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将临之际,三集电视理论文献纪录片《东湖梅岭毛泽东》摄制完成,2013年12月23日下午,看片会在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举行,该片将于第二天12月24日晚黄金时段由湖北卫视开播。
大型电视理论文献纪录片《东湖梅岭毛泽东》片头画面(看片会现场拍)
《东湖梅岭毛泽东》以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和历史见证者的追忆,表现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以后40余次下榻武汉东湖梅岭工作、生活的事迹与场景,讴歌了开国领袖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指点江山的豪迈情怀,展现了伟人毛泽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革命气质、诗人风度与伟岸风姿,并以其舒缓怀旧的基调揭示了毛泽东与武汉结下的不解之缘,史诗般地谱写了毛泽东同志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革命生涯中令人难忘的往事。
该片采用大量历史影像资料不少应源于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不过,自1958年至1961年,武汉电影制片厂作为全国仅有几个省份所拥有的电影厂拍摄了不少湖北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影像资料,应该也有引用。
新中国成立后,武昌东湖是毛主席除北京以外到过次数最多、住过时间最长的地方,湖北的宣传传媒机构拍摄这样一部文献片理所当然。《东湖梅岭毛泽东》冠名再贴切不过,紧紧围绕毛主席多次到湖北武汉工作生活的史迹展开,充分体现了所选取题材的独特性、独有性。
三集文献片基本内容大致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毛泽东与武汉结下的不解之缘为板块结构,简洁明快,尤其毛主席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画面及所展现的领袖气质风度与伟岸风姿令人震撼,心旷神怡。
看片会上,部分专家学者简略发表了观感评论。个人有几点感想。
一是,湖北武汉地处中原,九省通衢,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时期,国家诸多大型建设项目在湖北武汉落户,包括原苏联老大哥的援华项目,如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重型机床厂、青山热电站、武汉钢铁公司等,这自然会受到领袖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新中国自主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就是在几个“五年计划”中建立和完成;
二是,从政治上讲,当时湖北主要党政领导人王任重政治上颇受毛泽东看重,除其它因素(包括美丽东湖自然景观和宽阔地域),这也可能是毛主席常来武汉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这无不与毛泽东早年于动荡的革命生涯中在武昌都府堤阖家团聚度过短暂完整家庭生活的情愫密切相关。
武昌都府堤23号毛泽东同志旧居
旧居中毛泽东的卧室兼工作室
今天,在武昌都府堤23号毛泽东同志旧居卧室兼工作室墙上挂着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的照片。这张照片是母子三人1925年在上海照的,也是杨开慧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这张照片虽不是她们在都府堤时所拍,但杨开慧母子与毛泽东在这里度过了最后的团聚时光,第三个儿子毛岸龙就在此时出生。
毛泽东在东湖工作生活的行迹已成为当今人们参观游览胜迹,此为我同学们沿着毛泽东在湖边散步的小径留影(2014年4月26日摄)
同学在毛泽东曾留影的地方留影
该片由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品,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省委接待办公室、东湖宾馆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湖北新视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承制。这是湖北人民为毛泽东同志120周年诞辰隆重献上的纪念品。
附一:文献片简介
第一集《江城雪》
1 9 5 3年,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南巡的第一站,就是湖北武汉。此次出巡,正值江城千里雪飘之际,纷扬的大雪勾起毛泽东对大革命时期在武汉的记忆。毛泽东与武汉的历史渊源和革命情怀,如雪泥鸿爪,在武汉的江城雪中渐渐隐现,娓娓道来。
第二集《梅岭春》
新中国建设时期,湖北和武汉在“一五”计划时期的成长显而易见。青山热电站、长江大桥、武汉重型机床厂等重点项目的落成大大推动了武汉工业化进程。三峡大坝、南水北调的宏大构想也在日后成为现实。然而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1953年梅岭花开之际,毛泽东在长江舰上展开了一次关乎中国宏图大计的谈话,这次谈话,也成为日后武汉发展的重要历史契机。
第三集《东湖情》
毛泽东在武汉东湖居住的日子里,深入各地展开调查研究,走访大街小巷和百姓交谈,体察国情。本集以毛泽东在东湖宾馆居住岁月为线索,通过一个个细节讲述,为我们还原出一个注重基层调查、朴实勤俭、深入群众的真实伟人形象,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坚持群众路线的核心思想。
附二:相关背景资料:
东湖毛泽东旧居在东湖宾馆内,包括南山甲所、梅岭1、2、3号,总占地面积1098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097.68平方米。旧居位于东湖偏西北一隅,东接东湖公园,北连湖北省博物馆,东南远眺磨山,南与珞珈山武汉大学隔湖相望。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3年2月16日至1974年10月12日,毛泽东同志曾先后44次居住于此,每次时间短则十天半月,最长的一次达半年之久。1953年至1959年,毛泽东居住东湖宾馆南山甲所15次。1960年起至晚年,毛泽东居住东湖宾馆梅岭29次,是毛泽东同志继北京中南海之后居住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地方。期间,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处理党和国家大事,关注世界风云,接见外国首脑、政要和国际友人,纵论天下大势,赏园咏梅并畅游长江,东湖毛泽东旧居因此享有“湖北中南海”之美誉。
文物建筑状况:
东湖毛泽东旧居包括南山甲所、梅岭1、2、3号建筑群。
南山甲所建于1950年,由中国著名建筑学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也是我国城市规划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我国第一位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冯纪忠设计。南山甲所占地面积958平方米,建筑面积1017.68平方米,最长直线距离56.25米,最宽直线距离36.75米。
梅岭1、2、3号建筑群由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戴复东担纲设计、其夫人吴庐生具体负责实施。梅岭1号始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2480平方米,建筑面积2960平方米,最长直线距离103.65米,最宽直线距离75.14米。梅岭2号始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2850平方米,建筑面积6020平方米,最长直线距离75.91米,最宽直线距离74.34米。梅岭3号始建于1959年,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建筑面积9100平方米,最长直线距离75米,最宽直线距离70.62米。
南山甲所、梅岭建筑群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建筑被森林环抱,森林后面不远处就是风景秀丽的东湖。从湖上以及其他角度观察毛泽东旧居,感觉建筑群一点也不张扬,它具有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屋面是坡面瓦的屋顶,墙面主要是用大的石块建起来的。这种材质和森林、湖水相配,使得建筑物更加雅致而自然。
梅岭1号主要包括会议室、办公室、以及卧室等。梅岭一号的室内大量地采用天然材质,高大的内墙面有的地方依旧用的是大的石块,这些石块和建筑外墙面的石块相同,地面有的地方采用的是云南的大理石,有的地面采用的是天然的樟树木桩。天然材质的使用,这样使得室内空间显得更加质朴自然,这也和在此居住的主人喜爱大自然有关。
建筑师当初设计时考虑到了“冬暖夏凉”。冬天用的是暖气,当时夏天没有空调,但当时建筑物内部已经设有内循环通风系统,可做通风之用,夏天时送风口处放有大的冰块,这使得送进的风有冷气,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梅岭2号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有房间和会议室、餐厅、接待室,是罗瑞卿、汪东兴、杨尚昆、秘书、护士长、卫士长的住处。
梅岭除了有内走廊,还有长廊与其他建筑物相连,这个长廊全长170米,除了连接梅岭1号和3号之外,也是下雨天散步的场所,走完这个长廊,就到了梅岭3号,这里有礼堂和游泳池。礼堂是当初毛泽东开会和举行外事活动的地方。
梅岭3号旁有一个小山坡,栽种大量的梅花。梅花丛中修有“报春亭”,寓“红梅报春之意”。报春亭四周梅花缭绕,茂林修竹,幽静恬适,是毛泽东当年休息读书的地方。
梅岭院内,古木蔽日,曲径通幽。雪松、翠柳、红梅、香樟、丛竹、古柏、桂树……将梅岭掩映在浓浓的绿色中。
1、建国初,中南局决定在东湖风景区选址盖房用于接待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1950年,时任中南局第三书记邓子恢同志坐车到武汉大学游泳池处改坐划子沿湖选择了兴建南山甲所地址,由当时上海建筑事务所(后归属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师冯纪忠(曾任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和付新奇共同设计,1952年底竣工,称甲所。
冯纪忠先生是奥地利留学建筑师,故甲所建筑颇具奥地利风格,为了保护东湖及周边环境,房子设计偏矮小。1953年至1959年,毛泽东来汉时在甲所居住。毛泽东曾对王任重说:“这里实在太热了,你们可不可以把房子开个天窗呀!”
2、1958年4月,省、市委决定兴建梅岭1、2、3号(当时还考虑选址东湖风景区长天楼处,但认为长天楼离南山甲所太远,方才决定在现址兴建)。由中南建筑设计院完成初步设计方案,其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对梅岭1、3号重新做出方案。经省、市领导比较后,决定梅岭1、3号按上海同济大学设计的方案施工建设(戴复东设计吴庐生负责施工现场工作)。
3、195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在武汉召开八届六中全会,这是解放后中共中央第一次在地方召开全会。为了迎接这次会议的召开,领导提出加快进度,要求在会议召开前完工,省委书记处书记张平化、武汉市副市长谢滋群挂帅,调集了武汉市建筑第四公司约1500人加快梅岭1、2号施工。于年底完成梅岭1、2号土建工作,次年竣工。
1959年梅岭3号破土动工,1961年竣工。1962年加建梅岭1号通向3号的内走廊和水榭。1975年加建梅岭1号门厅停车厅。
为了毛主席的安全,1962年修建梅岭1号外防空洞;1965年修建梅岭1号室内防空洞,杨勇同志负责,武汉军区工程兵部队设计施工。
4、2008年东湖毛泽东旧居被湖北省政府列为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