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制片湖北地方志:1978——2000电影史料(一)

星光 发表于2020-02-26 17:20:16

   1985年,湖北省地方志修志,完成1949——1977各大门类卷,在《文艺志》大卷中,包括“湖北电影事业”,其中分:电影机构,电影制片,电影发行放映等。根据湖北省地方志编撰办公室要求,2010年,湖北省必须完成1978——2000各大门类卷的修志编撰及印制出版。博主受命汇集(编撰)湖北地方志:1978——2000《文艺卷》电影部分,为此,作了如下案头文字辑录工作。

  image001.jpg

今日湖北电影制片厂——2008年10月摄

    湖北电影制片厂前身为1958年7月建立的武汉电影制片厂,厂长方西,副厂长邢西彬,属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领导,艺术骨干有陶金、傅伯堂、黄婉苏、韦布、王仲萱、姚梅生等。 先后拍摄汉剧舞台艺术片《二度梅》、《留住汉宫春》,故事片《洪湖赤卫队》、《亲人》,新闻纪录片《革命雄风战胜龙卷风》、《征服汉江》等29部。1962年,文化部决定该厂与珠江电影制片厂合并,保留部分新闻摄影人员,分布在省直文化单位工作。1971年1月1日,湖北省革命委员会政工组批准成立“湖北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由省文教局管理”。当年武影厂留下的新闻纪录摄制人员陈祖武、潘定石、杜丰、廖树生、李季春、李懋功等回到湖北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办厂方针是:“勤俭建厂,自力更生,土洋结合,逐步发展”,任务是:摄制新闻片、纪录片和科教片。1979年9月2日,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同意省文化局的报告,将该厂改名“湖北电影制片厂”,建设综合性的制片厂,“仍以摄制新闻、科教片为主”。此后,该厂逐步将故事片与电视片纳入业务范围。

  1978年以来,湖北电影制片厂继续保持原湖北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办厂特色,拍摄了一批新闻纪录影片。1979年摄制的纪录片《随县曾侯乙墓》记录了擂古墩古墓发掘过程,以及青铜编钟等出土文物的考古发掘与整理,向国人乃至世界揭示了楚文化的精湛与深邃。那悠悠古乐后随着《编钟乐舞》出访演出一同走向世界,熠熠生辉的东方文明让世界为之惊叹!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这是几代国人的三峡梦,截断长江是是我国水利、水电建设史上的一个创举。1981年,拍摄了纪录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工程的纪录片《长江截流》,纪录了葛洲坝建设者腰斩长江、成功截流的宏伟场面。该片荣获瑞士洛桑国际能源电影节特别奖第一名,被中央宣传部等四部委确定为百部爱国主义优秀教育影片。1982年摄制的纪录片《丝绸宝库》也同被列为百部爱国主义优秀教育影片。

   三峡地区是大溪文化的发祥地,有着绮丽风光、淳朴人情、独特的民俗,保持着浓郁地域特征的本土文化。纪录片《三峡情趣》以抒情诗般表现手法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优美画卷。该片1985年荣获法国塔布国际旅游电影节“银比蕾娜”奖和“公众奖”,获中国旅游电影节“金天马”奖。这是湖影厂拍摄的纪录片首获国际大奖,奠定了湖影厂具有纪录影片摄制优势的坚实基础。

image003.jpg

纪录片《三峡情趣》剧照(重庆奉节三峡夔门)

    三峡大坝工程是举世瞩目的世界级宏大工程,用电影胶片跟踪记录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传播价值,而且具有史料价值、文献价值。湖影厂具有拍摄水利工程纪录片的丰富经验,始拍于1994年的大型纪录片《三峡梦正圆》便是湖影厂拍摄三峡工程题材纪录片的又一力作。其第一集和第四集分获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特别奖和优秀纪录片奖。三峡截流是三峡工程建设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1997年,湖影厂拍摄的纪录片《三峡截流》真实生动记录了这一重大事件,展示了中国人民征服长江,实现三峡梦想的伟大壮举和巨大力量。该片1997年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纪录片奖。

    湖北电影制片厂专题短片生产向来以制作精良而独树一帜,同时期的优秀作品还有《黄金水道》(1993年拍摄)、《清江畅想曲》(1993年拍摄)、《中国杂技》(1997年拍摄)、《中山舰沉浮录》(1998年拍摄)、《中国人的传统节日》(1999年拍摄)。多年的创作实践使湖影厂的纪录片生产形成水利电力、考古发现、生态环保、观光旅游四大特色体系。

   湖北是旅游大省,有独特的自然风貌,有深厚的楚文化底蕴、丰富的三国文化遗存等,还有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由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定制并译成多种语言对国外发行的《武当览胜》(1987年摄制)、《鄂西土家人》(1988年摄制)、《长江葛洲坝》(1988年摄制)、《屈原与端午节》(1989年摄制),不仅让世界了解了湖北,更让世界了解了中国。

   湖北是农业大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棉花种植在湖北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湖影厂1980年摄制、在国内发行的科教影片《巧治棉铃虫》,浅显易懂地向农民群众介绍利用天敌消灭棉铃虫的成功方法,说明了为减少农药残毒,消除环境污染巧妙利用生物防治害虫的科学道理。该片荣获第一届全国农业科教片二等奖。

湖北电影制片厂在发挥纪录片、科教片生产优势的同时,积极筹划故事影片的摄制生产。

   较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电影制片业保持着完备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每年生产故事影片的指标由国家电影主管部门制定和分配,属计划内的电影制片厂(国办厂)才分配有影片生产指标,非计划内电影制片厂(省办厂)没有故事影片指标不能拍故事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约有电影制片单位42家,其中计划内的24家,其16家为故事片厂,制片、洗印、技术力量强,全国大约已形成年产3.2亿元产值的影片洗印能力,但每年只能实现1.5亿元的影片洗印产值;全世界当时有20台技巧洗印机,中国便占了8台。可是,硬性分配故事片产量指标、限定厂家影片生产数量的电影计划体制,制约影片生产能力无法充分释放,计划外的省办电影厂有了好本子却苦于没有拍摄指标,只好耗资购买指标(挂名出品)。

    这种历史背景条件下,湖影厂克难奋进,努力开拓生产领域,在具有一条完整的电影洗印生产线情况下,一面完成本厂新闻纪录影片、专题短片、科教影片的洗印生产,一面向外承接国办厂和其它电影厂的拷贝洗印生产。后因国产电影形势不断变化,湖影厂这条完整的电影洗印生产线全部拆除,设备变卖。

   自1981年始,湖影厂以自身力量独立拍摄了恢复故事片厂以来第一部故事片《三峡情思》,该片通过一位年轻美术工作者深入三峡创作采风,展现了美丽三峡风光,和一对恋人的美好爱情,向观众展示了长江三峡美丽自然风光,也描绘了改革开放初期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是一部格调清新、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好作品。在庆祝中泰建交十周年、在泰国举办的中国电影周上,《三峡情思》作为重点影片放映,受到泰国观众普遍欢迎和好评。 

 image005.jpg

故事片《三峡情思》剧照

   1984年,根据湖北剧作家沈虹光作品及湖北省话剧团在全国话剧汇演获奖剧目,改编拍摄了儿童故事影片《五(二)班》,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教育故事影片,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亲自颁奖,厂领导和主要演员受到李鹏副总理的亲切接见。喜剧片《笑声中的梦》(1985年拍摄)、武侠片《乱世英雄乱世情》(1985年拍摄)等故事片相继问世。1982年拍摄了湖北省京剧团创作排演的舞台戏曲艺术片《徐九经升官记》,塑造了徐久经这一封建官吏清正廉洁的人物形象,对腐朽的封建吏治作了辛辣嘲讽。该片荣获文化部优秀戏剧片奖。 

image006.jpg

儿童故事影片《五(二)班》剧照

   根植楚文化的沃土,1985年,湖影厂与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了彩色故事影片《奇迹的再现》。1978年8月,在湖北随县擂鼓墩发掘出土了距今2400多年的春秋战国编钟,这套编钟是当时楚国社会、经济、文化的缩影,是灿烂辉煌楚文化的象征。 1979年6月,曾侯乙编钟复制提上议事日程,1982年底,第一批复制的28件编钟顺利完成。我省文艺工作者以此为素材创作排演了古装歌舞剧《编钟乐舞》蜚声国内外,参加了1985年日本国际科学技术博览会和1985年香港艺术节,受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誉。故事影片《奇迹的再现》系在舞台剧《编钟乐舞》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影片保留了若干《编钟乐舞》的精采场面,再现了2400年前编钟演奏乐曲与古楚舞乐,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影片所呈现的艺术情调、总体风格与《编钟乐舞》所表现的浓烈的古楚风情相合谐,通过瞻仰屈原祠、观看端阳赛龙舟、参加民间祭祀活动等,使楚地今日尚存的古朴民风和所显示的楚文化之渊源在影片中交相迭现,令观众对楚地文化风貌有了感性认识。同时,启示文艺工作者只有立足于现实生活沃土,才能发掘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素材,创作出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

   湖北电影制片厂有着浓重的三峡情结。1998年,拍摄大型彩色宽银幕立体声电影《世纪之梦》,贯穿始终的是讴歌三代领导人对三峡工程倾注的心血和英明决策。世纪老人邓小平掷地有声的话语:“三峡工程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我们不能天天做梦,把梦变成现实才是真本事”!重唤国人“三峡梦”,为了这个梦,无数三峡建设者开始了气壮山河的远征。该片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和优秀编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三项大奖,同时被中宣部列为向新中国建国五十周年献礼影片,成为湖北电影制片厂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 

image008.jpg

大型彩色宽银幕立体声电影《世纪之梦》剧照

   1988年前后,湖北电影制片厂在全国电影厂中率先打破“小而全”和“单打一”办厂体制,锐意改革,拍摄了大量电视剧作品。

   1987年摄制完成八集电视连续剧《台湾黑猫旅社》开创了全国商业电视剧的先河,这是湖北电影制片厂电视剧生产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该剧创当年录像带发行全国第一,并获全国录像带“松雷杯”二等奖、全国优秀电视剧二等奖。《台》剧闯出了省办厂的一条生存之路。 

image009.jpg

八集电视连续剧《台湾黑猫旅社》剧照

   随后,至整个九十年代期间,湖影厂电视剧生产、制作可谓佳作不断,成绩斐然,有些电视剧剧目成为经典之作。

    1986年录制了《婆媳情》;1987年录制了《阿C的口福》、《车上的月亮》、《天上和地下的人们》;1988年录制了《大潮之下》,相继与观众见面。

    六集电视连续剧《辛亥首义》为优秀电视剧佳作。武昌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城,革命先驱者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这里打响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的第一枪,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990年,在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来临之际,湖影厂精心打造了这部意义深远的作品。《辛亥首义》当年在中央电视台第1套黄金时间播出,反响强烈。

    1992年摄制了电视剧《最后的团聚》,展现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与杨开慧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那段不为人熟知的革命和家庭生活,他们一家人在武汉的那些日日夜夜成为毛泽东和杨开慧最后的团聚。从一个侧面描绘了毛泽东身为丈夫、父亲、普通革命者的革命生活。本片获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小组好评,并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湖北省文艺最高奖——“屈原文艺创作奖”。

江汉平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华中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1993年摄制的14集电视连续剧《男儿女儿好看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以张划水这个朴实厚道又精明狡黠的“九头鸟”为代表的浪桥村一群好男好女,不安于贫穷落后的农村现实,重新安排选择自己的生活,终于走上致富之路。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实写照。该片亦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                                          

   另一电视剧力作《家在三峡》于1996年摄制,蕴含着深刻的巴楚文化内涵,其所表现的,并非单纯的三峡移民问题,亦非移民群众对故乡眷恋的情感,而是较为深刻地表现了现代文明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碰撞。那种对故土切肤的依恋与对现代文明的憧憬所产生的情感,饱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烈的现实感。该片荣获中宣部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入选作品奖和第十六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李鹏总理亲自为这部电视连续剧题写剧名,主题歌《三峡我的家乡》也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该剧的成功拍摄,成为湖影厂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为此,湖影厂艺术人员及干部职工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image010.jpg

 电视剧《家在三峡》剧照

   1996年,根据剧作家沈虹光作品及话剧舞台剧摄制的电视剧《同船过渡》则是一部呼唤建立新型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好戏。结构严谨,人物鲜活,台词精炼,充满喜剧色彩,是一部寓教于乐的好作品,1998年荣获第十七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

   1996年摄制的《好大一个家》,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古城荆州郑远路夫妇用自己博大的爱心抚养了40多名遗孤和流浪儿。在这个特殊家庭里,孩子们不仅得到了父爱和母爱,更得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关爱。该剧颂扬了人间处处有真爱的时代风貌,在中央电视台1套黄金时间播出,2001年获第五届屈原文化创作奖、2002年荣获省“五个一工程”第四届优秀作品奖,2004年荣获第二十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

   2000年,湖影厂产生新的领导集体,新领导班子以新的活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探讨分析现状和发展趋向,制定出一套适合湖影厂发展的新战略,摒弃过去片面强调社会效益,忽视经济回报的作法,开源节流,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使湖影厂的生产逐渐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进入21世纪,先后拍摄了电影《我的小学》(2003年)、《春天关不住》(2004年)、《阳光伙伴》(2007年)、《沔州烽火》(2008年)。与其他制片单位联合摄制了25集电视连续剧《沉默的证人》(2004年)、30集电视连续剧《迷雾》(2006年)、25集电视连续剧《美丽背后》(2007年)、30集电视连续剧《天职》(2009年)、24集电视连续剧《柳叶刀》(2009年)等多部电视剧。纪录片、科教片生产依然生机勃勃,主要作品有科教片《农村改水》(2003年获第九届中国电影纪录片奖优秀科教片奖2004年获第九届全国农业影视神农奖银奖);纪录片《三峡梦正圆》(2004年获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颁发的新闻特别奖);大型电影纪录片《千秋三峡》(2005年荣获第十一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和第二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奖,这是我厂首次获此殊荣);电影科教片《废旧塑料薄膜莫乱丢》(2005年获第十一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科教片奖提名奖)、《预防血吸虫病》、《网箱养鳝》、《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等。

    2009年,科教片《淡水小龙虾养殖》荣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发的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科教片奖;电影科教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荣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科教片提名奖。

在三峡工程全面竣工2009年,与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联合摄制了作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献礼的大型电影纪录片《三峡伟业》完成后期制作,于八月在北京举行的“向祖国汇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产重点影片推介庆典上获得推介。该片全方位、大视角、全景式地展现了三峡工程的磅礴气势和新三峡的秀丽风光,对三峡工程完工后期在防洪、发电、航运诸方面体现出的综合效益、解决百万移民这个世界级难题、沿岸文化遗产和库区动植物保护以及人们关心的大坝安全、泥沙等问题都做了科学的诠释。从不同侧面展示三峡工程既是民生工程又是民心工程。在国家广电总局举行的专家审评会和在武汉举行的首映式专家学者研讨会上,该片获得一致好评。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电影制片厂先后拍摄了电影故事片15部;电影纪录片116部;电影科教片22部;电视剧494部集,还有大批电视专题片和电视广告片。其中18部获国内外26个大奖,为宣传中国、宣传湖北、宣传地域文化,讴歌时代风貌,为繁荣影视文化,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特向湖北电影制片厂提供详尽文字与图片资料致以诚挚谢意)

浏览:5892次

评论回复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