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湖北红色文化建设

星光 发表于2019-12-31 16:09:02

湖北是中国近现代革命重要策源地之一,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武装斗争的史迹、遗存主题鲜明。全省文化部门将红色文化建设作为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关系革命老区建设的富民工程,关系发展先进文化的文化工程,做了大量工作,也面临诸多新的任务。

红色文化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革命史上,湖北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上溯至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早期中国共产党湖北小组的活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曾在武汉主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共在武汉召开“五大”,秘密召开“八 七会议”作出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重大决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安、麻城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洪湖瞿家湾成为湘鄂西苏区首府、红二方面军的摇蓝。大悟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原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湖北为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旧址遗址、革命文物及纪念设施)十分财富。

全省革命旧址、遗址约有1000余处,较集中分布于武汉、红安、大悟、洪湖、监利、阳新等地。已公布为县(市)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共有693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八七会议会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董必武故居、李先念故居,洪湖瞿家湾和监利周老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大悟新四军五师司令部旧址、中原军区旧址,阳新龙港革命旧址,大冶兵暴旧址、红三军团旧址,咸宁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鹤峰五里坪革命旧址,荆江分洪闸等。

全省有关革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纪念机构、设施较多,其中以武汉和黄冈较为集中。武汉施洋烈士纪念碑及陵园、二七纪念馆、依托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建立的武汉革命博物馆、依托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建立的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红安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及陵园、红安革命历史博物馆、董必武纪念馆、李先念纪念馆,黄州李四光纪念馆,浠水闻一多纪念馆等。其他有洪湖革命历史博物馆、湘鄂西革命烈士纪念碑及陵园,阳新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纪念碑及陵园等,均具一定规模和影响。

全省革命文物数量众多,仅省博物馆即有约20000件馆藏革命文物。红色文化遗存是湖北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全省持续开展红色文化建设,继承发扬了红色文化传统。

——革命旧址、遗址的维修保护与利用、革命纪念设施的展览宣传营造了红色文化氛围。

一是持续开展了革命旧址、遗址的维修保护与利用。“十五”期间,我省争取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495万元,用于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旧址、遗址的维修保护。其中: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60万元,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170万元,新四军五师司令部旧址100万元,龙港革命旧址95万元,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10万元,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60万元等等。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也投入40多万元,对李先念故居、大冶兵暴旧址、麻城苏维埃政府旧址、抗日训练班旧址、九口堰革命旧址、豫鄂边区党委机关旧址、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旧址、豫鄂边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会址、红八军建军旧址、小悟抗大十分校旧址、熊口红二军团部旧址等省级保护单位进行了局部维修。2006年,国家财政部、国家文物局下拨我省红色旅游线路景区建设中革命旧址、遗址维修保护专项经费1240万元,改善和缓解了我省革命旧址、遗址维修保护资金匮乏的状况。

二是陈列展览与宣传在红色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非常关心、高度重视和支持董必武纪念馆、李先念纪念馆和红安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的建设改造以及陈列展览、宣传工作,亲自调研、现场办公,落实国家和省3000余万元的资金投入,烈士陵园建设改造工程已完成,已展出8年的李先念纪念馆陈列更新方案即将实施。 “十五”期间,全省革命纪念馆实施对未成年人和社会特殊群体减免费开放,以及收藏有革命文物的各级综合性博物馆都开展了定期或不定期的革命史迹陈列展览,共接待青少年等各类观众400余万人次。其中,《毛泽东与武汉》、《人民的胜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八七会议旧址复原陈列》、《红安革命斗争史陈列》、《董必武展》、《李先念展》、《闻一多生平事迹展》等,在内容与形式上均具较高水平,且富有湖北红色文化特色。全省多处革命旧址、革命纪念设施被中宣部、团中央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三是配合国家红色旅游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利用。配合编制了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及重点红色景区规划;指导红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陈列展览、文物征集等工作;配合完成李四光纪念馆改造维修规划方案的编制,指导该馆开展陈列布展工作等。

——革命题材剧目创作生产演出、美术作品创作展览传播了红色文化。

多年来,我省大力繁荣舞台艺术,强化题材规划, 着力推出既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又具有浓郁湖北特色的文艺精品佳作,红色文化题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题材、剧种多样化。这些剧目表现了红色文化的不同侧面,有辛亥革命时期小人物命运的京剧《膏药章》;开辟革命根据地、革命浪漫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歌剧《洪湖赤卫队》;展现解放战争大转折的楚剧《中原突围》;表现红军西路军女战士英勇事迹的黄梅戏《英子》;再现革命先辈形象的话剧《母亲》和楚剧《虎将军》;有表现革命老区人民奉献精神的楚剧《大别山人》等。

二是剧目演出、获奖成绩斐然。我省创作演出的革命题材剧目在全国性评奖中获多项殊荣。歌剧《洪湖赤卫队》被誉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歌剧,近五十年来先后三次重排,演出千余场,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在国内外广为传唱;《虎将军》1991年获得文化部第一届文华新剧目大奖;《洪湖的女儿》先后获得中宣部第一届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楚剧《中原突围》1999年获得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话剧《母亲》2002年获得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京剧《膏药章》先后获得全国京剧新剧目汇演优秀京剧新剧目奖、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保留剧目创新奖、中国戏曲学会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等多个奖项;楚剧《大别山人》2006年参加全国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南方片展演,角逐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参赛资格。

三是省美术院开展“走进大别山”大型美术创作活动。2005年,省美术院40余名专职画家为主体,计划3年完成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版画、漆画、雕塑等作品120幅(件),20余位美术创作人员先后深入大别山革命老区采风和体验生活,已创作草图百余幅,并举办中国画、油画、水彩画、雕塑等画种的草图观摩展。

——开展多项社会文化工作传播红色文化。

一是大力开展为革命老区送书下乡活动。2003年3月,中央文明办、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向我省24个国家级贫困县图书馆赠送图书2277册。2003年至2005年,文化部、财政部实施“送书下乡工程”,全省革命老区所有县级图书馆及所辖乡镇都在受赠之列,县级馆每年获赠1000册,乡镇每年获赠300册。革命老区所在市、州图书馆在所辖县级馆、乡镇图书室设立流动图书点,定期开展送书下乡活动,省图书馆每年开展向革命老区送书活动。

二是开展“文化共享长征行”活动。2006年,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建党85周年,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红军长征经过的15个省区的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共同开展这一大型系列服务活动,其宗旨是弘扬长征精神,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湖北文化共享工程开展了系列活动。7月1日至8月31日,在红军经过的红安、麻城及全省各级文化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基层服务点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文化共享长征行”活动:收集整理了长征经我省地区特色文化资源情况;向长征所经的县、乡镇、村基层服务点提供了适合的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和计算机设备;推动了我省红军长征所经地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

红色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整体上说,全省红色文化建设基础性工作较薄弱,不适应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在向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红色文化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媒体宣传、出版物、革命旧址保护利用、艺术创作生产、社会生活领域等多方面都存在差距。应该说,随着时间推移,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的渗透力越来越强,红色文化建设面临挑战,如果不从多方面作出努力,红色文化若只是处于自发状态,将难以继续在主流文化中占据应有位置和保持长久影响力。

红色文化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目前,红色旅游线路、红色景区建设有中央财政支持,发展态势良好,由于全省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地域广,鄂东北、鄂东南、湘鄂边、鄂豫边均有分布,有的未列入红色线路和景区建设,又因各地政府财力有大小,重视程度也不尽一致,需要协调,整合和统筹,包括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开辟旅游线路等项工作。 由于缺乏资金,革命旧址、遗址的维修保护难以到位。我省有45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省级财政投入的维修补助经费为260万元,每处年均补助仅5000余元。受困于财力,影响了革命旧址、遗址的维修保护,作用发挥得不够。

革命旧址、遗址、革命纪念馆的展览陈列水平不高,部分陈列展览是一二十年的老面孔,设施陈旧、展览陈旧,缺乏吸引力。

缺乏革命文物征集经费,革命旧址、遗址、革命纪念设施对未成年人等社会特殊群体减免费开放带来的管理运行成本增加也无力补偿,缺乏中高级专业人员,队伍不稳定等,都成为红色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由于红色资源多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因缺人才、资金,红色文化题材的艺术创作生产受到制约,一些红色文化题材剧目的创作大多依靠省级艺术单位,创作生产面不够广泛,红色文化剧目传播力、影响力较弱。

红色文化建设的工作任务

红色文化建设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我省红色文化资源,加快红色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加强领导和统筹协调。组成省一级红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机制,参与部门可包括宣传、文化、广电、出版、报业、社科、党史、发改委、财政、建设、民政、有关大专院校等,要制定工作目标、提出要求、落实措施,加强协调、配合,拓宽工作面,使红色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明确目标,制定规划。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湖北省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中,可以此为依据,在相关工作部门制定相应规划基础上加以拓展,编制《湖北省红色文化建设总体规划》。

加强红色文化理论研究,深入挖掘全省红色文化内涵。组织研究力量,多学科开展课题研究,为红色文化建设、合谐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制定扶持红色文化建设的办法和相关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加大投入。保证必要的事业经费,实行国家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动员和鼓励民间和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红色文化建设。鼓励多创作、多研究、多出成果。

进一步提高红色资源开放利用水平。已经开放的,应下大力提升展览陈列水平;具备全面开放条件尚未开放的,应创造条件及早开放;继续实施对未成年人和社会特殊群体减免费开放,充分发挥革命旧址、遗址和纪念设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紧紧抓住红色旅游线路、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契机,大力提升地处红色旅游线路、红色旅游景区(景点)中革命旧址、遗址维修保护水平、陈列展览水平、服务水平、对社会开放水平,以此带动全省革命旧址、遗址的维修保护。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中,适当向革命旧址、遗址倾斜,带动全省重点革命纪念馆、博物馆设施建设。举办内容丰富,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红色文化陈列展览。完成省博物馆以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旨的“荆楚百年英杰”展览。

配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公布,进一步开展红色文化资源的调查、挖掘、整理;征集革命文物,收集革命史迹,包括反映革命斗争的口碑资料与革命歌谣;加强革命史料的科学研究及编辑出版工作。公布一批符合条件的革命旧址、遗址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做好文物保护“四有”工作。

加强全省舞台剧目建设,深化题材规划,重点扶持革命题材剧目创作生产(如《大别山人》),在相关经费中对红色文化题材剧目给予倾斜。

2007年11月,“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在湖北举办,作为重要展览展示项目,举办“走进大别山”大型美术创作成果展,展出大别山红色文化题材的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版画、漆画、雕塑等约120幅(件)作品并结集出版。

继续抓好革命老区乡、镇、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益文化服务体系,保证农民及老区群众享有公共文化权益。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中,加大向老区基层服务点扶持力度,为老区群众享受文化信息提供便利。继续开展送书下乡。加强对老区乡镇文化站的指导,县、市文化部门和群文工作者深入基层,辅导群众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载于《湖北文化》2007年第2期)

浏览:1571次

评论回复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