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7月8日,两个支队抵达乐陵,与三十一支队会师,在乐陵西关召开欢迎大会,振奋了边区人民的革命激情。这两个支队的领导人:曾国华和孙继先等部队领导骨干,均为长征干部,不少是抢渡大渡河的英雄人物,当时受红军杨成武团长领导。此时建立了统一领导机构,以马国瑞为书记,曾国华、孙继先、邢仁甫建立了统一领导机构,以马国瑞为书记,曾国华、孙继先、邢仁甫和我担任委员的军政委员会。 当时乘主力到来的雄威声势,以打开边区抗日局面,乃确定五支队司令曾国华率五支队一部,进攻盐南黑王庄一带的刘炎臣一个营500余人,生俘伪县长张伯荣,解放全境。盘据旧县一带的地方势力仇洪印、韩树元、杨朋祥归向我军。以后仉洪印加入我党,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至此,党和八路军解放了宁津、乐陵、庆云三座县城,全境连城一片,势力西到津浦线上,北逼近盐山县城,东临渤海,南达惠民境,成为边区强大的抗日力量。
由于主力部队的连战皆捷,声威震动冀鲁边区全境,守备的敌伪军不敢蠢动,环伺周围的国民党顽固部队也不敢向我军挑衅。我们获得半年的空隙。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建设党的组织,积极建设根据地,打下将来反掃荡的雄厚基础。调来两个支队的骨干都是老红军的基础,都经过千锤百炼,带来红军战斗传统和优良的政治工作经验,使边区游击队得到了改造和加强了战斗力。这些同志到处向广大群众宣扬红军长征故事:抢渡大渡河、过雪山、越草地、抢占腊子口、建设陕甘宁,都成为边区人民一时传诵的英雄故事。军队驻村严守群众纪律,打扫院子,挑水劈柴,帮助群众劳动。边区人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好的军队,到处都涌现群众送自己子弟热烈参军的景象。
这时主要任务是改编三十一支队为八路军,并抽调大批 地方政治干部,转入地方,建设党的组织,建设抗日政权和群众团体。唯有邢仁甫另有打算,这时他已有建设边区这块根据地,是他个人的功劳,这个山头和部队是他个人的,想保持部队的独立性,使这支武装成为自己操纵的工具等想法。此时,大多数人都期待着整编部队,从而统一军队力量,确保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由于大势所趋,邢仁甫不得已,乃提出把不稳定的一部分约300余人编成一个小支队,由国民党早先派来的王昭明率领,借口条件成熟后再编入八路军。 其余两部近两千人编入八路军第六支队,司令员邢仁 甫,副司令员冯鼎平,政治委员先是王叙坤,后是周贯五,政治处主任崔月楠,参谋长程正杰。下辖三个营,一营营长龙仲宜,教导员李逸民;二营营长李子英,教导员姜清海;三营营长杜步舟,教导员关星甫, 特务连连长路伴班。编余300余人由王昭明率领,是一个“小三十一支队”,不久竟南逃惠民。我军闻讯,乃派五支队曾国华率一个营兵力追击,在庆云边界为我军消灭,王昭明单身投奔刘景良,以后终为刘景良枪决。这是叛徒的下场,也给了邢仁甫一记耳光。抽出来的干部,分别担任了津南六个县抗日政权的县长和六个县的县委书记:东光县长石景芳,县委书记周劳工;南皮县长张华挥,县委书记张白水;沧县县长曹培刚,县委书记马振华;宁津县长李毓祯,县委书记傅文坦;庆云县县长傅炳翰,县委书记(失记);盐山县长刘冠英,县委书记王俊峰。并建立各县战时战地动员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津南督察专员公署,推选杨靖远同志为专员。当年9月,由北方局批准建立了统一津南和鲁北地方党的领导机构冀鲁边区特委。该委员会以李启华为书记,周东光为组织部长, 李广文为宣传部长,马振华为民动部长,张帕石为秘 书长。暂由冀南区党委领导,他们派马国瑞同志为冀南区党委驻边区代表。
9月底,八路军总部派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旅长肖华率旅军政机关抵乐陵,建立起统一部队指挥机关八路军挺进纵队司令部和政治部,肖华担任司令员兼政委,符竹庭为政治部主任,参谋长邓克明;下辖第五支队,司令员曾国华,政委王叙坤, 政治处主任张庆余。津浦支队司令员孙继先,政委潘寿才,支队除司令部人选照旧外,号编七团和八团,七团团长李子英, 政委崔月楠;八团团长杨柳新,政委陈德。又建立统
一边区党政军领导的机构军政委员会,书记肖华,委员符竹庭、马国瑞、李启华、邢仁甫。还举办了军政学校,以培养政治和地方千部,以符竹庭为校长,曾庆洪为教育长。学校招收冀鲁边区爱国知识分子入学, 加以训练,以充实军政、地方团体,基层等单位。受训学员第一期400余人,为期3个月。
在这一段时间里,抓紧日军尚未回师扫荡之机,充分发动群众,建立群众团体,培养地方武装,发展地方党员,使各级都初具规模。津南地区建立战总动员委员会下设组织、宣传、武装、锄奸各部,先以旅政民运部长刘贤权为主任,后为特委民运部长马振华担任主任。各部部长有姚少简(万钧)、徐尚武、陈秋舫、刘德甫诸同志。同时分区至各县的农救会,青救会,文救会都先后建立起来。各村都有儿童团,自卫团,实行站岗放哨,查对路条,防止汉奸活动,入夜村村歌声燎亮,人民群众欢欣鼓舞,许多人动员儿子、
丈夫参军,把粮食交给部队,妇女做军衣,做鞋子。各县建立了地方武装,又发动群众破坏了沧盐、盐庆、乐庆、宁乐等主干公路,一时工作非常活跃。鲁北除乐陵早期发动外,其他地区均因开辟得晚,给以后工作增加很多困难。
肖华在扩大的军政委员会上,传达了北方局、一二九师首长的指示:冀鲁边区是一个统一的战略地区,因一一五师尚未开入山东,暂由一二九师领导。冀南区党委代北方局领导冀鲁边特委,将来交山东分局领导,并建立一个战略区的区党委组织。重要的是打通鲁西北与冀南的交通联系,军政重要发展的方向是鲁北。
我们研究了这一指示,认为向鲁北发展最大的障碍是国民党地方部队刘景良、薛儒华。他们占据惠民、商河、阳信、沾化、无棣几个县,象新月形似的挡住我军向黄河北岸的进军,而且地方党的基础也很薄弱,一时也难建立地下交通网。如果对刘景良进攻,将负在山东打第一枪的责任,只能避开刘的区域,着重向其翼侧,津浦路线的平原、禹城、陵县一带发展,建立我军游击活动区域。而津浦路西恩县至夏津200余里没有党的组织,一片空白,盘据着土匪,部队也难立足,只能临时秘密越过,这就推迟打通我区与山东分局的联系。
这时所有部队扩大到一万余人,除主力三个支队外,又建立了津南支队(支队长李宽河),运河支队(支队长李文成,后叛变,由傅继泽担任,政委康伯明), 泰山支队(支队长牟宜之,政委王彬山),商河支队(支队长王权五),宁津独立营(营长李毓祯),阳信独立营(营长张卓庭)。同时在十月底孙继先奉令带津浦支队经泰西增援鲁南,1939年3月又抽调六支队七团团长李子英、政委崔月楠率所部至泰西转鲁南,开辟基层工作。冀鲁边全体党员发展至25000余人,群众也广泛的组织起来,准备反击日本军队对全境的大扫荡。(作者:李启华)
浏览:245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