家之长的派头。吴大爹眼睛不好,嘴里老含着他那长长的大烟锅子,烟锅头是一个黄铜的什么零件,听他说:“是解放前从掉到大山里,小黑江边的,一架飞机上弄来的飞机零件。”呵呵呵,这个问题我感兴趣了一辈子,曾经一有机会就四处打听,也查了一些资料。想弄清小黑江边的飞机残骸是怎么回事?但终无结果。

那天晚饭后,不知疲倦的我们还跟着老人的小儿子,那个小男孩去树林里用手电筒照树上歇息的小鸟玩,还真差点抓到一只。小男孩还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如何拦坝捕鱼,还有每年春雷响起以前怎么拿产卵鱼的知识。想想真是其乐无穷啊!

浏览:1699次

评论回复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