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戴孔栋老师题为《梦醒回眸》的书稿小样,刚开始我被文章题目所震到,感到十分的惊诧,心里犯着嘀咕,怎么一个耄耋老人,居然还能写出这么一个充溢着现代气息、青春浪漫诗句的文章。不由地使我联想到李宗盛的《梦醒时分》、黎明的《相逢在雨中》等少男少女感怀青春爱情的生生世世。
怪我一时心急, 犯了知头了尾的毛病,对文章妄加猜忌。阅过之后,方知老师是通过“梦醒”,(以下均简称为“老师”)回望自己所走过坎坷且又幸福的一生。说到“梦醒”,只不过老师的的谦逊说法,实为谦恭之词。
老师的书稿谋篇布局,从大处着眼,微处着手,把其一生的经历,分门别类地用九个篇章加于概述。虽说是一些琐碎的家事,但透过其所经历平凡的人和事,我们不但清晰地看到老师坎坷且又幸福的一生,同时也可使我们深切地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激情与纯真,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讲,透过之,可感受到今天的共和正国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的昌盛,这其中则与无数个像老师他们那一代人的努力奋斗和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
老师出生于宣威市花椒园团地村,世代均为耕田种地,实为农家子弟,故其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都是“门前的梨树、桃树上有我的足迹;房后的花红树、板栗树上有我的手印;小河里有我光着屁股抓小魚的身影。”
虽然世代为农,生活尚不温饱,但到了读书的年纪,父亲仍节衣缩食地让兄弟姐妹六个中的他,读了四年的私垫,后在宣威的解放那年,这才转入县城的二小。1956年秋,幸运地考上了宣威第一中学。
在县城读书期间,由于家庭负担太重,父亲只好让几个哥姐回家务农,帮扶家里,仅供他一人读书。虽则这样,家里仍入不敷出,就连每月六元的伙食费家里都难以承受,为此只好选择每月一块五角钱的“寄饭”,有时实在饿的耐不住,也会到一些远房亲戚家搭个伙,蹭个饭。就这样,风以来、雨里去的终于完成了初中三年的学业。
1959年秋,考上了国家免学杂费且还供给伙食的曲靖师范学校。考上了师范学校,作为世代为农的家庭,并且又是村子几年来,唯一考上公办学校的他,在老辈子眼里,犹如中了举人似的,无疑于是家族里的盛事和荣光。
这样带着家族的希翼、父亲的期盼,老师来到了曲靖师范学校。在学校里“第一次看见钢琴,听到钢琴声是这么的悦耳动听”;第一次看到汗牛充栋的图书室。多少个“第一次”把老师晕得不知转向,一头扎进书的海洋,如醉如痴的狂吸着知识的营养。
但到期末放假,先前学校里的亢奋又回到了现实,回家总得要有路费。于是为节省三元钱回家过年的车票钱。与几个同学相约步行一百余公里回家。
刚开始的时候,还沉浸在极度的亢奋之中,一路上,他们时而大声的朗读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时而又低声吟诵着“枯藤古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随着天色渐渐暗淡下来,天上又飘来冰冷的雪花且夹裹着的冰凌,来时的亢奋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情绪底落到冰点,直至次日的晚上,才到赶到家里,身体极度的困乏,饥肠辘辘的煎熬,怎么到的床上,自己则浑然不知。
三年的师范生活很快过去了。老师在三年的学习中,不仅收获了学业,同时也收获了爱情。
在这里,老师遇到了今生今世相濡以沫的知心爱人---杨丽华老师。
这也许是千年修来缘分,此生注定的姻缘,说来事情来由也很蹊跷,他俩同分到一个班,并且还是同座,三年的学习生活,他们由相知、相恋到了瓜熟蒂落的爱情收获的时候,又遇到了班主任谢刚云老师,是谢刚云老师以着成人之美的菩萨心肠,把本应分到宣威和富源两地的他们,来了个折中的方法,把他俩分到曲靖县茨营乡的一所学校。
之后,便开启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相隨,艰难共担,虽则不乏艰辛且又幸福的生活。
▲老师早年幸福的一家
当然,老师在这里,不吝篇幅的讲述了在这漫长的期间,他们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窘境、有趣的生活 ,但更多是他们共同携手度过的一段段艰难岁月。
生活是艰辛的,同时也是甜密和辛福的。他们事业有成,子女均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老师与老伴杨丽华老师一生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相携相进。至中年起就呈现出厚积薄发的态势。
老师在1984年至1996年期间,参加“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课题实验研究。研究着眼于人的发展,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现代人为宗旨。并为此提炼出以“三个沟通”为基础的即﹕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沟通;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沟通的方法。该法在全国小语学会青岛会议上评为“十年改革优秀教改项目”。
▲勤奋耕耘 撰写论文
1998年,老师获得了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颁发的“中等师范学校及教师进修学校优秀教师奖三等奖”,并获奖金伍仟元人民币。
▲小学特级教师杨丽华
老伴杨丽华老师也不甘示弱,在长期的工作中,由于认真钻研业务,教育教学成绩斐然。在教学之余,积极探求教学理论规律,撰写了教学论文十余篇,其中《工程问题的复习设计》一文发表在中国小校教育权威杂志《中国小学教学》1990年笫11期上。
尔后,在曲靖市的名校“北关小学”,先后担任教导副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并兼任曲靖地区小学数学研究会副理长,曲靖市小学数学研究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理事长。
退休后的老师亦有着研究家谱的兴趣爱好,他整理考证的家谱,有别于常人,不愧于专家学者,无论是在研究的理论层次还是研究的方式方法,都有着不同凡响的特别之处。
作为一些常人来讲,他们只是热衷于罗列家族各个支系的发展状况以及家族成员分布的明细。而老师关注的重点则是家族历史上“源”与“流”的关系。为此,他于2013年在《曲靖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上发表题为《从戴氏源流看南迁北上的姓氏发展脉络》的论文。
该文从历史、考古学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家族发展沿革的脉络路经,并从中国浩瀚的历史古书堆里发掘考证出:戴氏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至今已有2800多年。自宋以后,尤其是元明清以来,戴氏人物逐渐多起来,这一阶段是戴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基本上奠定了今天戴氏发展的基础,此后的戴姓从一隅之地发展成为遍及中华大地中的一个大姓,在中华各姓氏中位列于第54大姓。
因此,弄清“源”与“流”的关系,则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好的家风。其目的在于百年之后,凭藉于此,后人知道自已从何而来,既往何处,它可作为一种预向性的推测。而这种预测可为后人提供出可供参照的、有形物像坐标及无形的精神层面的支撑点,也可作为人生规划的重要依据和借鉴,它是一种旁人无及、不可替代的独家享用的人生阅历。同时也可通过脉络路经的探寻,预测将要发生一些什么或已发生的事实作为推论依据。正如王充在他的《论衡•谢短篇》中写道的那样:"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
其实,老师的家风、家训,正如同他总结的那样:“培心地,固根本,正品行,敦士习,守本分。”
正因如此,老师很注重家风的培养,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极力做到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他所在的小学地处于农村地区,他的几个子女也同样在此就读。子女难免产生城乡优越感,因此,每当学校放农忙假,他都要带领孩子们随同农村孩子深入田间地头,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到什么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外,在不是农忙的假期,大女儿到副食品厂包过水果糖,到缝纫厂订过纽扣,缝过篾帽箍。二女儿还小,则帮忙家里生火煮饭,干一些打扫卫生、洗菜、收拾屋子的家务事。让孩子们过早的进入到一种“淘生活”的状态之中,领悟到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正由于老师这种有意识的生活教育,几个孩子在成人之后都能独当一面,有着较强的生活、工作能力。他们中间有的当上了领导干部,在各自的单位上都事业有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老师在书中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告诉我们:人的一生虽然五味杂陈,纷纷扰扰,但只要秉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则能将世上各种况味妥帖安放,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老师与老伴金婚纪念合影
老师在书中第七篇的“微弱的星光”里,无限感慨于他所经历的八十年中的每一个时段。感慨于他的家人、老师、同事、领导所予以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感慨于他的老伴杨丽华老师,与他风雨同舟,相携相进,走过58年的风雨历程。
▲老师现在的全家福
尼采说过:“感恩即灵魂上的健康”。为此,老师在本书的结束语中这样深情地写道:
感恩
生我,养我,疼我,宠我的父亲母亲!
感激
爱护我,关心我,时时挂念我的亲人们!
感谢
教育我,尊重我,赏识我,扶持帮助过我的老师,同事,领导,朋友及一切有缘之人!
是的,他感恩于每一个春夏秋冬,感恩于过去的每一次起伏悲喜,感恩于老伴杨丽华老师的每一次相依相伴,一切的一切都变得如此美好。
最后,作为晚辈及学生的我,在这里,权当本文的结束语:
祝戴孔栋老师,杨丽华老师幸福安康,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