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莱芜苗山据点的建撤时间考证(文/秦克铸)

卧游斋主 发表于2021-08-15 21:49:13

抗战时期莱芜苗山据点的建撤时间考证

秦克铸

苗山地处博莱公路北线与博莱公路南线的交汇处。从苗山往北,经和庄、青石关可以直逼博山,经和庄、西石马、中石马,可以在蛟龙与博莱公路南线汇合;往东,经石湾、响水湾、文字现、常庄、邢家庄、南博山、王家庄、谢家店、北博山、洪山口,可以在蛟龙与博莱公路北线汇合,也可以经响水湾、磨石峪、文字现、张家台、沙井、西石马,直达博山;往西北,经见马、龙马角、口镇、雪野,可以到济南章丘、历城;往西,经见马、龙马角、口镇、寨里、水北,或经孝义、莱芜、方下、范镇,可以直达泰安;往南,经辛庄、颜庄、新泰、平邑、枣庄,即进入江苏,经蒙阴可以直下临沂。这样的地理位置,注定了苗山会成为敌我必争之地。也因为这样的原因,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曾几次在这里建立据点,又几次被八路军攻取,日伪军撤离以后,吴化文部又乘虚而入。直到吴化文部经过苗山撤往安徽阜阳,抗日战争时期的苗山才迎来短暂的安定。

苗山据点的建立时间

“苗山据点”的建立时间有多种说法,笔者考证后认为,日伪苗山据点的建立时间应该是在1941年初到1941年夏之间,具体在1941年7-8月间。

1、网上有关苗山日军据点建立的时间,最早的说法是1938年。莱芜市委宣传部、莱芜市文明办主办的《中国文明网.莱芜》(“莱芜文明网”)刊出的文章“莱芜寻访抗日足迹:跨越世纪的抗战奇缘”有如下文字,“1938年,日军侵占了苗山,建炮楼、设据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离苗山五华里的祝上坡村首当其冲遭到侵略者的践踏。王其舜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激起了他的正义感,他开始琢磨如何和日本鬼子进行抗争。经观察,王其舜和小伙伴发现有一个鬼子经常独自去赶集,于是在赶苗山集的一个上午,他们在炮楼和苗山之间路边的一个土堰后边藏了起来,待鬼子从炮楼里出来,两人将一把沙土撒向他的眼睛,这时,王其舜又闪电般给了鬼子一棍,鬼子当即倒下。两人将鬼子的尸体埋在已挖好的土坑中,上面扔了一些杂草,就回到了村里。敌人当天下午发现丢了人,就四处找,由于炮楼所处的位置在周围四个村中间,所以,鬼子并不知道是谁干的。王其舜心里既高兴又害怕,担心鬼子查出来后,不仅对自己和家人甚至整个村庄都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再就是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了,必须找到组织。这件事也正是王其舜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个原因。” 这就是说,1938年,日军就侵占了苗山,开始建炮楼、设据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离苗山五华里的祝上坡村首当其冲遭到侵略者的践踏。但这种说法,从时间上看经不住推敲。唯一有价值的是让我们知道,苗山地区曾经有一座炮楼,距王其舜住的村子——祝上坡村比较近,在炮楼与苗山集之间有一段路比较僻静,是炮楼的鬼子赶苗山集的必经之路。

据中共泰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历史的控诉:侵华日军在泰安的暴行及日伪军据点分布调查》(济南出版社,1993.12)第351-352页“莱芜县日伪军主要军事据点、碉堡分布一览表”记载,抗日战争时期,苗山附近有四个日伪军据点、碉堡,分别是:槐树岭据点(地处苗山附近的博莱公路北线、南线交汇处)、苗山西岭碉堡(地处苗山以西东见马据点以东的交通要道上)、南苗山铜锅子碉堡(详细地址不详。是否是苗山西南的铜山村附近?)、高上坡西岭碉堡(地处祝上坡村东南,从这里再往东南就是杨家横)。如果文中描述的事件是真的,那么文中所说的炮楼应该就是高上坡西岭碉堡。

2、史志资料上1939年6月25日的“苗山战斗”,系莱城的日伪军要侵占苗山村在苗山村安设据点引发的。山东省莱芜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莱芜市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12)第291页“苗山战斗”记载,“1939年6月25日,莱城日伪军350余人侵占苗山村安设据点。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某团一连,乘部分日伪军在河中洗澡之机突然袭击。日伪军仓惶应战。激战至晚8时,一连连续打退日伪军8次冲击。26日,博山、莱芜日伪军增援部队赶到。四支队亦增加部队投入战斗。激战竟日,毙伤日伪军百余人、生俘10余人,四支队伤亡20余人。”这次莱城的鬼子来苗山的目的是在苗山安设据点,那么安设了没有呢?据常连霆主编、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山东党的革命历史文献选编  1920-1949  第3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01)第203页“苗山战斗(一九三九年六月二十五日)”记载,“正值日寇大举“扫荡”鲁南抗日根据地之际,莱博交界处各界人士恐日病很甚,我×支×连活动于苗山附近。是日,莱芜城日伪军三百五十余名进占苗山,准备召开乡镇长会议,建立伪政权。我军乘敌立足未稳之时,分两路坚决勇敢向敌袭击。出敌不意,敌正在河中洗澡休息,当时敌我即投入激战中,一时敌伤亡颇大,并溃散一部。后因众寡不敌,敌分数路反攻,我略退后山岭坚决抵抗,敌冲锋七八次,炮轰三百余发,均被我击退。激战至晚八时,敌退后坡村,我亦略退。翌日,敌从博山、莱芜又增援数百,分三路继续向我进攻,激战竟日,予敌以严重打击,敌当各自退回原防。计此次战斗,敌伤亡百多名,活捉敌十数名,缴获枪五支,其他钢盔、军用品很多。我亦伤亡二十余名。”这就是说,“苗山战斗”中,来苗山安设据点的莱城日伪军遭到痛击,退回了原防,据点并没有安成。

3、对1941年苗山地区有没有鬼子的据点,笔者查到几则互相矛盾的史料。博雅地名网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苗山一村”介绍中有这样一段话:“苗山一村村民具有勇于抗争奋发向上的献身精神。……1941年,盘踞在见马据点的日本鬼子‘扫荡’苗山村,抓走了8名村民,均杀害于见马据点。”中共泰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历史的控诉:侵华日军在泰安的暴行及日伪军据点分布调查》(济南出版社,1993.12)第147页“苗山村惨案”记载,“1941年7月14日(农历六月二十日)上午,驻见马庄日伪军在队长高桥的带领下,窜至苗山一带‘扫荡’。在南苗山村,日军用枪逼着村民王其宝去找村长,被王其宝一口拒绝,日军便用枪托捣他,王其宝忍无可忍,一头向敌人裤裆撞去,凶残的日军开枪将他打伤在地,又用石头在碾盘上将他活活砸死。日伪军又在村内搜捕,将王其臣(党员)、王义顺、王淑英、王玉怀、王京一、王其茂、李海龙等人抓捕,押往见马庄据点,于7月16日夜全部杀害在油篓坟里。仅日军队长高桥就亲手杀害了5人。”见马据点的鬼子到1941年7月还来苗山“扫荡”,似乎说明到1941年7月苗山据点还没有设立。但据李秀业主编的《莱芜红色风云》(齐鲁书社,2006.01)第133页“纵横驰骋莱芜民兵立奇功”记载,“这一年(1941年),我主力部队攻打苗山据点,常庄民兵积极配合,围困炮楼上的敌人,为最终取得战斗的胜利做出了贡献。”1941年攻打过苗山据点,说明1941年苗山据点已经建立,只是建立于1941年什么时候不清楚。

4、有资料表明,最晚到1941年春,苗山据点就已经建立。据中共莱芜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中共莱芜党史简编(1926-1949)》(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02)第120页“莱芜划为三个县、大区划成小区”记载,“至1941年春,泰莱公路莱芜段,先后安了马家庙、鲁西、嘶马河等据点;莱新公路沿线莱芜段,先后安了安仙、南冶、颜庄等据点;章莱公路沿线莱芜段,先后安了娘娘庙、上游、雪野、口镇等据点;博莱公路沿线莱芜段,先后安了和庄、常庄、苗山等据点。敌人还在泰莱公路北侧,挖了50多华里长的封锁沟。在博莱、章莱公路沿线修了遮断墙。另外,西北山区的大王庄,以及寨里、水北、汶河以南的牛王泉等大村镇也都安了据点。这些据点,将我根据地分割分成‘豆腐块’,基本上形成了被包围、封锁的局面。”可见,最迟至1941年春,苗山据点就已经建立了。

5、1940年12月下旬,苗山据点似乎还没有建立。中共泰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泰安党史资料(总第21期)》(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专辑,1995.08)第20页赵杰“山东纵队新四支队的战斗历程”回忆,“(1940年)12月,四支队(军分区)配合一旅主力,再次激战杨家横,又获重大战果。博山、莱芜等据点之敌继续大量增兵,准备冬季大‘扫荡’,妄图歼灭一旅主力,摧毁莱东根据地。根据博山县委提供的情报,王建安同志亲自指挥一旅主力,开展反‘扫荡’战斗。下旬的一天,敌出动1000余人,在炮兵和两架飞机的掩护下,合击驻苗山一旅旅部。经我军英勇截击,粉碎了敌之合围。继之,为粉碎敌人修筑荣蒙公路抢粮、抢牛、抓人的企图,四支队(军分区)配合主力。先后在黑石洞、三山等地,连续战斗近一周的时间,共毙敌伪400余人。此次战斗,被誉为‘模范的攻防战’。”1940年12月下旬,我一旅旅部能够在苗山驻扎,似乎说明1940年12月下旬,苗山还没有鬼子的据点。

6、已查到的史志资料记载,苗山附近最早的据点建立于1941年1月。据中共泰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历史的控诉:侵华日军在泰安的暴行及日伪军据点分布调查》(济南出版社,1993.12)第351-352页“莱芜县日伪军主要军事据点、碉堡分布一览表”记载,抗日战争时期,苗山附近有四个日伪军据点、碉堡,分别是:槐树岭据点,1942.9建立,驻扎日伪军不详,1943.7攻克;苗山西岭碉堡,1941.1建立,驻扎伪军12人,1944.3撤离;南苗山铜锅子碉堡,1942年建立,驻扎伪军12人,1943年撤离;高上坡西岭碉堡,1942年建立,驻扎伪军12人,1943年撤离。这就是说,苗山附近建立最早的是东见马据点附近的苗山西岭碉堡,建立于1941年1月。按照鬼子向根据地蚕食的进度,苗山据点的建立当在1941年1月之后。苗山附近称为据点的只有“槐树岭据点”,槐树岭的位置就在苗山村附近,其建立时间记载为1942年9月。

7、1941年夏之前,日军已在苗山安设据点。中共泰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泰安党史资料(1989年第1期)》(总第16期,,1989.06)第34页尚克东“威震敌胆的莱东县武工队”记载,“1941年夏,龙崮山区与其他地区一样环境恶化,日伪据点林立,壕沟相连。当时,日军安设的据点有莱城、安仙、辛庞、三山、苗山、龙马角、口镇、芹村;汉奸据点有见马庄、大冶等12个;国民党军投敌的据点有孝义、南冶。除上述日伪据点外,还有相当普遍的反动道会门,如中央道、黄旗会等等,都被敌控制和利用。大股或小股的敌人经常出动搔扰,如果一天没听到枪声那就算太平日子了。”既然1941年夏日军已经安设的据点有苗山,那么苗山据点的安设时间一定在1941年夏之前(鲁中地区的季节划分,夏季应该指阳历的6、7、8三个月)。

根据上述史志资料推测,苗山据点,从位置上看,应该就是指苗山地区的槐树岭据点,其建立时间,可能不是中共泰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历史的控诉:侵华日军在泰安的暴行及日伪军据点分布调查》(济南出版社,1993.12)第351-352页“莱芜县日伪军主要军事据点、碉堡分布一览表”记载的1942年9月,而是在1941年1月之后、1941年8月之前,具体时间应该是在1941年7月的“苗山村惨案”之后,即1941年7-8月间。

苗山据点的撤离时间

综合各种史志资料,笔者认为,苗山据点的撤离时间应当在1944年2月下旬到3月上旬。

1、苗山据点的日本侵略军和汉奸于1944年3月偷偷撤走。据山东省莱芜市公安局《莱芜公安志(1902-1986)》第112页“李珍甫同敌斗争事迹李珍甫同敌斗争事迹”记载,“1942年,苗山据点的敌人,到处逮捕残杀革命干部和群众。……后在抗日武装力量的打击下,占据苗山据点的日本侵略军和汉奸于1944年3月偷偷撤走。”

2苗山据点于1944年2月撤离。中共泰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中共鲁中区鲁中南区党史大事记  (1921-1950)》(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03)第167页“加强军事政治斗争,壮大抗日武装,开展攻势作战,迅速扩大根据地,赢得抗战胜利(1—8”记载,“(1944年2月)鲁中根据地形势好转。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对我根据地实行的‘蚕食’政策遭到严重打击,日本侵略军被迫实行兵力的‘重点配备’。自年初开始,驻鲁中日伪军被迫撤退了40余处据点,其中泰山区减少20多个,沂山区减少8个,沂蒙区减少7个,泰南区减少6个。鲁中军民抓住有利时机,主动出击,打击敌伪军,共收复村庄1500多个。在泰山区,雪野、上游、垛庄、见马庄、苗山等据点之敌相继撤离后,一军分区部队不失时机发起进攻.在敌工部及伪军内线关系配合下,很快攻克莱芜北部、章丘、历城南部10余处敌伪据点,收复了章莱、博莱公路沿线许多村镇,使泰山区东、西部之间连成一片,大大改善了泰山区根据‘地的形势。”根据这段记载,苗山据点的撤离时间应该是1944年2月。

3、苗山据点的撤离是在2月下旬开始撤离的一批敌伪据点当中。中共泰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中共泰安地方党史(1926-1949)》(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06)第266页“泰山区军民的局部反攻”记载,“泰山区抗日军民在熬过了极端艰苦的阶段之后,1944年开始了向敌伪的局部反攻,迅速恢复和扩大了根据地。”“继1943年冬季政治攻势取得重大胜利后,泰山区军民乘胜向敌人继续开展攻势。在1944年初的70天里,共组织战斗325次,克山口、祝阳等日伪据点24个,迫退榆林、柳埠、宜山、猪石槽等据点22处。在抗日军民长期围困和打击下,日军被迫收缩兵力。自2月下旬起,驻章莱路文祖以南的大寨、上游、雪野等据点日伪军首先撤逃,随之博莱县之夏庄、南博山、苗山、青杨行,莱北之西嵬石、大王庄,章丘垛庄,泰北上下港等敌伪在山区安设的一批据点相继撤退。我军民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打破了敌人长期以来对莱芜西北山区的围困封锁和对莱北、莱东两根据地的分割,莱北根据地东西两块重新联为一体。泰历、章丘南部、淄河流域的形势亦迅速改善。” 根据这段记载,苗山据点的撤离时间当在1944年2月下旬到3月上旬。

4苗山附近的日伪军据点最晚撤离于1944年3月。据中共泰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历史的控诉:侵华日军在泰安的暴行及日伪军据点分布调查》(济南出版社,1993.12)第351-352页“莱芜县日伪军主要军事据点、碉堡分布一览表”记载,抗日战争时期,苗山附近有四个日伪军据点、碉堡,撤离最晚的是见马据点附近的苗山西岭碉堡,1944.3撤离,其余据点、碉堡撤离时间均为1943年。

5、第三次讨吴战役后,苗山一带为吴化文部占据。中共博山区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中共博山地方党史讲稿》(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05,)第135页“讨吴战役和县委、县政府对无人区进行恢复建设工作”记载,“吴化文投降日军后,我主力部队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于同年(1943年)8月、12月先后对其进行了两次讨伐,给予了沉重打击。1944年3月25日发起了第三次讨吴战役。三日内,即将敌伪鲁山地区主要阵地攻克,……吴伪余部退缩到泰山区东部苗山、口镇一带。”

6苗山是吴化文部南逃安徽阜阳的必经之地。中共泰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泰安党史资料(总第20期)》(中共泰安历史简编初稿,1993.12)第199页“泰山区军民的胜利反攻”记载,“在泰山区军民不断的围困打击下,吴伪难以在莱东立足,于1945-年6月收缩兵力准备南逃。军分区主力抓住战机,先于6月5日在苗山附近将三山调防的吴伪一七三团团部大部歼灭,毙伤俘其团长以下200余人,又于10日设伏泰莱路,歼其千余。下旬,吴伪率残部并伪军亓象德部、国特刘伯戈部共6000余人仓皇逃往安徽阜阳国民党驻防区。”

按照上述材料记载,苗山据点的撤离时间,虽然有多种说法,但时间差距不大(也许是农历与公历的差别),即1944年2月下旬到3月上旬。但此后一直到吴化文部南撤安徽阜阳,这一带仍处在吴化文部的滋扰之下,不得安宁。

苗山据点的兵力配置情况

    由于苗山据点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苗山据点一开始即受到日伪军的高度重视,由来自莱城的日伪军安设,兵力配置情况虽查不到具体驻扎人数,但不会像常庄东山、高上坡、铜锅子碉堡一样,只驻扎十几个伪军。苗山据点应该是苗山附近各炮楼、碉堡依附的中心据点。日伪军撤离之后,吴化文部驻扎人数也不会少于百人,仍是附近较大的据点。当然,战争不同时期,据点的驻扎人数肯定会有不同。

1、苗山据点是日军安设的,设立时必驻扎有日军及伪军。中共泰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泰安党史资料(1989年第1期)》(总第16期,1989.06)第34页尚克东“威震敌胆的莱东县武工队”记载,“1941年夏,龙崮山区与其他地区一样环恶化境,日伪据点林立,壕沟相连。当时,日军安设的据点有莱城、安仙、辛庞、三山、苗山、龙马角、口镇、芹村;汉奸据点有见马庄、大冶等12个;国民党军投敌的据点有孝义、南冶。除上述日伪据点外,还有相当普遍的反动道会门,如中央道、黄旗会等等,都被敌控制和利用。大股或小股的敌人经常出动搔扰,如果一天没听到枪声那就算太平日子了。” 这段记载很明确地说苗山据点是日军安设的。

2、1943年之前,苗山据点由日军与伪军驻防,1943年第三方面军接防苗山据点,驻扎伪警备第二大队,估计驻扎人数在100人以上。中共泰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泰安党史资料》(总第19期,1992.11)第225页李伯甫“张文政部的产生和灭亡”记载,“1943年(张文政)又与张步云统一改编为伪‘和平救国军’笫三方面军第一军,盘踞在诸城、安丘一带。沈洪曾则逃往济南,与他人办起了了万仙佛道宗会,任副会长。未跟随张文政跑的还剩400余人,被伪县长郝庆泉改编为保安二大队,郝兼任大队长,原新兵营营长邹效让(文祥)任副大队长,在辛庄、三山、苗山等地驻防,接替这些据点的日军和伪军撤回莱城。”这就是说,1943年以后,苗山据点由伪“和平建国军”接防。莱芜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芜文史(第11辑)》(莱芜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0.12)第115页纪荣瑞莱芜境内会道门纪略”记载,“未随张文政出逃的400余人,以新兵营长邹效让为首,为伪莱芜县公署收编为警备第二大队,驻守辛庄、三山、苗山据点。”400余人驻守三个据点,每个据点得驻守100多人。

3、1943年初,吴化文部进驻莱东地区,在苗山安设据点。中共莱芜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中共莱芜党史简编(1926-1949)》(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02)第196页“吴化文部在莱芜地区的罪恶行径”记载,“1943年初,吴部进驻我莱东县,总部驻郑王庄。遂在辛庄、三山、宝台等地安设据点,后又到苗山、口镇及莱城以西等许多地方安了据点。吴(化文)部大约有两三万人。他们的西撤,对莱芜的压力很大,莱芜县人民遭到了更大的灾难。”这则资料,印证了1943年以后苗山据点由吴化文部接防的说法,同时我们也可以推测此时苗山据点的驻扎人数远甚于日伪军驻扎时期,可能远不止100余人。

4、苗山据点在日伪军驻扎时期,即1941年初到1943年吴化文部接防之前,兵力配置情况就应该是比较可观的。中共泰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泰安党史资料(1989年第1期)》(总第16期,1989.06)第87页李冠吾“在敌占区过‘七一’”回忆,“区中队和民兵互相配合,接连几次痛击敌人和在石湾村以东打了一次成功的伏击战,把来向(自)苗山支援响水湾据点的敌人打回去了,缴获了敌人运来的大量粮食和武器弹药。使苗山的敌人不复再来。为了进一步孤立响水湾的敌人,展开了群众性的拆桥破路活动。由此,使敌人吓破了胆,龟缩在据点里,不敢出来骚扰了。什么‘蚕食常文’、‘治安强化运动’、自首政策、‘东进计划’,一概成为敌人的痴心妄想。” 响水湾据点建立以后,苗山据点的敌人能够携带大量粮食和武器弹药支援响水湾据点,被区中队和民兵中途缴获,说明苗山据点的敌人力量还是不容小觑的。

5苗山据点的敌人曾“到处逮捕残杀革命干部和群众”,不会是只驻扎一个班的伪军、只具备监视、防御功能的碉堡或炮楼,而是驻扎人数比较多的据点,而且我们能够隐约感受到这里一定有日本人在驻扎,否则敌人不会这么嚣张。山东省莱芜市公安局《莱芜公安志(1902-1986)》第112页“李珍甫同敌斗争事迹李珍甫同敌斗争事迹”记载,“1942年,苗山据点的敌人,到处逮捕残杀革命干部和群众。为了狠狠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李珍甫与敌工部派进敌情报室的刘子周、张庆勇取得联系,情报先后由李秉来、王义南和李光会送至公安局。”

6、苗山据点不是一般的炮楼或碉堡,据点内应该有若干个炮楼。山东省莱芜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莱芜市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12)第1034页李力修“莱芜县抗日战争时期工作情况总结”记载,“同年(1941年),我十团五连打苗山据点,莱东(当时属博莱)共九个区中队,即有八个配合参加了战斗。白龙、苗山的区中队各攻下一个炮楼,常庄的民兵也围困炮楼上的敌人,都完成了任务。”山东省莱芜市公安局《莱芜公安志(1902-1986)》第112页“李珍甫同敌斗争事迹李珍甫同敌斗争事迹”记载,“1943年的1天晚上,博莱县委书记刘舜卿和宣传部长刘众前等率部攻打苗山据点时,李珍甫与地下工作人员紧密配合,将敌炮楼炸毁。”

7、苗山据点的位置应该是在苗山集附近,但并不在苗山集上,苗山据点在苗山集上设有“情报室”。中共泰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泰安党史资料(1989年第1期)》(总第16期,1989.06)第87页李冠吾“在敌占区过‘七一’”回忆,“经过近两月的调查,发现苗山和见马的敌人来往频繁,时有集散、野外演习、抢粮抓民工、准备木料等,又得到一个重要的情报说:‘苗山敌人有东进之意,企图打通苗山至南博山的莱博公路。有两个不知姓名的常文商人,已有几次在赶苗山集时,出入敌人情报室’。……区委非常重视敌情,立即进行了研究。一致认为,敌人可能在秋末冬初‘蚕食’常文地区,企图实现打通莱芜至博山,由西到东的公路。敌人将会第一步在我依山傍水的响水湾村安投设一据点,而后再逐步‘蚕食’向东推进。……正值战备工作告一段落,进行深入检查,找差距添措施之际,日本鬼子汉奸在冬季的一个晚上占领了响水湾村。南文子现村的地主分子张美荫,公开跳出来,担任了汉奸乡长。”“我去调查敌人,寻找制敌取胜的突破口。一着取胜,这就是秘密逮捕了敌情报室人员张庆春,迫使张庆春向我彻底交械投降,为我服务。当时勒令张庆春,具名亲笔写下了悔过书,写了敌人的主要情况,供出了苗山据点里办理张美荫、宋洪章投降自首的情况,证实了前一情报中所说的,不知姓名的两个常文商人,已几次利用赶苗山集天天出入苗山敌人据点情报室的人就是张美荫、宋洪章,也是他们为敌人提供了我村干部和党员名册。……紧跟而来的就是第二次胜利,正当我们计划处决,民曰:该诛的汉奸乡长张美荫之时。县武工队配合得很好,武工队深夜插入敌人据点,把汉奸张美荫抓出来,枪毙在敌人的碉堡之下。”武工队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苗山据点有我们的情报人员。山东省莱芜市公安局《莱芜公安志(1902-1986)》第56页“侦查”记载,“博莱县公安局为了控制与打击敌人的活动,在苗山据点使用了王其一、王其武和伪维持会长田守利、副会长孙迎三……”

    综上所述,苗山据点可能就是史志资料上记载的所谓的“槐树岭据点”,其位置就在苗山附近,地处博莱公路北线与南线的交汇处,是苗山附近日伪军的中心据点,由日军于1941年7-8月间安设。1943年7月,苗山据点被八路军攻取后,又被吴化文部占据,直到1944年2月下旬到3月上旬,苗山据点才被迫撤离。但第三次讨吴战役之后,吴化文残部撤至苗山地区,苗山附近仍不得安宁,直至1945年6月,该部撤往安徽阜阳,苗山地区才迎来了短暂的安定时期。


浏览:4879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卧游斋主
    卧游斋主
  • 寄母山下
    寄母山下
  • 苗山狙击手
    苗山狙击手
  • 宝子
    宝子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