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滥觞(史料)

星光 发表于2020-02-29 19:42:20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思想、学术界活跃,各种思潮纷纭蒸腾,不仅西方文化再度大量传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高度认同,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重新回归,进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命题,在中国哲学界高端学者倡导下,美国、加拿大华裔哲学家加盟,形成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之滥觞。1985年底,由武汉大学哲学系发起组织,举办了全国性第一期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讲习班,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萧萐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永彤、中国社会科学院庞朴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哲学教授杜维明、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成中英等亲自讲授。博主有幸参加了这一期学习,于1986年1月18日对主要内容进行了整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近年来中西方文化合流及其课题研究动态及举办这类讲习班的背景;中国文化传统的几个特点及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形成传统诸因素的历史考察;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对民族、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人伦、文化、自然科学及民族发展的影响;西方人对中国传统的态度;中国人如何对待历史传统。

   一、关于这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动向

   1、国内学界的动态

   A、1982年在成都召开了首届“近代中国自然科学为什么落后的”的理论讨论会,主要从文化、思维模式角度进行了研究,印行了论文集,代表人物是40岁的年轻学者金观涛。这次讲习班,武汉大学哲学博士研究生较多运用了这届研讨会理论成果。

   B、1985年12月,及此次武大哲学系举办了可能是全国性第一届系列讲习班;1986年元月,中国文化书院与北大中国哲学史研究室在北京举办“中外文化比较”第二期讲习班;

   C、1986年元月,在上海举行了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

   D、这一课题的研究,集中了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界学者极大注意力,将有大批专著问世,如冯天瑜先生的《中国古文化的奥秘》;李晓明   先生的《模糊思维的奥秘》;

   E、深圳大学中文系与人民出版社哲学编辑室创办《国学期刊》将出刊,中英文版,其与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创办了《中西方哲学》期刊及研究中心;

   F、中国孔子研究会(基金会——100万元基金),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领衔,吸纳海外投资,香港船王包玉刚及王宽成等,国内容毅仁等皆有注资;

   2、中国现代化进程必然提出这一命题

   A、武大研究生院副院长陶德麟认为,中国革命家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时,必然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倘若马克思主义不能容纳中国文化也就不丰富了;因此,改革开放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甲午战争前后,“五四运动”以后,“打倒孔家店”、对国粹嗤之以鼻,全盘西化,皆有失偏颇;

   B、刘再复提出,为现代化准备人的条件。突出的是,1985年12月,《光明日报》与文化部政策研究室联合召开文化发展战略座谈会,主要观点是,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建设人的心灵,是精神文明的基石,现阶段、新时期,一个没有文化的人是成不了道德高尚的人和    充满创造力的人,政治上和劳动中的先进分子也应该是文化上的先进分子;其二是,不能满足于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还要建立中国文化的窗口,将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和优秀的当代文化介绍出去,在对外交流发展传统文化,现在,世界范围已出现一股东西方文化大汇合的潮流,这也正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大好时机。

   3、关于东西方文化汇合潮流

   目前,西方出现东方文化回归热,为什么?

   欧美发达国家正兴起未来学派,有三大巨著:1956年,散文大师威廉•怀特的《组织的人》;1970年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1982年,美国社会发展预测家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这是西方从实践到理论认识到,高度工业化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给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带来冲击,需要用高情感来与高技术谐合,即所谓高软体与高硬体谐合,需借助于东方文化,东方人的伦理、哲学,这是从意识形态方面而言。若从工业现代化管理看,发现东亚的高速发展,形成东亚五小龙:日本、香港、台湾、韩国等,这些以东方儒道为主要文化背景的国家,依靠家族式人性化管理方式带来儒家资本主义民族复兴,给西方依靠生硬的规章、条例管理方式带来了挑战。

   因而显现出东方哲学似乎更符合未来发展的科学思维模式,如整体理念等,而且东方神秘哲学与近代物理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走向未来丛书》向人们揭示了这些闻所未闻的现象与理念,而成为青年人最喜爱的书)。因而出现了东方文化回归热。也就带来了寻根意识和民族复兴运动,如印第安人要求返回本土;如伊朗过快的现代化,民族宗教、文化近于消亡,引起混乱。   

   4、地球村、全球经济一体化(发达与不发达相互依赖),带来文化多元化,就世界范围来说,每一本体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但同时,文化寻根,渴望表现民族文化形态又同时并存。

   5、一些逆命题

   A、为什么改革开放的现实中,人们的思想一放就乱,一抓就死?为什么普及唯物主义教育多年,植根于自然经济小生产思维方式却在党内依旧占有市场?为什么建国以来,用相同的思维方式可以安度各不同的历史时期?均需从传统思维机制深层探究。

   B、马克思主义是否染上了浓厚的封建色彩。

   C、杜维明:在中国,政治力大于经济力、社会力、文化力,自古沿袭的君臣,是封建政体的遗留物。

   6、这次讲习班,具有浓厚的理论气息,充满探索精神。

   二、中国文化传统的几个特点

   文化的核心是哲学,所以从哲学上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中国哲学基本观点,基本倾向(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与意识关系)。

   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登载了中国社科院庞朴的《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非常精辟;张岱年先生《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及道:

   以伦理、政治为轴心,不甚追求自然之所以,缺乏神学宗教体系的中国文化,更富有人文精神,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天人交胜的宇宙观,整体观念,群体意识,而这一整体观念首先来源不将人与自然对立,而是天人合一,天人交胜的整体之宇宙观,源于《易经》。

   B、知行合一,知行相资的实践观(道德实践)。

   C、进一步说,来自于一体二元的哲学观,《中国古代思维模式探幽》(黑龙江刘景山),对将唯心主义与唯物严格区分开提出了挑战。

   D、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义与利;德与力。

   E、现出世而不是来生成仙的宗教观

   天人合一,入世思想成为主导心理,避免了全民族的宗教迷狂,信奉“天”,合乎于自然界与人格之天较之“上帝一佛”宗教意义淡薄得多。

   天命论,归结于人伦学说、道德论儒学宗旨,引导人们在现世作圣人。从宗教文化里吸收了许多营养,但较少纯粹宗教徒,李白、白居易、苏轼等做居士,但思想主流仍然是入世而非出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对造成传统之储因素的历史考察

    为什么在中国哲学、文化上表现出上述诸特征?

    庞朴说:“中国文化的以上现象,有它发生的种种地理的、历史的、经济的、民族的、时代的、心理的、认识的原因”。罗列现象不是难事,探索原因将困难多了。

    冯天瑜认为:“各个民族的差异性,是那些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所从事的物质生存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的”;“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区别于海洋民族的大陆民族文化;是一种既不同于游牧社会,也不同于工业社会的农业社会的文化,是一种与中世纪西欧的等级制度和印度种姓制度相出入的宗法制度文化,就是说,地理环境的——大陆民族,生存方式的——农业社会,社会组织的——宗法制度;这三个层次的格局,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类型,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系列优长与缺失,都与此或远或近、或深或浅地存在着内在联系”。

   A、关于中国地理环境,半封闭的温带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这里,并非宣扬地理环境决定论,作为东亚大陆,东濒茫茫沧海(非同欧洲的里海),西北横亘漫漫戈壁,西南矗立世界最险峻的青藏高原,加之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造成一种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国人自以为“中国者,天下之中也”,处在世界的中央,妄自尊大。

   文化是作为社会的人创造的,地理环境给人类生存提供的物质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向,人类社会愈接近原始阶段,这种影响力所占比重愈大。

   海洋民族、半岛群岛,海运之便,商业发达较早,人员交流频繁,又由于腹地狭窄,促使人们朝海外拓展,文化心理外向,文化系统处于比较动态开放状态,形成东地中海文明区。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势使人合,山势使人离。而湿润半湿润型的大陆,灌溉肥沃中原,精细农作已成为可能。

   B、中国农业型的自然经济

   中国先民的主体早在大约六千年前后,就逐渐超越狩猎和采集经济阶段进入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论语.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以农立国,重本抑末为理国之道,决定了农业社会的文化、民族心理,务实精神。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对事物直链式的推导、播种、收获、生产,圆圈分合,五行相克相生,没有黑格尔、费尔巴哈式的辩正唯心主义和人本唯物主义。    

   自然确定了农业社会政治观念:一方面,由千百个彼此雷同,极端分散而又少有商业交换关系的村落、村镇组成的社会,需要产生    高高在上、君临一切的集权政体和统治思想,“东方专制主义”由此而生。欧洲中世纪晚期才出现类似政体。

   另一面,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民本主义,农业社会产物,民为水,君为舟,民为邦本,使民以时,民贵君轻,仁、政、儒、道学正统,但骨子里支配的还是法制。

   C、宗法制度,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以父家长为中心的宗法制度,没有象古希腊、罗马那样发生奴隶主民主派推翻氏族贵族统治的革命,而《荷马史诗》却有记载。

   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奴隶主贵族,又由家族奴隶制发展成宗族奴隶制,而不是象古罗马那样由家庭奴隶制转变为劳动奴隶制。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国体、法律,公民关系,体现了法的精神。而氏族社会的解体在我国完成得很不充分,因而氏族社会的宗法制度及其意识形态残余大量积淀下来。血缘关系受高度重视,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继位,阉官,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天地君亲师,三纲五常,正统、道德、父统、宗法、师法,强化了延续道德力,尊先王,言必称三代、尧舜,成为中国古人立论的习惯。          

   四、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对民族政治、社会生活、人伦、文化,自然科学的影响。       

思维模式,是反映一定历史阶段人类认识能力和特征的思维要素结构的方法论原则,是包括思维认知结构、价值结构、情感结构、审美结构的四维立体系统。而从中外思维模式的演进,不难看出中西方文化差异。

   五、西方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知态度

   A、什么是传统,传统的多面性,多元化。成中英、杜维明先生从多源头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了解析。

   B、从西方现代工业化看中国传统。成中英先生提出复兴儒学,将中国古老的传统思想当作演讲题目,有意替孔子、孟子、老子树碑标榜仁、义、天、道为普遍原理,似乎高谈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的道德修养。

  以儒家为主流,强调追求道德理想的传统思想,曾几何时,不幸被曲解成似妇女缠脚或阿Q精神为代表的“封建余毒”。

  五四以来,救亡图存,反传统的传统,使中国现代化仿佛只是“全盘西化”,这种反传统的精神,早已成为现代中国的新传统强大势力。

   其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价值无论对中国即将到来的科技时代,或西方目前因人际隔离而形成的种种严重社会问题,可以提供许多建树,非一味主张全盘复古,应集中在如何去凸显具有现代意义的传统精髓,比如中国古代思想家,从一般道德实践的基本命题到天人之际的最高范畴一系列的传统智慧,除主观主义的认同以外,在科技时代仍然有客观的恒常价值,“父慈子孝”,“交友有信”,“不患寡,患不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甚或“天人合德,万物一体”,这一类广大宇宙秩序的理想,是否与二十世纪的生活方式或完全对立、冲突?

   中国传统的民胞物与,天人合一,这种注重到全体大用的宇宙精神,与西方由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商业主义等框架形成的现代西方生活方式对比,在未来东西方文化交流上,产生大的启发作用,中国人对宇宙天理深刻体验得来的哲学智慧,也正可以弥补西方文化弊端的不足。

   C、中国如何现代化在文化学上的意义

  杜维明阐述了现代化的含义,现代化的多元倾向;成中英阐释  现代化意义四项标准。

  日本热烈拥抱西方,又强烈重视传统,日本企业精神:技术西方化,组织原则东方化,而非条例、规范。

中国的文化断层,杜维明认为中国人既媚外,又排外。应发挥理性,整体定位,应变创新。  

   成中英告诫,中国应在现代化的开端,即积极防范社会的工业病,要大力发展超软体,复兴儒学。

  整理于一九八六年一月十八日   


  附一:《东西文化与中国现代化演讲集》目录(根据1986年5月杭州东西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讲习班讲演整理)

    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 ——庞  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主编

    文化讲习班答问 —— 李泽厚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启蒙哲学—— 萧萐父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

    明清之际的社会思潮 —— 包遵信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中国哲学》主编

    从百科全书看中西文化比较——梁从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本社理论研究室主任

    关于传统文化的评价问题——陈鼓应 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成中英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  美国东西文化中西高级顾问

    中国儒家的伦理思想(或儒家伦理)——沈善洪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杭州大学校长

    关于东西文化比较研究——王元化 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席

    中国近代史上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黄克剑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

    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 黄万盛   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文化发展的机制及其远景 ——黄万盛   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中国经学和中国文化 —— 朱维铮   复旦大学历史系

    文化背景中的音乐、文学、哲学和科学 —— 赵鑫珊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中西科学的不同命运—— 纪树立  上海社会科学院

 


    附二:中国文化书院1986年1月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研究室及九州知识信息开发中心举办第二期讲习班。内容为“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导师及授课内容如下:

   中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中国、印度及西方文化的异同;

   复旦大学周谷城教授:文化汇合问题;

   北大季羡林教授:中印文化异同问题;

   北大周一良教授:魏晋南北朝史学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庞朴教授:中国文化发展前景;

   北大乐黛云教授:从东西文学的相互影响看文化的汇合;

   北大严绍璗副教授:中日文化比较;

   美国加州大学魏斐德教授:①中国文化的认同及其创新,②从东西文化的比较看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

   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①从本体诠释学看中西文化异同,②西方现代哲学发展的趋势;

   香港中文大学刘述先教授:从东西文化的汇合看系统哲学的建立;

   法国第十大学冉云华教授:①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评介,②结构主义与解结构主义。

(讲习班为期15天,授课地点北京大学,报名地点:东城区沙滩北街2号《红旗》杂志社第二招待所九州知识信息开发中心。电话:447631—496。学费100元,报名费15元。大学生及电大生可选听,每讲1元。可由邮局汇款或银行转账——工商银行:北京王府井分理处,账号:6800107。报名时间:1985年10月20日至12月31日止)。

浏览:2632次

评论回复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