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木为胎体,表面施以彩绘漆面的古代器物通常被称为木漆器,自商、西周时代的漆器、春秋、战国时代的漆器、秦汉漆器及其云气装饰、漆器上的装饰画、以致发展到清代的金彩漆器,是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瑰宝。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文化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形态上具有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乐舞、老庄哲学和屈骚文学六大特征;我省出土木漆器中如虎座凤架鼓、虎座飞鸟、凤鸟蛇漆小座屏、卧鹿、龙凤纹漆盖豆、鸳鸯漆盒、羽人、双头镇墓兽、龙蛇座花瓣盘豆、漆木方壶等堪称其典型器物,这些器物及纹饰等,既显示为某种文化图腾,又无不表现出楚文化中追新逐奇精神特质和浪漫主义色彩。
1975年于湖北江陵雨台山出土的战国虎座鸟(凤)架悬鼓
正竹、木都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组成的有机物质,由于考古出土的竹、木漆器在地下埋藏了千百年,长期受到地下水和多种盐类及微生物等的侵蚀,糟朽情况是严重的,特别是南方地下水位高的我省及湖南等地出土的竹、木、漆器都吸饱了水分,故出土木漆器若不经过科学的“脱水”处理(如“乙二醛”脱水处理),断不可能进入展览陈列的。
湖北出土木漆器十分丰富,因而催生了出土木漆器保护技术的科研与应用,并在这一领域占据了全国领先位置。2005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湖北省博物馆主持了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成立挂牌仪式,这是国家文物局最早的首批三个文物保护科研基地之一。基地成立八年来,依托湖北省博物馆及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研及文物保护技术应用推广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了科技部重点科研项目3项,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6项,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实施文物保护项目150余项,完成了多批次及大量出土木漆器及简牍的科技保护工作。基地的技术应用推广工作面覆盖了全国多个区域,切实有效地发挥了国家文物保护科研基地的功能作用,为国家文博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3年12月11日,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荆州召开首届出土木漆器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举办的首届也是一次高水平、高规格的国际学术会议。它不仅为国内外出土木漆器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必将增进该领域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时,也是对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科研基地的一次全面检阅,必将推动和促进科研基地进一步全面发展。
研讨会以“出土木漆器科技保护与研究”为主题,就国内外出土木漆器保护研究新动向、推广应用新成果等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研讨,并汇聚科研院所、文物保护专业机构的资源优势,促进出土木漆器保护技术及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出土木器漆科技保护与技术应用推广工作任重道远 ,21世纪十年代中期,国家文物局、湖北省文物局曾经开展这项课题的研究,据当时不完全统计,全国尚待脱水保护的出土木漆器约有15000余件(套),有的器物甚至已在水中浸泡了30余年,如荆门的包山楚墓饱水木漆器。因此,亟待进一步体制、机制创新,发挥技术、人才、资金与行政资源优势加快饱水出土木漆器的科技保护。令人欣喜地看到,建筑面积达12800余平米的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科技信息大楼已经落成,已进入内装修,将于2014年投入使用,随着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扩建工程的推进,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大楼也将动建。不仅此,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科研水平、科研团队、人才建设已获得长足的进步,这都为出土木漆器科技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而,全国同仁须携手起来,共同努力,为进一步提高出土木漆器保护科技水平及推广运用作出新的贡献。
祝愿首届出土木漆器博湖国际学术研讨会取得丰硕成果,圆满成功!
(根据2013年12月11日在荆州召开的首届出土木漆器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整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