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烽火网站上看到由徐瑞云、徐国庆撰写的《南下干部建石林,邓小平说建得好》一文。文章标题直白且又新奇,一下子就僚起了我的阅读心理,读过之后,方知闻名遐迩的石林的一些前世今生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石林的开发早在康熙年间就开始了,那时的游客多是一些文人骚客,云游人士,其道理很简单,石林地处偏远地带,若要去的话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而真正普通百姓是不可能到此一游的,因为没有这个经济势力。而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利用为广大百姓为之所用,则始于新中国之初。
谈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即本文作者的父亲、南下干部徐相谦前辈。一个石林的开拓者,一个把这鬼斧神工、粗旷雄伟,闻名于世的奇景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常寻常觅的人。
在开发之初,当时社会上就有一些人风言风语道,这些山东来的泥腿子行吗?“知道石林吗?”
▲照片拍摄者为徐相谦
▲照片拍摄者为徐相谦
说到“泥腿子”曾有人这样说过:中国共产党是由一班泥腿子组成的队伍,为什么打下江山后还能站稳江山、巩固江山。殊不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则是由一大批“指点江山”的大文人而组成。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
▲照片拍摄者为徐相谦
刚解放时的路南县(今石林彝族自治县)满目疮痍,人民生活十分落后贫困,且交通十分的不便,石林又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时任路南县县长的徐相谦一边组织生产发展经济,改善和提高少数民族生活水平。一边组织人力勘察修路。当时所面临的困难是难于想象的。为此,他曾苦恼过、徘徊过、还曾写信给他的老父亲诉说过。父亲马上回信:“要紧紧依靠本地区干部、政府,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要时刻想着为人民办好事。”
父亲的谆谆教导给予了徐相谦无比的信心和力量,由此他的目光放得更远,想到石林风景区开发后续的前景,想到怎么让广大劳动人民也能看到这旷世奇景。
徐相谦的父亲徐金六即山东滨海地区著名的抗战老人,同时也是一个文豪级的老先生。父亲的一席话点醒了徐相谦,他即从“路”与“行”着手。当时石林的路只是一些羊肠小道,道路成了制约游人前往的瓶径,于是修缮景区小路成了当务之急。
路通了,游人还是寥寥无几,当时的人们从宜良坐车到路南,再换乘马车到石林,颠簸一两天才能到达,或以先到路南县城住下,再用大半天的时间到石林,非常的不便。这就急需解决住的问题。为此,徐相谦在财政的窘境下,动用了一些财力建盖了招待所。在当时动用财政,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后来时任西南局书记邓小平同志携夫人卓琳及王稼祥同志一起游览了石林,参观之后,不仅没有批评,反而夸讲了一番,表扬他:“建的好,有眼光,”但又批评道:“太小气了,建得小了,”。
从那以后,徐相谦用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从日本鬼子手中缴获的战利品照像机,跑遍了整个石林景区,拍摄和绘制了大量石林区域的分布图,积累和丰富了景区的第一手地型资料。并亲自动手绘制和撰写了《石林介绍》《石林示意图》和《对游览石林路线的意见》
徐相谦能从一堆光怪陆离的石头山中,魄力定夺的发掘其所蕴含的价值,仅从这点上看,则得益于老父亲。徐相谦虽然文化不高,但有一位文化修养极高的父亲,即滨海著名的抗战老人及文豪级的徐金六老先生,老先生的传统文化的底蕴无时不在影响着他。因此,父与子之间、耳闻目染的熏陶早已达成某种心灵上的契合。凡此种种,自然拈用自如。
说真的,建国之初,国民党政府留下一个烂摊子,百废待兴,要干的事很多,但徐相谦则能看到其中的价值所在,在当时不仅需要远见卓识,还要有着为人民服务的担当。对此,作为后辈的我们,对前辈徐相谦叔叔这一壮举。不由地肃然起敬,钦佩之至!
▲中共石林彝族自治县党史研究室苏建康主任及李卫萍副主任与捐赠者徐瑞云合影留念
▲捐赠荣誉证书
时隔60多年后的2016年,其子女把这些珍贵的“石林游览图”的原件、亲手拍摄的石林照片以及回忆录等11件珍藏品,全部捐给了中共石林彝族自治县党史研究室。
通过上述两件事例,不难看出,当时的南下干部不仅有远见,且还有担当。用现在的话来讲:即理想信念是一种执着追求。自己所想出来的点子、举措、方案只要符合实际情况,就要大胆地去做,那怕是背负着掉袋脑的风险,也既往如前,在所不辞。
岁月荏苒,经过70年的沧桑,徐相谦筹建石林一事,事实证明,老县长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他的远见卓识、“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坚守,说明意志弥坚的信仰力量所在,从而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关键在于有一大批像徐相谦同志那样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实事,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同时也使我们看到徐相谦同志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情怀,那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