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红军朱郁(九)

勇鹏 发表于2016-07-25 14:43:48
我的母亲左岭,原名左淑英, 1928年4月5日出生在河北省滦南县大马庄乡肖庄村一个贫农家庭,当时家里有2间瓦房,3亩地,主要靠劳动维持生活。姥爷在母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上面有一个哥哥叫左尚德,由于年龄小,家中没有劳动力,生活是相当困难的。母亲从小没有进过学校,从6岁起就在家随姥姥左陈氏纺线和下地劳动。姥姥有个哥哥叫陈克成,很早就闯关东到了辽宁法库县,在城内开了一个杀猪铺子,生活比较富裕。1943年4月,姥姥带着舅舅和母亲来到了法库,投奔了舅姥爷。姥姥和母亲靠缝缝针线活赚些零钱,舅舅出外打零工,全家勉强维持生活。有困难了,就由舅姥爷家来帮助,生活上给予了许多关照。
1945年9月,舅舅参加了革命军队,在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新组建的特务第5团,后改为辽西独立团,编入民主联军三师七旅。家里成为军属后,县政府经常召集军属开会,母亲就去参加,在开会中懂得了不少的革命道理。同时,看到了革命队伍中的女同志,也是贫苦人家的孩子,也不识字,于是便产生了参加革命队伍的念头。1946年1月,法库县民主政府成立了临时参议会,拟定了施政纲领十条,由法库县委书记于之署名签发,号召青年报名参军,口号是“拿起枪,上战场,杀敌人,保家乡。”母亲就是在这个时候报名参军,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46年2月,母亲参加了辽西军区第五军分区卫生处的训练班,学习医务。当时部队经常往北撤退,虽然生活上比较艰苦,但思想上是非常高兴的,学习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学习了四个月,6月份,母亲被分到了分区卫生处做护士工作。1947年2月,又参加了辽吉军区医院卫生训练班的学习。由于当时伤病员很多,只学习了三个月,就被分到辽吉军区医院做护士工作。1947年7月,母亲与父亲结婚。当时,对部队干部结婚东北局有严格规定,就是男方年龄25周岁以上,8年以上军龄,团级以上才能批准结婚,简称“258团”。母亲的家乡和父亲的家乡有数千公里的距离,他们之所以能结为夫妻,完全是革命的潮流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合。结婚后母亲调到骑兵23团,在团卫生队做护士工作。以后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而跟着调动,一直做护士工作。1949年4月被提到排级待遇。
1955年授衔前,全军中军级以下单位女性官兵全部转业,并限期离开部队。在这种情况下,母亲退出现役,由黑龙江军区牡丹江市兵役局转业。1956年3月10日,母亲被授予解放奖章。解放奖章是国防部授予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解放军两年以上的连级以下人员的奖章。母亲转业后,由于家里孩子多,还都小,一直没有工作。孩子永远是父母的期待与希望,也是自己血脉和生命的延续。父母再苦再累,也要为孩子着想。从我记事起,母亲就是一个终日操劳的家庭妇女,辛辛苦苦抚育子女成长,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
2006年9月24日,母亲因病在鞍山逝世。母亲与父亲的骨灰,一同安葬在鞍山千秋公墓1区28排10号。旁边挨着的11号,是1948年2月16日解放鞍山进攻铁架山时,牺牲的4纵12师36团政委潘德表。
作为血脉相承的儿子,我与父亲走过了44年的人生道路。我爱父亲,但仅仅是把他作为父亲而已,对他的历史了解甚少。让我感到最为遗憾的是,父亲健在时,能有许多机会去了解,可惜让自己的愚钝错失了良机。回过头去细细翻检父亲的一生,希望能够收集到与他有关的一切。许久许久,他的真正完整的经历,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地勾画出来。现在我这样做了,虽然做的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但已经受到了震撼,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追寻父亲的足迹之后,我又认识了父亲,感受了父亲,明白了父亲。父亲的历史,不是他一个人的历史,那是一代人的历史。我不仅了解了父亲,而且了解了父辈整整这一代人。他们所经历的苦难艰辛,所饱受的饥寒交迫,所遭受的疾病伤痛,所奉献的青春年华,是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很难理解和想象的。
写完了,我觉得离父亲更近了。出生在贫穷乡间,从小一天书没念,智力得不到开发,学识得不到进展。寻出路参军打仗,靠的是一腔热血,枪林弹雨中行走,硝烟烈火中拼杀。个人的顽强奋斗,付出的更多努力,经历深重的苦难,也是耀眼的辉煌。人的一生虽漫长,紧要关头只几步,历史命运紧相连,性格观念定终生。
父亲走后的8年,母亲又离开了我们。但是,时间抹不平我们对父亲母亲的记忆,岁月带不走我们对父亲母亲的感情。父亲母亲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一切的一切将永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
浏览:1046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