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卫抗日火种,积蓄革命力量,彻底粉碎敌人的“囚笼”,我们在组织形式和斗争形式上进行了一系列变动,执行了“分散行动、缩小目标、积蓄力量、待机行动、准备反攻”的方针。
首先,我们实行精兵简政,对年老体弱和政治思想不坚定的人,有的动员回到自己村中进行抗日工作,有的则在自愿的前提下到沟外其他县区工作。
其次,县大队化整为零,缩小目标,进行活动大队长、大队副副教导员各带一个分队,分头活动,昼伏夜出。由过去几天转移一次,改为每夜转移一个村庄。转移时为防止敌人地下线的侦察,过岔道口时就分散到地里过去,过公路时则爬着走,或扫掉脚印。驻防时,选择易于突围的户家;进户时则采用搭人梯过垣墙,再开门,集中住宿,睡觉不脱衣服。不论到哪个村里,都在房上设暗哨,任何时候枪都不离身。白天在院门内设岗,封锁住户,敌人不搜查就隐蔽,搜查就突围。有时还在野外树林里去露宿。这样,大多避开了敌人的“扫荡”和包围。一旦被敌人包围而又无法突围时,我们采用“撩帘”战法,即敌人不到院中不打,不到堂屋不打,不撩门帘不打。在广大抗日群众的掩护下,用这种战法确实保存了一部分抗日力量。有一次,我县大队李大队副带二小队住在河王庄村。情报员已向敌据点报告“没有八路”“太平无事”。恰恰在这个时候伪县大队长鲍秀祥带人来清乡搜查。我军遇到这突然情况,只好躲在屋内,准备“撩帘”战法打,而伪军偏偏先在房上挨户搜查。保长见此情景赶紧跑到院子里,往房上给他们扔香烟,边扔边说:“这里没有八路,要不早就报告了!”敌人没发现有异样情况,没有进屋就悻悻而去。这种撩帘战法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得已而用的。后来,地委书记陈洁同志指出,这种战法不能称为战术,是种拼命的打法,弄不好就会导致重大损失,因此,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能用的。以后,我们就很少用这种战法了。
总之,在“囚笼”内的斗争是异常艰苦的,但有千千万万个真心实意拥护抗日群众的支持,我们终于在这既无大山,又无森林湖泊的大平原上,打败了敌人,保存了自己,积蓄了革命力量。
战“囚笼”——回忆振华县洪沟里的斗争(作者:张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