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学记——写在论文完成前

清之 发表于2022-03-07 21:24:39

为了毕业论文真是想了好久,心中很多话与其攒着不如写下来。自从参与网站志愿服务工作以来,仅仅在数据库人物录入和资料整理方面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而已,但自己却获益匪浅。深入其中仔细去看前辈们的经历,不是为了关注每位前辈的职位大小与官职升迁,而是看他们在大时代中的个人命运,以及为革命的热血。或有委曲求全欲言又止,或有不畏牺牲前赴后继,读完他们的故事更是由衷敬佩每一位前辈。他们赶上了那个时代,投身时代洪流之中。为革命、为理想、为胜利果实……无论为什么,献身的付出是对那个火热时代最好的注解。星火济黄流,九州缥缈恰少年。奋唤工农千千万,奔走为苍生!

我的论文的关注点选择了探索山东抗日根据地时期的法制建设,缘起也很简单,在整理不少资料时我惊喜的看到这背后有一群“法律人”身影。他们或是早年经历清末立宪思潮上过法政学堂、或是留学海外的法学博士、或是经历过辛亥革命追随中山先生肇创民国的耆老、或是高擎五四火炬投身抗日救亡的热血青年,有高级知识分子、有教育家、有革命家。就在脚下这片齐鲁大地上,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切身参与其中生动推进着一场巨大变革。他们各自燃烧自己,穷尽毕生所学在这块大地上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们贴近乡土,直面中国农村基层社会,也是完成了一次扎根与升华。即便学富五车,若是不能落地实践也无异于空中楼阁。贴近实际、直面基础、联系群众,高阁学问也可造福苍生。

有说法指出经历近代以来的逐次变局,自由与民主已然深入人心。其实站在广大乡土社会和社会基层来看,这个讲法似乎有待商榷。旧中国的文盲率很高,一般认为民国时期的文盲率是80%,比如毛泽东同志在1945年《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再综合一些局部的统计资料和记载,。从清末到民国,连一次成功的人口普查都没有完成,又遑论统计整体的识字率和文盲率。所以我认为文盲的比例可能比80%还要高。再加上在僻远的山乡村镇,传统乡土社会的形态仍有所保留,无论观念亦或是生活方式。传统乡土社会的迟滞性和现实条件下诸因素作用的结果,使我相信民主、自由和法制等理念对绝大多数底层群众来讲是陌生的,说是深入人心是有待商榷的。而在当时的整个社会中,底层群众的数量是最多的。五四以降,新民主主义思潮在进步学生和工人阶级中广为流传,但在广阔乡村在广大农民阶级面前还有些许陌生。

抗战时期日军沿交通要道侵占城镇,在广大的后方有着相当大的空间。再加上国民党山东政府的流亡,一个大省竟无坚强的省级领导,又谈何抵御侵略。大片国土沦丧,多少同胞惨遭荼毒,奴化教育也在暗中透出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国民党政权的一系列作为更是暴露出了自身诸多弊病,而这也恰恰是中国共产党的着力点所在。国民党政府推行倒行逆施的“假宪法”那么在根据地就彻底实行民主与宪政,山乡虽远,但却是另一番风景,深入群众联系群众的中国共产党牢牢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战斗,开辟出了我党领导下第一块完整的省级行政区。被发动起来的群众也投身革命洪流,奋发起来捍卫胜利果实。“三三制”的深入贯彻,团结带领了一大批有志之士,进一步孤立了反动派势力,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增强了抗战力量。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在山东范围内并没有苏区。抗战爆发后,刚刚恢复重建的中共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迅速动员组织人民,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积极准备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的指示,逐步创建起来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讲土地是命脉,是生存的保障,整个传统社会各项事务也是围绕着土地展开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和行动也离不开这片土地,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减租减息运动的切实推进,保障了绝大多数穷苦农民群众的生活。山东抗日根据地在中共中央1939年11月发布《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之后,经过切实调查研究结合山东的实际情况于1940年11月颁布了《山东省减租减息暂行条例》。后来又根据1942年1月党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精神,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在1942年5月适时颁布了《山东省借贷暂行条例》和《山东省租佃暂行条例》。这些土地法规政策的确立适应了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大大削弱了农村的封建势力,极大的鼓舞了农民的生产和抗日积极性。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保证了抗战的胜利进行和根据地的发展。

人权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一种神秘的存在,每一种人权理念和其理论体系俱是在特定历史条件的作用下形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抗日根据地都曾经颁布过一系列有关人权保障的法律法规文件,山东抗日根据地所制定的《人权保障条例》是重要代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人权保障条例,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制定并且公开发表的第一个专门人权保障条例。1940年7月至8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召开山东省联合大会,有些地方的代表在发言时对于防谍反奸斗争中发生的许多错捕乱杀事件提出了批评,要求出台一个保障人权的专门条例。这其中所指出的最为典型的左倾错误问题就是在之前发生的湖西“肃托”,在此期间,当地党政军约300人被杀,先后被捕受审查者达五、六百人,苏鲁豫边区的党组织一度曾陷于瘫痪之中,根据地的面积也急剧缩小。在“肃托”期间,审讯最为常规的方法就是动用肉刑逼供、诱供、套供,这些行为对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巩固起到了极大的破坏,引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和党内外的深思。在当时,山东抗日根据地正处在最为艰苦的时期,面临着严酷的战争和政治环境,受到日军、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势力的三面夹击,这一系列现实问题也促进了《人权保障条例》的颁布和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山东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和山东根据地政权的存在。除了1940年11月11日出台的《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还有1941年11月23日在冀鲁豫边区出台的《冀鲁豫边区保障人民权利暂行条例》、1943年2月21日《渤海区人权保障条例执行规则》、1944年8月《胶东区人权保障条例执行规则》等条例也在此之后相继被制定出台。这些保障人权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也为后来的政权建设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未完待续)

浏览:1621次

评论回复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