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郝王氏(文/郝洪山)

郝言好语 发表于2019-12-16 15:30:26

0.jpg

 我的奶奶

实事求是地讲,小时候我对奶奶的记忆并不是太多的。尽管奶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直到1966年的时候都和我们是住在一起的,而且,当年父亲和母亲因为工作繁忙经常都是不太回家的。也就是说,在那一个阶段里,奶奶实际上就是我们家的“最高领导人”。不过,当年我们兄弟姐妹具体的日常生活大都是有阿姨“管理”的,奶奶的“领导”更多的是在“宏观”上的。

记得小时候,我们兄弟姐妹对奶奶总是有些敬畏与距离的。因为,奶奶是一个沉默寡言和不苟言笑的人。那时在我的印象中,她老人家每天在家里不是在给我们纳鞋底、就是在给我们缝补衣裳。别看奶奶平常话不太多,但说出话来也一定是言简意赅和言出必行的。

那时,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只要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到奶奶的房间里去问候。而且,与我们不同的是,父亲当时叫奶奶不是叫“妈”而叫“娘”。这也是在那个时候让我觉得有些有趣儿与好玩儿。除此之外,奶奶的名字“郝王氏”也是让我特别的觉得好奇。后来,还是听姑姑说,在旧社会妇女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而且,奶奶小时候的家里也比较穷,早早地还没有了父母。是奶奶一人拉扯着弟弟妹妹一起长大成人的。后来在奶奶与爷爷成家后,奶奶也就随着爷爷就取名为“郝王氏”。说心里话,当我们兄弟姐妹知道了奶奶的这些身世以后,更是让我们对奶奶的那种坚忍和勤劳有了进一步的敬重与理解。

1.jpg

▲奶奶、妹妹和骑车者我

我与奶奶接触多的时候,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父亲去北京看病休养的那个阶段。当时母亲和哥哥姐姐也都一起去北京看望父亲,家里就留下了我、弟弟妹妹和奶奶。那时一到有空的时候,奶奶就会给我们讲一些故事。尤其是当晚上睡觉时我们想父母的时候,奶奶就给我们讲山东老家、讲父亲当年抗日战争打仗的故事。也就是在那个时期,我记住了奶奶讲的话,地上有一个好人,天上就有有一颗星星。你做的好事越多,你天上的那颗星星,就会越大越亮。也就是那时起,我也下决心长大后要做一个好人,让天上也有一颗属于自己的星星……。

再后来,几次暑假里我和奶奶一起回山东老家,我发现奶奶在山东老家和乡亲们在一起的时候,要比在城里开心与高兴了许多。我们在老家的时候也正是梨果飘香的季节,所以,奶奶经常带着我到我们郝家梨园(我们老家叫梨行)“值班上岗”看护梨园。其实,所谓的“梨园”就是七、八棵梨树。记得那时我们坐在梨园树下的凉席上,奶奶一边“掐辫子”( 掐辫子,是我们山东老家妇女们一种编麦秸秆辫子的手工活)、一边给我讲山东老家一些民俗风情。比如,什么叫“近家子”、什么叫“外头人”、什么叫“家里人”等等。尤其是奶奶给我还讲了这个我们郝家祖传的梨园,曾经因为我们家里无人识字而被人讹诈侵占。也正是由于此,我的爷爷奶奶才最终下决心砸锅卖铁让我父亲去外面读书的…….。

也是在那个时候奶奶的“普及教育”下,我也知道了在我们山东老家什么叫“糖梨”、什么叫“面梨”、什么叫“落花甜”、什么叫“酒枣”和什么叫“赶集”和“赶会”。

……。

在1966年之后的那个特殊时期里,奶奶也实在是无法在我们家里再呆下去了,后来不得不住在了离我们不远的三姑家。而且,奶奶这一住,就住到了终老。记得在我当兵走以前的那个阶段里,由于当时家庭的困难拮据,正在十三、四岁发育期的我是饭量奇大却是食不果腹。用奶奶的话来说,“小毅山那个时候从来就没有吃饱过。”(毅山是我小时的名字)在那时,我只要到三姑家去看奶奶,她老人家总是会翻箱倒柜的给我找一些吃的或是喝的。反正可以这样说,当年只要我到了三姑家,她们家的剩饭、剩菜,甚至是剩汤,都一定都是会被我一扫而光的。

奶奶是在我当兵后的四、五年的时候,也就是1975年在三姑家里去世的。那个时候我们全家人也已被迫返回到了山东菏泽。而更让人嘘唏不已的是,我的父亲其实早在奶奶她老人家去世前的1973年的12月10日就已经在一个非常的状态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而这个消息我们也是一直瞒着奶奶她老人家的。而据三姑后来讲,奶奶对于父亲的一切是有心理准备和有所察觉的。然而,在那样一个无助与无奈的大环境里,奶奶唯恐自己的询问与提及,会再给已是多事之秋的家人们带来什么麻烦和不测。然而,可以确定无疑的是,奶奶她老人家在她临走之前,一定是有着太多的牵挂与不甘的。或许也正是由于此,在我们今天越来越想念我们父母的时候,也更是越来越会想起了奶奶她老人家……。

 

3.jpg

▲山东老照片“掐辫子”

4.jpg

▲山东老照片“赶集路上”


浏览:1786次

评论回复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