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礼回忆华东军大政治工作

东岳军苑 发表于2016-08-01 11:25:57
1947年6月,我奉命调到驻山东掖县的华东军政大学政治干部队学习。毕业以后留校工作,并参加了在职干部土改大队的学习。土改学习结束后,又被分配到四大队机关工作,尔后又到徐州分校一大队二队任指导员。1951年底调出学校。在5年(包括在新华东军大的时间)的军大生活中,母校的一切都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在回忆起来,仍是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现就对我印象最深的三件事作一些简要的回顾。
一是学校领导能够切实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当时,我们政工队的学员共有100多人,大部分都是1940 年前后参加革命,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锻炼。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却具有一定的政治工作经验。但是,有一些经验是在抗日战争中积累的,它随着自卫战争开始,已经不能满足大规模的运动战、歼灭战,以及战斗减员增多、新成份增多、俘虏成份增多等新情况对政治工作的要求。所以,这些同志入校后,都希望通过学习和总结,把自身的政治思想水平、工作水平提高一步,为夺取自卫战争的胜利多贡献力量。
军大二大队在1947年9月,根据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政治工作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学习战时政治工作的计划,让大家从亲身经验和理论学习的结合上再提高一步。这样学 习,开始有一些同志思想不通,有的想偏重实践经验的总结, 有的想偏重理论的学习。但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很快把思想统一到服从战争的需要上,表示战争急需什么,我们就学好什么。学习方法是由教员先给我们介绍前方部队的 战斗态势和经验,然后再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研究,把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上来认识。这样学习,不仅使我们学会了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研究和处理问题,而且提高了大家的政治工作灵敏度和政策水平。
二是建立徐州分校。1948年冬,淮海战役即将胜利结束,徐州之敌已向南溃逃。在这种情况下,我奉命到曲阜、徐州等地招生,组建华东军政大学徐州分校。当时报考的有3000多人。最后经过考试审查,被录取的有1000多人。他们都是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青年学生,其中也有一部分是以学生身份报考的国民党青年军官、地方官员、三青团员和变节的共产党员。学员成份确实比较复杂。
根据这批学员的成份特点,分校党委决定对他们着重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社会发展史》 第二章是《生产方式》,第三章是《国家与革命》;第四章是《战争与军队》;第五章是《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第六章是《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通过这六个专题的教育, 使他们初步树立了革命的人生观,认识到地主资本家和蒋介石的反动本质及推翻三座大山的必要性,并自觉同蒋介石反 动集团划清界限,彻底决裂,重新做一个新的革命军人。
通过四个月的学习教育,绝大部分学员向党交心,说清了自已在旧社会的经历及政治面貌。但也有极少数人不适合留在军队工作,回家去了。
三是华东军大掌握政策比较稳。在这方面我可以回忆起来两件事。一件事是1948年春天,我在土改队学习。在查思想、查立场时,我把我家的经济变化情况向小组如实讲了我 于1940年参加革命以后,家里的经济收入主要是靠全家人 的劳动。按这种情况,评我家下中农或中农是正确的。可有 的同志认为,从我家经济变化的情况看,应定为破落地主。土改队结束后,我就背着破落地主的包袱到四大队工作。当时我思想很不愉快,认为我的成份评高了,不符合实际。到 1948年的夏天,学校派人通知我,说你家的成份重新审查后划为中农。
第二件事,是1949年3月,我在徐州分校二班(队)任指导员。当时,学校教育正处于控诉蒋介石及地主资本家的 罪恶阶段。在有的小组里,对历史复杂的同志进行追问和逼 问。当发现这种情况后,徐州分校领导张诚同志就向我们提出来。他说,同学交代自已的历史,一定要在他接受教育后自愿地讲出来,任何迫逼的形式,都会影响学员大胆暴露问题和认识问题。根据张诚同志的指示,我们及时纠正了这一倾向,使控诉运动一直健康地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两件事,都使我由衷地感到,华东军政大学在掌握政策方面确实是十分稳妥的。
浏览:99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