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底,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华东局做出从山东解放区抽调地方干部随军南下中原的部署。根据山东当时的情况,中共华东局决定,山东南下中原的干部主要从鲁中区、胶东区、和滨海专区抽调,除此之外,中共华东局又从1947年夏北撤转移到渤海地区的鲁南区、鲁中区干部中抽调部分干部待命南下,还从中共华东局党校以及华东局直属各部门零星抽调部分干部集结到渤海准备南下,时间从1947年11月到1948年2月。
鲁中区干部抽调情况:当时鲁中区包括一地委(泰山地委)、二地委(沂蒙地委)、三地委(沂山地委),沂东县(现在的莒县)为三地委。根据中共华东局指示,鲁中区从1947年11月开始,先后调派四批近3000名干部准备到中原地区工作。第一批,1947年11月初,从鲁中区抽调1000名干部到渤海待命。第二批,11月底,从鲁中区抽调1000余人到渤海待命,第三批,12月底,抽调鲁中区委党校全部人员700余人到渤海集结。于典同志就是第三批。
第四批1948年2月中旬,从鲁中一地委抽调200余名公安干部到渤海集结,准备南下中原。
1946年7月,撤销滨海区党委,成立直属华东局的滨海地委,下辖莒县、莒南县、日照县、临沐县、临沂县、郯城县、东海县、竹庭县。1948年初,从滨海专区抽调1000名干部到渤海集结准备随华东野战军南下中原。
渤海区位于天津以南,胶济铁路以北,东北濒临渤海,西枕津浦铁路,处于晋察冀和山东的鲁中与胶东行政区之间,辖40多个县、市,拥有900余万口人。
渤海集结,待命南下。
从1947年11月开始,来自鲁中区、滨海专区的抽调干部,以县为单位,从当地出发陆续到达渤海区集结待命。1948年2月,春节刚过,从滨海专区抽调的干部告别亲人,开始向渤海挺进。各县抽调干部行军路线不尽相同。莒县的干部是从莒南十字路出发,经五莲、诸城,接着向西北到昌乐过胶济铁路,在利津北渡黄河,到达渤海地区的无棣县。
到达渤海后,先后编入华东建国大学进行整训学习,主要学习1947年12月25日毛主席在陕北做的《目前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了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克服了部分干部中存在的畏难情绪,意识到了南下的重要意义,对党的政策和新区工作方法也有较为深刻的了解。
南下濮阳,编入华东野战军陆军随营军政党校。
1948年3月到4月初,全体干部在华东建设大学学习两个月后,除留守外,7000余名干部编队南下,4月上旬,与胶东的干部一起,经博平乘西进兵团派出的汽车到达聊城,经莘县观城到达华东野战军总部驻地河南省濮阳。
到达后编入陈毅任校长兼政委的华东野战军随营军政学校,进行政治和军事学习。这批南下干部原计划是随华东野战军渡江到江南国民党大后方开展工作,为解放江南做准备。除了学习,还进行了系统的军事训练,经过训练,南下干部具备了一定的行军战斗能力,为南下做好了准备。
组建中原支队,成立南下先遣队,部分南下干部进入豫皖苏,中原支队一大队、二大队、三大队、四大队、五大队、六大队、老弱病残队。转去豫西,开辟新区。1948年8月12日,中共中原局、中原军区在宝丰县周营村召开欢迎南下干部大会,8月16日开始,邓子恢在魔家营村做了报告。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讲了发动群众,党在农村中的任务等。强调南下干部到达各地区后,要建立政权,发展地方武装,清匪反霸,巩固政权,征收粮草。于典同志于1949年2月至4月,任安徽省嘉山县官店区区长。1949年6月,中共中央确定在宁、沪等地招收青年知识分子、青年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到西南工作,根据邓小平的建议,这支随军干部部队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由此成立了4800余人的上海西南服务团,3000余人的南京服务团和1000余人的苏南服务团。同时从华东局和北方各解放区抽调6000余名老干部编入西南服务团,并成为骨干。
经过在南京集训整编,包括3000余名山东南下干部在内的1.7万名西南服务团团员,于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诞生的晨曦中,踏上了进军大西南的征途。由于蜀道艰难,此次行军被邓小平称作“小长征”。西南服务团第一团璧山支队11月底到达重庆,于典同志任璧山二区区长,县委副书记,接管璧山政权,在征粮工作中,被国民党残匪杀害,年仅38岁。于典同志为党和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的,于典烈士永垂不朽!南下干部为新中国做出了历史贡献,南下干部是建立和巩固新解放区人民政权的核心力量,南下干部是重建中原解放区的政治先锋,南下精神构成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内容。
浏览:74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