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
抗战时期莱芜和庄据点建撤时间考证
秦克铸
【按语】笔者的家乡位于抗战时期的博山四区与莱芜六区交界处,曾一度划归莱东行署、博莱县管辖。受1938年10月入党、在村里担任青年团长、青救会长、青抗先队长的老父亲秦宗宜影响,笔者对抗战时期家乡及其周围发生的任何有关抗日的事情都有浓厚的兴趣。在笔者还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抗战时期,离我们村不远的地方有个“和庄据点”。在抗战最困难的民国三十二年,我们村同时应付着周围10多个鬼子据点的敲诈勒索,这些据点中又以和庄据点、北博山据点、蛟龙据点(伪区公所所在地)为最甚。这也是笔者不惜费心劳神研究考证这些据点的原因。
莱芜的和庄、青石关均地处博山通往莱芜的交通要道上。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如果仅仅在青石关设立据点,则只能控制从博山经青石关到莱芜的山道(这条山道虽是捷径,但却不能通行汽车,特别是冬季大雪封山以后人行也非常困难),并不能控制可以通过辎重车辆、便于机械化部队通过的博莱公路(北线)。只有在和庄设立据点,才能实现对博莱公路的完全控制,因为不论是从博山经青石关到莱芜,还是从博山经蛟龙、石马去莱芜,和庄都是必经之地。因此,从鬼子机械化通行(部队、辎重)的角度考虑,和庄的战略位置绝对不比青石关要差。
和庄据点的建撤时间似乎早有定论。据中共泰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历史的控诉:侵华日军在泰安的暴行及日伪军据点分布调查》(济南出版社,1993.12,以下简称《莱芜日伪据点》)第349页“莱芜县日伪军主要军事据点碉堡分布一览表”记载,莱芜境内和庄附近的日伪据点、碉堡一共有4处,包括:青石关据点,1940.1设立,驻扎伪军40,1944秋撤离;和庄据点,1941.1设立,驻扎日军30,伪军100,1944撤离;和庄碉堡,1941设立,驻扎伪军12,1943撤离;猴子岭碉堡,1941设立,驻扎伪军40,1944撤离,驻扎汉奸队。在这四处据点碉堡中,只有和庄据点驻扎有日军30人,且伪军驻扎人数最多,达100人,应该是和庄地区日伪中心据点。本文说的“和庄据点”即特指此中心据点。经过笔者深入考证,以上和庄据点的建撤时间似不能作为定论。
和庄据点的建立时间
已有结论按《莱芜日伪据点》的记载是1941年1月。笔者考证后认为,和庄据点的建立时间应该与青石关据点设立时间(1940年初)差不多,或略早于青石关据点的设立时间(1939年冬?)。
《莱芜日伪据点》第345页记载,“至1941年春,敌在泰莱公路莱芜境内,先后安设了马家庙、鲁西、嘶马河、何官庄等据点;在章莱公路莱芜境内。先后安设了娘娘庙、上游、雪野、南岭子、青石桥、枣园、下水河、口镇、芹村等据点和碉堡,在博莱公路沿线莱芜境内,安设了青石关、和庄、常庄、苗山、孝义等据点;在莱新公路沿线莱芜境内先后安设了安仙、南冶、颜庄等据点。日军还在泰莱公路北侧挖了一道50多华里长,宽、深各4米的封锁沟;在博莱、章莱公路山区段筑起80余华里长的遮断墙,墙外挖壕,设铁丝网,严密封锁抗日军民的活动。”中共莱芜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中共莱芜党史简编(1926-1949)》(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10)等史志类资料多采用这种说法。这段话的意思应该是说:和庄据点设立于1941年春之前。
据中共泰安市委党史征集研究办公室编著《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第1卷(1925.8-1949.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06)第75页记载,“1940年,日军相继打通泰莱、莱新、章莱、博莱公路,开始对泰山区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分割、封锁和越来越频繁的‘扫荡’。泰山区军民英勇奋战,为保卫抗日根据地而斗争。”如果说日军1940年就打通了博莱公路,那么在博莱公路的必经之地和庄必会设立据点,否则就无法保证博莱公路畅通。据此分析,和庄据点一定在1940年就已经设立了。
山东省民政厅《光照千秋.山东革命烈士事迹选(9)》(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09)第266页马洪喜“智勇双全的参谋长——石峰”一文记载,“日寇为了封锁我抗日根据地,在樵岭前、青石关都安上了据点。青石关是博(山)莱(芜)边界的重要隘口,是我根据地进入博山城的第一道关口,日寇设立据点后,对过往行人盘查极严。1940年2月28日,四支队司令部命特务团夜袭青石关据点。战前,特务团派侦察员石峰和崔五两人前往青石关侦察,在当地群众掩护下,两人很快摸清了敌人的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情况。在回部队的途中,两人夜宿平州村,被坏人发觉,并向和庄日伪据点告了密。”“当夜12点,石峰、崔五两人尚未睡熟,突然听到墙外有杂乱的脚步声,两人迅速出屋察看动静,发现日伪军已把院子团团包围。……石峰、崔五便声东击西迷惑敌人。崔五是平州人,地形熟悉,趁敌人混乱之机,两人翻墙越屋冲出了敌人的包围,顺利地回到部队,向团首长报告了侦察情况,并于28日夜亲自为部队带路,袭击了青石关据点,歼敌20余名。”“青石关战斗之后不久,石蜂先后担任25中队中队长、特务连司务长、团部管理员等职,后来,又到一营任连长。”从这段记载看:1940年2月28日四支队司令部命特务团夜袭青石关据点之前,和庄据点已经设立了。
分析鬼子在青石关设立据点的目的应该不仅仅是为了控制青石关这个隘口,因为如果不在和庄设立据点,实际上它是无法达到控制博莱公路之目的的。因此,和庄据点如果是博山方向的鬼子设立的,那么青石关据点只是博山鬼子的前哨,其设立青石关据点应该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继续向南蚕食根据地,控制博莱公路上的交通要道和庄。这样的话,和庄据点设立时间应该是在青石关据点设立以后不久。但如果和庄据点是莱芜方向过来的鬼子设立的,设立时间应该与青石关据点差不多或略早于青石关据点设立时间,这样,青石关据点就是作为和庄、博山鬼子据点的外延支撑点,是保护博山与和庄之间联系的一个环节。那么,青石关据点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和庄据点又是哪个方向的鬼子过来设立的呢?《莱芜日为据点》第344页“莱芜县日伪军据点分布调查”之“综述”部分记载,“1939年4月,日军开始沿公路线占据重要村镇,强迫群众给他们筑围墙,修碉堡,架电线,开公路。日军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占据了口镇、鲁西、寨里、青石关等几个重要集镇和要道关口,并且继续扩大其占领区。到1939年夏季,日军以其据点和公路为依托,逐渐向四周伪化,建立乡村伪政权,并集中兵力,不断出动‘扫荡’我占区域。”这段话说明,青石关据点建立的时间在1939年4月以后,1939年夏季之前。然而该书第129页“罪行累累的青石关日伪据点”却又记载,“青石关位于莱博交通要道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40年1月15日(农历1939年腊月初七),博山伪军一个小队40余人,由汉奸队长兰干臣、副队长陈麻子带队,来青石关安设据点。这伙汉奸四处掠夺民财,在据点四角各修了一座四层楼。他们要什么东西,各村就得送什么东西,否则就烧、杀、抢、掠,方圆25里处的群众被搅得不得安宁。青石关据点的敌人犯下了累累罪行。”同一本书,竟出现了这两种不同的说法,哪种说法更可信呢?比较而言,“罪行累累的青石关日伪据点”的记载,时间、人物、事件记载更为肯定、具体,阳历、农历相互印证,笔者支持青石关据点建立于1940年1月15日(农历1939年腊月初七)的说法。汪泾洋《中国古关概览》(解放军出版社,2017.03)第192页“青石关(莱芜)”记载,“1940年,日寇为了对付八路军,在莱芜和庄、见马一带建起了据点,对我北部山区根据地进行封锁,占据青石关的汉奸兰干臣原是博山警备队的一名头目,他依仗着和庄据点日军的势力,疯狂掠夺群众的财物,并在青石关南关门构筑工事,日夜把守。敌人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当地群众的极大愤怒,当地民兵多次攻打青石关,但都因为敌众我寡没有成功,民兵孙吉九壮烈牺牲。”从这段记载分析,青石关据点的汉奸敢为非作歹,主要还是依仗和庄据点日军的势力,而和庄据点则是莱芜方向的鬼子为实现“对我北部山区根据地进行封锁”过来设立的,据此可以推测和庄据点的设立时间与青石关据点设立时间(1940年初)应该差不多,或略早于青石关据点设立时间(1939年冬?)。
和庄据点的兵力配置情况
已有结论按《莱芜日伪据点》的记载是驻扎日军30,伪军100。笔者考证后认为,和庄据点的兵力配置情况并非固定的,在抗战不同阶段,驻扎人数是在随敌我力量对比变化的。
百度百科“和庄村”介绍说,“早在宋代,村内建起东、西、南、北四门,用来抵御‘长毛’。后来村民见匪患渐绝,遂不再续修。四门在1940年被拆除,至今只留有几段残垣。民国时期,老街上尚有赵家酒店、旅店,名噪一时。抗日战争中,和庄遭受数次‘流血事件’,百姓对日军无比仇恨。1939年腊月23日,日军飞机从济南起飞,经和庄西北珍珠山侵入,先后两次投炸弹11枚,炸死村民7人。1943年正月初一(这个时间肯定有问题——作者注),日军一个22人小分队、警备队,正式盘踞在此,据点设在东门外。当时村内72名共产党员带领百姓积极抗日。党员张兆正一身正气,只身混入敌营探取情报,不慎暴露身份,遭受严刑拷打,誓死不屈服,从容就义。还有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赵刚(字焕章)凭借家产招兵聚将,抗日救民。后任独立营营长,智勇双全,威震四乡,后在费县、蒙阴等地,打得敌人闻风丧胆。党员孙延田积极带头参加抗日,英勇牺牲于淮海战役。这村共有23人为国捐躯。如今72个党员仅留4人,且均已年逾80。”
和庄据点的兵力配置情况在抗日战争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常备兵力驻扎有鬼子22-30人,伪军数量变动较大。比如,山东省泰安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泰安地区志》(齐鲁书社,1997.06)第527页“军事”记载,“1943年,由伪军吴化文部170余人盘踞的莱芜和庄据点,敌自称是‘不可瓦解的父子兵营’,当地民兵开展‘文攻武打’,先后有48名伪军携枪16支投降八路军。”
政协沂源县文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沂源文史资料第4辑(讨伐伪和平建国军第三方面军吴部战役专辑)》(1989.11,以下简称《专辑》)第14页记载,“(1944年)三月,在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指挥下,我鲁中军区、滨海军区集中七个主力团,在一万二千余名民兵配合下,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第三次讨吴战役,经二十五天作战,我歼灭吴伪军有生力量七千余人,迫使吴伪残部退出悦庄平原,集于博(山)、莱(芜)、沂(源)边区东起鲁村、西至莱(芜)城、南到黄庄、北至和庄的狭小地区内苟延残喘,我全部解放了战略要地鲁山山区。”可见,第三次讨吴战役迫使吴化文部残部集于博莱沂边区后,和庄据点的兵力配置必定是比之前加强了。
和庄据点的撤离时间
已有结论按《莱芜日伪据点》的记载是1944年。笔者考证后认为,和庄据点的撤离时间最早与青石关据点接近,即1944年8月。根据现有史志资料推测,和庄据点的撤离时间极有可能是在吴化文部1945年6月撤离山东之时。
中共泰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泰安市民政局编《泰安先驱(第1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05)第73页杨守平、杜守军“‘菩萨司令’——廖容标”记载,“(1944年)4月下旬,军分区得到情报。敌人调伪军高松坡1000余人,从博山经和庄至见马庄机动作战,容标决定集中军分区主力消灭该敌。遂命十二团二营齐安聚教导员带3个连和当地的区中队埋伏在普通(村庄名)街里,一营王法山营长带3个连和民兵埋伏在村外,军分区特务连作预备队,由军分区作战科科长翟明仁统一指挥。由于事前严密封锁消息,埋伏3天,未被敌人发觉。当高松坡1000余人行至普通村时,齐安聚营把敌人拦腰切断,打了个‘中央开花’,敌先头部队拼命向见马庄据点逃跑,其后尾部队则向和庄据点退却,均被全歼。此仗共俘伪军1100余人,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士气,振奋了人心,使被分割的莱芜根据地联成了一片。”从这段话分析,1944年4月,和庄据点肯定还没有撤离。
关于这次大捷,中共泰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中共泰安地方党史(1926-1949)》(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06)第268页“泰山区军民的局部反攻”是这样记载的,“(1944年5月)下旬,根据内线情报,吴伪将调驻章丘闫麻峪的高松坡部一个团增防和庄,军分区作战股长翟明仁指挥十二团第二营两个连和十团第二营计5个连的兵力并莱东县区武装,在莱东普通村一带部署伏击圈。29日,吴伪进入我军伏击圈,我军突然发起攻击,中心开花,四面包围,伪军没有来得及组织抵抗即被打得七零八落,仅一个小时即将其全歼,共毙伤伪军50余人,俘伪上校旅参谋长景维藩及团长、团参谋长以下821名。”记载的时间略有不同,应该是农历与公历月份的不同造成的。
中共博山区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中共博山地方党史讲稿》(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05)第133页“博莱县委组织保卫麦收”记载,“(1944年6月,博莱县)县委要求,保卫麦收必须依靠和发动群众,把保卫麦收同反敌征粮的对策告诉群众,帮助群众做好空室清野工作,组织武装力量,打击敌人的抢粮队伍。并布置了各区中队,民兵活动地区及任务。石马区中队:配合民兵包围和庄据点,并注意搜集博山敌人情报。下庄区中队。在南博山一带活动,监视北博山之敌,搜集博山情报。由于县委对保卫麦收作了周密的布置,在这次麦收中,虽然敌人天天出来抢粮,但都遭到博莱地区武装力量的打击。敌人见抢不到粮食,便集结三山、石马、和庄等一带据点的二千多敌人出动抢粮。”由此可见,1944年6月麦收时节,和庄据点也还没有撤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永川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永川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民族魂》(1995.12)第12页钟代华“善打游击战的‘土八路’——访抗日老战士刘子洪”记载,“(1944年)这年冬天的一个晚上,石马区中队得知敌人又一次大扫荡。从博山到合庄(和庄—作者注),要经过铺通(普通—作者注)。这里两面是山,山沟距敌人据点约一公里。刘子洪率领20多名区中队队员,在山下公路上埋设了十多颗地雷,然后在山顶上埋伏起来。晚上9点多钟(应该是凌晨),日伪军1000余人进入了雷区.踩响了地雷。三个汉奸被炸死,敌伪队长也当场毙命。夜间看不见目标,敌人一阵慌乱,朝着山上乱打枪、乱放炮,然后仗着人多,开始搜山。这时‘土八路’们早已无影无踪。”文中“这里两面是山,山沟距敌人据点约一公里”提到的据点只能是和庄据点,就是说,直到1944年冬天,和庄据点还是存在的。因为这是一篇采访记录,所以文中将和庄与普通的地理位置关系弄混了,伏击的时间恐怕也不是晚上9点多钟。熟悉和庄地区的人都知道,普通村位于和庄村西南约2公里处,从博山到和庄并不需要绕道普通,相反从莱芜、普通到青石关、博山方向,必须经过普通。笔者推测,这篇回忆录中记述的战斗过程应该是:博山的日伪军要经过和庄据点去八路军泰山区根据地核心地带苗山、响水湾一带“扫荡”,刚刚出了和庄,就在普通被伏击,时间应该是凌晨。抗日战争时期,博山的日伪军要“扫荡”泰山区根据地,通常都是先在接近根据地边缘的北博山、西石马、和庄等据点集合,第二天凌晨从这些据点出发,急行军2-3小时,赶在黎明前到达根据地核心地带,以达到“突然袭击”的效果。因为前一天日伪军就得从博山到这些据点集合,消息极容易走漏,我方了解情况后就可赶在凌晨前在山下的公路上埋设十多颗地雷,然后在山顶上埋伏起来。同时考虑到日伪军很忌讳晚上通过普通这样容易被伏击的地方,因此这次战斗发生的时间最大的可能是在凌晨。不管笔者的分析有无道理,可以肯定的是,和庄据点与北博山据点、西石马据点一样,到1944年冬还是存在的。
汪泾洋《中国古关概览》(解放军出版社,2017.03)第192页“青石关(莱芜)”记载,“1944年8月,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八路军山东纵队2团奉命从沂蒙山开往莱芜收复失地,我军用瓦子炮连克见马、燕子山鬼子据点,同时对青石关的汉奸发起进攻,汉奸们逃往博山,至此青石关一带解放。”这里没有提及和庄据点的情况,“青石关一带”是否包括和庄?无法确定。但我们可以这样考虑问题:一是八路军山东纵队2团奉命从南面的沂蒙山开往莱芜收复失地,渐次往北攻克见马、燕子山鬼子据点,同时对青石关的汉奸发起攻击,汉奸们逃往博山,从南边一路狂扫下来的八路军,通常不会绕过和庄据点去攻击青石关据点的汉奸,理论上应该是在解决了和庄据点以后才夺取的青石关据点,除非和庄据点因为有日军驻扎,工事坚固,短时间内难以拔除,先拔除了周围的据点可以起到孤立和庄据点的作用。
中共莱芜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中共莱芜党史大事记(1926年夏至1949年9月)》(山东省出版总社泰安分社,1989.10)第130页记载,“(1944年)8月,鲁中军区主力两个连在圣井区中队配合下,攻克圣井敌伪据点,歼灭伪县警备队第3大队23中队120余人。9月,廖容标率特务营1、3连包围铁车据点,全歼吴伪一个大队,俘200余,迫黄庄之敌收缩至辛庄。30日,山东军区一旅在阎桥伏击伪第三方面军一部,毙10,俘500余。同时,拔除了青石关、龙磨角、大冶等敌伪据点,打通了西北山区与莱东的联系。”(注意:这里的确没有提和庄据点!)“1945年春,莱东县区武装配合泰山军分区主力在见马庄燕子山消灭伪军6个连。莱城工委利用内线关系,拔除莱城北一华里处制高点碉堡,俘伪军32,缴掷弹筒2具、步枪30支。4月,我主力部队与地方武装配合,攻克莲花山出入要口的八里沟据点,俘伪中队长,副区长等223名。”“5月1日,吴部艾团撤逃安徽,我镇里区中队配合军分区主力,在副团长翟明仁带领下,于片镇、港里阻击,激战两小时,毙敌40余(副营长1名),伤70余,俘150余,打死战马7匹,获各种枪炮300余支(门)。吴伪在我军民围困打击下,被迫于5月下旬开始收缩兵力,先后从莱东宝台、铁车、三山、郑王庄、黄庄、大辛庄、和庄、见马庄等据点撤离,至6月下句,率残部撤逃至安徽阜阳投奔国民党。”如果这段记载没有错误,和庄据点最后撤离应该是在吴化文部1945年6月撤逃安徽阜阳之前。但笔者发现这里有个错误:这段记载,文字与“页眉”标识矛盾!原著“页眉”标识为“1944年”,内容却是1945年的;原著在这段记载后边还又单独列出“1945年”的大事。根据吴化文部确实是1945年6月撤逃安徽阜阳的历史事实推测,这段文字要么是“页眉”有误,要么是内容有误。
山东省莱芜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莱芜市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12)第1040页附录部分李力修撰写的“莱芜县抗日战争时期工作情况总结”记载,“由于党政军民一条心,同心协力,开展生产,打击敌人,终于迫使敌人,不得不于一九四五年度,收缩某些据点,改用所谓配备了。”“敌人实行重点主义后,虽然更便于敌人机动和集中,但由于敌收缩据点,使我地区更加扩大,敌伪矛盾更加深。伪军、伪政权都怕被日寇拉到太平洋去当炮灰,动摇恐慌,反正逃跑事件越来越多(如莱芜山口据点伪九旅张文正部逃跑)。敌人总极力加强特务会门活动,但也无法挽救其命运。”“这时我们也更加灵活地运用了‘敌进我进’的方针,采用了分散性群众性的游击战术,拔除了许多据点。如在莱芜一连打了寨里、见马、和庄,杓山等。”查《莱芜日伪据点》得知:莱芜寨里据点,1941.2设立,驻扎日军60,伪军300,1945.5撤离;莱芜东见马据点,1941.1设立,驻扎日军100,伪军45,1945.4撤离。这样看来,中共莱芜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中共莱芜党史大事记(1926年夏至1949年9月)》(山东省出版总社泰安分社,1989.10)第130页的记载 (“和庄据点最后撤离是在吴化文部1945年6月撤逃安徽阜阳之前”)应该是“页眉”出了问题,而非内容出了问题。根据抗日战争时期博莱地区敌伪据点的撤离情况,笔者还是相信和庄据点是在1945年5-6月间被拔除的。
《专辑》第15页记载,第三次讨吴战役,吴化文残部退至博莱沂边区后,“为了补充兵源,吴化文在方圆不足八十华里的地域内大肆抓兵,鲁村八区的青壮年,除被抓走的外,其余全部躲逃外地。到一九四五年五月,其部又发展到八千余人。”“吴伪军在我军民长期围困打击下,无法在此立足,于一九四五年五月,趁日军夏季‘扫荡’之机,南逃安徽。二十五日,撤出鲁村、小张庄、王家石沟,二十六日,撤出黄庄,六月六日,三山、保台的伪军向辛庄、和庄、见马庄集结。六月十五日开始,吴伪军在日军掩护下,陆续经泰安、大汶口、邹县逃向蚌埠,二十日全部撤出山东。在撤退途中,我一军分区部队乘机出击,又歼其一千余人。”由此看来,吴化文部从和庄据点的撤离的时间的确应该是1945年6月。
当然,和庄据点设立以后并非是永久工事,在敌我反复较量中,和庄据点也应该是几次建立,又几次撤逃。这方面的资料也能查到。比如,《专辑》第90页记载,(第三次讨吴战役)是役自三月二十六日至四月二十日,共廿余天之浴血苦战,克复据点五十余处,计张庄、悦庄、踅庄、南麻、青龙山、陈家庄、黄山庄,磋石、石漏、帽子峪、广河峪、石桥、马庄、刁村、大泉庄,牛寨、亳山顶、西大崮(均沂水东里店以北)、三岔店、暖水河、璞邱、桥头(临朐西南),小寨、池山、花林、茨峪、芝芳、盂坡、松仙岭、河西、董家庄、芦芽店、水磨头(均博山东南),郑王庄、黄庄、宝台、铁车,祭母山、汶源庄、小张庄、桃花山、老崮寨、晏陀山、斜山、裴家庄(均在博、莱、蒙边),田庄、牛牌山、上下高村,永兴官庄(鲁村东南),青石关、和庄(莱芜东北) ……”。
综上所述,中共泰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历史的控诉:侵华日军在泰安的暴行及日伪军据点分布调查》(济南出版社,1993.12)等史志资料所载抗战时期莱芜和庄据点建撤时间不能作为定论,根据现有的资料考证,和庄据点的设立时间应该是在1940年初或1939年冬,撤离时间应该是在1945年5-6月间,和庄据点的兵力配置情况在抗日战争不同阶段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