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父辈的足迹(四)抗日烽火——起义篇

看山水 发表于2020-04-28 23:26:50

西安事变后,国共达成释放政治犯。父亲与李延令1937年9月在日军飞机轰炸南京城的爆炸声中,回到了山东肥城西里村父亲的家里,因李延令是外地人,在肥城开展工作很困难,遂回李延令的家乡馆陶,从此父亲再没有见过他。父亲出狱之前,徐麟村、王少芬已经从南京出狱回到肥城,徐麟村出狱后从西安去延安10月也回到了肥城。张维之任县教育局(督学),与县管学校有一定的联系。

      父亲回肥城之时,正是爷爷因为争夺村子里小学的领导权,打官司的时期,父亲从中调和矛盾,让他们别打官司,有钱出钱买枪打日本人吧。打官司的几家在当地算是富户,在父亲的动员下,官司不打了,有的人拿出钱买了枪。

       父亲回到肥城的当务之急是立刻找到党组织,以便更好的开展抗日工作。当时肥城没有党的组织,只有徐麟村、王少芬、张维之等几位在外地入党的同志且王少芬刚出狱,也没有与党组织建立联系。父亲与这三位同志开始了自发的组建抗日游击队的活动,以青年学生,小学教员为主,又通过父亲的关系及张维之的关系,联系了一些有抗日倾向的乡绅和个别的国民政府的乡,区长。

        1937年十月父亲他们四人由地下半公开发动群众,到公开亮明共产党员的身份,公开的宣传抗日,在肥城全县开展抗日工作。父亲说:”都知道我们这些人是从国民党监狱出来的,索性公开身份就是了”。他们四人先后动员李森堂、冯继五、李俊、蒋福庭、阴法唐、吴立全、王洪乾、葛阳斋、牛顺山,乔授卿、孙新民、安振田、王惠东、丁涛、桑龙轩、桑岐增、伊鹏武、伊翼杰、张杰等人,并通过他们发展人员,为武装起义作准备。

         父亲与王少芬、张维之都不懂军事,本来商议去延安学习军事,在王少芬家中准备起程时,张维之提出我们走了,发动的人员怎么办?不知道的还以为不敢打鬼子,最后三人决定,谁也不去延安,就在肥城打鬼子实践中学军事。

         此时,父亲通过辛俊卿找到鲁西北特委书记张霖之,向张霖之汇报了肥城目前的情况,主要是缺少枪支弹药,和大部分都是青年知识分子和农民,缺乏军事人才,迫切需要组织帮助,在张霖之协调下,组成以平津流亡学生为主的“三路军政训处战地服务团”来到肥城,进行抗日救亡活动。战地服务团“,巡演肥城各区镇,广泛采取文艺演出的方式宣传抗日活动”,”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放下你的鞭子”等节目,这些文艺表演,能吸引大批民众观看,而且易懂,就是宣传抗日,不但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在各阶层中也有很大影响。这种所有人都能看懂的教育形式,使当时的肥城人民备受抗日的思想启蒙和教育,是空洞说教式宣传抗日所不能比拟的,这为日后肥城形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绅士,地主,富农共同抗日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刘继和是肥城三番子头,乔授卿是肥城国民政府的区长)。

         "战地服务团"不但以艺术表演的宣传抗日而且在肥城开办学习班,军事训练班。参加学习班的多是肥城县的小学教员,青年知识分子。训练班主要对学员进行初步的军事训练,教授基本的军事知识。无论学习班还是训练班的学员参加培训后,都回各区,乡,村组织民众,对动员,组织群众参加抗日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这也是为什么肥城成为泰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自卫团初期一直在泰肥山区,大峰山区活动的原因。

         辛俊卿出狱后就与鲁西北特委联系上,这次是受鲁西北特委的指示,来肥城为鲁西北培养干部,但在父亲的劝说下,和征得张霖之的同意,培养的干部全部留在肥城和泰西,辛俊卿自己也留在了泰西。1940年后辛俊卿为泰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1年牺牲,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被国家民政部列为抗日战争牺牲的我军高级将领。

          1937年10月间,在父亲与张霖之鲁西北特委联系的不久(鲁西北特委归冀南党组织领导),徐麟村在泰安与刚出狱,受鲁宝琪委托到泰西发动起义的张北华联系上。父亲在11月份在肥城马庄徐麟村家中与张北华长谈一天。父亲,徐麟村、王少芬、 张维之共同商议决定,肥城参加山东省委领导下的武装起义。

           1938年1月,张北华、远静沧、程重远、夏振秋、崔子明等十个人,十一条枪与肥城武装100多人在空杏寺集合,攻进肥城城里,消灭了维持会长范维新,打响了泰西武装起义的第一枪。

           肥城泰西武装起义的枪声很快传遍整个泰西地区,不久长清、泰安的数支武装队伍齐聚肥城,泰西抗敌自卫团很快发展到1000多人。夜摸界首,围攻道郎战斗使泰西自卫团威名远震,在3月间发展到2700人左右,编为十七个大队,一个独立中队。四大队长清为主,大队长冯晓云、指导员袁振、参谋长张耀南。

浏览:2457次

评论回复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