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军区卫生部附属医院的战斗生活回忆
王 黎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生死关头,中国无数热血青年,毅然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
我是1944年参加抗日的,开始在山东胶东行署领导的建国学校医科学习。因组织机构变动,我们集体参军,到山东胶东军区卫生部医训队继续学习。
那时,学习既是掌握医疗技术的迫切需要,更是革命形势发展所必需的。由于战事频繁,没有固定的教室课桌,比较安定的学习环境,都很难找到。但是为了打扮日本侵略者,再困难也要完成学习任务。
夏天,以树荫为课堂。冬天,找一个背风的地方,就是课堂。露天学习,手脚冻僵,起立原地跑步几分钟,来缓解一下。坐的是自己的背包,双腿的膝盖为课堂。定时发一些纸张。自己装订笔记本,没有讲义自己抄。老师用一块小黑板,讲一句,学员记一句。有记不下来的,课后互相对照笔记本抄写。需要画图讲解,老师画在黑板上,学员照着画。课后分班组讨论,提倡互教互学。学习条件如此艰苦,学员的学习热情却非常高。没有教学工具,自己想办法。如学习怎样用换药中的三把镊子,就用树枝刻制成镊子,直到能熟练掌握操作全过程,以防止在换药实践中不必要的感染。学习打针注射,就在同学之间或自己身上进行试验。
部队打仗,我们和部队一起奔赴前线。医务工作女同志多,但女同志毫不示弱,身上背的两斤重棉被,及必不可少的换洗衣服,一双鞋子,还有四个手榴弹,一个书包和饭碗,有时还要背干粮袋。行军多在夜间,两头不见太阳。一夜行军120华里,我们女同志都是跑步前进,怕跟不上队伍。女同志从不掉队,谁都明白掉队的危险性。行军中遇上小河,男同志可以脱掉鞋袜涉水,女同志没有时间脱鞋袜,就只有不脱鞋袜过河,湿了走一阵干了,再过河有湿一夜不知要过多少次河。但是并不感觉疲惫,一到宿营地,争先恐后抱铺草,烧洗脚水。第二天早早起床,到厨房替换炊事员休息,挑水的挑水,做饭的做饭,欢天喜地,情况好时,歌声不断。
一边安顿好生活,一边做好迎接伤员的准备工作。伤员刚从战场上抬下来,到这里要进行细心的检查和治疗,有的需要及时做手术治疗,再向后方转运。
1945年我们学习毕业,我同其他同学共10人分配到胶东军区卫生部附属医院当护士。这一医院是这一地区设备最好的医院,有X光机,有发电机,还有几位从上海、北京、哈尔滨等大城市来的医生,医疗技术比较高。但有更多的军医是自己培养的,他们在工作上挑重担,不怕苦不怕累。记得有一个曹军医,他没有上过学,原是抬担架的。但他学习很努力,没有书,捡一块旧报纸,就请人家教他认字,自己学写,慢慢就学到了文化。再学医务技术,勤勤恳恳,当了护士、护士长,后来学到了能看病、治病,而且很有成效。他经常住在重伤病员房里,以便随时观察、检查、治疗、抢救,他全心全意地为伤员服务,大家都很感动。像曹军医这样的军医还很多,他们都是在共产党的革命摇篮里,茁壮成长起来的。在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