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县是抗日时期冀鲁边区的临时县,建立于抗日战争最残酷的1942年,县名是借用的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由沧县、盐山、新海三县各一部分组成,居民大部分是回民。
当时,日寇抓紧进行“铁壁合围”、“拉网扫荡”,在敌占区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大回奸伪皇军司令刘佩臣也在这里组织“回联合”,与我抗日武装争夺回族青年,使青城形势日益恶化。为有力地配合回民支队的活动,利用三县边缘地区保存抗日力量,坚持对敌斗争,冀鲁边区党委行署和军区决定建立的青城县管辖 120多个村庄。当时的党组织名称是中共青城县工委,领导成员以回民支队的领导为主,工委书记由我兼任,副书记刘万荣;县长由刘震寰兼任,副县长张石生;宣传部长张迪生,敌工站长赵高亭,各救会主任孙志远;工委委员还有刘震寰、王连芳、张石生、李子华。
青城县建立后,工委首先抓政权建设和党的基层建设,积极改造村政权。当时,原任的村长大致分三种情况:一种是表面应付敌人,实际上是“白皮红心”,为我们出力,一种属两面派;第三种是表面上应付我们,实际上替敌人办事。对此,我们采取了果断措施,该任用的任用,能争取的争取,该撤换的撤换。
军区为加强青城工委的领导,特派民运科长于志洪同志率领十几名同志组成工作组,在青城县一带扎根串联,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在领导对敌斗争中,组织抗日群众团体,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在半年时间内就发展了近200名党员。
针对青城县回民村较多的情况,回民支队在进行抗日群众团体的建设中,重点抓了各级回民救国会。在几个重点村庄,回民救国会十分活跃,与大回奸刘佩臣的“回救联合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青城县建立以后,各区政权向敌占区征收杂粮,减轻我军活动地区的群众负担,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改变了一些群众对 八路军的不正确看法。经过一个时期的工作,形势有了很大变化。青城县大部分村庄的大多数群众积极拥护抗日政权,热爱军队。过去部队宿营时,群众不敢开门,又不肯借房子,设法避开军队;现在部队到了村里,老百姓便主动开门,借房子、借被子,烧开水。有的还主动报告敌情。
当时在县境内,蜂起的小股土匪到处抢掠,妄图发国难财;国民党的机构也和我们争地盘,并以抗日为名到处要枪要粮,催款逼捐,搞得民不聊生。
为了保护群众的利益,保证抗日所需的供给,县工委决定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工作,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支队长刘震寰同志在回民中威信很高,对上层人物也比较了解,就分工他做争取这些人的工作。如望海寺的孙兰峰,王安屯的李占峰等,这些人在当地都是有名望、有势力的地主绅士。经耐心争取和教育,他们中的多数都倾向抗日,有的给我们送情报,有的帮我们买枪支弹药布匹药品,有的动员敌占区的青年参加我军,还有的帮助我们做争取伪军的工作。再如在天津以南活动的土匪头子李井文(有四五百人),经常骚扰破坏我抗日根据地,危害很大。通过我们的积极争取,他不但不侵犯我根据地,而且还逐步与我们建立了关系。总之,我们的统战工作收效甚大。
在统战工作中,我们收编了一部分小股土匪武装;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亲敌分子,给予坚决镇压,借以震慑敌人。我们还挑选了一些政治上可靠的同志打入敌据点。通过工作,我们使伪大编乡、道安、西赵河等都有“内线”,他们及时送来情报。因此,敌人出来“扫荡”时,我们大都能事先知道,部队便可安然无恙地转移到安全地带。
在大好形势下,我们还积极做敌伪人员及其家属的争取工作。这也是回民支队瓦解敌人的一项基本任务。只要不是死心塌地的汉奸,我们就利用各种机会、各种渠道争取他们调转枪口,共同抗日。如1941年春节期间,通过争取教育,敌据点伪军队长王国华他亲自带领20余人和枪支,捣毁敌据点投诚。王投诚后,被任命为回支二大队三中队队长。为了争取一个姓余的敌营长,政委王连芳深夜到他家,向他说明我军抗日救国的政策。在党的政策的感召下,他答应了我军提出的所有条件,对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很多方便。
粉碎敌人大“扫荡”
人民军队只有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和群众建立起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无敌于天下。
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挽救整个中华民族的危亡,抵御日军的侵略,积极响应党的“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齐心协力,支援抗战”的伟大号召,老百姓省出粮食供给部队,民兵组织运输队担架队支援部队救护伤员。出 现了许许多多妻子送郎上战场,父母送儿打东洋的动人场面。
1942年,边区遇到少有的大旱,加上严重的蝗虫灾害,军民生活极端困难。有时,群众一天也吃不上一顿饭,但他们还是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米、一点菜、一双鞋、一件衣服送给我们。有一次,我生病住在一个村子里。房东老大娘将存放的5个鸡蛋煮了送给我吃。我执意不肯。大娘说:“孩子,你为抗日打鬼子抛家舍业,东跑西颠。现在你病了,大娘不管谁管?快吃了这几个鸡蛋,我就放心了!”听着大娘的话,我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孟村东北部的塔上村是回支回救会经常活动居住的村庄。1942年春天的一天,敌伪军突然包围了这个村子。当时回支干部刘井亭被包围在里面,被围在里面的还有十几个回救会干部和几名家属。在这危急关头,乡亲们把自己的衣服找出来,给他们换上。敌人把全村人都集合到大操场上,让乡亲们一个个认领自己的亲属。轮到一位年近花甲的刘大爷时,他坚定地认领刘井亭同志,说是他的儿子。敌人不相信,硬是把刘大爷打得鲜血淋漓,断了两根肋骨。但刘大爷一口咬定,始终没有改口,终于使刘井亭安全脱险。
在那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我们的老百姓就是这样,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关怀和掩护我们的战士。这充分体现了我抗日军民的鱼水情谊。
日伪军为了消灭我们,对回支活动区采取“铁壁合围”、“分进合击”“拉网战术”等一系列围剿手段。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我们在这广阔的平原上挖道沟毁公路,利用青纱帐与敌人周旋,并抓住有利时机打击消灭敌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较量,日伪军围剿我抗日军民的阴谋一个个被粉碎,又丧心病狂地在我回支活动地区实行了所谓的“治安强化”运动。他们拆房屋,毁田园,修公路,增据点,每个村都设有联络员,规定发现八路军就报告,知情不报者杀头。并在我军经常活动的堡垒村实行惨无人道的抢光、杀光、烧光的“三光”政策。
为了粉碎敌人的清剿,我们发动群众,大挖地道交通沟。有的村庄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挖成密如蛛网的地下通道。道口有的在炕头上、锅头上,有的在村外土坟上。就这样我们利用地道和交通沟与敌人进行战斗,使敌人摸不着头脑。有一次,我们正在子扎村开县委会。有群众报告说,敌人要在拂晓来“扫荡”。我将手枪队布置在一座房子 里,自己带领十几名手枪队员与县委的同志在村子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拂晓3时左右,敌人果真来了。我手枪队利用地下坑道,把敌人痛打了一顿。敌人见势头不妙,只好灰溜溜地逃回了据点。