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习回忆战火纷飞中的华东军大学习生活

东岳军苑 发表于2016-08-01 10:22:31
1946年11月25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在山东莒南县大店镇的山坡上,华东军政大学举行了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大会。
当时,我在二大队六队任政治指导员。队长钱锦福,政治干事张通,学员多为知识青年和地方基层干部。二大队来自华中雪枫大学,它是随着自卫战争的开始,从江苏宝应北撤,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行军,于1946年11月到达山东莒南县。我们六队住在公路边上的小店村。这里经过土改,群众觉悟较高,对子弟兵有深厚的感情。我们一到驻地,老乡们就热情的忙着腾房子,筹粮筹草,过年时还送来一头猪,15斤粉条,一担花生表示慰问。那时群众的生活十分艰苦,吃的是地瓜干、高粱煎饼,小米算细粮,大米白面几乎见不到。这就更激励着我们刻苦学习,发奋练武,早日奔赴前线,为人民杀敌立功。
当时,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较快,学校要经常转移,学习内容也要随着变动。由于大家对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实行了运动战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常常产生种种疑虑,尤其是从华中撤到山东后,对异乡生活不习惯,有些同志就产 生了急躁和悲观情绪,个别意志薄弱和家乡观念严重者还 开了小差。为了巩固部队,鼓舞斗志,学校非常重视经常性的时事政策教育,组织大家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运动战的作战指导思想,同时在全校开展了立功创模运动。大家围绕军政学习内容和思想实际,制订个人立功创模计划,班、排、队立功创模公约。为使立功创模运动深入扎实的开展下去,还建立了周记、月评、阶段总结、奖励等制度,利用墙报、黑板报、娱乐晚会等形式,表扬好人好事。广泛组织互助活动,开展单项或多项革命竞赛,从而调动了全队人员的积极性,使勤学苦练,争做好人好事蔚然成风,上下之间,同志之间,军民之间亲密无间。尽管当时的物质生活很艰苦,伙食标准很低,天寒地冻,没有取暖条件,但大家的心是热的,劲是足的,对战争充满着必胜的信念。
1947年1月,我军取得鲁南战役重大胜利后,敌人又调集重兵向临沂地区进攻,学校奉命向北转移。30日凌晨3时,我队检查群众纪律,告别房东,5时半出发。当我们踏上征途的时候,敌机在首南县城和招贤公路上低飞侦察,扫射轰炸,敌人对临沂地区的进攻开始了。行军途中,传来了华野总部撤离临沂的消息。
1947年2月28日,队以上干部听余副校长作报告。他说,莱芜仗歼敌7个旅6万余人,活捉敌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创造了自卫战争以来一次歼敌7个整旅的光辉战例。他说,毛主席指出,中国的时局将要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就是全国反帝、反封建斗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现在正是这一个高潮到来的前夜。他比喻好象爬山头,爬过山头就是胜利。余副校长号召大家,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动员全校人员节衣缩食,克服困难,做好准备,随时准备上前线,杀敌立功。
余副校长的报告,对全校同志鼓舞很大。在开展节衣缩食,支援前线活动中,钱锦福队长和我带头脱下毛衣,献给前方战友,为了表示自己的支前心意,我还献出了父亲给我的一双银筷子。2月20日二排长李岳、三排长秦延才和六名学员奉命奔赴前线。他们都写了决心书,请战书,情景十分感人。又过了一个多月,4月3日早饭后,学员毕业上前线,我们怀着惜别的心情,把他们送到村外,握手告别,直至看不到他们的身影。
4月24日,我被调到三大队五队工作,艾明山大队长、方忠立政委向我介绍了五队情况。五队学员多来自华野二纵,系班、排干部和老战士,打过仗,立过功,有战斗经验,但 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以功臣自居的思想,生活上散漫,组织纪律性差,需要认真做好思想工作。我没有带过军事队,有点胆怯,但也有信心完成任务。为了带好这个队,我和队长刘灿馄,首先调整了组织,建立了党支部。上级配给我们队日式歪把子机枪、捷克式轻机枪各一挺,每个班有数支步枪,但子弹都比较少。为了严格军事生活,建立了值班、带班、警戒、查哨等制度。这个队的特点是,民主空气浓,对干部要求高,意见多,但情绪高,干劲大,这对我来说也是个很好的锻炼。
1947年4月29日,学校又继续向北转移,经诸城、高密、平度,于5月2日抵山东掖县地区,我们五队住在掖县城东一个村庄里。这里属胶东地区,离烟台、威海等城市较近,交通比较方便,文化水平较高,有不少人外出经商,生活也较好,卫生条件也比较讲究。村里党的组织很强,为响应“保田保家乡,土改打老蒋”的号召,大部分男人都己参军上前线,留下来多是妇孺老幼。最活跃的还是识字班的姑娘们,她们推着独轮车,带着慰问品,扭着秧歌到各队去慰问,深 入到班里找衣服鞋袜为学员拆洗缝补,这种动人的场面,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永远铭记在我们的脑海里。
1947年5月16日,孟良崮一仗歼敌王牌七十四师,击毙敌师长张灵甫,给蒋介石以沉重打击。蒋介石孤注一掷,于1947年8月调集五个整编师对胶东实行围攻。在此形势下,学校奉命从掖县向渤海地区转移。途经昌邑、寿光以北地 区,进到羊角沟一带时,接大队命令,要我们队就地警戒,掩护全校安全渡河。我们立即进行动员,擦拭武器,勘察地形,做好战斗准备。据悉此时国民党军已越过胶济线,到达寿光附近,但未敢妄动。两天后,我们随大队渡过黄河,抵达阳信县流坡坞地区。
1947年10月25日,我大队毕业上前线,学校召开了欢送大会。26日大队政治处主任孙育民同志找我谈话,为了前线需要,学校决定我随队上前线,我二话没说,坚决服从命令。 10月31日带领毕业学员奔赴前线,结束了令我永生难忘的华东军大生活。
浏览:105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