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絮的快乐》第四集自序

星光 发表于2021-03-15 11:01:59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伟大进军的号角。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文化时代, 这个“文化时代,就是要求整个社会有更高精神追求的时代”,这个“文化时代,就是创意的时代,就是追求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时代”,这个“文化时代就是一个高度重视文化产品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的时代”,这个“文化时代,就是一个照亮中国文化的时代”(北京大学叶朗教授《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文化时代》2011年12月7日《光明日报》)。我以为,这个“文化时代,也是文化遗产更有价值、更有尊严的时代”。

我们庆幸进入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正投身于这样一个时代,而做着我们应该做、愿意做、努力在做的事。

   在这样一个时代,文化遗产成为国家或地区形象的基本元素、文化象征和主要标志之一,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直观地说,当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遗迹成为外国元首国事访问必选项目和重要内容,当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到一地必定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当参观博物馆或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成为国人旅游观光的动机与目的之一,当一座博物馆日参观量达5000人次、10000人次,当全国年参观博物馆人次达5亿人次之巨,勿庸置疑,参观博物馆,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已成为今日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一种生活方式;当蕴含深厚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博物馆为人们所崇尚而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博物馆文化蔚然成风,博物馆文化成为一种时尚。

“博物馆文化——成为一种时尚”,这一命题酝酿已久,却一直未立论。2011年9月,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2011博物馆发展论坛发布主旨演讲选题,抱着积极参与、学习观摩的态度,写作完成《博物馆文化——成为一种时尚》,主要从九个方面进行阐述,洋洋万言。临近论坛举行的前三、四天,接到主办方邀请,我将作为论坛六位主旨演讲嘉宾之一。抓紧制作了“多媒体(TTP)”,10月26日,在首都博物馆多功能厅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2011博物馆发展论坛上作了提纲携领的演讲,是为本集开篇。

2009年,为迎接辛亥革命100周年、2012年中山舰建成下水100周年,为弘扬孙中山先生爱国主义和民主革命精神,为铭记100年来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独立、国家进步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牺牲的革命先驱,缅怀在武汉保卫战中牺牲的中山舰抗日阵亡将士,也为深入挖掘湖北独特的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文化历史资源,湖北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文物局启动了大型历史画册《中山舰》编撰工作,力图将此作为湖北省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重要内容及重点出版物。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任执行副主编),在近两年时间里(一度中断)作了大量组织协调工作,曾对编撰体例、新增内容、各部分顺序提出重要建议,并参与“序言”与“后记”的撰写、修改。2011年10月,该画册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作为纪念品赠送给了出席湖北省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活动的海內外嘉宾,这一重大出版工作顺利完成,画册编撰初衷得已实现。

围绕中小城市博物馆建设与展览陈列水平提升,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建设,迎接全国人大常委会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关注大别山“红色文化”遗产片区建设,大力维护文物安全等本职工作方面,及时汇集资料,对相关工作进行了记载,成为文博部分的主要内容。

全国人大常委会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组2012年4月11日至18日来鄂执法检查,16日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丹江口水库文物保护工作,在碧波荡漾的丹江口水库航船上,有幸与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白克明主任(曾任海南省委书记、河北省委书记)留影;而10年前的2002年6月,时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朱开轩(曾任教育部部长)为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来湖北作立法调研,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丹江口水库,有幸陪同调研、考察,亦于丹江口水库留影;相隔10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立法调研与执法检查,有幸与第九、第十一两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于丹江口水库留影,十分有意义,值得纪念!

在父母家中找出1995年春节前夕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那年,爸爸妈妈到了海口,春节不回武汉。妈妈说,看了信非常高兴,反复看了多遍(一直保存)。信中写道:“爸爸妈妈健康长寿是全家的幸福,也是儿女们最殷切的期望!我们对父母没有任何经济上、体力上的要求,唯一要求是爸爸妈妈自我保重,悉心保养身体,要求爸爸妈妈放下任何心理负担,吃得舒服、睡得舒服、生活得开心,这是您们现在能对儿女能尽的唯一责任!要从这一‘高度责任心’或思想高度(境界)来对待自己的吃、穿、住、行”;针对妈妈偶尔出现的心理不平衡,我在信中劝慰道:“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所以,人只能靠自我心理调节,要怡然自乐,要靠哲学涵养来保持精神与情感平衡,‘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不乏阿Q式的自我安慰,但可用以对金钱社会、功名利禄作心理抗衡。”;建议爸爸妈妈借鉴辜振甫先生(台湾海峡两岸基金会第一任会长)待人处世信守的四句话:“‘宽其心容天下物,虚其心论天下事,平其心究天下理,定其心应天下变’”来看待社会和对待生活。

不过,并非漠然于伴随社会生活而让人产生的各种心理,包括父母所期待的良好愿望。因此,多年来,除在生活中尽力照顾年事已高的父母,同时,也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

父亲1938年1月1日参加中共山东省委组织发动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走上革命道路。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组织部发文,提高1942年以前参加革命、离休前任正厅职老同志享受副省长级(医疗)待遇,父亲与之无缘。  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2011年4月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提高部分离休干部医疗待遇的通知》(组通字[2011]27号),第二条规定“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2月31日参加革命工作、离休前为副厅局级的离休干部,提高享受副省(部)长级医疗待遇”。经过组织部门申报、审批,2011年6月29日,中共湖北省委发出《关于60名同志待遇问题的通知》(鄂发干[2011]113号),父亲享受副省长级(医疗)待遇。作为儿女,既要关心父母的生活起居、治病医疗,也要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心理健康。父亲落实相关待遇,甚感欣慰。为此,特别撰文《祝贺父亲享受副省长级(医疗)待遇》。

   平日,听妈妈说,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在山东曾住在妈妈老家村子里。妈妈王雯是山东临沂莒南县人,那里是沂蒙山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是八路军115师、山东纵队战斗的地方和中共山东分局所在地。1943年3月,罗荣桓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八路军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曾住在妈妈老家村子里。受革命熏陶,1945年1月,妈妈参加了革命。根据妈妈的零星回忆,将这段史料编写进《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在山东曾住在妈妈老家村子里》。

2011年,获得伯父邢铁民生平、大舅王纪昌履历,并在深入搜寻他们征战生涯、革命史迹中,深为家族中老革命军人为新中国浴血奋战(伯父曾四次负伤)、为民族、为人民大众翻身解放而战的革命信念、战斗意志及光荣历程所感奋!

伯父邢铁民1937年8月参加革命,离休前任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副部长,解放战争中,曾随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第三野战军第22军参加淮海战役(最后围攻陈官庄杜聿明)、渡江战役、解放舟山群岛;大舅王纪昌1941年参加革命,离休前任解放军体育学院院长,解放战争中,曾随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四野战军第40军参加辽沈战役(主攻锦州,会战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解放海南岛,后入朝参战。

         在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中,伯父邢铁民、大舅王纪昌分别作为人民解放军非常具有战斗力主力部队的一员,参加了人民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以及渡江战役、华南大追歼,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依然奋不顾身、勇往直前,为新中国最后一战,分别参加了解放舟山群岛战役与解放海南岛战役。这既是党、共和国、人民军队的光辉历史,也是家族的一份荣耀。

有一个插曲:2012年2月,在参加国家文物局于浙江宁波召开的有关会议随与会人员乘大巴车前往舟山群岛途中,车驶经金塘大桥,金塘岛是舟山群岛三大岛屿之一,1950年5月,人民解放军发起解放舟山群岛战役,伯父邢铁民时任金塘岛主攻团——七兵团22军66师198团副团长。当我第一次踏上舟山群岛,车驶经金塘大桥,心情激动,遂向车上各位介绍伯父当年在此的征战生涯。没想到,一位处长调侃说,哦,你们家里都是反政府军的呵;我也调侃道,那你们家里是蒋介石阵营的吗?

虽然一阵哄笑,却是群情振奋。

回想自上大学以来,就一直面对中国是否应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争论与疑虑。在《思絮的快乐》(三)有关篇幅中曾有过鲜明的表达:

“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当毛泽东主席站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六万万中国人民发自肺腑的欢呼、发自心底的幸福感,激发出的革命、建设热情,对党的信念、对祖国未来充满热望皆前所未有,令人感奋难忘!今天,这种能够让数亿中国人如此满怀激情的时刻再有过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将彪炳千秋!”

正因为此,对父母及其革命生涯一直充满着崇敬之情。这些年,不懈地搜集整理父母革命生涯纪略。继而,将伯父的征战生涯、大舅的革命履历编入第四集。刚刚读到2012年7月 5 日《南方周末》对国民党将领白崇禧之子、台湾作家白先勇的访谈,很有感触。白先勇十年前开始动笔为父亲白崇禧作传,但此后十年他为其青春版《牡丹亭》剧目所累,2011年底,他监制、导演的青春版《牡丹亭》演满200场,正式封箱,他觉得是时候从经营了20年的昆曲中抽身回来,好好写写父亲了。白先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传记还没写完,三年前,他先搜集了数百张照片,翻找资料,推敲图注,集结成上下两册《白崇禧将军身影集》。白先勇说在讲述白崇禧的时候,他不单是一个写作者,也是一个父亲的儿子。

“不单是一个写作者,也是一个父亲的儿子”,国民党将领的儿子尚且能这样做,老共产党人的儿子更应铁肩担道义,义不容辞。故五年前,我亦协助父亲编撰、印制了《我从泰山来——参加革命七十周年纪念》文集。我以为,尊重和铭记父母的革命生涯,就是尊重党和国家的历史。我始终相信,凡对中华民族深重苦难有着深切感受的人们,凡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着深刻理解的人们都会认同党的老一辈革命者的革命生涯而永志不忘。

家中老阿姨熊玉贞于1953年9月便来到了我们家,老阿姨是当年公家按照父母亲干部级别(实行供给制)为家庭配备的保姆。老阿姨在我们家近30年,后几年因病体弱,与老伴一起生活,父母依然付给生活费,养其终老。老阿姨一生未曾生育,视我们为己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父母终日繁忙,我们离不了老阿姨的照顾,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老阿姨陪伴我们度过风雨如磐的岁月。2012年是老阿姨去逝三十周年,我们深切缅怀老阿姨,谨通过与老阿姨一起生活片断的回忆,以为祭奠。

近几年,几部以纪实文学体裁写中共历史的著作颇受欢迎。如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所著《红色三部曲》(其中之一《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2009年再版);国防大学金一南少将所著《苦难辉煌》(华艺出版社2010年出版)。而《苦难辉煌》是被称为“非常流行、诸多领导干部几乎人手一册”的书。读这两本书,常常手不释卷,觉得这种读书的感觉好久没有了,人们在快餐文化的侵蚀下,已难得读书。

《苦难辉煌》中有这样一个论段:“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里程碑。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唯有毛泽东是真正成熟的领袖。而唯有长征那种艰难困苦的环境,才能使从1921年建党之日就开始的对领袖的漫长选择得到终结”。

   无独有偶,在《为﹤长征﹥而感动》(《湖北文化》2006年第6期)一文和2009年4月7日博客《为﹤长征﹥而感动——从电视剧﹤长征﹥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一文结束语皆为:“毛泽东领导我们党和红军历经千难万险赢得长征胜利、乃至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胜利,建立新中国,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电视连续剧《长征》史诗般地再现了红军长征这一伟大壮举,弘扬了长征精神,揭示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的这一历史选择”,可谓异曲同工之妙。

2011年底,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学者杨奎松在其所著《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史札记》《“辉煌”莫建在沙堆上—﹤苦难辉煌﹥一书的正误与批评》一文中,从史学研究的治学精神、科学态度、著述规范诸方面对金一南所著《苦难辉煌》提出了批评。不过,我以为,这并不应排除普通公众喜欢读金一南等以纪实性文学体裁写中共党史的著作,只是不可全然以此当作党史的全部。

2012年4月26日,杨奎松接受《南方周末》记者访谈,解读其所著,进而回应对中共革命的疑虑。

长期以来,国内外史学家有一种观念:中共革命的成功,是因为其回应了国内的土地危机,但从历史来看,中共多次在存亡之际能够扭转形势,似亦有偶然的成分,如1935年毛泽东在《大公报》上发现陕北苏区的存在,又如1936年发生了“西安事变”。就此,杨奎松回应当如何看待中共革命胜利的必然性。

对于这样敏感和持续已久的争论与疑虑,杨奎松从严谨的近现代史学研究角度给予坦诚回应,令人感奋。我几近全文引录了这些资料。

   其实,2011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即七一讲话中就强调指出:“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只有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和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还有什么好疑虑和争论的!

当退休年龄愈益临近,愈是珍惜所剩不多的工作时间,愈想尽力多工作;同时,随着父母年岁一年年增高,也愈想多陪伴在父母身边,亲近父母。因而,每每在无尽的牵挂中一次次踏上出差的行程。于是,只有通过加快生活节奏、提高工作效率,力争达到时间分配与心理平衡和情感的慰藉。

现在,有这样好的工作、学习条件,真的不可有丝毫的懈怠,故以一支笨拙的笔,不停记载下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所思、所看、所感。

今天一早,车经武汉长江一桥武昌桥头堡下,看见每年为纪念毛泽东1966年7月16日横渡长江而准备横渡长江的人们,脑海不由浮现1968年我13岁横渡长江的那一幕,当年,那位敢于在大风大浪中搏击长江的少年,现已是两鬓斑白,即将退出社会舞台,不免唏嘘。值得欣慰的是,你努力过,你为曾经的时代留下了些许文化的印记!

 2012年7月16日

浏览:1886次

评论回复
  • 甘玛

    2021-03-16 甘玛

    向老前辈致敬!

  • 孟新生

    2021-03-15 孟新生

    邢老师好!记住忆前辈的艰辛,写好前辈的革命历史,I是我们的责任。是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向你的革命父母致敬!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