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井村志》前言
国兴修志,族兴建祠,家兴续谱。近年来,自上而下的市志、区志、镇志、村志撰修已然成风。《南沙井村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修志的目的历来有“六字真言”,即“存史、资治、教化”。《南沙井村志》的撰修当然也不例外。
就村志而言,“存史”就是记录乡村历史,积累补正乡村史料。南沙井村历来重视村史资料的记录与积累。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村里的老革命老党员老书记黄振田、秦宗福等老前辈,就动议编写村史,并着手搜集、积累村史资料。至1974年2月,第一部村史终于编纂完成。这是一部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说它宝贵,一是在于同期村级史志文献极少,二是这部村史编写时,村里早期参加革命工作的许多老同志还健在,不少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村史在改革开放后,曾辗转存放,几经波折,差一点葬身茅厕,是老书记黄振田同志从村委会大仓库的夹淋道中拣回,使之得以保存下来。2000年,在时任党支部书记黄宏年同志主持下,整理编写了第二部村史,将村史资料从1974年延续至2000年。2012年暑假,笔者偶然得知这两部村史还在,便通过当时的村委会讨得原稿,牺牲休息时间将它全部扫描成电子稿,并自费打印、装订了若干份,原稿并三份电子稿打印件返交村委,使这两部村史得以更好地保存下来。《南沙井村史》从成稿到现在已过去数十年,随着省市区县史志资料的丰富、开放,以及热衷村史研究人士对原村史的研读、考证,发现这两部村史有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补正。“补”者,“补充”也,也就是原来村史上没有的重要事件应该补上;“正”者,“纠正”也,经严谨考证,确认原村史确实有误的部分,应该纠正过来,以防进一步以讹传讹。2016—2019年,石马镇着手编写《石马镇志略》,经村两委研究决定,要借“石马镇·南沙志略”编写的东风,编写《南沙井村志》,资料截止时间延续到2020年。《南沙井村志》不仅记录了南沙井村的过去与现在,同时对已有村史资料进行了丰富、积累、补正。
村志的“资治”功能在于通过阅读村志资料,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管理者改进乡村治理方式提供借鉴。当然,村志记载的是历史资料,并不会直接给出改进乡村治理的具体策略,这要靠治理者的思考与感悟。南沙井村民主政权建立以来的历史表明,从中国共产党在南沙井村落地生根开始,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亦或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有效的乡村治理方式,还是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把群众“组织起来”。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把群众组织起来,才有力量与内外反动势力作斗争,融入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滚滚洪流,实现当家作主,才有力量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建设美好家园,才有能力维护自己的根本权益,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组织起来,首先要有一个坚强的党的领导核心,以引导群众树立坚定的理想与信念,要有一支富有牺牲精神、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先锋队,要形成一种邪不压正、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舆论氛围。解散集体,弱化组织,化公为私,膨胀私欲,误导舆论,涣散人心,引导群众一切向钱看,为实现一己之私不择手段,必使乡村治理变成一盘散沙,这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是乡村没落之路。
村志的“教化”作用在于“以文化人”。南沙井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也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现代村庄。现有史料表明,南沙井村最晚至元末明初已成村落,迄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明正德年间的林泉老叟记于达之墓碑已有“沙井庄”的记载,距今有500多年。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所立朱家林碑碣,有“沙井北庄”字样,说明这时的“沙井庄”已分化为“北庄”“南庄”“西庄”三个自然村。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所立关帝庙碑文出现了“北沙井”的称谓,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所立《创修大井碑记》有南沙井、西沙井及各村领袖字样。考虑到村庄地名的演变至少需要经过几十年才能约定成俗,基本可以确定,最迟至明末清初(通常是指万历三十年即公元1602年,至康熙四十年即公元1701年),沙井庄三个自然村已分别称作“南沙井”、“北沙井”、“西沙井”。
新中国成立前,南沙井村隶属原博山县四区或下庄区盆泉乡。新中国成立后,隶属原博山县六区或下庄区盆泉乡、北博山乡。1958年10月,改称博山区郭庄(北博山)人民公社南沙井大队,至1984年4月取消“大队”称谓,始称“南沙井村”。
抗日战争时期,南沙井村地处金山根据地的核心地带,是博山工委对博山城区开展工作的重要基地,共产党在这个村发展的党员人数,党员、村民被鬼子汉奸逮捕、死难的人数,民国时期大饥荒年代饿死的人数,参加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的人数,上述各项占全村总人口的比例之高,在博山南部山区也不多见。博山农村“民先”组织发展、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六军总队部活动、北洼伏击战、夜袭博山电厂、惩处叛徒李奉奎等历史事件,都与这个村密切相关。可以说,南沙井村是我党、我军战争年代最坚强的堡垒之一,这里的干部群众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做出了重大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南沙井村的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组织起来,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绿化荒山,兴修水利,集中精力抓各项基本建设,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山区农村的落后面貌,最大程度地改善了群众的基本生活。至分田到户,全村已经在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了电气化、水利化,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并为实现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公社、市区(县)的表彰奖励。
南沙井村历史悠久,古迹众多,风光优美,物产丰富,村民勤劳,人杰地灵。这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把它整理出来昭示后人,对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南沙井村志》的面世,必会使更多今人知古,让更多后人知今,也必会激励南沙井村干部群众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我们的党,热爱社会主义,并由此焕发出更大的热情,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南沙井村志》编写组 秦克铸执笔
公元二零二零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