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历史:南沙井村的知青与知青工作(摘自《南沙井村志》)

卧游斋主 发表于2021-08-23 09:26:57

南沙井村的知青与知青工作


1975年6月1978年10月,南沙井村先后接受来自博山鞋帽厂、博山电表厂的六批知青,共计83人。厂方带队领导先后有韩静、赵玉恒、孙传贤、李锦章。此外,跟随父母在外生活的本村职工子女,也响应号召回乡插队,他们是苏武铭之子苏云泽、于永铸之子于芳坤、秦宗贤之女秦克玲。1979年秋,知青全部返城。

村党支部、革委会高度重视知青工作

为安置好知青的生活,在村北学校对面建起了“知青之家”,墙上红漆书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宋体大字标语。大队党支部、革委会专门安排党支部委员苏功铭、团支部书记秦克明负责知青工作。大队、各生产队都对知青给予格外关照:关心知青生活,在社员生活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安排好知青的吃住,知青的生活水平虽然比不上城里,但却比普通社员家庭要好得多;关心知青工作,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安排知青做一些既力所能及又能发挥个人专长的工作,即使深入到生产队的知青,各生产队的队长也会尽可能照顾他们做一些轻松一点的农活,但知青们往往不接受这种好意的照顾,更愿意与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关心知青的思想与政治进步,经常与他们谈心,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长处,鼓励他们进步,不少知青在村里入了团,有的成了纳新对象,有的被选聘为代课教师(如丁新),有的成为村办企业骨干(如郭其保、贾福杰),还有的被推荐参军入伍(如薛建国),更有的担任了妇女队长(如四队的任殿梅、一队的李恒芬)、村妇联副主任(李恒芬)。

广大知青积极要求进步,不怕困难,不怕吃苦

白天与社员一起出工、一起劳动、一起收工;晚上,与社员一起开会、一起学习。春天,他们与社员一起播种;秋天,他们与社员一起收获;农忙,他们与社员一起挑灯夜战;农闲,他们与社员一起排练节目。脏活累活,他们抢着干;推车挑担,他们从不服输。下乡知青,无论是生活,还是劳动,没有人抱怨,没有人偷懒,没有人喊苦叫累。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知青与社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南沙井二十多年后,南沙井知青曾两次响应原分管知青工作的团支部书记秦克明的号召,在村党支部、村委会支持下,于2002年组织“南沙井知青联谊会”,到会知青多达46人,知青发自肺腑的感言感天动地。

知青与“上山下乡”运动的贡献

知青作为纽带,为缩小三大差别,为加强城乡、工农、厂村联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博山鞋帽厂、博山电表厂的知青到来以后,两个厂都在村里建立了鞋帽、电表壳加工车间,双方人员、经济往来频繁,关系亲密。加工车间吸收了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其收益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社员的收入水平,这些加工车间一直到分田到户才承包给了个人经营。与此同时,两个厂还吸纳了村里最困难的社员到厂里打工,打工所得大部分交生产队买工分,小部分用于改善他们的家庭生活,较好地解决了当时村里的贫困户生活问题。

知青的到来给村里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知青在扫盲、娱乐、文化、生产、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在劳动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艰苦的农村生活,磨练了他们的意志,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为他们走上社会、走向新生活奠定了基础。返城后,不少人走上了厂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岗位,成为社会知名人士,如淄博建筑集团副总裁张建忠等。知青在与社员的交往中接受了教育,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把城里新潮、时尚的生活带给了社员。知青因此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厚爱和好评,也成了南沙井发展建设史上精彩的一页。

 


 


浏览:2132次

评论回复
  • 卧游斋主

    2021-08-24 卧游斋主

    上山下乡,回乡务农,于国家是一种战略,于我们个人是一种磨砺。只是时代发生了根本变化,所以意义才变得模糊不清。

  • 松油村人

    2021-08-24 松油村人

    知青生活中首先要感谢住地贫下中农的无私和接收,虽然有些知青年少懵懂,干过一些出格的事,但他们都以着宽容态度而待之,就像当年我们生产队的张队长,刚开始接触有点凶神恶杀,但心底却非常善良,可以说在两年知青生活中幸运遇见他,使我们顺利渡过并从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这才是最重要的。感谢队长、感谢能容我们滋意生长的土地。

  • 松油村人

    2021-08-24 松油村人

    知青年

最新来访
  • 卧游斋主
    卧游斋主
  • 南沙井村第一书记
    南沙井村第一书记
  • 松油村人
    松油村人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