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热与文物艺术品市场(邢 光)

星光 发表于2019-12-31 16:28:14

2008年央视春节晚会周杰伦一曲《青花瓷》很是摸准了当今国人热衷收藏的脉搏,收藏名家马未都在博客中评说:“青花自诞生之时即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七百年来无人撼动......。青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众情人,周(杰伦)将七百年来的大众情人描眉画眼,重新打扮一番,推至春晚前台......。”无论周杰伦的唱、马未都的评以及奥运期间成为北京街头一景的青花瓷瓶、瓷盘造型,均惟妙惟肖地点拨和渲染出盛世收藏的情势。纵观炙手可热的民间收藏与文物艺术品市场风云际会,分析、研讨当前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态势与趋向,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重要话题。

 image002.jpg

奥运期间北京金融街上青花瓷瓶造型

 一、收藏热与文物艺术品市场现状

收藏热形成与否与文物艺术品市场状况如何有着密切关联,相对而言,收藏热成为情势则文物艺术品市场一定活跃,反之,文物艺术品市场所起的刺激作用亦促使收藏热愈演愈烈,也不尽然,文物艺术品市场的一时沉寂也并不意味收藏热流不会暗自涌动。

几年前有专家预言,中国第四次收藏高潮即将来临。所谓第四次,系资料表明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全国性“收藏热”,分别是北宋年间、康熙年间、清末民国初年。这三次“收藏热”除各具历史特点,专家认为亦有几个共同点:上至统治阶级,下至黎民百姓均视收藏为乐事;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复制品和仿制品花样翻新,常常以假乱真;研究成果不断问世,鉴赏兴趣普遍。

第四次收藏高潮将临或是否已形成第四次收藏热,专家认为可从几方面来看(尽管至今无一人判定我国第四次收藏热已至),这几方面也可以说呈现出当前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基本状况。

1、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相对人群具有了文物收藏的经济基础。据国际艺术品市场经验,当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时,艺术品市场真正启动;当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艺术品市场出现繁荣。事实上,早在2003年,中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大关。而那些人口数量在50万以上的98个沿海城市和内陆大城市的人均GDP则突破了3000美元。200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66个主要城市的人均GDP达到4247美元,部分地区甚至超过6000美元。根据美国美林集团《2004年度全球财富报告》公布的数据,截至2003年,中国个人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3.6万人,他们的总财富高达9690亿美元,并继续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这组数据说明,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已令相对人群具有了文物收藏的经济基础,收藏热或活跃的文物艺术品市场即成为有源之水。

2、民间收藏向广度和深度进展。据中国收藏家协会统计,全国现有各类文物艺术品收藏者、投资者和爱好者超过75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左右。收藏者的收藏行为或收藏组织开展的收藏活动日益丰富多彩。

2005年6月“中国民间国宝评审”活动正式启动,得到海内外收藏界、文物界热烈响应,参评藏品总数达到13329件(套)。2007年6月20日,“首届中国民间国宝评审”结果揭晓,2007年8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第二届中国民间国宝评审”启动仪式。2007年8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第二届中国民间国宝评审”启动仪式。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寻找民间国宝,挖掘国宝内涵,保护文化遗产,共建和谐社会。通过在海内外寻找、研究、评审具有重要价值的中国文物和艺术品,研究传播国宝文化内涵,深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正确引导民间收藏市场,提升全民文物保护意识,用民间国宝所负载的真、善、美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民间文物研究展示也呈现多样化。如2007年12月江西抚州东方古陶瓷研究所主办召开了国内第一次元代青花瓷课题论证会,对促进民间保护祖国珍贵文化遗产起到了领头羊作用。

3、众多机构竟相入市。

一方面,众多经纪机构参与经营。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交易的中心在北京和上海。数据表明国内从事艺术品拍卖的公司约有1300多家,但能形成一定规模、对拍品有一定保障、赝品数量相对较少的不到100家;规模较大,运作较规范,有举办年度艺术品大型拍卖会能力的,约二三十家,著名的十余家。从地域分布看,香港、北京、上海、江浙等地的拍卖继续引领中国整个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

另一方面,诸多大企业集团重金收藏。如保利集团、万达集团等大型机构纷纷投资文物艺术品市场;

再一方面,国内百余家文物商店、200余家艺术品公司(画廊)、200余各类古玩市场(包括兼营)从事文物艺术品经营。

4、文物艺术品拍卖高潮跌起,成交价格屡创新高。

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统计,2002年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业成交总额20亿元人民币,2003年30亿元,2004年60亿元,2005年约150亿元,2006年163.09亿元,2007年219.49亿元。

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举办的“中国陶瓷、艺术精品及外销工艺品”专场拍卖会上,元代“鬼谷下山”青花瓷罐以1568.8万英镑(约2.3亿人民币)的价格易主,在刷新中国瓷器最高成交价记录的同时,也引发了青花瓷收藏热。

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早在20世纪,文物艺术品即受到人们的青睐,就国际艺术品市场而言,在1970-1990年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世界巨匠版画的价格上涨了近15倍,中国瓷器的价格上涨了14倍,印象派绘画作品的价格上涨了近9.5倍。

5、收藏研究成果涌现,媒体推波助澜。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出版的收藏类图书至少在400种以上。与此同时,收藏类报刊也在不断增长,仅仅是那些刊名与“收藏”有关的正式出版期刊就有《收藏》、《宝藏》、《收藏家》、《收藏界》、《中国收藏》、《收藏•拍卖》等;另一个关于文物艺术品市场迅猛发展的间接证据,来自于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鉴宝”节目。另外,全国约有十余家电视台辟有收藏鉴赏节目。

 image004.jpg

奥运期间北京金融街上青花瓷盘造型

 二、文物艺术品范畴、版块结构、市场划分及相关问题

文物与艺术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导致人们对艺术品的含义、种类争议不断;从收藏角度和从市场角度来分析文物艺术品版块结构亦会有不同的分析与结论;由此相关联方面林林总总,则难以面面俱到。

1、文物艺术品范畴。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文物范畴进行了五个方面的界定:“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2003年6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布《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本办法所称艺术品的范围包括:(1)绘画作品;(2)书法、篆刻作品;(3)雕塑、雕刻作品;(4)艺术摄影品;(5)上述作品的有限复制品。”

此外,艺术品的种类同样有很多争议,难有定论。有广义划分和狭义划分。基于艺术品贸易的角度,则可将艺术品分为以下两类:可流通艺术品和受管制艺术品。刘晓君和席酉民两位专家认为:“艺术品泛指经人类加工、制造的,具有艺术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非再生性,体现个性和民族性的艺术载体。”刘晓琼认为,艺术品是含义极其广泛的概念,字画、邮品、珠宝、古董等都属于艺术品范畴。夏叶子则将艺术品细分为以下14大类:1、奢侈品类;2、陈设品(工艺品)与非实用品类;3、国家荣誉、民族感情的寄托品类;4、民间日常用品类;5、明星藏品类;6、系列藏品类;7、礼器与祭器类;8、民俗用品与民族用品类;9、民间艺术品与文件用品类;10、“国粹”藏品类;11、武器、军用品与军事藏品类;12、工业制品类;13、舶来品类;14、化石与标本类。因而,要研究、讨论文物艺术品范畴及市场问题不仿依据其实际意义上和现存市场的实际状况来判断。

2、文物艺术品版块结构与市场趋向。从社会和民间收藏与市场交易实际状况来看,文物艺术品大体上无非是书画类、陶瓷类、青铜类、玉器类、珍本、善本类、铜镜类、钱币类、文房四宝类、明清家具类、杂项类等不一而足。

青铜器是收藏的大项,属高古(年代)文物,无疑是收藏领域内绝对的“贵族”,但青铜器一般不允许通过拍卖等形式进行交易,主要仍以收藏为主,只有铜镜等少数例外。珍本、善本类图书收藏在民间不易做到。从市场交易角度说,书画类、陶瓷类则是文物艺术品市场版块中的超大宗项,从下面简略的2007年拍品头名状榜单便可知晓:

中国书画拍卖前5名(以序号、  名称 、 成交价(万元) 、 拍卖公司 、  拍卖日期 罗列 ,下同):

1、仇英,《赤壁图手卷》, 7952 ,中国嘉德 ,2007-11-06; 

2、吴冠中,1981年作《交河故城》, 4070 ,北京保利 ,2007-05-31 ;

3、清乾隆御制“鉴古席珍”乾隆肖像图册册页, 3858, 香港苏富比, 2007-10-09 ;

4、李可染,1964年作《万山红遍》镜心 , 3714 ,香港佳士得 ,2007-05-28 ;

3、徐扬,《南巡纪道图》手卷 ,3696 ,中贸圣佳, 2007-08-18;

明代仇英《赤壁图》以7952万元的成交价成为2007年最贵的中国艺术品。一件中国明代的书画居然成为2007年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排行榜的“状元”,过去一直都在遗憾怎么一幅明清书画还卖不过一件明清工艺品,这一遗憾终于在2007年得以终结。

瓷器拍卖前三名:

1、清雍正粉彩过枝福寿双全盌(一对) , 5016 ,香港佳士得, 2007-05-29; 

2、清乾隆粉彩松绿地镂空山水四方螭耳香熏(一对), 3596, 香港佳士得,2007-05-29 ;

3、明宣德青花水波双龙图高足碗 , 3470 ,香港苏富比, 2007-10-09;

高古瓷在上世纪90年代被称为“冷门股”(现今从理性判断来说,明清甚至元以来,瓷器得以流传是有可能的,作为传世文物,相对两千多年前的青铜器高古文物-多为出土、进入市场交易的政策限制要小得多)。所以2001年以来,瓷器行情年年看涨,如前所说,元代“鬼谷下山”青花瓷罐以1568.8万英镑(约2.3亿人民币)的价格易主,刷新中国瓷器最高成交价,爬梳其历年拍卖结果,高古瓷的价位依然是大升之趋势。

20世纪华人油画拍卖前6名:  

1、徐悲鸿 1939年作《放下你的鞭子》, 7632 ,香港苏富比, 2007-04-07; 

2、陈逸飞 1972年作《黄河颂》, 4032 ,中国嘉德, 2007-05-13;

3、吴冠中 1973年作《北国风光》,3358, 香港佳士得, 2007-05-27; 

4、赵无极 1959年作, 3121, 香港佳士得, 2007-05-27 ;

5、赵无极 1985年作 ,2960, 罗芙奥, 2007-06-03 ;

6、徐悲鸿 1939年作《珍妮小姐画像》, 2646, 香港佳士得,2007-05-27。 

当代艺术品拍卖前6名:

1、岳敏君《处决》,4478,伦敦苏富比, 2007-10-15;

2、曾梵志《协和医院三联画》(第二幅), 4116,伦敦菲利浦斯, 2007-10-13; 

3、岳敏君 1994年作《希阿岛的屠杀》, 3137,香港苏富比, 2007-10-07 ;

4、张晓刚《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 2300 ,纽约苏富比, 2007-09-20 ;

5、岳敏君 1991年作《画家和他的朋友们》, 2171 ,香港佳士得 ,2007-05-27; 

6、张晓刚《同志系列》, 1879, 纽约苏富比 ,2007-09-20 。

中国书画的市场价值在老画家的画价打开空间后,中青年紧随其后,不少画家的精品或大尺幅画作皆纷纷突破百万元大关,上涨之迅猛令人始料不及。

由此可见出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趋向。即油画和当代艺术品市场在2007年的市场份额急剧扩张,成为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重头戏,表现中国油画市场越来越多地融入世界艺术品市场,在藏家和普通受众的欣赏和购买力层面上有了一个新的提高。

与书画市场的“热启动”相比,前几年瓷器、玉器热得发烫,致多数珍品已经名花有主,现市场上真正值得买到的此类物件少得可怜,于是有分析说,瓷、玉器好日子要到头了。

3、文物艺术品市场划分三级市场与一级市场缺位。随着改革开放、文物市场逐步放开,流散文物在文物流通领域的经营权由过去规定的国有文物商店独家经营,转向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民间文物市场等多元经营格局。随着市场的发展,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开始形成,现习惯将文物艺术品市场划分为三级:一级市场的市场主体为传统意义上的国有文物商店;二级市场的市场主体为拍卖企业;三级市场的市场主体为古玩与旧货市场。如此划分或者说约定为三个级差,主要是依就于文物保护法规的规范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散落在民间的珍品文玩均被冠以在“三统一”的政策之下,即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定价、统一销售,形成了国有文物商店一统天下的局面,国有文物商店为主要流通渠道,这在防止文物流失、抢救珍贵文物、获取外汇等方面都曾起到相当重要作用,但这种特殊“渠道”长期处于“闭门自营”状态,常常只对外宾开放,国人则不能成为买家,这样单一主体的市场自然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需要。

2006年,北京市文物艺术品市场总经营额突破100亿元人民币,其中文物商店约占2.35亿元;文物拍卖约占80.6亿元5.2亿元。可见三级市场分别所占份额。

这也见出我国文物艺术品市场转型时,拍卖行业以其特有优势迅速发展、拍卖会为主的二级市场畸型发展态势。或许,这正将成为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趋势。

    4、国有文物商店体制、机制局限性使其具有退出文物艺术品经营的可能性。国有文物商店是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几十年来,国有文物商店发挥了十分积极和重要作用。但面对新的政策与市场环境,全国大多国有文物商店经营萎缩,在文物流通领域的主体地位逐渐削弱已不言而喻。一是一店二性(质)使国有文物商店无法按市场机制经营,国有文物商店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模式,各级财政已多年不拨给预算经费和文物收购款,但文物行政部门仍按事业单位性质调拨其库存文物,却又以自收自支的企业方式管理,权利与义务不对等以致大多国有文物商店经营难以为继;二是文物库存日益减少,国有文物商店受资金、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文物收购量急剧下降,尤其珍贵文物几乎停止收购。有些国有文物商店虽较多拥有1795年以前的文物,但价值不太高(当然,随着时间推移亦会弥显珍贵)。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国有文物商店库存已从1992年最高库存1500多万件下降到800万件,其中上等级珍贵文物绝对和相对数量均逐年减少。

     5、古玩与旧货市场货品真伪风云诡谲。古玩或称古董,包罗万象,五花八门。瓷器、铜器、珠宝翠钻、书画、古钱币、古旧书籍、明清家具等不一而足。作为全国有代表性的潘家园古玩市场经营的货品真伪可谓风云诡谲,到这儿逛市场的客人图的是其货品齐全,开眼长见识,真正打算淘换到正品就得靠眼力和运气了。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省级博物馆馆长在潘家园市场发现了不少殉葬的汉代陶俑,认定是真品,于是大量收购。谁知卖家的陶俑越来越多,源源不断,馆长这才起了疑心,千方百计打探货源地,然后扮成买家亲自前去探访,终于证实这一大批陶俑根本就是赝品,但其仿造手法之高明,确让这位老专家栽了个大跟斗。归根结底,潘家园古玩市场的“水”太深,在这儿谁也别说自己是行家,专家也照样看走眼,一般人千万别指望去趟潘家园就能花小钱拣大漏,得时时防着让卖家拣了你的漏,可见古玩与旧货市场之一斑

      6、文物流失境外与海外回流文物占据拍卖市场半壁江山。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大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此间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另一数字为: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海外民间藏中国文物是海外馆藏中国文物数量的10倍之多。因战争被劫掠的文物,以及因盗掘、盗凿、不正当贸易等非法和不道德方式流散国外的中国文物,因为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没有制定禁止文物出境的相关规定,许多国宝是在合法买卖中流失到海外的。但近些年流失海外民间文物中,很重要一部分来自走私,这也是海外中国文物不断增加的原因。香港是古董进出口不受限制的自由港,成为走私文物进入国外的主要集散地。

资料表明,这1000多万件海外藏文物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包括书法、绘画、青铜器、陶瓷、雕塑、甲骨、典籍等各类珍品,主要分布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仅大英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2.3万多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和绝品,青铜器中就有商双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稀世珍品。

中国自2003年7月开始启动国宝工程,宗旨是抢救流失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据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主任张永年介绍,现阶段中国对非正常流失的文物主要有三种回流形式,大致分为:依法索回、国家购买、民间购买和捐赠 。

回购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市场手段。2000年5月,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将四件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夺出境的圆明园文物12生肖中的猪首、牛首、猴首、虎首公开拍卖,北京保利集团和北京市文物公司参加竞拍,以高价购回流失文物。

回购也有很多困难。现在只能用购买方式尽可能让其中有代表性的国宝回流。由于文物在自由流通中的天价与回购资金不成比例,往往使回购半途夭折。有人算过一笔帐:假如海外流失文物100万件,买回一件平均花费约1200万元 (人民币,下同),就需要12万亿元的天文数字。国家文物局每年的博物馆征集经费总共不过100万元,其回购文物的能力可想而知。 

另外,专项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靠社会募捐和企业捐款,而企业往往希望将通过其捐助回归的文物藏于企业,形成一个新的矛盾。

索还是目前最难的文物回流方式。因为一旦要求他国归还所藏中国文物,可能牵涉到很多遗留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实。牛宪锋说,讨还对象应主要针对战争中被抢掠的文物,尤其是壁画、佛造像这类不可移动文物。比如,《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就是讨还的目标。该作品由乾隆年间的两位宫廷画师依据圆明园最美的四十处实景绘制而成,是现存唯一能够全面反映圆明园原貌的诗歌绘画作品,在圆明园大劫中,被法国的杜潘上校抢走,后来在法国巴黎的国家图书馆保存至今。

  以捐赠的方式回流国宝文物的义举频频发生。2007年9月2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宣布,全国政协常委、澳门博彩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裁何鸿燊先生斥资6910万港币(约合人民币6600万元)购得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并将其捐献给国家。何先生的爱国义举国家文物局表示高度赞扬及感谢,对香港苏富比有限公司促成此事所作的努力表示赞赏。 

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西侧铜亭宝云阁流失的10扇铜窗,也是美国国际集团友邦保险公司创办人斯达先生的基金会早在1993年从法国收藏家手中购得,并无偿送还中国的。法国人高美斯发起成立的“欧洲保护中华艺术协会”,2007年4月10日无偿捐赠中国一件流失海外逾百年的“咸阳宫”战国青铜鼎。专家从青铜鼎上的铭文推断,该鼎为战国时期韩国所铸,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入咸阳宫,汉灭秦后又收藏于汉宫。清末出土后,辗转流失海外。此鼎被对中国文物有很深造诣的高美斯发现,便以协会的名义买下来,捐赠给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1992年,中国开放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海外收藏家开始陆续把流落异邦的中国古董拿到大陆拍卖。近几年来,在内地重要拍卖会上所创高价拍卖品,基本上都是从海外回流的文物,平均约占四成。其中引人注目的珍品包括张先的《十咏图》、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及《研山铭》、《翁氏藏书》及《晋索靖书出师颂》等一批国宝就是采取这种方式回流的。而流失国宝圆明园猪首等及清粉彩蝠桃橄榄瓶,均以捐赠方式回流。

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文物回流出现数量多、质量高的新形势,2002年达到一个新高峰。当年全国拍卖市场中,海外回流的文物艺术品约占总成交量的34%。有的回流文物还被国有博物馆购藏。

近两年来,国内十余家著名拍卖公司中,海外回流文物已占全部拍品的50%左右,成交额超过全部拍品成交额的60%。但精品仅占全部回流文物的5%至10%。由于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其回流往往会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反响。并成为文物艺术品市场走向的明显特征和重要趋势。

因此,一些有实力的收藏机构和私人企业家主动出击,透过国际文物市场购买流失的中国文物,以前参加拍卖会都在海外,现在珍品回流大陆,有时一场拍卖会,几乎三分一拍品来自海外,故一些大藏家经常风尘仆仆从纽约飞回大陆竞标,近几年不少中国买家到日本、美国及欧洲各国古董市场四处寻宝,“淘宝团”不绝于途,相对于“走出去”,流失文物的趋向则是“送进来”。

三、收藏与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需处理的几个关系

当今中国形成的收藏热与文物艺术品市场的风云际会,抑或继续升温、繁荣,抑或趋于理性、健康而持续发展,无论民间收藏者、各类机构、行政部门尚需从诸关系方面加以辩证,进而规范各自行为,择善而从。

1、收藏与投资。马未都在《马说陶瓷》一书中写道:“在古玩收藏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变的安静了,坦荡了……对文物的亲近,会使你变得谦和待人,宠辱不惊,富贵不淫……”道出对收藏文物艺术品的乐趣、精神与艺术境界。香港元康先生却断言:“收藏时代已离我们远去”,是基于“艺术是用来欣赏的,不好用金钱来掷它、亵渎它”这一理念所作论断。马未都在博客里写道:“下午给民生银行的VIP讲课,说点儿《百家讲坛》以外的话。有钱人一定关心钱如何生钱,银行叫理财,让我现身说法。其实很多人误解我了。收藏做长线投资可以,短线买卖没戏。收藏是个怡心养性之事。太想着钱可能适得其反。过去的藏家注重收藏之乐,俗称‘成人的玩具’,精神需求大于物质需求。今天有所不同,物质第一,精神第二。”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文物艺术品市场实际状况和趋向看,似乎确实如此。

华尔街有句格言:“市场是由两种力量驱动的:贪婪和恐惧。”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希勒认为,从众的力量会驱动人们继续做别人都在做的事情。如果这种基本力量是乐观或贪婪,市场就会持续繁荣;如果是悲观或恐惧,那么市场显然会反转下跌。

投资有风险。1990年,在纪念梵高逝世100周年的热潮中,梵高的作品《加歇医生的肖像》在嘉士得拍卖公司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被日本纸业大王斋藤英夺得,创下了当时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价。与此同时,他还以781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雷诺阿的作品《红磨坊的舞会》。尽管花费不菲,斋藤英却“连叫便宜”。根据日本海关的不完全统计,截至1987年8月,日本人从海外购入87万多幅画作,总金额高达734亿日元。其中,从欧洲购入的高档绘画为1.2万余幅,总估价约为685亿日元,每幅平均价约为538万日元。其中包括毕加索的《朵拉.玛耳的肖像》(约1.08亿日元)、雷诺阿的《拿扇子的女人》(约3亿日元),以及塞尚、莫奈等著名画家的作品。另据苏富比拍卖公司和嘉士得拍卖公司的不完全统计,截至1989年11月,从苏富比拍卖公司和嘉士得拍卖公司卖出的名画中,美国人购得其中的25%,欧洲人购得其中的35%,而日本人的购买量高达40%,成为最大的买主。

然而,这些看似“非理性”的购买行为虽极大满足了买家一时的炫耀性消费心理,此后的结果却大相径庭。1997年以来,由于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陷入通货紧缩,并伴随阶段性衰退的长期停滞。昔日抢购来的西方名画,开始陆续流向经济增长相对稳定的欧美国家。据苏富比拍卖公司的估计,在该公司1998年上半年受委托拍卖的绘画作品中,有大约40%来自日本。嘉士得拍卖公司拍卖的艺术品总额达2500万英镑。英国《每日电讯报》在一篇报道中讽刺:“日本的艺术爱好者正在抓紧时间前往位于东京的川桥美术馆,以便赶在基弗的11幅作品流出国门之前再看上一眼。”由于高桥治宪的两家公司相继破产,他不得不转让自己于1988年以800万英镑购得的11幅作品,英国人恩特威斯尔以400万英镑的价格夺得。

以2.2834亿元成交的元代“鬼谷下山”青花圆罐,以1.2241亿元成交的清代珐琅彩花石锦鸡图双耳瓶,以6930万元成交的陆俨少《杜甫诗意图百开册页》……这些陆续涌现的成交记录,不断吸引着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目光。然而,某种意义上讲,屡创新高不是艺术品市场健康繁荣的真实信号。华尔街的投资者喜欢讲这样一句话:“历史总是在不断重演”。对于艺术品市场而言,事实显然也是如此。20世纪70~90年代,日本人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买了很多好东西,那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但随着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来临,日本的艺术品市场也开始日薄西山了。无独有偶,据报载,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似乎让当代艺术挨了“当头一棒”,在近来的很多拍卖场上,那些一度卖得比古代艺术品价格还高的当代艺术作品都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新的启示。

所以,从中国近些年文物艺术品价格屡创新高之际须意识到,艺术品市场实际上是一个风险很大、且不规范的市场。因此,对于艺术品投资者而言,冷静分析当前艺术品市场火爆的深层原因,显然有助于认清和规避潜在的系列风险。

2、价值与价格

对文物与艺术品的价值究竟怎样看?与价格是什么关系?似乎难以说明和说清,但却与收藏和文物艺术品市场息息相关。

要说文物(包括可移动与不可移动两类)的价值,都会说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并经由专业评估定级认定;要说文物的经济价值,却多有回避。珍贵文物被称为“无价之宝”,谁能说清司母戊鼎值多少钱?可要说经济价值就得说值多少钱,体现为交换价值,而交换就是商品(但文物作为商品有严格的法律限制)。权且避开文物的商品性质及法律诠释,直面其经济价值构成因素,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开篇《论价值》中说:“具有效用的商品,其交换价值是从两个泉源得来的,—个是它们的稀少性,另一个是获取时所必需的劳动量。”他认为前者只由稀少性决定,劳动不能增加其数量,所以其价值不能由供给增加而减低。这类商品如罕见的雕像、绘画、稀有藏书、古钱等,其价值决定于供求关系,与劳动量全然无关,“而只随着希望得到它们的人的不断变动的财富和嗜好一同变动。”

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写道:“艺术品的效用同它的价格高低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从使用和欣赏一件高价的而且被认为是优美的艺术品中得到的高度满足,在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是出于美感名义假托之下的高价感的满足。我们对于优美的艺术品比较重视,但是,所重视的往往是它所具有的较大的荣誉性,而不是它所具有的美感。除此之外,高价这个准则还影响着我们的爱好,使我们在欣赏艺术品时把高价和美感这两个特征完全融合在一起,然后把由此形成的效果假托于单纯的艺术欣赏这个名义之下。因此,凡勃伦认为:当我们称赞某件艺术品时,如果把这件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分析到最后,就会发现,我们的意思是说,这件艺术品具有金钱上的荣誉性。

在凯恩斯看来,如果你是一个纯粹的投资者,仅仅将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品种,而不是夹杂自己主观偏好的话,那么,理性的投资行为显然并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品,而是选择那些最可能被大多数人关注和欣赏的艺术品,即使这件艺术品制作的拙劣呆板,平淡无奇。这就是说,许多人之所以选择购买某种艺术品,并不是因为这件艺术品具有诸如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之类的所谓“真实价值”,而是因为你预期会有人花更高的价格从你手中买走它。这就是所谓的“更大笨蛋理论”:我们之所以可以几乎完全不管某件艺术品的所谓真实价值,即使它实际上一文不值,也愿意花高价买下,是因为你预期会有更大的笨蛋花更高的价格从你手中买走它。虽然从表面上看,影响艺术品拍卖价的直接因素是买家的购买力、卖家的保留价和艺术品的供求状况等因素,但事实上,决定艺术品拍卖价的深层次因素却是艺术品的吸引力、炫耀性和投机性。

3、赝品与鉴定

文物艺术品作伪古已有之。以书画赝品为例,据考证,制作书画赝品的年代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东晋时期制作假画的技术日臻成熟,而唐宋时期以假乱真的程度已令世人侧目,明清时期的书画作伪之风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日渐火爆,赝品的泛滥更是到了登峰造极地步,甚至出现许多分工程度和制作工艺都极高的专业化作坊和工厂,以至于收藏者对于赝品早已是见怪不怪了。

但是,由于文物艺术品真品数量有限,收藏者的收藏动机各不相同,且收藏行为还在客观上受购买能力的约束,因此,收藏者有选择性地购买一些制作精美的复制品,或者价格低廉的仿制品来“把玩欣赏”也是情理之中,可以理解的事情。

艺术品的真伪如何鉴定?鉴定是一门深奥学问。由一位专家鉴定每一位书画家作品根本不可能。与此相对应的是,艺术品的鉴定至今没有被文物界和收藏界公认的鉴定方法,大多依靠鉴定专家的经验和眼力,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境地。这种情况下,鉴定专家在艺术品真伪问题上的意见往往大相径庭、见仁见智。

4、改革与管理

我国文物艺术品交易市场化不可逆转的趋势已不言而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23至25条明文规定“全民所有的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单位的文物藏品禁止出卖”,“私人收藏的文物可以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收购”,“严禁倒卖牟利,严禁私自卖给外国人。”未经批准从事文物购销活动的,物款可依法罚没。可见我国现行文物法规与文物市场现实状况存在悖论。笔者以为,现实情况下,如下几个问题似可探讨。

一是继续允许民间古玩(文物监管品)市场入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收藏文物,珍贵文物分别定为一、二、三级,分门别类保管,一般文物称作文物参考品,不定级。文博系统内多称文物,按约定俗成的理解,民间收藏多称为古玩(除高古年代的文物重器),古玩不如文物价值高,也有道理。当然,文物古玩很多地方也可以统称。按规定,出土文物一概为国有,不允许古玩商收购,而实际上社会流传大量出土文物,来源均不甚明确,而在传世文物中也确有出土文物及乾隆前文物。

但文物艺术(商)品销售(包括相关服务)前景广阔。艺术经济的商品包括:国家法律所允许销售和拍卖的文物、古玩、复制品、仿制品和新造艺术品、工艺品以及新造的具有艺术和欣赏价值的民俗品。

二是正确对待和处理文物艺术品复仿制品与赝品的关系。

目前说文物赝品主导文物市场潮流,确实较为准确地概括了文物市场的现状,又形象描绘了文物市场作为特殊商品市场其自身固有的特殊发展规律。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文物商品必然越来越少.而对需求量不断扩大的文物市场,复制品作为替代品已在所难免。且文物这种特殊商品的复制也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好的复制品同样存在较高的收藏价值。所以很多人不赞成以打假的方式来治理文物艺术品市场的赝品,单靠行政手段也解决不了问题。马未都认为:“艺术品市场打假之事比较复杂。首先要弄清‘假’的概念是什么?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全国范围的收藏热,但情况不一样,例如,北宋年间仿古成风,但那时的仿古多是为了追求时髦,不是为了作伪;到了清乾隆时期,许多仿古行为的目的就是作伪,追求商业利益。我们今天打‘假’,打的应是作伪之假。由于立法不完善等原因,提出打假,方向是对的,但在短期内尚没有操作性。”

三是国有文物商店改革迫在眉睫。

国有文物商店承担的责任义务、实行的经营机制与市场经济法则形成强烈反差,成为难以逾越的悖论,各地国有文物商店开始了自下而上的探索尝试,改革经营模式与运行机制,寻求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再则,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面临向企业转制的总体政策性、强制性转制前景。因此,那些仍然保持事业单位性质的国有文物商店目前都面临改革压力,走在事业发展的十字路口上。

  在涉及国有文物商店改革方向时,出现了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全国国有文物商店希望与博物馆合并或改建为(民俗)博物馆的占据了绝对优势,远远超出赞同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的文物商店。 前述表明,全国文物商店库存文物已从1992年时的最高1500多万件下降到不足800万件,其中上等级珍贵文物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在逐年减少(当然,随着时间推移,所存的一般文物价值将会不断得到提升);如果认为国有文物商店尚存的这800万件文物属国家所有,进而认为这800万件文物不应再出卖而流向民间或海外,那么,实际上文物商店改革似乎只有一种选择,即国有文物商店退出文物经营,对其实行国家赎买。即以类似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民族资本实行赎买方式,将国有文物商店的人(适当分流)、财、物合并入(回复到)博物馆。一来避免文物的流失,二来从国有文物商店资产形成和扩大过程来看,其均为建立在财政资金初始投入基础之上的,故目前无论文物的所有权或各项资产性质均应属于国有和国有资产;反之,第二条改革之路是将其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而这意味着文物所有权(物权)的转移,文物价值连城,任其卖掉库存文物维持其生计应是毫无问题的,但这确与民间传世文物进入文物艺术品市场有着质的区别而断不可取。

综其全文所述,可以下列表述作为结语:国泰民安,盛世收藏,文物艺术品市场风云际会;或许“收藏(意义上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今天已有所不同,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换言之,文物艺术品市场系投资(投机)行为第一,收藏鉴赏行为第二。因此,无论民间收藏者、各类机构、行政部门均应从认识与实践上辩证思之,进而规范各自行为,择善而从之。


参考文献:

《2007中国艺术品市场年鉴-古董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艺术品市场的经济学-艺术品市场的魔鬼与天使》(马键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马未都说收藏》(中华书局)

《风云涌动:2005年艺术品市场与民间收藏之回眸》(钱冶 金铢-《中国文物报》2006年1月18日)

《以点看面 ——回眸07年文物收藏拍卖活动》(易嘉埮-《中国文物报》2008年2月20日5版)

《媒体对2008年艺术品收藏的种种分析》 (方同摘编-中国文物信息网)

《关于当前收藏与鉴赏的几点思考》(王宇信《中国文物报》2008年7月30日)

《拍后综述》(《收藏家》2008年第6期) 

《“都是市场经济惹的祸 —关于文物价值的经济思考》(方坦-中国

文物信息网)

《中国古玩市场的发展与现状》(刘心亮-世界艺术品网    2007-7-24)

《说说民间收藏》(高学训《中国文物报》2005年10月12日)

《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知多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01-29 第04版 ) 

《海外中国文物回流势不可挡》(曾慧燕摘自美国《世界周刊》) 

《文物商店的现状及市场作用》(于冰《艺术市场》2006年9期)


(载于《湖北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研究》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8年出版)

浏览:1434次

评论回复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