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前 屋 后——谨以此文深切缅怀已故32年的父亲及已故6年的母亲(文/谭昆)

松油村人 发表于2020-03-11 11:04:52

房前屋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本是对农家舍院恬静、舒适生活的写照,看似简约,但却非凡。所含之意,委实深远。这里姑且暂论一二。

一是描述了一种自产自消、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当然,这对于常年惫奔于都市的人们来说,是为之倾其而向往的惬意生活。

二是佛家的观念,种是因,得是果。没有播种,岂有收成?好因得好果,恶因得恶果。             

另,郭沫若在《洪波曲·苏联纪行》中也曾丰满、形象化地写道:“种下仁惠的友情者,得到仁惠的友情”。

由此说来“种瓜说”早已被人们赋于了各种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启迪。

再者,春播夏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毋庸置疑。但有时也全不尽然,在我的生活中就遇见到这样与之相悖的事例,它完全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

这里,还得从我的父亲说起,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事了。

1967年,作为走资派的父亲早已打入另册,靠边站了。闲不住的父亲总想找一点什么事情干干,干什么呢,想来思去。只有干农活了,在当时那种景况下唯有劳动没有人说,常言道:劳动最光荣,对,就这样。

于是间,他整天在机关大院里转来转去,终于发现了一大片长满荒草的空地,原来他要开荒种地。父亲就是这样的一种人,虽说是一个国家干部,参加革命已有几十年了,但骨子里还是一个农民。平日里每当看见哪里空着一块地,他总是喃喃自语道:“可惜了,可惜,如果拿来种包谷,岂不是又够一大家人吃个把月了”。在他的思维里,任何东西的等量价值交换就是粮食。

但在那个年代里,总不能去种一些粮食之类的东西,为此,他想到的首先便是白菜,关于这一点,当时的我确实闹不懂,直到后来才明白其中缘由。

image.png

▲晚年的父亲

白菜籽是特意从山东老家邮寄过来的。这样一来可了却他对土地耕种的渴望,二来又解物以为思的乡愁,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种白菜也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总是要拉上我们姐弟几个。从开始的清理杂草乱石到整拢土地,这些活计都是我们从未遇见过的,尤其是我,可谓苦不堪言。

接下来便是开挖土地,通过近一个月的开恳,一片大概有着七分地的面积被父亲与我们几个收拾的像模像样。种子下地后,虽然没有原先那样辛苦,但天天的浇水也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情。一般吃过晚饭,小伙伴们都要邀起,玩个游戏的什么,诸如躲猫猫、老虎护窝等等。而我们呢?则只能提着桶和脸盆打水浇地,眼吧吧望着人家玩得是那么的欢愉。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数月。

经过父亲的精心打理,地上的小牙破土而出,渐渐地由小苗变成了小菜,再由小菜长成了半大菜。当长到半大菜时,父亲又叫我们用稻草把菜从中间捆绑起来,当时的我们搞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

唉!管那么多干嘛,叫怎么做,就怎么做吧。如果你再问下去,肯定是喋喋不休地讲个不停。数月的除草、浇水已经是很劳累的,干嘛管这么多闲事。

白菜在父亲的期盼中,我们的无奈中渐渐地长大。这时的我看到地上长的白菜,怎么越长越像莲花白,但细看又不像,说它是白菜呢?它又长得像莲花白似的,由外向里包成一团,说它是莲花白嘛?它分明长的是白菜叶子,并且个头还挺大。这下的我兴趣便提起来了,一到放学,饭都顾上吃,就往菜地里跑,水浇得比过去更勤了,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最后大白菜竟然长得像板凳似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坐上去,一点问题都没有。

看到眼前的一切,似乎几个月来的辛劳都随之而烟消云散,反而还有一种洋洋得意的成就感,想来下面就是享受劳动果实的时候了。

收获是喜悦的,但结果却是悲凉的。

收获是最开心,但是我们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记得,那天父亲拉来一辆大板车,叫上我们兄弟几个,一起把大白菜收上来,足足装满一车,最后被父亲不经意的一句话“全部送到机关食堂去”。说得我们心都凉透了,这时的我怎么也想不通,这分明是我们几个月来的辛勤劳动所获,凭什么要全部交给公家。父亲的回答则是干脆的:“因为地是公家的”。我反驳的说:“地是公家,总不至于我们几个也是公家的吗?”父亲又说:“你们几个都是我养的,我作为公家的人,那你们几个自然也就是公家的人了”。

父亲一改过去威严的面腔并调侃的说道:“同志哥,不要有情绪吗?你们几个干点活也是应该的。关键是通过你们的劳动,知道了白菜是怎么由一粒粒种子长成一颗颗大白菜的,要说收获,这就最大的收获。如果没有这几个月来的劳作,你们又怎能知道呢?我们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就这样在父亲诡异的辩说下,我们似乎认为这样好像也是。算了吧,哪个叫他是父亲呢?只好认栽了。

image.png

▲子女与父母亲的合影

后来的事情便是一茬茬的种,又一车车的送,反正我们也习惯了父亲的专横跋扈。

由于有了几次种菜的经历,虽然身子骨瘦是瘦了点,但确实比以前壮实多了,不像过去那样怕冷怕热,小胳膊小腿也有力气了。

在几年后的下乡当知青时,干起农活来,那都叫不是事,很快就适应了农村生活。记得当时的生产队长还纳闷?怎么这个小伙子干起农活来,还满像那么一回事,上手这么快。当时我还在想,如若人家问起来,我都不好意思说。

父亲不善言辞,也不会讲一些大道理,但他睿智,很懂得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就拿这次种菜来说,其过程他只是讲了一些种菜方面技术性的问题,其余的只字未提。

父亲总是以其自身的亲历亲为来影响我们。虽然效果不是那么显而易见,但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若干年后的我们,似乎也领悟到了一些什么。在后来的工作中若遇到一些难事、烦事总会拿他去思索、去掂量。

随着岁月的流失,父亲早已作古,我们也都花甲有余。虽不会说什么“父爱如山”、“父爱像一本厚重的书”等等之类的煽情话语。但知道父与子的心灵,有时还是相通的,只是每个年龄段,有着不同的感悟罢了。有的超前一点,有的迟缓一些,而我呢?自然是属于后者。

(在清明节来临之际,谨以此文深切缅怀已故32年的父亲及已故6年的母亲)

浏览:3617次

评论回复
  • 徐国庆

    2020-04-04 徐国庆

    今天是2020年4月4日清明,我们跪叩祭拜南下前辈谭叔叔来了,身为您山东南下云南的战友后代,我们在向您献花并致崇高敬礼时,还要感谢您言传身教,用高尚品德和风范,培养了您们家中、我们好大姐和好才子谭昆和几个子女,是您的优秀儿女用深情、妙笔文彩,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凸显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家国情怀和崇高品德!

  • 甘玛

    2020-03-11 甘玛

    @松油村人 谢谢奉献的好文,老前辈种的是山东家乡大白菜,心中深藏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对子女身传言教的是道德世界观,对“公家”做的仍是无私奉献,这就是他们身上的烙印和一生的信仰,缅怀前辈,薪火相传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