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9月许建国同志出任我国驻阿尔巴尼亚特命全权大使。从那时起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许大使离开使馆的这一段时间里,我作为驻阿使馆研究室工作人员,有幸在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工作,为他作阿尔巴尼亚语、俄语、英语等翻译。尽管同他相处的时间并不算长,但他那可亲可敬的音容相貌时时浮现在我的面前。
既严格认真,又和蔼可亲
许大使是革命军人出身,又长期从事公安保卫工作,养成一身对同志严格要求,对工作认真对待的好作风。他要求使馆的所有同志对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反对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当他发现某个同志出了问题或错误时,就会严厉批评,甚至声色俱厉,足以使人不寒而栗。然而,有时他平易近人,亲切自然,毫无官架子,会产生无拘无束、轻松融合的感觉。工作之余或晚饭之后,他喜欢和同志们在使馆的院子里一起散步、聊天,有意识地在思想和感情上和同志们沟通、交流。同志们见到他时,都愿意向他靠近和交往。同志有了病痛,他更是关怀爱护,无微不至。有一次,许大使的专车司机在拆修汽车发动机时,没有把车的手刹车拉好,不慎被滑动的汽车挤压在墙上,受了伤。当时我们就要送他去诊治,但他不肯去住院,觉得休息一下就可以了。许大使得知后,亲自看望他,详细了解其受伤情况。考虑到阿当地医疗条件确实较差,故允许他在使馆内一边治疗,一边休息,并指示使馆办公室派专人服侍照顾,还让办公室想办法为他准备营养餐。这使他深受感动,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许大使对使馆的青年同志在思想政治上更是关心备至,有意识地培养外交事业的接班人。他经常利用去外地参观访问的机会,在驱车前往的途中,不辞辛苦地给陪同的青年同志滔滔不绝地讲述老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故事,使包括我在内的青年同志获益匪浅。他耳提面命、言传身教地诱导青年同志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牢牢地树立革命人生观,珍视民族气节和国格,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出污泥而不染。为了培养青年人的劳动观念,同时也为了改善使馆的伙食结构,他从国内购买了蔬菜种子,带领使馆的青年同志在院内种植适合在阿生长的蔬菜,并定期进行评比。为了给厨师创造每周也有休息日的条件,许大使和夫人方林带头同青年同志一起轮流在星期日到厨房帮厨。这不仅发扬了好传统,而且使青年人得到了锻炼。在许大使的重视和培养下,每个人在思想、道德和业务上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重视调查研究,开展全方位外交
许大使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和及时掌握动态的工作。他到驻阿使馆后首先抓的事情,就是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他对“外交工作授权有限”、“外交工作无小事”的含义有着深刻并独到的理解。他强调要做好对阿尔巴尼亚的工作,必须在切实掌握本国的外交政策的前提下,重视对驻在国的调查研究工作,努力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他认为,调查研究不只是领导和哪几个人的事,要求使馆的全体干部都要参与调查研究。他每天早上都认真地听翻译译读阿当天的报刊,摘记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他定期召集形势务虚会,对一段时间的阿国情况和两国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和讨论。
许大使的调查研究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不仅是对其政治、经济要了解,还要对其历史,甚至民情、民俗也都要了解。他说,阿尔巴尼亚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对其各方面调查研究不仅是我国外交的需要,同时也是增进我们党和人民同阿党和人民的友谊的需要。
他特别指出,我们不能做只是迎来送往、收收发发的外交官,不能做只是呆在使馆内苦思冥想的外交官,不能做整天只是从宴会到宴会、从会谈到会谈的外交官。要迈开我们的双脚,去了解他们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应为我国中央领导提供调查依据和决策建议,这是我们的责任。
许大使经常深入到阿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他不辞辛苦地到城市、乡村去,就连最偏僻穷困的山区也留下了他的足迹。可以说,许大使把阿国的“边边角角”都走到了。当时的阿尔巴尼亚外交部长贝.什图拉曾感叹说:“许大使在阿尔巴尼亚到过的许多地方中,我还有不曾到过的。”此外,许大使还注意多渠道地利用我国来访的各种代表团、各界人士和社会团体了解阿国各方面的情况。通过调研和考察,许大使深刻感觉到,阿尔巴尼亚虽然国小人少,经济落后,但是这个民族自尊心很强,很有骨气,必须注意平等待之。许大使开展了防止大国沙文主义的教育,特别强调要对阿国平等相待,不因对方国小而有轻视的丝毫流露。他提醒全馆人员,要尊重他们信奉伊斯兰教的习俗,要多看对方的优点、长处。他要求全馆人员加强组织纪律性和请示汇报制度,不允许自由主义和先斩后奏。他要求所有外交官本着团结友好的真诚态度,同阿国的各层干部广交朋友。
许大使在同阿党政领导的交往中,发现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既要做工作,帮助他们,又不能搞大国沙文主义。他常常采用给他们讲述我党历史和总结经验教训的方式来交流,以自己丰富的革命斗争历史来影响和引导他们。
这些内容既生动,又有针对性;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让他们自己去认识、去提高、去解决。这使他们感到很亲切,感到的是同志式的关心和帮助。所以,很快就同他们建立了信任关系。在许大使卓有成效的领导下,他和使馆的全体外交官在很短的时间内同阿国的党政各级干部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友谊,使两党、两国的关系达到了空前友好的程度。这在国际共运史上都是罕见的。
实事求是地开展援助,奠定两党两国友谊基础
许大使出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恰好是在布加勒斯特会议召开以后不久。阿尔巴尼亚正处于政治上被围攻、军事上受威胁、经济上遭封锁的困难境地。从1954年开始便得到中国援助的阿尔巴尼亚这时更急迫地要求给他们增加支持和援助。针对这一情况,许大使凭着他对阿的全面深刻的了解和分析,结合我国当时的条件和可能,向中央提出了关于援助阿尔巴尼亚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他认为,在政治上,要坚决支持阿尔巴尼亚不畏强暴捍卫马列主义的英勇气概;在经济上,针对阿尔巴尼亚国小人少,经济基础较差的特点,在援助粮食的同时,应大力促进阿尔巴尼亚的农业改造,兴修梯田和水利设施,改良农作物种子和种植技术,争取尽快达到粮食自给的目标;在军事上,考虑到阿尔巴尼亚的海岸线较长,南部边境又同敌对国家接壤,从国防战略上考虑,以打游击战为宜。而当时阿尔巴尼亚的军事战略思想却是要打阵地战,拒敌于国门之外。许大使曾同阿尔巴尼亚国防部长贝.巴卢库以不强加于人的态度探讨过此问题。对方表示很有启发,并同意我方提出的向阿尔巴尼亚主要提供适于打游击战的轻型武器的建议。许大使在写给党中央的建议中特别提出,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项目,一经确定下来,就要认真执行。切不可因阿是小国而不重视承诺,切不可再做出过去那些援建项目不够实际、签约后拖延时间、质量不好、不守信用的事情来。说了就要做到,这是关系到我党、我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和声望的大事。许大使的报告,得到了党中央、毛主席的高度重视。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建议报告中的内容在国内得到认真准备。1966年4月,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主席穆•谢胡率阿党政代表团来华访问,专就援助问题进行商谈时,得到了全面落实。中阿两党取得了空前一致的认识。毛主席会见了谢胡。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陪同谢胡参观访问了以开发梯田增产著称的河北省沙石峪。
在许大使和全体使馆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了独特贡献,为中阿两党、两国的友谊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在以后的几年里,这一友谊继续发展,达到极高的程度。毛主席曾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评价这种友声,并把阿尔巴尼亚誉为“欧洲的一盏社会主义明灯”。这些,实际就是对许建国大使工作的充分肯定,是对他的高度评价。
时逢许建国大使诞辰100周年,谨以此短文表达我对这位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性地贯彻我国外交政策的卓越外交家的思念和缅怀。
(2003年3月于北京)
(翟世雄退休前任外交学会人事处处长。)
浏览:99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