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打造人文旅游新品牌——湖北明清古民居园建设构想

星光 发表于2019-12-31 15:50:28

我省地处长江中游,九省通衢、山川秀丽、河湖港汊纵横、历史底蕴深厚,具有良好的旅游发展前景。我省素有文物大省之称,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但文物资源对旅游业的支撑力却较弱。近几年来,全国旅游形势发展很快,依托明清古民居开发民俗旅游方兴未艾。我省古民居建筑具有独特风格和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有较强的旅游开发潜力。但由于我省明清古民居散在于乡间,缘于诸多因素,遭受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严重,有的年久失修,有的被拆除,尚存的,许多文物构件被盗卖,随着时间推移,古民居建筑这一历史文化遗存在我省面临消失的危险。现存的一些古民居因地处穷乡僻壤,进入性差,无法成片连线,形成不了旅游规模,也严重制约着旅游功能的发挥。

因此,无论从文物保护抑或合理利用文物资源的角度,将我省散于民间的、具有重要价值、且原生态及周边环境已遭破坏而缺乏保护手段的古民居文物建筑及其构件,经过规划论证、实行集中搬迁复建,形成一个湖北明清古民居园区,既使古民居得到有效保护,又能合理利用,使古民居的观光旅游价值在打造湖北人文旅游品牌中发挥应有作用已势在必行。

湖北明清古民居园建设的意义

2002年10月新修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以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是文物保护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没有对文物的有效保护,就无从谈文物的合理利用,构想建设湖北古民居园,就是为了抢救保护我省古民居这一历史文化遗存及合理利用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

(一)有效保护古民居的需要。

1、我省古民居主要实行就地保护。我省现存明代至清末的古民居类文物建筑较为丰富,如鄂东南具有徽派特点的穿斗和抬梁式古民居建筑,鄂西北四合院式的会馆、宗祠建筑,鄂西的杆栏式吊脚楼等。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汇集中华民族不同风格的古建筑文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整体上讲,目前已得到了有效保护,有的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利川大水井李氏庄园、鱼木寨等;有的已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红安吴氏宗祠、通山大夫第、宝石寨古民居群、赤壁新店明清石板街、南漳板桥古民居等;还有一部分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均采取就地保护方式。这仍然是我省古民居类文物建筑保护的主要方式,因为只有处于原生态才是最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

2、对部分古民居采取异地搬迁复建、集中保护是实行有效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我省相当一部分古民居散落于交通不便的深山僻壤,政府无法实施有效保护,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严重;也有相当一部分古民居虽交通较为便利,但随着乡村建设、村民建房,其四周已被水泥砖混房所包围,已失去原有环境风貌,而散落各处的古民居均因进入性差、无法成片连线,不具有旅游观光价值。

从2002年10月至今,通过对全省28个市、州、县古民居现状进行调查,对近50栋未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进行重点登记,初步认定30余栋古民居需要采取异地搬迁复建保护的措施,以此来保证这份历史文化遗存免遭遗失,方能有效合理利用、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用。

这一作法在八十年代末安徽省就已施行。安徽潜口民居就是将安徽境内散存各地的古民居集中搬迁复建在潜口,已成为徽派民居保护、展示的样板工程,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黄山旅游风景带重要旅游景点。这是保护、利用古民居发展旅游的一个成功范例。

image006.jpg

2002年5月考察安徽潜口民居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安徽歙县也着手筹建“精华园”,将明清古建筑集中进行易地保护。歙县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明清古建筑达4000余幢,该县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拟在城郊兴建“精华园”,首批拟集中保护的明清古建筑有100余幢,目前已有20多幢被歙县“徽州文化旅游景点开发中心”购买,将成为“精华园”的首批“主人”,将逐步建成一座集文物保护、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古建筑及民俗博物馆。

image008.jpg

2002年5月考察安徽歙县牌坊村

九十年代以来,在三峡工程建设中采取这一措施保护地面文物也已取得显著成效。“袖珍古城”重庆大昌县始建于晋代,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三峡库区民居建筑的代表。库区200多处需要保护的地面文物与涪陵白鹤梁、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等3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为重庆三峡库区地面文物“四大件”,37处主要古民居建筑和3处古城墙已被完整搬迁,被誉为“世界古民居保护史的奇迹”。

我省秭归县境内因三峡工程搬迁保护的地面文物共24处。已集中复建于新县城凤凰山。将与观光塔、文保中心、屈原祠等设施共同组成“凤凰山观光旅游景区”。古民居中郑韶年老屋等将作为民俗文化、民居博物馆,屈原祠作为楚文化之魂,江渎庙作为旅游者的敬祭场,将成为与三峡坝区交相辉映的一处重要人文景观和旅游景点。

以上或启示或证明,异地搬迁复建、集中保护古民居的有效作法是切实可行的。

(二)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打造人文旅游新品牌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的形式和内容有了很大变化,虽然自然景观仍是旅游的重要资源,但人们不仅仅热衷于单纯的自然山水,更要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信息,去体验、理解和品味多彩的历史、民俗文化内涵。因而以历史文化、 民俗文化为两大支柱的人文旅游已渐成热潮。纵观国内旅游和古民居保护、利用的发展趋势,利用古民居村落、古镇、古城以及集中搬迁复建古民居发展人文旅游已蔚然成风。安徽西递、宏村的皖南村落,江苏乌镇、周庄的水乡古镇,江西鹜远的古民居,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等均已成为旅游热线,游人如织。

image010.jpg

2002年5月摄于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之宏村

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将古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一次。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31年),至今800余年。西递村居户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人。黟县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在制定西递、宏村古民居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以古民居为显著特色的人文旅游,走出了一条旅游发展和民居保护良性互动的成功之路。西递、宏村依靠发展旅游也成为闻名遐迩的富裕村,村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以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

建设湖北古民居园这样一个符合文物保护法规的旅游新品牌,对发展我省旅游、打造武汉环城旅游带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古民居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生态哲理是今天创造新的人居环境继承和借鉴的宝库,将给人以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

中国古民居透出的生态哲理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高度融合。古民居的生态精神中,将自然看作是人化的自然,将人看作是自然的人化,强调生活就是宇宙、宇宙就是生活,领略了大自然的妙处也就领略了生命的意义。古民居常在青山翠绿、秀水常流的境地中相地建宅,古民居虽风格各异,却都本着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崇尚自然、借鉴和发挥自然。中国古民居负阴抱阳,臧风聚气地把崇山、秀水、峻石、绿树、竹林、洞桥、小路与建筑融合起来,使之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不仅是古民居客观环境风貌所具有的艺术气质,且也包含了民居建筑艺术形象所产生的感染。不仅如此,中国民居浓郁的乡土气息、动人风情和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给人以情景交融的感觉,是理性与浪漫的结合。在这里,山光、水影、月色和鸟语花香都成为有情之物并与建筑融为一体,令人陶醉。

古民居在中国传统建筑哲理的影响下,结合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因地制宜,从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到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朴素人文与生态精神。也塑造了极为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型及审美情趣。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等等,是我们今天创造新的人居环境所必须重新开发、认识、继承和借鉴的宝库。

2、充分展示古民居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将其集于一园就如同一座古建筑和民俗博物馆,使其社会认识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image012.jpg

image014.jpg

image016.jpg

image018.jpg

(1)湖北古民居建筑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建筑的形制风格、建筑木构件的雕刻艺术以及砖石构件的石雕艺术等方面。从建筑的形制风格来看,鄂东南具有微派特点的穿斗和抬梁式民居,如阳新白沙镇赵氏宅;鄂西北四合院式的会馆、宗祠、如枣阳的山陕会馆;鄂西的杆栏式吊脚楼等。能将其集于一园,将使人们十分便利地了解古民居建筑艺术。

    湖北古民居的木构件,砖、石构件很好体现了其建筑艺术价值。鄂东南民居木构件的雕刻较有代表性。如阳新赵启辉老宅,其建于清代晚期,曾用于私塾,建筑外形朴实,但内部雕刻极为精美。梁、柱、枋、门窗均施以雕刻,且绝大部分为透雕,每一木构件上的雕刻就是一段历史故事,不仅反映出极强的文化氛围,同时也极具生活气息。而建于明代初期的崇阳廖氏官堂,,是用于祭俸祖先的宗堂,现存部分主要以木构架为主,其金柱直径近90公分,虽然其没有精美的雕刻,但其选材之宏大让人叹为观止。

    砖、石构件独具特色,鄂西,鄂西北、鄂东南各有不同。鄂东南砖、石雕刻风格细腻,如崇阳古城村民居,其门楣石雕细致,在失调的透视比例关系中,充分体现出民居的生活气息。更绝妙的是,在不足两平方厘米大小的门楣一角,清晰的刻上“一片冰心在玉壶”七个字。鄂西北民居的砖、石选料粗大,风格粗旷,趋近于北方民居,但又融合了鄂东南民居砖、石雕刻细腻的风格,自成体系。鄂西民居的砖、石构件可以体现出巴、楚相迵的风格。利川覃皇土司城的石雕则是巴楚文化融合的代表。

(2)古民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使人们获得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得以重温过去的故事。

   (3)民俗文化使人们得以了解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3、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打造人文旅游新品牌、加深武汉环城旅游带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

二、依托古民居,开发丰富的民俗活动,使之真正成为人文旅游品牌

(一)古民居园选址原则

(二)古民居园区规划布局设想

1、园区布置

2、民俗旅游功能

3、配套功能要求

三、湖北古民居园建设规模、运作模式及效益预测

园区建设应实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社会、经济效益并举的方针。

(一)建设内容与规模:

(二)项目运作模式与效益预测

(原载《湖北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优秀论文集》2004年4月,标题部分省略内容参见《建立湖北明清古民居园构想》)

image004.jpg

2002年5月摄于江苏杨州瘦西湖


浏览:1544次

评论回复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