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了6.25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当今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带来的诸多新课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显露出的诸多深层次矛盾,使我国正面临“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新形势、新情况。
这种背景下,胡锦涛总书记6.25讲话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揭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深刻内涵,是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所作《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这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的进一步深化。
回顾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历程,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从而表明文化建设在中国全面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精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对美国公众的一次讲演中说:“构建和谐社会,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文化是灵魂。在21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文化被放在重要位置,并被赋予崇高的使命――这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文化关系一个民族素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教育、启迪、审美等功能更多地发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
文化的泛指意义是指人类劳动创造成果的总和,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或“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文化是环境的人为部分”。广义文化则应包括:政治制度、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精神生活以及以风俗习惯为主要内容的行为文化等等。在表现形态上,亦可分为精神文化(文明)与物质文化(文明),其表征既有区别又互为依存。马克思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意即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与整个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物质文化的历史)交织在一起的,一方面,精神文化总是受制于并附骊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如音乐演奏要乐器等。而人类从事一切精神文化活动必须在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之后方能进行;同时,精神文化是以物质世界和人类的物质创造作为表现、描绘或研究的对象,另一方面,人类的物质创造又凝结着人的智慧、意向、情结、审美意识。一座建筑,当然是物质文明,但这种建筑又包含着价值意识、科学技术、美学思想等种种精神文化的成果,并打上了政治、伦理观念的烙印,实际上是精神的物化或物化了的精神。
意大利比萨斜塔是人智慧的结晶
党的十五大报告深刻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大任务。”
就是说,一方面,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方面,只有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形成“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既是由文化的功能所决定,也由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立统一关系及其作用与反作用力关系所决定。因此,实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总任务,也就是要遵循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对应关系及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而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中国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深层次的内在要求,应是文化内核的东西 ,即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应是文化建设的根本。这就要求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确立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正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高度概括的六句话:即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体现出民主与法制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一切基于此的价值体系与道德规范建设、教育与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的繁荣等方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其本身也构成充分体现社会全面进步的方方面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能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丰富多样的精神要求的文化,这是从通常意义所指的文化领域层面来讲的。在这个领域,文学及艺术的各个门类起着主导作用,并常常表现为社会文化的主流。“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要靠文化或文学艺术来涵养的,社会情结及社会关系也可靠文化或文学艺术来调适(人的内心平衡则需依靠哲学和伦理观念),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社会的润滑剂,起着教化、娱乐、维系人类情感的作用,即激励作用、缓释作用、凝聚作用。 比如音乐,音乐是受众面最广的一门艺术,贝多芬曾说:“音乐应在男子汉的精神上敲出火花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表现了信念、理想和追求,表现了人生种种的经历、体验、激烈的苦斗、勇猛的进击、暂时的徘徊、自然界的美好、爱情的深沉回忆、奋斗后达到的理想境界、亿万人民的团结和欢乐等等,内涵博大精深,一方面它表现了人生,另一方面,人们要体验它,则须调动自已全部的生活感受、思想阅历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因而音乐也增进了人们对艺术的精细鉴赏力、内心感受力和广泛容受力,给人的性情、道德情操及至整个精神境界以净化、熏陶和冶炼,起着潜移默化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中国现当
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能受音乐感动的人不必明白音乐的技巧。音乐所表现的往往是超乎理智所能分析的。
奥地利萨尔斯堡古城是德国柏林乐团指挥家卡拉扬的故乡
随着世界现代化或者说后现代化、信息化,工业与城市扩张进程加快,自然生态平衡遭破坏,造成人际分离,带给人“现代病”的趋势日益严重,因此,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的十个新方向》中提出了高技术——高情感相平衡的问题,他推断人们进商场、看电影并不在于买什么、看什么,而主要是人际交流。如在电影院看电影就是为了与200个人一起笑,一起哭,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剧场效应”。这都表明文学艺术乃至整个文化建设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因此,大力繁荣文学艺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成凝聚力和激励作用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从而实现其“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历史使命。
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综合国力
文化部原部长刘忠德说:“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不仅要看经济发展的层次和发展速度,而且要看文化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影响人们的行为,保持社会的认同,凝聚社会的共识,彰显社会发展的特色和方向。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与否,既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因此,无论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还是手段,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越来越突出。从世界范围看,人类社会发展的重点,先是从政治自由转移到经济增长,继而转移到社会平等,最终转移到文化自主并影响到发展的过程及其成果的分配。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增强综合国力,就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文化生产力、文化力本身已成为经济、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说:“从现代社会发展的情况看来,文化既是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社会生产。经济是基础,文化也是经济的组成部分,文化作为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的一个重要领域。”因而,发展文化生产力、扩大文化建设规模、实现文化设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要任务和丰富内容。
马克思曾说:“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他举古希腊艺术为例,说“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恩格斯说“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这里,马克思、恩格斯不将文学艺术的发展水平和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简单地等同起来,是为了强调和遵循文学艺术的独特性和自身发展规律。但在当今中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其所包含的、所要求的则已经是广义文化领域所能达到的物质文明的水平,即文化建设的规模和文化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当然同时包括教育水平、科技与社会科学水平,文化(新闻)传播水平等诸领域的全面发展。我以为,从中可以看出,对“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把握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伟大进程中所表现出的超凡伟力和对马列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湖北大剧院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当前,我国社会文化环境已有了很大改观,全国各省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文化馆、艺术馆,电视传媒、新闻出版也高速发展,文艺领域更呈现出不断繁荣的景象,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的发展出现了最好的局面,我国文化生产力水平长期落后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状况已得到极大地改变。这不仅说明我国文化领域及文学艺术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映证我国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也发展到一个新水平。《文汇电影时报》曾对著名导演陈凯歌作过一次访谈,陈凯歌说:“台湾经济起飞的20年,失落了一代文化人。”这既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低时文化发展必然受到限制,也说明经济加速发展期人们也会相对忽视文化,要么只重经济建设,要么只顾拼命赚钱而无暇顾及艺术感受。当前,胡锦涛总书记高度概括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已为我们有效防止当今中国全面发展道路上出现偏差奠定了理论与政策的基石。
只有不断增强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也才能实现文化的多元化,进而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政治、文化多元化格局日趋明显,各种文化相互吸纳又有排斥,融合中又有斗争,有渗透也有抵御。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向发展中国家大量倾销其文化产品,既占据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市场、牟取了经济暴利,又传播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内试图限制文化信息的不公平流动,但收效不大。为了维护民族文化权益,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努力开掘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强化文化输出能力,高扬民族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文化是制度和秩序的基础。在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和铁序背后,有一整套文化理念作为支撑。我国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要在全面的国际交往中维护国家利益,要在世界不断发生的各种摩擦、冲突甚至对抗中维护人类和平与公正,就必须创建一整套先进文化理念,对内用以强化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对外用以抑制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为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三、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艺,建设和谐社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根本任务、基础工程、重要内容、营造文化环境等诸方面。一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二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搞好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三是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四是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
在建设和谐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道路上,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艺,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其文化权益,享受改革开放成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是内在要求,更是客观使然。
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日趋丰富多彩,文化需求日趋旺盛,我国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日益市场化和产业化,文化产品的生产越来越规模化、商品化,整个社会文化生态日趋改善,形成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并驾齐驱、共同繁荣的局面。这就不仅为保障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权益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各级政府进一步繁荣文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尽可能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建立公共财政的必然要求。
为适应这一战略需求,必须在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全面发展,把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努力繁荣文艺创作,给人民群众提供尽可能多的文艺作品及精神食粮,如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美术、广播电视等,并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由文化事业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构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各级政府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在文化服务事业发展方面,由于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方面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另一方面或没有盈利或少量盈利,这就需要国家给予足够的扶持,因而首先要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要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与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要大力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以社区为基础的群众文化、少儿文化、老年文化等各项社会公益文化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面,进一步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继续扩大农村电影放映车、舞台演出车的配给,以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服务能力;加强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总之,要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把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建设和谐社会,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载于《求索》杂志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