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战士的历程--刘毅

Chief 发表于2016-07-24 00:31:28
   刘毅,1918年生,山东省泰安市肥城人。泰安师范毕业。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东平县妇女委员、长清县妇救会副主任、延安中央党校学员、中共本溪钢铁公司机关党委书记、安徽省冶金厅副厅长、安徽省政协常委等职。1988年离职休养。
    抗日战争初期,刘毅在青年工作团、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宣传队工作。之后调地方工作,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1939至1942年,她先后任山东省东平县、长清县妇委、妇救会副主任,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组织民兵打击敌人,建立健全村政权。斗争是残酷的,任务是艰巨的。尤其在1941年至1942年根据地被蚕食,日寇反复“清剿”,逮捕抗日工作人员,险情屡屡发生,她总是在群众的掩护下化险为夷。有一天,住在长清河西某村,夜晚突然被日伪红会包围,狂喊“捉活的”,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老乡迅速把她深埋在麦糠堆里,得以脱险。
    1943至1945年,她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抗战胜利后,1945年底至1949年5月,奉调东北,任合江省政府秘书、干部科副科长、省政府机关党总支书记。1949年5月至1955年调本溪钢铁公司。
    本溪地区1948年10月解放。先后遭日本人和国民党严重破坏的本溪煤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的前身),厂房无顶、住房无门窗、设备破烂、杂草丛生,原公司的生产技术人员几乎全都是日本人,后来统统撤回日本,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中国籍的技术人员。恢复生产的困难不言而喻。刘毅调本钢人事处工作,首要的任务是解决技术人员奇缺问题。先后在天津、南京、上海、重庆招聘来五位工程师和200多名大学毕业生。经过培养锻炼,他们在岗位上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这批青年从南京至北方,从大城市到本溪这个苦地方,当初许多人吃不惯高粱米,又感到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有人情绪消沉,不愿在本溪工作。刘毅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深入细致、满腔热情地和他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帮助提高认识,正确对待,尽可能解决其实际困难,逐渐成为他们的贴心人。在公司总经理杨维同志支持下,很快办起了俱乐部,建立了图书室,成立了伙食委员会,文化生活和伙食都有显著改善。问题解决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工作、努力学习,成为一支坚强的技术骨干。对本钢的生产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不少人担负起重要领导职务,如黄锦发、陆兆琦都成为上海宝钢建设的副总指挥。正因为刘毅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团结知识分子,公司领导决定调她到生产技术处工作。这也是对她工作成就的认同和肯定。
    1955年,她被选送到北京钢铁学院冶金专业学习深造。
    刘毅任安徽省冶金厅副厅长兼机关党委书记期间,认真贯彻党的干部政策,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关心干部,注重培训干部,加强对厂矿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如成立安徽省冶金学会,动员全省冶金战线上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献计献策,对安徽省冶金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组织钼酸铵加工成块试验成果,取代了进口钼铁,这项科研成果得到省科协和中国科协的肯定。
通过调查研究,抓住薄弱环节,她组织专家研究论证,采取有效措施,对马钢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了年增产30万吨钢的经济效益。
    1983年,任省政协常委期间,她仍然关心安徽冶金工业。1986年她先后提出两项重要提案。1986年1月提出《关于扩建马钢2500立方米大型高炉建设的提案》,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领导立即专程到北京汇报、申请,被批准列入“七五”计划,1994年已建成投产,使马钢的年产量由200万吨一跃增至400万吨。1986年5月,她提出《关于发挥我省资源优势进行横向联合,开发霍邱铁矿的提案》也被采纳。这个低硫、低磷、储量为六亿吨的优质大型铁矿,计划年产300万吨优质铁矿石。
    刘毅同志从一名热血青年成长为党员干部,从政工干部成为懂技术、会管理的冶金战线上为数不多的女干部,半个多世纪以来,她始终保持着人民公仆的本色。
(文/刘 朗)
浏览:136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