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书烈士事迹

Admin 发表于2015-01-19 16:13:22
    吴书,1915年出身于灌云县三区龙武乡大吴湾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7岁入学,16岁考入省立连云港水产学校师范班。毕业后,担任本村初级小学校长并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先队”。
    卢沟桥事变后,21岁的吴书耳闻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野蛮蹂躏中国人民的血腥罪行,使他心中燃起了复仇的怒火。1937年农历腊月初九,灌云地区第一个民众抗日团体“腊九社”在张湾成立,吴书不顾父亲“学有所成、荣宗耀祖”的训诫,积极参与组织了这一名为结社实为抗日的群众组织。
    1938年底,灌东地区成立了抗日基干队,吴书辞去小学校长职务,参加基干队并担任了班长。
    1939年初,中共苏皖特委派人到东(海)灌(云)沭(阳)地区开辟工作,领导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吴书在组织抗日活动中,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因而,他勤奋地为党工作,为宣传发动群众而奔忙。1939年3月,吴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灌云抗战时期第一批党员。
    1939年4月,“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团”在汤沟成立。吴书参与领导的灌东游击队被编为三团二营,吴书任营教导员。在他的带领下,二营指战员在灌东地区神出鬼没,和日本侵略军展开了生死搏斗,打得日本鬼子心惊胆颤,国民党顽固派坐卧不宁。11月,时任三团政治处宣传股长的吴书从西进途中被苏皖特委派回灌云,担任中共灌云县委组织部长。12月年仅23岁的吴书担任起了中共灌云县委书记的重任。面对凶恶的日本侵略军、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吴书首先召集县委领导成员研究确定了“坚定信念、发展组织、建立武装、掌握抗日斗争主动权”的斗争策略。
    1940年1月,吴书亲自主持开办了由县委和党员骨干参加的抗日训练班。学员们通过训练,不仅从党的六大党章里了解了党的性质、纲领和历史使命,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里明确了抗战的正义性,党关于抗战的路线、方针、政策,看到了抗日斗争的光明前景;而且初步学会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方法,使偏居一隅的上马台成了闻名淮海的“小莫斯科”。
    在党员的训练班开训的同时,吴书还亲自在上马台河南的薛场组织了有30多人参加的抗日兄弟团。是年夏天,这支抗日武装就迅速发展到100多人,上马台、双港、封港嘴、五里槐、北陈集、三垡、成圩、鱼涝、毕圩、倪场、何庄、三里沟、上淋河、蔡屋基、孙大埝、张店等地也相继成立了抗日游击队。在吴书的领导下,这些抗日武装炸敌车、袭据点,打得日伪军晕头转向,很快扭转了灌东地区抗日斗争的局面,稳定了东灌沭地区的民心。使得“跟着共产党,抗日保家乡”、“跟着吴政委,扛枪打东洋”成为许多进步青年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
    1940年8月18日,吴书根据八路军五纵队首长的指示,在抗日兄弟团的基础上,集合各地武装,成立了灌云县抗日游击大队。12月,中共苏皖区党委决定:灌云抗日游击大队与活动在涟灌阜边区的滨海大队合并,由吴书兼任滨海大队政委。改编后的滨海大队下辖五个连,归灌云县委和八路军五纵队二支队双重领导。在吴书的带领下,滨海大队的陈集平叛、大拐圩抗敌、宋庄除奸、西小盘伏击等战斗中英勇顽强,打得日伪军闻风丧胆。
    1941年3月,新四军三师决定从滨海大队抽出两个连归三师八旅指挥,其余的三个连由吴书率领,归回灌云。面对减员的部队,吴书在盘算着:抗日斗争进入残酷阶段,国民党顽固派假抗日真反共的面目已彻底暴露,如何强化抗日武装力量呢?回到灌云后,吴书立即召集县委会议,决定抽调县政府警卫连、一、五区区队、官田区队的武装力量充实到滨海大队,使滨海大队恢复了五个连的建制,保持和发展了原有的作战能力。是年6月,为了强化对滨海大队的领导,中共淮海区党委决定由吴书专职担任滨海大队政委。为了充实滨海大队的实力,吴书又向淮海军区申请,将新四军的一个主力连充实到滨海大队,使滨海大队成为有六个连3500多人、战斗力很强的地方抗日武装。
    1943年7月,中共淮海地委决定,由淮海一支队二团政委吴书兼任灌云县委书记、灌云县总队政委。由此,吴书又一次挑起了县委书记的担子。12月20日,吴书亲自带领淮海一支队二团,急行军100多里,一举将称霸一方、横行灌东的杨圩伪军薛志信部歼灭,扭转了灌东局势。时至今天,吴政委打杨圩的民歌还在两灌老干部和陈集、张店一带人民群众中传唱着:
    一更京儿里,月亮渐渐高,耳听得嘀嘀哒哒吹了集合号,吹过了集合号,没有五分钟,第二团的一二连,一齐都来到。
    来了吴政委,开口说分晓,叫一声同志们个个要听到:今日天,接到了指挥部命令下,叫我们把杨圩据点来拿下。
    二更京儿里,月亮上树梢,吴政委下命令,各人打背包;一二连带来了六挺轻机枪,随后连拖来了一门平射炮。
    出了李埠庄,上路走的忙,没有了一点钟来到盐河旁;越过了盐河堆又到公路东,一转眼来到了官沟庄。
    三更京儿里,月亮正当空,吴政委下命令休息十分钟;带连长指导员去把地形看,东南角打埋伏,西北角打冲锋。
    看过了地形后,定下计牢笼,第一连打埋伏,二连打冲锋;吴政委下命令吹了冲锋号,(我)同志们雄赳赳一齐往上冲。
    四更京儿里,月亮往西行,奋勇队爬墙头实在有多凶;先占了前过道后占前炮楼,后炮楼未拿下就用大炮轰。
    五更京儿里,金鸡报天明,薛志信活动妄想去逃命;他得意忘形率队东南下,中了我埋伏计死在南圩沟。”
    1945年3月,新四军军部决定组建独立旅。根据组织决定,吴书带领灌云警卫团的一个连编入独立旅新二团,吴书任该团政委。同年秋天,上升为主力部队的二团指战员,人人都为此而感到骄傲,但也有人对到东北作战怕苦怕难,不愿离开家乡故土。吴书则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地深入到群众、干部、战士中间去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深情地对父老乡亲们说:“八年抗战,是你们用血和汗支持了我们,现在,为了保卫胜利果实,我要带你们的儿子、丈夫,到东北去打仗,请你们放心,有我吴书在,就有他们在!”这许诺,或许太重感情了,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也许是不现实的,但吴书的一番肺腑之言、一番细致的思想工作终于在群众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经过吴书的过细而深入的思想工作,广大干部、战士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新二团终于士气高昂地踏上了北上的征途。
    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部队进入辽西的朝阳山区。在白雪皑皑、寒风凛凛、零下30多度的严寒面前,吴书带领部队群策群力,自己制作防寒衣物,并从国民党反动派手里夺取物资装备自己,使全团保持了旺盛的革命斗志。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先后参加并取得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役、战斗的重大胜利,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7年,吴书被提拔为师政治部主任以后,他更是全身心地深入部队基层,了解干部战士的思想动态,及时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战斗中,吴书则深入火线,活跃在战士中间,通过自己的模范言行,鼓舞士气,极大地提高和巩固了部队的战斗力。在攻打天津的战斗中,吴书向全师提出“看谁最先冲进城,看谁俘虏敌人最多”的战斗口号,并广泛开展抓俘竞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全师指战员杀敌立功的战斗士气。在吴书的鼓励下,师尖刀营一鼓作气,奋勇作战,首先攻入天津城。随后,全师指战员向纵深突进,和兄弟部队一起全歼守敌13万人,解放了天津。
    1949年初,部队打到湖南西部的武岗县。吴书了解到武岗曾是湘西土匪的老巢,匪徒既顽固又狡猾。当年,我红二方面军曾打过武岗,因敌情复杂,未能攻克。在战前动员时,吴书就用所掌握的历史事实教育部队,鼓励全师树立打硬仗、打苦仗的思想,把问题考虑得周到一些、复杂一些,鼓励大家打下武岗,杀敌立功,为死难的红军烈士报仇。吴书的战前动员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果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起到了积极的效应,全师部队一鼓作气拿下了“固若金汤”的武岗城,没有辜负师党委及吴书主任的希望。就这样,吴书用他敏锐的政治目光,细腻的工作方式,教育与鼓舞着部队广大指战员,在镇南关下,迎来了全国的解放。
    1950年10月19日黄昏。在迷蒙的充满寒意的秋雨中,就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第117师政治部主任的吴书奉命随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从长甸河口渡过鸭绿江,秘密开赴朝鲜前线。在朝鲜战场上,吴书相继参加了抗美援朝的一、二、三次战役。吴书走到哪里就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到哪里,就将党的温暖和师部领导机关的关怀送到哪里,所到之处,都深受指战员和朝鲜军民的欢迎和爱戴,被战士们誉为“战地金达莱”。
    1951年1月25日,第四次战役打响了。我志愿军第117师担负战役穿插迂回的任务,配合正面的第40军、第42军、第66军反突击集团围歼敌人。2月10日黎明,吴书协同师部领导指挥部队抵近汉城以东约50公里的龙头前线,该处距敌前沿丰水院约10余公里。敌人为了破坏我兵力调动和后勤补给,在附近设置了一道道封锁线,并不分昼夜地对我前沿阵地狂轰滥炸。在前进途中,吴书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他的牺牲是我志愿军117师重大损失。
    吴书烈士用鲜血浇灌的“金达莱”永远盛开在中朝两国人民的心中!


浏览:309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亦青
    亦青
  • 森林
    森林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