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红军朱郁(二)

勇鹏 发表于2016-07-25 14:45:56
父亲原名朱忠义,出生于 1917年2月5日。父亲上面有一个哥哥,比父亲大6岁。有一个姐姐,比父亲大3岁。下面有一个妹妹,比父亲小5岁。当时家里有自己盖的两间草房,有一块3亩左右的山坡地,长了许多小树丛和荒草,根本不能种。全家主要靠爷爷做裁缝手工维持生活。
父亲出生的年代,正是民国初年,国内军阀割据,战争连绵不断。永顺地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经济十分落后。人们虽终年劳作,依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遇到干旱,粮食减产,经常断粮,只能上山挖野菜、剥树皮,吃红薯藤充饥度日。在一个物资生活水平很低的年代,人们所向往和盼望的就是如何能解决温饱问题,穿衣吃饭就是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人生的起点对一个人来说极其重要,幸福的童年不仅可以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对人一生的事业有着很大影响。但父亲并没有这么幸运,他从小即领略着人间的悲苦。在父亲6岁的时候,奶奶因操劳过度,因病不治,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对一个人来说,母爱始终是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而父亲很小就失去了母爱,变得孤苦伶仃。为了减轻全家生活的重负,父亲从7岁开始,便上山砍柴、挑柴、割草、找野菜、放牛了。现在看来,这样大的孩子已经背着书包上学了。可父亲从小没有进过学校的大门,没有念过一天书。现在看来,可以遥想历史的艰辛,不禁戚然,更感悲酸。
父亲在茂密的山林中,只身放牛、拾柴,吃了不少苦。15岁时,又到一户姓李的富裕人家放牛,在他家干了二年,不给工钱,只是给碗饭吃,混了个嘴。这样的日子,父亲前后一共持续了10年,直到参加红军为止。父亲的童年生活是艰辛的,这不仅使父亲的童年少有欢乐,而且使他的人生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意志的磨炼。父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学会了吃苦,学会了忍耐,学会了用自己的双手劳动,学会了用自己的肩膀承接生活的重负,从而形成了适应生活和不畏困难等个性特征。
1934年10月,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在贵州省印江县木黄镇与红二军团会师后,于11月中旬,先后占领了永顺等湘西地区。红六军团深入到永顺县农村,向贫苦农民宣传党的政策,启发他们的觉悟,发动他们抗粮、抗税、抗款,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搞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父亲在山里放牛,亲眼看到红军对老百姓很好,帮助没有劳动力的人家挑水、砍柴,就产生了参加红军的念头。但当时爷爷由于受“好汉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传统观念的影响,不管怎么说,就是不同意。尽管爷爷极力反对,但父亲决心已下,还是偷偷跑了出来,坚定的走了,参军到了红六军团。红六军团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英勇善战的部队。直到现在,解放军47军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还保留着红六军团的血脉。
父亲之所以参加红军,一是因为贫穷,为生活所迫,穷则思变,找条出路,使他本能地选择了红军。二是受革命的影响,共产党的宣传,号召工农穷苦群众起来当红军,如“红军是工农的军队”,“红军是为穷人找衣穿找饭吃的军队”,“工农武装上前线”,“参加红军保卫苏区”等等。说明红军是穷苦人的部队,是为了解放天下所有的穷苦人。父亲作为一个10年的放牛娃,当然愿意参加这样的军队。但父亲也没有想到,这一走就是几万里,一走就是20年,直到解放后1953年才回去一趟。那是父亲离家后第一次回家,也是最后一次回家。当时爷爷和父亲的哥哥、姐姐在解放前均已病故,只见到了妹妹和叔父。父亲临终前还十分想念家乡,为再也不能回到家乡了感到非常遗憾。
浏览:88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